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产地直销还是卖到市场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中国茶叶市场,路在何方?

按:2019年5月,笔者应邀参加了一个关于茶叶市场转型升级的论坛并就此主题做了简短演讲。讲演的PPT提纲之前已发布在本公众号。原本没计划再撰写这个主题的文字稿,后来被约稿,于是花了一点时间敲下了这些文字,原文标题为《中国茶产业发展大趋势下的茶叶市场转型与升级》。有兴趣的朋友,可结合此前发布的提纲阅读。


在过去十来年时间里,中国茶产业从生产到营销再到消费都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就目前和可预见的未来而言,茶叶专卖店和茶叶市场仍然在茶叶销售和茶企的品牌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只不过,茶叶的终端形态日益丰富,营销渠道及其组合日益多元。同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给茶叶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压力和挑战,使得不少茶叶市场面临转型与升级的问题。

 

笔者在过去十来年时间里一直在茶企工作,因为工作原因曾跑过全国许多地方大大小小的至少一百多个茶叶市场。笔者基于自己对于茶叶市场的切身感受,结合自己对于中国茶产业在市场端发展大趋势的大体理解,对茶叶市场的转型与升级略作粗浅思考。

 

一、中国茶产业在市场端的发展大趋势

 

从市场端来考察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大趋势,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九方面:

 

第一,持续增长的茶叶消费。茶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可以关联到器具空间,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承载和呈现相关的文化内涵。于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我们不仅看到了茶叶日常消费的持续增长,也看到了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优秀代表,不断出现在包括茶叙外交在内的各种重大场合。

 

第二,接二连三的政策利好。三农政策、美丽乡村、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国家层面的持续政策利好,对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不少省市茶产区政府一方面在积极和充分利用政策的同时,还配套出台相关政策,起到了更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第三,各方资本的持续关注。产业的发展,需要资本的助力。茶产业的持续相对快速发展,吸引了各方资本的关注。无论是长期资本还是短期资本,产业资本还是金融资本,或者说是不断游动的资本,资本的关注,反过来也是产业活力的一种体现。

 

第四,快速增加的茶园面积与茶叶产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茶叶产量2001年为70.2万吨,2017年为246.4万吨,16年时间里增长了2.5倍。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相关报告,2018年全国18个主要产茶省(区、市)茶园面积4395.6万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3400万亩;全国干毛茶产量为261.6万吨。

 

第五,从绿茶一枝独秀到多茶类各领风骚,从喜新到不厌旧。中国作为绿茶大国,到目前仍然是绿茶占据最大比重。但是,过去近二十年时间里,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安化黑茶、福建白茶等先后在全国范围火热,各领风骚若干年。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相对小众的一些品类,形成相对更小程度的热度。中国茶叶的消费,也从绿茶的追求新鲜,发展到了年份茶的品鉴陈化。

 

第六,从一片叶子走向多元而综合的生意模式。传统茶产业,主要卖的是茶叶叶子,而当今茶产业,则从卖叶子围绕配套、茶器、空间和源头等方面做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拓展与延伸,使得茶的生意模式变得多元而综合。


第七,日益明显的品牌化趋势。虽然目前中国茶行业仍然呈分散格局,但品牌化的仍是大势所趋;尽管品牌化的速度相对其它一些产业而言可能是慢了些,但品牌化的趋势还是明显的。从时间轴的角度来看,过去十来年间,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都有明显发展。

 

第八,不断演化的营销渠道。上世纪80年代,糖烟酒茶销售点、百货商店和食品杂货店是茶叶的主要销售渠道。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中开始,茶叶专卖店、茶叶批发市场、茶艺馆逐步发展,宾馆、酒店、饭店和铁路、航空等特殊通路也开始成为茶叶的重要销售渠道。大约从2000年左右开始,连锁专卖店、大中型卖场和连锁便利店快速发展。2011年开始,平台电商出现并快速发展;2013年至今,内容电商、精品商超、新式茶饮店迅速发展,跨界融合成为风尚。营销终端与渠道的不断演化,使得渠道组合模式日益多元。

 

第九,茶叶专卖店与茶叶市场仍然在当前茶叶销售和品牌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茶叶专卖店不仅是重要的销售终端,承担销售功能,而且承担着品牌形象展示与体验互动的功能,目前仍是众多茶企建立品牌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曾选取目前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部分茶企做粗略统计,仅其中16家茶企的专营店数量就超过7000家。

 

对于商户而言,茶叶市场具有聚集效应,租金相对便宜;对于消费者而言,茶叶市场产品售价相对便宜,购买茶叶的相关配套产品也较为方便。这是茶叶市场的重要价值之所在。

 

二、当前茶叶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茶叶市场分为不同类型。按市场所处的地域分,可分为产区茶叶市场和销区茶叶市场;按茶城的多少分,可分为单个茶城和茶城集群;按辐射范围分,可分为小区域零售型、大区域流通型和批零兼营型;按商户类型分,可分为产地直销型、品牌经营型和综合型;按功能模块分,可分为产品销售型、形象展示型和综合体验型,等等。

 

总体而言,当前茶叶市场,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

 

