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东南亚古茶山

找到约256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云南勐海:来古茶山一起追溯属于普洱的传奇记忆

5月20日,2023年第四届茶乡旅游发展大会在浙江省杭州国博中心举行。大会以“非遗”与茶乡旅游的融合发展作为大会的主题,通过发布“中国茶技·忆之非遗”为主题的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多彩茶乡—特色魅力茶乡”、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典型案例以及主旨演讲等环节,推动茶乡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茶文化保护与传承。

本期为您推介“多彩茶乡—特色魅力茶乡”——云南省勐海县。

申报单位:勐海县茶叶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心

旅游月份:3-5月

推荐茶品:勐海茶

对于每一位爱好普洱的茶友来说,云南像“圣地”般令人向往,这里是中国普洱茶主产地,在一座座山寨中,世代传承着普洱茶技艺,这里是普洱茶人追随茶香,探索普洱茶的秘密的地方。

在云南西双版纳州,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素有“世界茶树王之乡”、“世界茶王之乡”、“ 普洱茶圣地”、“ 中国茶都”、“茶乡梦海”的美誉,它就是勐海,傣语为“英雄居住的地方”,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

01

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

2022年度,勐海全县茶叶总面积90.59万亩,毛茶产量3.81万吨,实现茶叶农业产值22.12亿元, 茶产业税收4.47亿元;全县拥有涉茶类驰名商标5件、马德里商标8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7件。全县注册登记各类茶叶经营主体户达14189户,获SC茶叶企业400多家,规模以上茶企达24户,国家级龙头茶企2户。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这里距西双版纳州府景洪45公里,距云南省府昆明684公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与缅甸接壤。到景洪机场,可乘坐通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各地的航班,到景洪国际港口,便可乘坐客轮,畅游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领略一江连六国的风光。勐海县的打洛镇为国家级口岸,与缅甸接壤,多民族跨境而居,是我国连接东南亚的重要陆路通道。

02

点缀于彩云之南的“春城”

勐海是西双版纳这片热带雨林中真正的“春城”。

勐海县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夏秋季雨水充沛,冬春季天气晴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形成年无四季之分,干湿季分明的特征。每年的10月到次年4月,在勐海可以感受到冬天特有的雾浓露重和充满阳光的的蓝天白云;5-10月,在享受清凉的同时,品上一壶勐海味的普洱茶,透过雨帘静静地听雨,感受勐海的温润。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就了享誉中外的勐海普洱茶。勐海是茶的故乡,人的福地。这是一个充满绿色的“生态家园”,群山绿茵覆盖,山间泉水奔流,蜿蜒起伏之间,茶树错落有致。勐海普洱茶,集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毫无雕琢,尽显茶的本真。

03

古茶山孕育了勐海普洱茶传奇

勐海县境内绵延的百年以上的古生茶园达5.62万亩,犹如时光老人,向人们讲述着古茶山和人类种茶、用茶的沧桑岁月。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居民,种茶为生、与茶为伴,谱写着与茶的种种传说。

勐海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制茶、饮茶的民族——布朗族;

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的布朗山寨——布朗山布朗族乡班章村委会老曼峨村;

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达1800多年的巴达野生茶树王;

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900多年的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王;

有世界上最早成立和最专业的普洱茶研究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勐海茶厂普洱茶加工工程研究室、勐海茶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有世界上最大的4.8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

有世界上最大的连片百年以上的1.6万多亩的贺开古茶园;

有世界上最大的茶树基因保存圃——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

有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普洱茶厂——勐海茶厂。

勐海拥有适合高品质茶叶生存的良好生态环境,茶叶品质优良,滋味纯美,独具茶中“王者风范”。县内以老班章茶为代表的普洱茶,受到了国内外茶专家和普洱茶发烧友的青睐,而驰名中外勐海茶厂“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益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确立了“大益”在国际普洱茶界的王牌地位。

04

与茶共生!古老民族茶文化沉淀之地

勐海,生活着以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为主的等十多个古老而勇敢的民族,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用茶、贸茶的历史,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都离不开茶,爱茶、用茶、敬茶、祭茶,把茶视为“上通天神、下接地府”的灵性之物,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祭祀拜神,人际交流,走亲访友等等,都少不了茶,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医学等各个方面,与茶共生、相互浸透,形成了独特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饮茶历史与古老的民族茶文化。

勐海茶产业发展至今,在茶园面积、茶业产值、税收、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等各个方面均为全省前列。茶产业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茶产业与勐海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茶业兴,百业兴”。一片树叶致富了一方百姓,茶产业在勐海县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在正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内容来源:勐海县茶叶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心

图片来源:勐海县茶叶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心、勐海县人民政府网站

图文版权归来源地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西双版纳为何有那么多的古茶山、古茶园?

