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对茶道的理解

找到约884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彩农茶: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链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什么是茶道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么是茶道呢?

  1、日本对茶道的解释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道研究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茶道下定义。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面对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给茶道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者。

  2、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其实,给茶道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对茶道的批判和改革论

在探讨茶事、茶会的改革之前,首先要回顾前人对茶道的批评和改革理论。长久以来,茶道是不被允许批评或改革的,在我看来,历史上只有利休和山上宗二两人曾有过批判性的态度,这从《山上宗二记》中可以看出。最有趣的轶事集《茶话指月集》中,既有利休受邀参加茶会的故事,也有利休邀请客人参加茶会的故事。从这些故事来看,他似乎是位特立独行的怪人,但仔细阅读后会发现,利休并非古怪,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其他茶人的努力方向不对,才遭到利休的斥责。

据说有一次利休受邀参加某处的茶会,当时庭院里有一扇非常漂亮的木门,弟子们看到后纷纷赞不绝口。利休却认为那扇门根本算不上风雅,因为它是专门花钱从很远的地方定制的。真正的风雅应该是利用现有木材随性制作,根本不需要花钱。从表面上看,利休似乎总爱打断弟子的话,并提出反对意见,但实际上,他为了彻底贯彻茶之道,不断在对当时的茶事、茶会提出尖锐的批评。

在日语中,擅长点茶的人被称作"手上手"。奈良春日神社的神主久保长暗堂是位"侘"茶人,著有《长暗堂记》。据此书记载,利休曾说"不要羡慕手上手"。一般看到擅长点茶的人,大家都会感到羡慕,但利休认为点茶只不过是表面功夫,没有必要羡慕。

进入江户时代后,片桐石州也在《宗关公自笔案词》中写道∶"茶汤,自然之寂则妙,人为之寂则恶。"也就是说,自然而成的"寂"最好,人为营造的"寂"显得造作。这与利休批评的"似而非之寂"一脉相承。

汉学家太宰春台著有《独语》一书,他批判当时的茶器过于陈旧,人们品茶时不应该用那么陈旧的东西,应该时常更新器具。书中还写道∶"人人用不同之茶碗"。仔细想来,如果在亲朋好友等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传饮浓茶,会有增进感情的良好效果,但如果素不相识的人聚在一起传饮,确实令人不快。看来在江户时代,就已经存在这类批评的声音了。

出云松江的大名松平不昧是石州流不昧派的创始人,他在自己的随笔集《赘言》中写道∶"茶人乃盗取'茶道'二字的大罪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今天的茶道界。因为不昧是大名,才敢于提出如此尖锐的批评意见。

进入明治之后,冈仓天心著有《茶之书》。此书并非是在批评茶道,而是在褒扬茶道。该书的目的是为了在日俄战争后,向海外宣扬具有国粹精神的茶道,反映日本的社会状况。当时是武士道精神备受尊崇的时代,冈仓天心认为,武士道宣扬"死之术",茶之道宣扬"生之术",他还从对武士道的批判出发,对茶道大加赞扬∶"如今有人研究'死之术',却无人关注'生之术'。而茶道,正是'生之术'的代表。"

进入昭和之后,人们开始从多角度对茶道进行批判。特别是在战后,出现了崇洋媚外之风,似乎所有的东西都是进口的品质最好,不是洋货就不被接受。距今二十几年前,在文艺杂志《新潮》中,有一位作家曾大肆批判当时的茶道∶"现如今依然流行茶道,是因为日本太穷,所以才会在四叠半那么狭小的地方品茶。如果日本人手头富裕一些,就不必如此了。茶道,实际上是贫困日本非近代性的扭曲趣味。"但是,一位茶道宗匠邀请这位作家品茶,之后此人再也没有批判过茶道,实在不可思议。