第一,功能单一。绝大部分茶叶市场,基本只是通过商铺租赁,提供销售功能。

 

第二,同质化严重。在茶叶销区的许多城市,我们经常能看到由多个茶城组成的茶叶市场,摊大饼式发展,功能单一而同质化严重。当你逛过河北石家庄的茶叶市场,你再去逛黑龙江哈尔滨的茶叶市场,你可能感觉没有什么两样。

 

第三,供给不足。面向商户和茶叶消费者而言,目前的茶叶市场普遍存在供给不足的现象。比如,为商户提供的服务,为茶企提供的品牌推广,为消费者提供的茶知识与茶文化培训,普遍缺乏。

 

第四,空间受限。这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不少茶叶市场,是依托于以前的老仓库或老厂房等老建筑进行改造的,物理空间受限,有些功能不好安排;其二,不少茶叶市场的地理位置,在市场开办之处可能还是郊区或者偏远之地,但随着过去十来年间城市的快速发展,现在成为主城区的一部分,面临新规划的压力甚至是可能需要直接搬迁。

 

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茶叶市场普遍面临转型与升级。

 

三、茶叶市场的转型与升级

 

(一)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茶叶市场转型与升级,首先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茶叶市场的根本功能定位是什么?在笔者看来,商铺租赁,只是茶叶市场的一种业务表现,而茶叶市场的根本定位,应围绕衔接产销、服务客户和促进茶消费这三点来展开思考。

 

茶叶市场,还必须思考这三个重要问题:第一,我的客户是谁?第二,我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与服务?第三,与别人相比,我的差异点在哪里?这三个问题思考清楚了,许多问题可能就不再成为问题,或者经营的思路可能就得以拓宽了。

 

以茶叶市场的客户这个问题为例。茶叶市场的客户,最直接的,自然是租赁商铺的经营商户,但这并不是茶叶市场客户的全部。消费者、品牌茶企、茶叶市场所在地政府、产区政府与企业,以及其它利益相关者,都可以而且有必要纳入茶叶市场“客户”的考虑范畴。


茶叶市场的“客户”示意图

 

比如,茶叶市场的不少商户,经营的是品牌产品。此时,品牌茶企就应纳入茶叶市场经营方关注和服务的范畴,主动出击,思考如何帮助品牌茶企拓展本地市场,思考如何连接产销,促进本地消费者与品牌茶企及其产地资源进行良好的互动,等等。

 

又如,对于茶叶市场所在地政府而言,茶叶市场及其商户通常并不贡献多少税收。那么,作为茶叶市场而言,应该“贡献”些什么?创造就业机会?提供文化价值?否则,茶叶市场怎么能够赢得所在地政府的相关支持?

 

按照这个思路来思考茶叶市场的客户,我们就不会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市场的商户。思考清楚了茶叶市场的客户,我们就不难发现,原来我们可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很多。于是乎,我们也不难进一步发现,原来茶叶市场之间,也是可以形成差异化的经营。

 

(二)茶叶市场功能模块的升级

 

基于前面的思考,我们再来思考茶叶市场功能模块的升级。笔者认为,茶叶市场除了提供商铺租赁功能外,还可以在包括但不限于品质保障、区域品牌推广、茶文化展示、茶文化交流与培训、营销服务等方面做适当的工作。

茶叶市场功能模块升级示意图

 

茶叶市场通常产品品种繁多,琳琅满目,但有时候也会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对于众多消费者而言,如何在茶叶市场里放心购买是一个重要问题。因而,市场管理方可以在品质保障方面多做一些工作。比如,对于地理标志产品,要求商户提供地理标志的使用授权;推动商户建立产品的可追溯系统;对市场商户进行认证,并在认证基础上为诚信合规经营的商户提供背书;建立商户评价系统,并在商户店面挂牌或者通过网络展示。

 

有些茶叶市场,可以考虑和产区政府或协会合作,设立区域品牌馆;又如,有条件的茶叶市场,可以考虑增加茶文化陈列区域,或者是小型茶博馆,以利于茶文化传播和推广;再如,可以在茶叶市场里提供茶文化交流与培训的空间与安排,一是可以作为茶叶市场主导此类活动的场所,二是可以有偿提供市场商户使用。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强化营销服务功能。比如,联合茶城商户进社区、进学校进行茶知识和茶文化传播和推广;设立公众号和小程序,帮助市场商户进行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毕竟,不是每个商户都有能力设立公众号和/或小程序,由市场管理方来做这件事情,存在一定的经济性;在茶叶市场提供可以举办新品发布、渠道招商和品牌活动等的空间与区域,帮助商户和品牌企业进行品牌推广;组织茶叶市场所在城市及周边区域的消费者调研,为商户和品牌企业拓展市场提供数据服务与支持;组织茶友到茶乡旅游,走进茶企进行互动与交流,等等。

 

茶叶市场还可以在人力资源服务方面做些思考。茶叶市场的商户,通常都有人员招聘和培训的需求,因而市场管理方可以提供人才中介与人才培训服务。此外,有些茶叶市场,还可以考虑组织一支茶艺师队伍,为商户和对外提供茶事服务。