普洱茶二百年前已名重天下,那么它当时最大的产地在哪里?答案可以定下,有古茶园作证,有老茶号为据,在西双版纳(车里宣慰司)。

云南省茶科所有资料表明,直到1950年西双版纳还有10万亩明、清时期的古茶园,这已是清末普洱茶衰退后,茶园毁坏不少后的数字。这10万亩古茶园就是明、清时期普洱茶的原料基地,贡京城、送西蕃、铺东南亚、销英、法都是靠这个大仓源(六大茶山有几十个老茶号加工这10万亩茶园的原料),没有这10万亩茶园作基石作资本,普洱茶用什么去展示历史,用什么去铺盖国内外市场,又如何能在清代辉煌一百多年?名重天下、誉满天下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含有历史积淀,更含有规模与量的数标在内。

西双版纳为何有那么多的古茶山、古茶园,这些古茶山、古茶园是如形成的,是山民们自发种的,还是受指令所种?这些大茶山、古茶园又形成于何时?这些一直是个谜。笔者近几年围绕这个谜一直在查寻史料,作实地考察。

依据《明史》《明·滇志》及谢肇制明朝末写的文章来分析,明代西双版纳应该实施过大规模长时期种茶的计划。为了获得更准确、更真实的材料、依据,笔者几年来对西双版纳澜沧江两岸的古茶山、古茶园、古村寨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考察、走访,特别对边境线上所有有古茶园的村寨作了细察,从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所有古茶园包括五百年以上的古茶园竟如人种的一般,没有哪一块连到境外去,有的地方边境线就是一条小溪流,溪沟的两侧都有哈尼族寨或布朗族寨,奇怪的是,西双版纳一侧的寨子有大面古茶园。茶园,而境外一侧的寨子则不见古茶树,这种布局与现象让我坚信,它不是自然之障,而是人之所为。

让我们来顺着边境线看古茶园,看古人为我们留下来的解题钥匙。

景洪市大勐笼镇南部与缅甸接壤,边境线旁有个勐宋村委员会,这里与缅甸相距仅几公里,两边山林相接,田垄相连,国境线两边都有哈尼族寨,中国一侧的勐宋现还有古茶园5千多亩,四五百年的古茶树占了大半,奇怪的是仅一沟之隔的缅甸一侧就没有古茶园,缅甸那边同样是哈尼族寨子,两边哈尼族还同宗同源,两边寨子相距几公里为何缅甸的哈尼族就不种茶?勐海布朗山乡的曼糯布朗族寨,与缅甸的村寨鸡犬相闻,曼糯有很多古茶园,而对面缅甸布朗族村寨却没有古茶园,布朗族是西双版纳最早种茶的民族,为什么他们迁到缅甸就不种茶了呢?勐海的巴达、西定也与缅甸接壤,巴达、西定所有的布朗族村寨都有古茶园,而一河之隔的缅甸一侧的布朗族寨子就没有古茶园。与勐海县紧连的澜沧县的景迈、芒景,二百年前属车里宣慰司管辖,景迈、芒景的古茶园连为一片现还保存有亩以上,芒景为布朗族寨离缅甸仅半天路,两边村寨相望,村民同为布朗族,奇怪的是这边山属中国有万亩古茶园,对面山属缅甸就没有古茶园。

一样的山脉,一样的土壤,一样的民族,为什么国境线两侧会有完全不同的情形?中国一侧的西双版纳有10万亩古茶园,与西双版纳山水相连的缅甸一侧为什么就不种茶了呢?这种情形显然不是自然之障,而是人为造成。

透过这层现象,一个久藏的历史画面显露出来了,一个长久的不解之谜有了答案将茶叶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发展号召山区各民族村村寨寨种茶,曾是西双版纳车里宣慰司从明代开始推行的项指令性计划,明代是西双版纳15个大茶山基本形成的年代(包括澜沧县景迈茶山在内,景迈茶山二百年前属车里宣慰司管辖)

清末普洱茶衰退后西双版纳的古茶园毁损不少,但至1950年时西双版纳还有10万亩古茶园,今天保存下来的还有5万亩左右,倘若有国内外茶叶专家愿意对这5万亩古茶逐片鉴定检测,我在此预言,这5万亩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至少有一车里宣慰使用的仪仗旗(上、下)半为明代所种。

笔者这样定论的依据是什么,依据又从何而来。

今天当我们看完西双版纳州的古茶园,再看明代有关西双版纳(车里)的文献、史籍,再对照中国历史地图云南分册(云南省图书馆有藏本)便会发现西双版纳现存的古茶园不折不扣的全在明代车里宣慰司的辖地上。