民间工艺家柳宗悦在其著作《茶道改革》中写道∶"现在的茶人,一味在意是否有远州的鉴定书或家元的签名印章,却从不用自己的眼睛去辨别茶具之美。无论是民间工艺品还是其他东西,只要适合做茶具,完全可以用于茶道,现在的茶人却不这样做。"书中还严厉批评了利休之后的茶事,"都说利休之后茶道开始堕落,在我看来,茶道之堕落始于利休。利休之前的茶人更为优秀,他们都拥有杰出的鉴别力,能够从中国或朝鲜进口的器具中挑选出合适的茶具。但到了利休时代后,茶具被严格规定了标准样式,除此之外一概不被承认。因此,茶碗从'乐烧'开始堕落,长次郎之前还算好,长次郎之后完全不行了。利休被秀吉命令切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包括远州和石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上述批评是否恰当,还值得商榷,但作为他山之石,依然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不过柳先生对利休、远州和石州的负面评价,我认为有欠妥当。接下来是某位名人著作中的一节∶

茶席主人应该做的,是将长久以来背负着对立宿命的人们共聚一室,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点茶之中,由此消除隔阂,实现心心相通。如果不能通过艺术之力,化解那些在路上偶遇就会决斗的人们之间的矛盾,就没有发挥主人之职责。茶道要顺应现实政治的要求,也就是要顺应时代,以此实现从艺人的技艺向艺术的升华。尽管从目前完全形式化的茶道来看难以实现,但这种境界才应该是茶道的真正本质。

只有不从事茶道活动的人才会说出上面的话。当然这要看如何解释,但我认为,并不能因为今天的茶道无法像从前那样以艺术之力化解矛盾,就断定茶道已经形式化。另外,书中还有如下论述∶

为什么利休摘掉了所有的牵牛花?或许这的确是茶道之奥义,而正是这种奥义,决定了日本人的文化取向。面对满园绚烂的牵牛花,气度小的人会心神不定,只有心胸宽广之人才能从中感受到绚烂之精彩。普通日本人没有这么广的心胸,只有丰臣秀吉除外。在日本历史中,或许只有秀吉一人,才能达到在任何奢华面前,都能泰然自若的境界。

这种见解实在匪夷所思。利休认为满园盛开的花属于自然现象,但插花不同,所以他打破了自然状态,作为艺术,只插了一朵花。这位名人却认为"因为担心会心神不定,为了集中精神,所以在壁龛处只插一朵花。气度小的人才会这样做,气度大的人就能泰然自若,保持心平气和"。我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看法。任何人都有能力鉴赏鲜花自然盛开的样子,即使我们成不了秀吉,看到新瀉市的郁金香园也会觉得漂亮迷人,绝不会心神不定。但如果要看自然盛开的鲜花,去院子里看就可以,没有必要专门摘一朵作为插花装饰在壁龛中。利休之所以摘掉院子里的牵牛花,是因为那些花妨碍了他欣赏一朵牵牛花。另外,这位名人在他的另一本著作中写道∶

茶道并非奢侈之产物,而是贫穷之产物。毫不浪费地细细品味"茶"这种珍贵的奢侈品,便是茶道之精神。

程序异常繁琐,用料极为简单,这正是日本艺术,确切地说,是日本文化的本质。茶道也并未脱离这一本质。将茶叶碾成粉末饮用是非常原始的做法,主客双方都要经过极为繁琐的礼仪才能品茶。在品茶过程中尽可能将材料简单化,却通过增加复杂的饮用方式提高品茶的价值。不仅是茶道,大家都认为日本文化的特质也是这样,单纯、清澄、侘、寂、调和、纯粹,的确如此。但恕我直言,这实际是贫穷的艺术化。这种纯粹除了意味着剔除了多余的附加物,同时也意味着缺乏附加物和金钱。而"侘"或"寂",是因为单靠"纯粹化"无法成为艺术,这才加入了"侘"和"寂",试图无中生有罢了。

对这种以偏概全的说法,笔者实在无法认同。认为茶道是贫穷的艺术化,未免过于偏激。如果是常年从事茶道或是研究茶道的人,或许能够给出更加恰当的评论,对此我深感遗憾。

以上列举了以往出现过的较为典型的针对茶道的批评意见,看来茶道曾经受到过各种批评。但是,认为"富裕国家不需要茶道,贫穷国家才会有茶道"的想法,必将导致对茶道本身的极大误解。无论是某作家的论调还是某名人的意见,都只是肤浅的见解。归根结底,茶道应该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社交生活规范。茶道能够消除俗世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隔阂,而所谓“侘”咤}或"寂",实际上是主人接待客人时的低调姿态,并非因为贫穷才靠"侘"来掩饰。看来就算是作家或评论家,也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茶道。