 

茶叶市场转型与升级的基本方向是,本着“着眼需求、丰富产品、增值服务”的原则,丰富茶叶市场的“产品与服务”,致力于将茶叶市场打造为茶文化街区或品牌社区。

 

茶叶市场的根本作用,在于促进茶消费。但促进茶消费,并不是简单的将商铺租赁出去就完事了,也不是靠每个商户去单打独斗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更不是喊几句口号就会自然而然发生。在当前的形势下,更是要求市场经营方在普及茶知识、传播茶文化、提供茶体验、宣传茶品牌和便利茶消费方面做得更多,最终有效促进茶消费,从而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分享价值,提升市场的经营业绩,达成多方共赢的结果。

(来源: 茶业管理评论)

普洱茶崩盘时代已经到来?

前言:过去的2020年,可能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最艰难的一年,疫情引起的全球经济大萧条让世界秩序陷入恐慌之中。中国强大的防控执行力使得本国经济成为了本年度唯一一个正增长的经济体,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措手不及的疫情还是给各个行业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论经济体量并不起眼却涉及千万户、数亿人的茶行业,从年初的悲观、到年中的奋起、再到年末的收官总算熬过去了。这一年风云变幻让这个产业学到了很多东西,从直播带货的崛起、从源头劳动力短缺的觉醒、从日常茶饮进入大健康概念的觉悟,势必让2020年成为了本世纪中叶前中国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正文:

如果将茶产业编成一本故事会,普洱茶无疑是这本故事会里面的内容主角。任何业界特大年度事件,几乎都来自与普洱茶相关的领域。

记得从2018年开始,普洱茶即将崩盘的传言一直不断,从那一年的“今冬明春普洱茶即将崩盘”到现在已熬过了两个今冬明春,第三个今冬明春已经开始,然这种声音依然不绝于市。

普洱茶即将崩盘时代真的已经到来了吗?

我们不妨先来梳理一下过去的13年,对于普洱茶发展史来说属于里程碑式的13年,从那个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的普洱茶崩盘元年,公元2007年开始。

2007年普洱茶市场突然“崩盘”,让圈子内刚刚将信将疑认可越陈越值钱的理论一夜之间“崩塌',让当初收购价值千百万的”圆饼饼“瞬间贬值为来不及抛售的”烫手废品“,全民幸灾乐祸,“能喝的古董”理论成为笑柄,普洱茶流通陷入重大信任危机。

2008年开始慢慢复苏,诞生了一些普洱茶门户网站,茶叶网络传播时代从那个时候开始兴起。

2009年各种目前已知的品牌开始崭露头角,普洱茶品牌市场从此开始群雄逐鹿的时代;

2010年前期大量品质鱼龙混杂的“崩盘”茶流入电商市场,让市场流露出了对品牌的不信任;

2011年普洱茶进入电商爆发期,传统加线上的销售模式从此拉开;

2012年普洱茶市场发展稳定,古树茶崭露头角,得到了许多的消费者的喜爱,市场的占比率也在快速增长。并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普洱茶电商巨头,席卷了普洱茶市场,特别是古树茶市场。

2013年炒作之风又开始复苏,名山茶开始疯狂,春茶的收购价格个别产区上涨达到120%,名山头茶的兴起让许多茶农一夜暴富,各路茶商、茶贩涌向茶区,虔诚的茶人们开始每年朝觐普洱茶知名山头。

2014年又是普洱茶市场由盛而衰,市场开始受冷、价格下跌,订单持续减少、销量大幅度的缩水。但和2007年有所不同,这次的普洱茶市场虽然低迷但是并没有彻底崩盘。

2015年市场继续低迷,流通不景气,那一年熟茶开始走红。

2016年以柑普洱茶(大红柑、小青柑)为代表的新饮品的突然兴起,让普洱熟茶的市场激情达到三年来的最高点,开始了”熟茶会成为普洱茶未来发展方向和出路”的论调。

2017年名山头茶毛料价格继续疯长,天价茶开始涌现。

2018年新游资进入、明星进入,名山头茶价格继续疯长,天价茶一茬接一茬。

2019年普洱茶依旧是茶界各大茶类领军“人物”,无论是关注度、曝光率都远远领先于其他茶类,还有那遍布角角落落的“古树茶”和“名山头茶”。

2020年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整个茶行业进入悲观状态,3月底,大益“千羽孔雀”炒作爆雷,东莞60余位参与炒作的“下家”被卷走资金高达上亿元。上半年各大茶博会取消,除了网络直播红火外终端流通陷入低迷;下半年国内疫情缓和,茶博会放开,普洱茶依旧是主角,假象的繁荣之下依旧暗藏危机......

