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版纳茶山

找到约68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普洱茶的六大茶山

六大茶山一般指云南茶叶或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内。现在亦有澜沧江内六大茶山即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易武)、攸乐(基诺);江外六大茶山: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的说法。

地名由来

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

这“周八百里”不仅指茶山的面积,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连成一片的。西面是攸乐茶山,中间是革登、莽枝、倚邦、蛮砖茶山,东面是慢撒茶山。

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这是为适应茶叶,特别是贡茶的生产而必须的。

据《普洱府志,形式》篇所载,六大茶山除慢撒茶山属易武土司管辖外,其余五山均属倚邦土司管辖。有史籍讲“易武茶山,实际上就是慢撒茶山。清《滇海虞衡志》记述古六大茶山的地名是正确的。

地理位置

关于古“六大茶山”地理位置,史籍上的说法,多种多样:有的讲在澜沧江以东,有的讲在澜沧江以西,还有的说澜沧江两岸各有六大茶山。

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思茅厅界图》表明,古“六大茶山”都在澜沧江东岸。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勐腊县。其中,曼撒在易武乡,革登、莽枝、蛮砖、倚邦在象明乡。

据说,象明是以孔明山、野象山合名而得。古“六大茶山为云南最古老的茶山,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现均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茶山地图

茶山生态

古六大茶山山水相连,地形、气候、植被相近。根据测试,海拔最高2023米,位于易武茶区的黑水梁子,最低海拔565米,位于象明茶区曼配罗梭江(人渡)水面,海拔高低差距1458米,以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5℃看,有立体性气候特点,海拔800米至1800米范围内的土地有上百万亩,这些土地属赤红壤、红壤,土层深厚、肥沃,土壤pH值多在4.5-6.5之间,理化性能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

六大茶山地处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9℃—20℃,年积温6000℃—7000℃,最热月平均气温23℃左右,最低气温10℃~13℃,极端最低气温0℃~-3℃的天数很少.一般在7℃以上,有轻霜3-5天,或无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植物四季常青,鲜花月月可见,一年四季不明显,有雨季与旱季之分。

年降雨量1700毫米至2100毫米,一般年降雨量多在1800毫米左右,其中4月至10月较多,达1400—15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日照短、雾日长,年日照时数达1880—1950小时,仲秋至来年孟春,不论高山或沟壑,常常云雾弥漫,午后方散,特别是秋冬站在山顶鸟瞰,一望无边的茫茫云海中露出点点山峰,壮观无比,真有一览众山小,山高人为峰的感觉,不愧是高山云雾出名茶的好地方。

分说古六大茶山

攸乐山

攸乐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乡境内。清道光以前曾有茶园万亩,年产茶叶约2000担。攸乐茶山靠近设在景洪的车里宣慰司通往内地的九龙大道上,是历史上运茶的必经之地,曾一度成为古六大茶山的中心。

倚邦山

倚邦茶山位于勐腊县象朋境内。倚邦曾是古六大茶山之首,建有正街,石屏街和曼松街,盛时有千户十余万人种茶制茶。产于倚邦山中的曼松茶品质上乘,被指定为特级贡茶,仅供皇上享用和作为礼品送外国使臣。

革登山

革登茶位于今勐腊县象明乡境内山。革登山为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的茶山,但它却因种植有茶王树而负有盛名。《普洱府志》曾记载“茶王树,较众树都高大,土人当采时,先具酒礼祭于此。”只可惜这株茶王树已于民国初年枯死,只留有树坑,树坑周围长有需要小茶树,是茶王树的后代。

莽枝山

莽枝茶山位于今勐腊县象明乡境内。茶山中的茶园始于元、明时期,当时已有成片的茶园和许多种茶的人家。清乾隆年间,莽枝的牛滚塘已发展成为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莽枝的茶业兴于清咸丰年间,当时茶园连山成片,从事茶叶的人口已超过万户,茶山上村寨密集。但咸丰末年的发生在牛滚塘的械斗使得茶山失去了往日的兴盛。

蛮砖山

蛮砖茶山位于今勐腊县象明乡境内。茶山东接易武,北连倚邦,茶山有两大山寨—曼林和曼砖。曼林茶园面积大而曼砖人口多,在明末清初时期蛮砖是蛮砖的茶叶集散地。清末民初的一场瘟疫使得蛮砖茶山损失惨重失去了当年的兴盛。