来源: 茶贵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道的源与流:道家(上)

强言茶道何须道

最近一段时间要讲一些关于茶道基础的内容,在这之前先要对中国茶道的源流有个大致的了解。

茶道这个词说的人很多,清晰的人不多。严格说,只有由修道而证悟的才能成为“道”;宽泛一点,也可以把这个追求探索的过程称为“道”;最低限度,这件事是修养身心的,为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生命状态提供了一个方便,那也可以算是“道”。

当然,这个最低限度可能在这个时代也并不容易。其实,喝茶就好好喝茶,没必要非要冠以茶道之名,这样至少为自己将来进入茶道保留一点余地。而说到茶道,就要有其内涵,不能盗名欺世。

只要说到“道”的层面,我们首先要清晰一些基本的见地,任何一个体系,见地都是首要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建立认知。接下来这几篇文章,就是建立这个认知。

中国茶道大致分为四个传统,道家、佛教、文人、民间。我们分别来说一下。

道家

门径萧萧长绿苔——道家如何思考

在中国,道家涉及到的范围可大可小。往大了说,整个中国上古以来的基本信念和底层逻辑都在这里面,鲁迅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也是就这个层面来说的。

我们今天谈茶道,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其实并不清楚,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的精神传承是什么?要么是为了名利的目的服务,要么只是围着想象的概念打转,摸不着门径。

我们先用一个例子来了解茶道的道家传统。

经常喝茶的人一定听说过“茶气”这个词,我们喝古树或者喝老茶,多数人都会有类似后背发热,头顶渗汗等等经历,早年间台湾茶人将其命名为“茶气”。

后来,“茶气”就成为喝茶人争论的一个大的话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是在茶气符合传统的理念,捍卫茶气是在捍卫某种传统文化。

其实“茶气”这个概念的背后是彻头彻尾的现代思维。因为从道家也好,或者我们细分为中医、丹道、内丹、服食、养生等等方面也好,“茶气”这个概念都无法成立。因为你感知到的是你的气,不是茶的气。

如果这个可以命名为茶气,那很多热性的食材或中药,都有“气”了。你喝姜汤就有“姜气”,你加花椒就有“椒气”,当然个人感受最强的大概是“附子气”,那真是热到你怀疑人生。

茶气说到底还是现代营养学的概念,以为茶里面含的某种营养物质,到了人身体里就变成了茶气,所以当时这位茶人开始发挥想象,认为是某种离子云云,当然这些也完全是捕风捉影了。

我们不去评论对错,我们来看,如果真正以道家的思维,应该怎样来看这个问题。

无论食材还是药材,天地生这种东西,有其自身的性质,人和这些药食都遵循某种规律,温凉寒热也好,五行生化和经络运行也好,不同人服用之后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这就是中医药的最基本观念。

喝茶的这种反应,我们可以称之为体感,在十年前我提出应该用这个概念,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用这个说法,当然也不一定是从我这里听到的,不管怎样,这样的说法更客观一些,不容易引起误解。

那从道家的观念,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茶带来的体感呢?

我们首先要看,是什么样的茶会有明显的体感。我们知道经过焙火的茶生热是比较容易的,也是很好理解的。而像普洱生茶这种东西,并没有焙火,杀青还不如绿茶,那在人体产生这种热力就和一般的热力不同,很值得探究。

从表层来说,我们可以从树龄、树种、环境等等方面,来建立对茶性的理解。而工艺其实相当于中药里的炮制,不同的工艺之下,茶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藏养又带来了一层变化,这个相当于中药里面越陈越有效的一些药材。年份给茶的性质又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就这里面的理解框架可以是传统的,比如阴阳转化、五行生克等等,也可以参考现代的一些研究,但是底层的逻辑一定是一以贯之的。

我们对古树普洱的这种性质有了初步了解,我们就会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在人体产生这样的作用。这就涉及到对人体的认知,我们这个人体是如何运转的。这就涉及到中医、养生、修真等不同体系,这些体系有共通的地方,但因为目的不同,角度和侧重也不同。