西双版纳州今天南部的国境线与明代车里宣慰司管辖的地域线大致相同,元代和明代今老挝、缅甸、泰国北部靠近西双版纳一侧的大片土地曾属中国中央朝廷管辖,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至明永乐二年(1404年)明朝廷将其划分成老挝宣慰司、八百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缅甸宣慰司,这几个宣慰司与车里宣慰司相围相连。

明朝正统初年(公元1436年左右)靠近今今德宏临沧的麓川宣慰司叛乱,波及木邦、八百、缅甸、老挝等几个宣慰司,以后几十年这几个边境宣慰司政局动荡,战火连年,到明嘉靖中期(140年左右)麓川、木邦、八百、缅甸、老挝等几个宣慰司脱离了明朝廷的管辖,在这场叛乱中,只有车里宣慰司一直归顺明朝廷,没有卷入叛乱,车里宣慰司管辖的地盘基本保住没有丧失,到清光绪初变化都不太大(1895年两乌土地被割,车里辖地才被减去一大片)。

正由于今勐海、景洪南部的边境线与六百年前车里宣慰司辖地南部边缘线大致相同,因而勐海、景洪南部边境线旁各古村寨现存的上万亩古茶园就为我们传递了一个历史信息,六百年前边境六个宣慰司只有车里宣慰司在大力发展茶叶,这就是为什么今天边境线上一沟之隔的两个相同民族的寨子,一边有古茶园,一边无古茶园的原因所在。依据茶园分布情况,我们还可以断定,明代车里宣慰司辖地上的每个山寨都在种茶,今西双版纳州山区凡四百年以上的古村寨都有古茶园,凡有千亩以上古茶园的地方附近都有四百年以上的古村寨便可证明这一点(这个情况笔者过实地调查,七年来考察过的村寨超过200个)。

西双版纳州的少数民族一千年前已在人工种茶毫无疑问(最早种茶的布朗族在勐海山区定居已有1400多年),南糯山、布朗山、勐宋山留下很多八百年以上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便可证实这点。但将茶叶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发展,村村寨寨种、上万亩的种应该是从明代开始,这种产业发展行为有其历史背景和原因。

本文节选自詹英佩《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

来源:易武同庆号,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西双版纳为何有那么多的古茶山、古茶园?

普洱茶二百年前已名重天下,那么它当时最大的产地在哪里?答案可以定下,有古茶园作证,有老茶号为据,在西双版纳(车里宣慰司)。

云南省茶科所有资料表明,直到1950年西双版纳还有10万亩明、清时期的古茶园,这已是清末普洱茶衰退后,茶园毁坏不少后的数字。这10万亩古茶园就是明、清时期普洱茶的原料基地,贡京城、送西蕃、铺东南亚、销英、法都是靠这个大仓源(六大茶山有几十个老茶号加工这10万亩茶园的原料),没有这10万亩茶园作基石作资本,普洱茶用什么去展示历史,用什么去铺盖国内外市场,又如何能在清代辉煌一百多年?名重天下、誉满天下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含有历史积淀,更含有规模与量的数标在内。

西双版纳为何有那么多的古茶山、古茶园,这些古茶山、古茶园是如形成的,是山民们自发种的,还是受指令所种?这些大茶山、古茶园又形成于何时?这些一直是个谜。笔者近几年围绕这个谜一直在查寻史料,作实地考察。

依据《明史》《明·滇志》及谢肇制明朝末写的文章来分析,明代西双版纳应该实施过大规模长时期种茶的计划。为了获得更准确、更真实的材料、依据,笔者几年来对西双版纳澜沧江两岸的古茶山、古茶园、古村寨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考察、走访,特别对边境线上所有有古茶园的村寨作了细察,从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所有古茶园包括五百年以上的古茶园竟如人种的一般,没有哪一块连到境外去,有的地方边境线就是一条小溪流,溪沟的两侧都有哈尼族寨或布朗族寨,奇怪的是,西双版纳一侧的寨子有大面古茶园。茶园,而境外一侧的寨子则不见古茶树,这种布局与现象让我坚信,它不是自然之障,而是人之所为。