有人说普洱茶市场依旧会红火,有人说普洱茶市场快要崩盘了。光凭你所能目及的范围而判断全局是不科学的,本文带你剖析可以影响整个普洱茶产业发展的两块市场,力求全面、客观、前瞻的正视和反思这个业内谁都关心的产业。

1、中心聚集市场现状

提及普洱茶,不得不先说东莞市场存量,坊间的说法是一个东莞的存量普洱茶达45万吨,够全国人民喝上几年。据业内人士分析,东莞的藏茶分为两种,一种是精品,量少,收藏不怕,有增值空间;一种是“垃圾茶”,体量巨大,受收藏风积累的副产品,不用说增值,市场形势一旦不好连保值都难,只有不断地靠故事、概念倾销。

第二就是芳村茶叶市场,这个中国最大的茶叶市场,普洱茶类最大的批发中心,但凡有点知名度的普洱茶企业总部或旗舰店都会在此安营扎寨,这些年来普洱茶一直占整个芳村茶叶批发市场交易额70%以上。

趁参加广州茶博会的间隙走访了一次芳村市场,作为茶行业风向标的典范茶叶市场,除了很多在张罗着今年最流行的陈皮进行打包、晾晒外,整个市场还是显得有些静寂。

找了在市场经营了十多年的NN,她带我在市场走了一圈,跟我讲了这几年来芳村市场关于普洱茶的变化起伏。

“这几年生意不景气,“花钱如流水,赚钱如抓鬼”,芳村这几年除了传统的茶叶批发零售外,最热门的还是”炒茶“,炒卖各种中期茶和”金融茶“。我基本以收卖中期茶为主,茶叶总还是要消费为正道嘛。金融茶偶尔也碰一下,都在这个市场里混不碰一下也说不过去。

喏,我这里还有一箱大益春秋,放了很久了,也没动过它,“炒茶”的人是不喝这些茶的,我们从来都不知道这些茶是什么味道,也从来没打开过纸箱,因为你要整件转手的话纸箱不能有破损,如果有那就就要减价”

“那如果你买了别人的茶,而里面会不会是别的茶呢?”我说。

“一般不会,交易的基本都相互认识,但也发生过,有一次一个人在纸箱上开口子验茶时发现里面竟然不是他买的那款茶......”

“你看,那边是古桥市场,里面的商铺几乎家家都”炒茶"。我们在市场走了一圈,各种茶叶交易平台和行情网随处可见。市场很萧条,但这些店铺里面似乎还是三五成群在交流着什么,看得出来,这些人都很年轻,且像证券市场那些操盘手一样都很精明能干。

我随着NN转到市场内最大的交易平台——东和。

我以想收藏大批金融茶的名义与一位客户经理展开了交流。他说如果我想要茶,他们平台会发布信息接收卖家的茶品,经过他们的检验给出一个价格,对方认可东和就付款给

凭着大屏幕上的实时价格指数以及工作人员井井有条的检验流程,让人感觉似乎这个平台非常可靠。

“你们只做(炒)大益茶吗?”我不好意思用“炒”字,虽然我很想用“炒”字表达。

“是的,也只有大益茶好做”。

“你们会不会暗中操控价格指数呢?”我问道。

“不会,不像股市有开盘收盘时间,金融茶价格指数24小时不停歇地在变动......”

NN为我讲解了“炒茶”的基本流程:但凡大益金融茶有一款新茶(金融茶)要出来,信息已经满天飞,最先能拿到配额和知道底价的只有大益的经销商。比如经销商A们可以拿到了10件新茶的配额,假设每件拿货价在10000元,A们开始向外发布信息(当然会高于拿货价),B们根据以往的经验估计可以涨到20000,于是在高于10000的价格把A们的10件货全部吃下来,而A们也会根据经验及市场状况先放一部分投石问路,留一部分待涨了再出手;经过市场的捂盘发酵,大家认为此款茶可能会涨到30000,于是C们在高于20000的价格吃下B们手中的茶再捂盘,市场经过C们的炒作,价位再次升到了50000,然后再等着D们的接盘......

事情还没这么简单,因为此时这款茶叶还没出来,大家都是在凭空炒作,这时A们觉得当初给B们的15000亏了,于是找到B们以18000的价格回购,B们觉得可以就凭空赚了3000一件,B们觉得不行就继续捂盘,等待更高价,C们、D们也依法炮制,捂盘待涨。中间有一些A、B、C、D们陆续接到下家的追单,于是先接单(拿钱)然后再通过各种渠道找货(比如找外省大益茶代理拿货或通过网络手段在官方预售时抢茶,类似于春节抢票)......

最后,这款茶叶上市了,交割的时候到了,考验炒作各方诚信的时间也到了。很多人接单多无法交割而根据契约精神赔钱,个别人拿着接单的钱跑路了,再过一段时间此款茶的整体价格下滑或腰斩了,这时手上高价买回来的茶就亏大发了。有资本的继续捂茶等待下一波行情,那些借钱炒作或流动资金断粮的只有拿到第三方(如东和)挂牌抛售......