易武山

易武茶山位于今勐腊县易武乡境内。茶山包括历史上的漫撒茶山。起初易武茶山的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落后于其他五座茶山。但清乾隆初年,不用用农家从云南石屏等地移民至此开荒,种植茶树创办茶场。自此,易武的茶叶开始崛起成为六大茶山的后起之秀。咸丰年间,六大茶山山茶叶的制作和贸易中心逐渐转移至易武。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易武逐渐取代了衰落的倚邦茶山成为六大茶山之首。

配图:网络

注:内容来源茶艺大师工作室,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祝君六福相配:2019年益木堂“君六福·古六大茶山套装”

  传说,公元220—280年,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足迹遍布六大茶山的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为西南少数民族带来了多种农作物种子及种植技术,其中包括茶叶。“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鉧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撒。因以其山名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六大茶山因此得名。

  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自此,“普洱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释名:基诺族的世居地,因基诺族过去称“攸乐人”故得名攸乐山。

  茶山地理:位于景洪市基诺乡,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现存最大的古树茶区,海拔575至1691米,平均气温18-20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

  茶山历史:传说基诺人是诸葛亮军队的后裔,基诺山种茶的历史非常久远。清代攸乐山产量很大,毛料主要供易武、倚邦等地加工。

  茶质特色:和易武相近而苦涩略重,香扬水柔,回甘较好,山韵明显。

  释名:“大寨子”

  茶山地理:位于勐腊县象明乡南部,东部与易武茶区接壤,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茶山历史:蛮砖种茶历史悠久,清代时已有盛名,《本草拾遗》和《滇海虞衡志》都提到六大茶山“以倚邦、蛮砖者味较胜”。历史上茶园多但茶号少,清末民初时多卖给易武茶号加工,“易武七子饼一半是蛮砖茶”。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厚滑,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持久,回甘快而持久,苦涩较轻,喉韵深沉。

  释名:“(诸葛亮)埋铜(莽)之地”

  茶山地理:位于革登茶山西南,与革登同属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海拔1400米左右。

  茶区历史:

  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明朝末年已有内地商人进入莽枝山贩茶,清康熙初年,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莽枝山,本是一块古茶区,元、明时期早已茶园成片,普洱府成立之前,已有汉商进到蛮枝茶山买茶。

  乾隆到咸丰年间是莽枝茶山最兴盛的时期,茶园盖山,村寨密集,莽枝大寨、秧林大寨、牛滚塘街是最热闹的地方,三个大寨遥相对望,相距不到一公里,被茶园连接着。莽枝大寨嘉庆年建过关帝庙,建庙时的大碑现今还在遗址上。莽枝茶山乾隆后期有上万亩的茶园,每年春秋两季,思茅、普洱、江城的马帮一批又一批地来牛滚塘驮茶。牛滚塘的山梁上至今还有一条三米深的古道,这便是当年马帮踩出来的。

  清咸丰末年,牛滚塘一带发生了民族械斗,打得惨烈,争斗双方伤亡惨重,这场战祸使莽枝山茶业受到重挫,茶农避乱、村寨迁空不少,商旅畏途,不到莽枝茶山买茶。曾经人喧马嘶的牛滚塘街,到清朝末年已无人居住。村民们不愿回令人伤感的牛滚塘街,留下的大都迁到离牛滚塘一公里远的安乐村去住,到1950年牛滚塘也仅有七八户人家。如今牛滚塘的古庙、清真寺已不存在,只有大碑还躺在荒草中,碑上牛滚塘几个字还清晰可见,让人追思往昔的牛滚塘。

  茶质特色:与革登茶类似,茶气稍逊。苦涩较弱,回甘较快,杯底香较好。

  释名:“很高之地”

  茶山地理:位于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莽枝与倚邦茶区之间。海拔1300米左右。

  茶区历史: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普洱府志》记载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但今已不存,也是破坏较为严重的古茶山之一。

  茶质特色:山韵明显,苦涩较弱,回甘较好,汤质顺滑。

  释名:“有茶树、水井之地”

  茶山地理:位于勐腊县最北部,今属象明乡管辖,涵盖19个自然村,面积360平方公里,海拔跨度较大,从600米至1900米皆有分布。其中曼松茶山海拔1340米。

  茶山历史:倚邦茶区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一定量的五百年以上的古树。尤其是清代曼松茶成为贡茶,令倚邦茶声名远播,素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

  茶质特色:倚邦古树茶因为中小叶种的原因,苦味很淡,涩比苦略显,回甘较快,香气独特,微有蜜韵,汤质甜滑饱满,杯底留香幽长。

  释名:“美女蛇居住之地”