让我们来顺着边境线看古茶园,看古人为我们留下来的解题钥匙。

景洪市大勐笼镇南部与缅甸接壤,边境线旁有个勐宋村委员会,这里与缅甸相距仅几公里,两边山林相接,田垄相连,国境线两边都有哈尼族寨,中国一侧的勐宋现还有古茶园5千多亩,四五百年的古茶树占了大半,奇怪的是仅一沟之隔的缅甸一侧就没有古茶园,缅甸那边同样是哈尼族寨子,两边哈尼族还同宗同源,两边寨子相距几公里为何缅甸的哈尼族就不种茶?勐海布朗山乡的曼糯布朗族寨,与缅甸的村寨鸡犬相闻,曼糯有很多古茶园,而对面缅甸布朗族村寨却没有古茶园,布朗族是西双版纳最早种茶的民族,为什么他们迁到缅甸就不种茶了呢?勐海的巴达、西定也与缅甸接壤,巴达、西定所有的布朗族村寨都有古茶园,而一河之隔的缅甸一侧的布朗族寨子就没有古茶园。与勐海县紧连的澜沧县的景迈、芒景,二百年前属车里宣慰司管辖,景迈、芒景的古茶园连为一片现还保存有亩以上,芒景为布朗族寨离缅甸仅半天路,两边村寨相望,村民同为布朗族,奇怪的是这边山属中国有万亩古茶园,对面山属缅甸就没有古茶园。

一样的山脉,一样的土壤,一样的民族,为什么国境线两侧会有完全不同的情形?中国一侧的西双版纳有10万亩古茶园,与西双版纳山水相连的缅甸一侧为什么就不种茶了呢?这种情形显然不是自然之障,而是人为造成。

透过这层现象,一个久藏的历史画面显露出来了,一个长久的不解之谜有了答案将茶叶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发展号召山区各民族村村寨寨种茶,曾是西双版纳车里宣慰司从明代开始推行的项指令性计划,明代是西双版纳15个大茶山基本形成的年代(包括澜沧县景迈茶山在内,景迈茶山二百年前属车里宣慰司管辖)

清末普洱茶衰退后西双版纳的古茶园毁损不少,但至1950年时西双版纳还有10万亩古茶园,今天保存下来的还有5万亩左右,倘若有国内外茶叶专家愿意对这5万亩古茶逐片鉴定检测,我在此预言,这5万亩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至少有一车里宣慰使用的仪仗旗(上、下)半为明代所种。

笔者这样定论的依据是什么,依据又从何而来。

今天当我们看完西双版纳州的古茶园,再看明代有关西双版纳(车里)的文献、史籍,再对照中国历史地图云南分册(云南省图书馆有藏本)便会发现西双版纳现存的古茶园不折不扣的全在明代车里宣慰司的辖地上。

西双版纳州今天南部的国境线与明代车里宣慰司管辖的地域线大致相同,元代和明代今老挝、缅甸、泰国北部靠近西双版纳一侧的大片土地曾属中国中央朝廷管辖,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至明永乐二年(1404年)明朝廷将其划分成老挝宣慰司、八百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缅甸宣慰司,这几个宣慰司与车里宣慰司相围相连。

明朝正统初年(公元1436年左右)靠近今今德宏临沧的麓川宣慰司叛乱,波及木邦、八百、缅甸、老挝等几个宣慰司,以后几十年这几个边境宣慰司政局动荡,战火连年,到明嘉靖中期(140年左右)麓川、木邦、八百、缅甸、老挝等几个宣慰司脱离了明朝廷的管辖,在这场叛乱中,只有车里宣慰司一直归顺明朝廷,没有卷入叛乱,车里宣慰司管辖的地盘基本保住没有丧失,到清光绪初变化都不太大(1895年两乌土地被割,车里辖地才被减去一大片)。

正由于今勐海、景洪南部的边境线与六百年前车里宣慰司辖地南部边缘线大致相同,因而勐海、景洪南部边境线旁各古村寨现存的上万亩古茶园就为我们传递了一个历史信息,六百年前边境六个宣慰司只有车里宣慰司在大力发展茶叶,这就是为什么今天边境线上一沟之隔的两个相同民族的寨子,一边有古茶园,一边无古茶园的原因所在。依据茶园分布情况,我们还可以断定,明代车里宣慰司辖地上的每个山寨都在种茶,今西双版纳州山区凡四百年以上的古村寨都有古茶园,凡有千亩以上古茶园的地方附近都有四百年以上的古村寨便可证明这一点(这个情况笔者过实地调查,七年来考察过的村寨超过200个)。

西双版纳州的少数民族一千年前已在人工种茶毫无疑问(最早种茶的布朗族在勐海山区定居已有1400多年),南糯山、布朗山、勐宋山留下很多八百年以上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便可证实这点。但将茶叶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发展,村村寨寨种、上万亩的种应该是从明代开始,这种产业发展行为有其历史背景和原因。

本文节选自詹英佩《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

找到约249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