以上是1.0版本的割散户韭菜(C端)的套路;现在2.0版本的已经上升到机构(炒作平台A端)对基金(各种游资、抑或洗钱B端),A跟B之间炒作抬价,吸引更多的B端和C端进场,最终会有一些B端和C端成为接盘侠。2.0版本的好处是B端炒亏了不会闹上吊喝药跑路,大家都是有钱人,大家都是明白人,愿赌服输、故意来输,都是输得起的VIP,当然C端韭菜们依旧乐此不疲的跟着下个注。

(也许大家看得有点绕,但在炒作者看来完全没有将他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交易场景展现出来)

“待回落到一定程度,到市场认可,觉得价格跟价值对等的时候,自然又会开始慢慢的收集这些跌下来的筹码,通过时间换空间等品质好的茶再慢慢涨起来。”NN说。

2、云南一线市场现状

版纳倚邦茶友X:

就我个人而言今年销售量少了三分之一(其中包括知根知底的朋友和家人都差不多是这个数)。就了解的销售现状都偏向了网红网络直播带货(这里最实质情况就是以次充好,价格上涨率百分之一百以上。我随便帮朋友找了一批次茶找了一个三线演员网红做直播,20块买进120块卖出,成交量是12000片,我看的心惊肉跳,不敢再给他找货)实体店除了喝茶以外几乎都是回头客和非常熟悉朋友偶尔会成交一点点。

我们这种一线茶山人的客户群体基本上没有变化。

价格上就我了解和成交额来说5月10日之前还是有百分之二十的上涨,后期的和去年相比就降低了很多,春夏秋三季都达到了下降百分之二十。

我感觉明年也不翻不了盘。然后觉得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除了疫情以外其中最重要两点:一是今年受旱灾,春茶发的晚发的少,二是收购的人明显少了。

临沧冰岛茶友D:

很多人都说今年茶难卖,其实难卖的是那些混淆概念,不老实做茶的人。随着市场越来越透明,这样的人做茶只会越来越难。做真货的今年基本也没剩。当然“冰岛老寨”(假货)也有卖不完的,那些真的是他们活该。

茶叶价格的话基本和去年持平,有少数的村寨有上下起伏这属于正常的市场现象。

今年最明显的是冰岛老寨的古树。去年广场边的我们的树能卖19000一公斤新叶,今年的话12000左右卖。因为疫情老板不来,委托人来,总得给别人让点赚头不是。

明年市场的话我认为稳中有降。信息越来越透明,一些鼓吹出来的小众山头我看会降。但是一线山头政府玩了招公信平台公布认证信息,如果能在茶季前弄好,一线山头真货的话价格会上浮,大众货的话依旧持平吧。

现在我们这边政府对于普洱茶的话是两条腿走路。一线名山直接进行认证,哪个厂在哪个山头有多少地,产多少茶,都要公示得清清楚楚。以后看真假直接看政府网站就知道。大众茶的话,强化管理,严格把控,对产茶大村都在逐步进行有机认证。

以前的话是外来资本操纵,很多普洱茶的涨都是庄家想涨,现在的政府牵头抓的话,很难再有那么大的变动了,毕竟一县一业的政治任务可不是闹着玩的。当然如果疫情影响严重的话,经济不景气,不降价就见鬼了!但是名山的保值率相对较高,因为产量少,还有就是能拿一线名山当口粮这些人,疫情对他们来说是有影响,但是很少会说茶都喝不起。

最恼火的就是中端茶,因为喝中端茶的人群对于抵御风险的能力确实不如那些大老板。

总而言之一句话,做真的茶叶都是固定有茶客拿货,拿了就没了,毕竟每年量不大。天天叫着茶不好卖,卖不完,这名山那古树的,这样的人有几个是真正有基地?自己去做茶的?

以后叫茶叶难卖的人会越来越多,因为信息越来越透明,交通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多的人开茶山。喝了真货的人越来越多,卖假货的能好卖么?

易武茶友H:

易武茶区今年的头春茶,雨前(4月26日前)的因为大旱而产量大减,所以小树也好古树也好,都是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且价格比往年来说干毛茶上涨了50-100每公斤。四月二十六日后,雨水大量到来,也伴随着茶叶大量发芽(算是头波的,因干旱没发出芽的那部分吧)而产量大增。然而一则是受雨水影响茶质水味重了,再则虽是属于春茶头波的,但因旱情影响头春茶发芽推迟,部分茶商认为是错过了节气,所以不再入眼。

以今年易武茶区的情况看来,名山寨头的雨前头春茶依然紧俏,来易武做茶的茶商越来越追求高品质好茶。雨后的大量上市那批,我这来说是不愁卖,有大厂子收着大货,还收集了亲戚朋友家的存货。但寨子的大环境来说是不好的,滞销的,有的甚至到秋茶时才卖出。相反今年秋茶因产量非常少,易武山头乔木、小树和古树的价格也是比去年上涨了大约50-80每公斤左右(台地茶没涨),故而秋茶也是供不应求的。

今年我的情况还算好,比去年的销量大了些,但也受大经济环境影响,收茶款难了些,有的是推迟,有的是分批付,挤牙膏似的。客户群体原来的基本没变化,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我预计明年出货会更多些。

熟普感觉这两年来用好料发酵的情况多了。在易武茶区,像我这样的都用易武乔木头春料发了一吨多。

临沧云县茶友W:

今年鲜叶价格前期比往年低,后期有的地方达到了往年的水平,有的地方依旧没有达到往年的价位,大多初制所春茶销售情况还行,夏秋茶很多人有库存,今年外地客商、游客来的少,销量整体下滑,客户下单不多,多数客户手中有存茶,前部分在省外开店的人在清库存,准备转行,初制所也有关停的。

据我了解,勐海的小茶厂关了好多,客户新入手的很少,明年茶市应该和经济一样下行,未来几年要看经济发展的情况。普洱茶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库存太多,东莞市的存茶无法消化,云南各茶厂、茶商也有大量的库存,未来的卖点是大家都能喝得起的口粮茶,老茶只有部分消费者,消化太慢,存茶的人有的已经心虚了。普洱茶产量太大,未来的路会很难走,现在还在运行的茶厂,想转手的人很多,云县、双江、凤庆、勐海都一样,差不多,很多厂欠原料款很多。这是很多人都是亲口对我说的,很多的高价茶现在遇不到有钱人,出不了手。

本地政府不作为,没有鲜叶市场,名山头混乱,作假,市场上的名山茶几乎全是假的,很多大厂的名山茶也是拼配,市场上的茶叶没有标准,乱起名号,乱出批号,乱炒概念,乱引导消费者,误导收藏,云南省应该象福鼎白茶一样,有一套标准体系执行,不然的话,最终市场崩盘,其害无穷。

普洱产区茶友P:

我这边本来走批发的,零售少,普洱茶整体来说未来的趋势还是好的,感觉还是有前景,不会停滞不前。价格么我觉得人工成本就是个上升情况,茶叶也涨的!好的山头还是有涨呀,我认识好多人其实今年销量比往年大,可能也和大环境有关,投资理财收益减少,或整个投资环境不好,有些人转向存茶。

我家本来只做小山头,感觉无农药的,货真价实的小山头茶还是可以的,本身价格不贵。说不好做人要么以前卖太贵,现在利润少了不好做;要么茶本身品质不太好,大浪淘沙,一年比一年难做,也不全是因为大环境。很多心黑的人确实不好做了,现在网络销售遍及任何一个山头,茶农都在直销是吧,人家一对比就发现以前买的价格太贵。

任何茶都存在大把以次充好的现象对吧,不光普洱,我相信普洱茶整个行业会越来越好,老百姓现在也懂农药用不得,以后信息越来越透明,慢慢会更好。

昆明康乐茶城资深茶人L:

今年普洱茶的销售情况还是比较惨的,据我所知山上很多茶农茶都没卖出去,其实今天的量比较少,特别是春茶,但是就这样的情况下,而且还有很多库存,不止是山上源头的,还有各个流通环节也是。

这个流通环节啊,你看两头热,一是像大益金融茶这样的简直疯了,包括中茶这些,那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啊,这个你应该清楚我就不多说了;第二就是真正的消费还是有的,这个是比较火的,如我们自己的品牌,其实比去年应该还要好一些。

但是不好的就是今年很多这种做流通的,做这种市场品牌的都不景气,而且很多,我了解了一下都比较惨,像我们康乐一些店都没开张,或者说今年营业额都不如去年一个月。

我估计啊,明年会更惨,比今年还惨,第一是疫情原因,第二是经济确实还在下行,能喝100块钱的就不喝200块钱对吧。但天价茶或者奢侈品仍在增长,那没办法,有钱人越来越多了,这种大萧条时期就是财富的再次集中嘛!

我觉得后面会更惨,但是像2007年那种普洱茶崩盘不太可能出现了,毕竟现在市场会比以前理性,只会出现曲线的上升跟下降,不会出现崩。

丽江知名茶人、某普洱茶品牌创始人J:

今年的普洱茶销售整体是下滑的,除了个别的品牌会好一点,大多数品牌厂商日子会难过。总体比去年差,感觉一年不如一年,价格有些在维持,有些已经在降价了。不管是冰岛、老班章、昔归,山头茶原产地毛茶价格总体比往年缩水20-30%。即便是遇上天干旱减产,也挡不住价格下跌的行情。预计明后年还会更难,能撑得过去的茶商,得看底子。包括资金、渠道、产品品质与性价比、品牌影响力等。

茶博会越热闹,说明市场的潜在危机越危险。大家都寄望茶博会招商,多卖点茶好周转一下。今年的现金流成为了很多企业的头号问题。

再说藏茶,东莞的藏茶,分两种,一种是精品,不怕;一种是垃圾茶,存一百年也无用。两种藏茶以垃圾茶体量更大,这对市场是相当不利的。

我认为普洱茶未来的发展更多要着眼于熟茶的推广,熟茶才是普洱茶产业的核心与未来。小青柑、碎银子消耗了近十年来大量的垃圾熟茶库存,接下来的十年,好熟茶会很多。勐海这里,我喝过最好的碎银子出厂价也就一百多一公斤,低的30-50一公斤,怎么会好。

今年客户群体有些发生变化,老茶客该收藏的也收得差不多了,八零后、九零后群体开始喝普洱茶、藏普洱茶。

——以上只是市场的一个缩影,虽不能代表当下普洱茶产业的全部众生相,但也不就不离十。

总 结 分 析

普洱茶消费群体很杂,从9.9 包邮的到99万一公斤的都有。

总体来说,普洱茶消费存在几种形式:

一是只要价格实惠只要是普洱茶就好(当然最好还是古树、山头茶);

二是忠实品牌茶消费群体 ;

三是高端山头茶玩家;

四是金融茶炒作圈子。

1、历经茶圈多年,我总结出了一句话:但凡天下喝茶者又不懂茶者十有八九。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它总能带给人们惊喜。满大街的古树茶、山头茶;充满传奇色彩和大师影子的故事茶都是针对这十有八九的群体,因为普洱茶能够为他们带来“价廉名优”的惊喜。市场流行啥茶就跟啥茶,谁手上没有一堆各类“古树、山头”茶,云南几百万亩台地茶叶靠谁消费?正是靠的他们!也成就了9.9包邮的老班章们。

2、普洱茶品牌爆发不过十余年间,相信每个做品牌时的初心都是想做这世间最好的茶叶,随着这些品牌不断的成长,也积累了一批忠实的客户群体。只是当有些品牌膨胀时品质走了下坡路,那些拥趸也会跳槽到别的品牌。如果说品牌是营盘,那这群消费者就是兵,哪个营盘好,这些兵就会投靠谁,所以这些年也是品牌大浪淘沙的时代,而决定他们命运的还是那帮“兵”。

3、身边总有些群体,酒要喝20年以上窖藏的、羽绒服要穿The North Face的、表要戴Rolex的、普洱茶要喝高端山头古树的.......这些主是真有钱,但不全是人傻钱多的那种,世间稀罕物他们都会去猎奇。他们一般会亲自赴茶山找茶,遇见中意的全部拿下。对他们来说天价茶(天价茶只是穷人对它的称谓)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虚荣高贵身份的符号。秉着物以稀为贵的黄金定律,云南这点古树茶资源对于这个群体无疑是僧多粥少,而正是这些人对于抬高古树茶、名山头茶的价格,以及古树茶、名山头造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有人说茅台肯定不是白酒中最好的,大益也绝对不是普洱茶中最好的,但两者都是业界标杆,标杆就是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品牌价值普遍大于实际商品价值。既然茅台可以炒作,大益茶为什么不能?(将大益茶比肩国酒茅台者,真是太不自量力了,为啥不跟黄金比呢)

我记得农夫山泉的钟睒睒曾经说过一句话:“企业不炒作,就是木乃伊。但只有技术创新才能竞争,没有技术的营销只会死的更快。”将这句话送给大益,无异是先递了大益一颗糖然后再给了一记耳光(没办法,大益是标杆啊,我只能拿它对号入座)。

中国人生性好赌,而芳村好比就是一个赌场,里面的人大都是赌徒,如同澳门葡京赌场,里面有庄家,有赌徒、有洗码的。所谓赌徒心理就是赢了钱不怕多、输了钱想翻本。在暴利面前,人往往都会失去理性的判断。

大益是个双面人,它既将普洱茶做成一个家喻户晓的知名商品(常规茶),这是正面;也做成一个家喻户晓的赌具(金融茶),这是反面。不同于葡京的博彩业,芳村普洱茶炒作最多只能属于打着政策擦边球的民间赌博,这里只有押涨还是押跌,押对还是押错。这里茶叶已经脱离了农产品的价值,就像2020年11月15日预售的“沧海”(大益的一款金融茶)23800/提,大益茶官方对这个茶的介绍是:精选普洱茶核心产区高海拔优质晒青毛茶为主要原料,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大益茶制作技艺”精心研制而成。产品饼形端正,松紧适度,条索肥硕,芽叶清晰乌润显毫。汤色橙黄明亮;香气高扬,烟香、陈香显著,带蜜香;滋味浓酽饱满,富有层次感,汤感厚实沉稳,苦涩协调,甜润舒爽,茶汤含香盈于齿间,回味悠长。

没看出来这款4760元/饼(一提5饼)的沧海茶具体产地?茶味道到底如何我没喝过没有发言权(当然金融茶是不需要具体产地和味道的,反正大家都不拆封,拆了就跌价了)。人们看到的是去年的沧海已经涨到50000元/提了,这就够了。管TM茶好茶坏,只要茶能涨价,有人接盘就行了......

显然,行政性遏制金融运作还没有涉及到金融茶炒作这一领域的头上,原因是相比于其他金融运作其体量和危害还是太小(不要说跟蚂蚁比,就是普通一点的平台体量都比金融茶的盘子要大)。我想只有其他诱因出现并产生社会性危害时,政府才会干预,比如金融茶交易中产生诈骗、洗钱而引发的高关注度群体性刑事案件。听市场内的人说那些因金融茶引发的纠纷案件年年都有,但在当地执法部门手上就了了.......(虽然金融茶在普洱茶中的所占份额并不是很大,但社会不良影响极大,所以本文着墨较多)

结语

经过20余年间的发展与积淀,普洱茶已经在广大消费者中布下了忠实的种子,开出了美丽的花朵,结下了坚实的果子。不比2007年,现在的普洱茶已经在广大消费者群体中深深扎根,成了不可缺少的茶品。

虽然当下普洱茶市场的确存在无序扩张、鱼龙混杂的现象,加上经济下行等客观原因造成普洱茶产业不够景气、市场萎缩等现状(也是整个茶叶消费市场的现状),再加上这几年游资进入产生的泡沫在陆续破灭,理性消费观逐步呈现,市场进入优胜劣汰的大洗牌时代。

但,崩盘似乎不大可能。

未来,茶行业也依旧会在全球经济的大熔炉中起起落落,我们身处这个时代唯一要做的只有正视自己、正视产业、正视世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书卷弯刀,独立茶人,不止于茶。

茶农自己直销卖茶,这是门不错的生意吗?