  茶山地理:曼撒茶区核心产地曼秀村,位于易武乡东北边,距离麻黑村委会6公里,距离易武乡3公里。国土面积1.44平方公里,海拔1,311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950毫米。

  茶山历史:易武早在千年之前就有古濮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之后,随着六大茶山声名鹊起,大量外地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在清道光年间,当倚邦、莽枝等茶山逐渐衰退之际,易武茶山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古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从而开创了普洱茶在南部的发展时期。早期曼撒地区茶叶生产贸易量很大,而曼秀则是易武茶崛起过程中坚实的中流砥柱。

  茶质特色:条索黑亮,汤色金黄。无苦,微涩。柔和顺滑,香高韵绵。回甘快而持久,生津不绝。

  古六大茶山,缔造了普洱茶的辉煌历史,每一位普洱茶爱好者,也都应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古六大茶山普洱茶。益木堂“君六福?·古六大茶山套装”,在为您集齐古六大茶山代表茶品的同时,更赋予了“长寿福”、“富裕福”、“康宁福”、“美德福”、“和合福”、“子孝福”六大祝福,祝君六福相配、诸事顺意!

  【产品信息】

  品名:2019君六福·古六大茶山套装

  类别:生茶

  净含量:1200克(200克X6盒)

老包说茶:南糯山古茶山

  南糯古茶山属勐海县格朗和乡,位于景洪到勐海的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是西双版纳有名的古茶山,是距州府景洪市区最近的茶山,也是版纳州风景最美的茶山。

  南糯山海拔1200—1600米,年降水量在1500—175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约17°C,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南糯山植被茂密,常处于云雾笼罩之中,“高山云雾出好茶”是这里的写照,因而茶叶品质极佳,自古至今都是优质普洱茶重要的原料基地,南糯山茶叶品种为大叶种,是国家级良种“勐海大叶种”的品种原产地。

  南糯山相传有1700多年的种茶历史,也是澜沧江下游流域著名的古茶山。唐代南诏时期,居住在南糯山布朗族的先民(即濮人)一直在栽培利用茶树。1100多年前,布朗族的先民迁离了南糯山,不知去向,而他们遗留下的茶树被随后迁来的哈尼族所继承。据当地人讲,他们从普洱墨江县迁来南糯山定居已经有57代了。

  千百年来,哈尼族人不断对南糯山的茶树进行种植管理。至清代,南糯山茶园面积达1.5万亩,年产干毛茶300多吨,运往普洱、勐海等地加工成普洱茶,再销往海内外。

  1938年,民国政府在南糯山创办了思普茶叶试验场,开展茶叶种茶与制茶。1940年设立南糯制茶厂,从印度购进揉捻机、切茶机、烘干机等六部制茶机器,收购鲜叶或晒青毛茶,加工成红茶、紧压茶,销往境外,南糯山也因此成为云南机制茶的发祥地。

  但后来因销路不畅,使南糯种茶场茶园到解放时大部分已荒芜。1950年,南糯山茶叶产量仅16.5吨。


  1951年8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南糯山成立,接管了南糯种茶场和制茶厂,迅速恢复了南糯山的茶叶生产。1953年南糯山茶叶产量恢复到62.5吨,1958年上升到193.1吨。同时,在省茶科所的科技支持下,南糯山成为云南台地茶和无性系茶苗栽培试验示范点。

  南糯山保存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南糯山半坡老寨发现了一株高5.5米、基部茎围达1.38米的古茶树。这株古茶树虽然老态龙钟,但依然枝繁叶茂,被尊称为“茶树王”。后经多学科专家综合考察论证,“茶树王”树龄达800多年,属栽培型茶树,茶树王的威名也迅速在国内传播开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通往“茶树王”所在古茶山的公路修通,慕名前往南糯山考察、探访、参观茶树王的专家、学者、游人不断增多,以亲眼目睹茶树王的风姿为荣。但由于周边环境的破坏及过多人为的影响,于1995年秋这株“茶树王”不幸“仙逝”。

  南糯山是西双版纳历史最久、面积最大的古茶区之一。现存古茶园1.2万亩。南糯山古茶苦涩微弱,回甘较快,生津好,香气以淡雅的兰香、蜜香为主。南糯山有迷人的风光,古朴的哈尼寨子,丰富的古茶资源,凉爽宜人的气候,便捷的交通成为版纳茶山旅游的最佳之地。


  文章来源:新华国茶、包忠华

找到约65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