【兴茶网 资讯】近些年来,茶叶市场逐渐回归理性,茶叶“快消品”化市场发展迅速,经销商数量也是随之倍增,于此同时,越来越多身处茶叶源头的茶农们,也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直面终端消费,开始卖茶了

茶农直销卖茶,是门不错的生意?

无论是去茶山,还是在网络上,大家都能看到不少茶农直接面对终端的卖茶情景。“茶农直销卖茶”,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那么,茶农越过中间环节直面终端卖茶,是一门不错的生意吗?在流通环节中,会不会产生激烈的各方博弈?近期,兴茶君与众位茶界人士交流过这个话题,也收获了一些精彩的观点与点评,本文侧重于将其中的一些观点与大家一同分享。

茶农自己直销卖茶,这是门不错的生意吗?

虽然大家经常能听到高价茶,天价茶,鲜叶价格上涨的消息,但实际上,这仅是极少部分现象,国内的茶叶市场整体上还是供大于求,茶农直接卖茶,从某种层面讲,可以提高茶农的收入,是应该支持的。

现在茶农不像以前那样,信息闭塞,大部分都是跟着商家的规划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接触终端极为便利商业环境,淘宝电商、直播平台、社交平台、微店、便利的支付工具,为其卖茶提供了多种便捷有效的渠道

茶农自己直销卖茶,这是门不错的生意吗?

报茶价,炒作茶王树,上山直播茶山采摘情况,茶农下山卖茶...这背后的影子,也未必是真正的茶农,其中也有不少茶商借茶农之名,行商业之实。

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能玩转茶农直销的,只是少数核心产区的茶农,在大部分茶农面前,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茶农直销,看似美好,实则有难度,只能是个别名山的少数茶农”,有业内人士表示,茶农卖茶,首先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案,但是目前大多数还是靠资源,看产地名气,那些核心茶区,名山名寨的茶农,显然更有机会走通这条路,但如果大部分茶农想往这条路上挤,很悬

茶农自己直销卖茶,这是门不错的生意吗?

如果只是卖点鲜叶,毛茶,还可以,但是茶农卖成品,未必是一门好生意,农产品跟商品之间,还有一个复杂的转变过程

“比如,熟茶制作,就不是茶农可以玩得转的,技术门槛摆在那里。”某茶企市场部负责人李先生认为,茶行业在高速发展中,也会让整个行业分工越来越细。茶农提供原料,茶厂负责工艺、茶商负责流通,大家各司其职,做自己擅长的事,形成产业链上的紧密合作优势,才能都有饭吃。

茶农自己直销卖茶,这是门不错的生意吗?

茶农卖茶,怎么看?

随着消费者获取信息的碎片化、社交电商的崛起,“茶农以后可以自己摘茶制茶卖茶”的声浪越来越大。

在很多行业的商业模式中,都会强调尽可能砍掉中间环节,节约了经济成本。茶行业也一样,很多人总喜欢跳过中间环节直奔源头找茶农购买。或许你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不错的茶也许你买到的还不如商家手里的茶。这就是农产品和商品之间,不仅有价格利益上的区别,也有质的变化,如果直接跳过了一些利益,在产品的品质上,确实难以获得品牌茶企的产品那样的品质保障。

茶农自己直销卖茶,这是门不错的生意吗?

在很多人看来,茶农卖茶,也还将长期存在。

一方面,这是小农经济的意识使然。此外,茶叶市场仍然是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作为源头的茶农,并没有获利太多,而且还将承担更多诸如看天吃饭、压价、库存等风险,茶农直接冲向一线销售端,也是一个自我求变的过程。

茶农自己直销卖茶,这是门不错的生意吗?

只是,在这个卖茶路上,也并非一条平坦之路。

有业内人士认为,茶农卖茶也是颇显无奈,纵观来看,源头茶价涨得快,消费者觉得贵,但厂家、商家又缺乏操作空间。但像山头、纯料这样的产品又不得不做,于是众多厂家都会往那些名山名寨上挤,那价格上去了,消费者在终端不敢买。

茶农自己直销卖茶,这是门不错的生意吗?

也就是说涨价了,反而茶叶更难卖了?茶叶更难卖的这种压力,会反过来给到源头茶农这里,在这样的循环下,茶农也会觉得多一条出路,肯定多一份保障。

那么,这在当下茶行业来看,茶农卖茶背后的本质是什么?会朝着怎样的方向演变?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会与大家再一同探讨。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