如果对人体有基本的认知,我们就会明白,并不是茶的气在人体里走来走去,而是饮茶启动了人体的气机,发生了一些内在的运行转化,这些作用的外在表现,就是我们的一些感知。

这个不展开了,有时间我会专门讲。这里面只是借这个例子来说明,很多时候,现代人所理解的传统,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传统。所以茶气论战的两方面,争来争去,其实都和传统没多大关系。

错误的认知就会导致错误的行为,有的人因为古树茶发热,就误认为古树茶所谓“茶气”有“补”的作用,盲目的超量的饮用新茶,反而把自己的身体搞坏了。你说这和道家和中医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没关系。

如果真正对道家有了解,就会对这种开启气机的天地精华很慎重,喝古树带来的身心的涤荡的确很难得,你要理解并善用,那的确对你的身心都很有益,甚至可以借假修真;如果你以错误的观念来误用,那也可能带来伤害。

这个只是从中医和养生的角度来看,而如果从道家修行的角度来看,其实茶的内涵就更深了,直接和内丹修行的机制相关。这才是从陆羽“坎上巽下离于中”、卢仝“七碗茶诗”,再到白玉蟾“丹田一亩自栽培,金翁姹女採归来。”所探讨话题。这个时候你才明白,茶是多么特别的一种存在。这个要想说明白,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要看有没有缘分。

而当你到了这个层面,反过来再看茶的原料、工艺、藏养,你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了这样一个思路,再经过实践印证,我们就可以主动的运用,做出暗合道妙的茶,或者选择更适合我们的体质,对我们更有益的茶。这就不只是见地,而是真正体悟之后的应用了。

涉及到原料,如何从环境看阴阳的转化;涉及到工艺,五行如何生克转化茶性,从藏养来看,不同地方的藏养下,茶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而不简单是快慢的问题;在品鉴的风味里又蕴藏着哪些秘密,和前面这些又有什么关系。而这一切最终要落实到对我们人体有怎样的作用。

为什么可以这样去分析,因为从天地大环境,到茶园小环境,到茶树,到茶叶,到工艺,到藏养,到品鉴,到我们的养生保健,乃至修行,其实共有一个语言体系,共有一个底层逻辑,整体都是自洽的,互相都是融会贯通的,这个是道家最美妙的地方。

这就是人们常常听到的“天人合一”。在一杯茶汤之中,蕴含了天、地、人、茶的全部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又是和谐统一的。而不是像很多人理解的,这些东西完全是分离的,互不搭嘎的,那茶的魅力就减损太多了,种茶制茶品茶也太盲目了。

这种天人合一体现最明显的还是古树茶,所谓“天地精神相往来”,这也是我这些年特别关注与实践的领域,很多话题我也会未来在书中探讨,这里就不多说了。

以上我们借用“茶气”这个例子,大致对道家的思维方式有了了解,接下来我们来看道家茶道的历史源流。

食药仙丹本一味——饮茶与服食传统

茶史有一个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饮茶究竟起源于食物还是药物。这个问题恐怕再争论也很难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因为上古时候,药食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古人,尤其是中古之前,中国人对一种饮食的认知其实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食物,可以果腹,提供营养。二是药物,可以养生保健,也可以对症治病。三是仙物,如果你对人生有更高的追求,也可以辅助你修真得道。

中国人形成了饮茶的文化,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件大事。人们能够因为一种饮料的品饮,形成仪式、形成艺术、有一个心平气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和空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就影响力来说,之前只有酒,但茶与酒却如此不同。之后有咖啡,但很多史料说明,咖啡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茶的影响。

之前有文章专门讲过,茶文化的形成与传播,不仅对东方文明,对整个西方文明也有深远的影响,饮茶风气流传对公共空间的形成,对现代文明的发展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是文明的力量。

那我们要探究一下,从中唐陆羽《茶经》以来,这种优雅的饮茶文化又是如何形成的?其实主要来源于两个传统,一个是后面会讲到的寺院礼法的传统,一个是就是中国本土服食的传统。

什么叫服食呢?和一般的吃东西不一样,因为古人对饮食有前面说的三重认知,所以对一个东西应该怎么做、怎么吃,吃后有什么效果,有一套相应的理解和做法。

大家了解比较多的服食是魏晋对金石药的服食,但其实服食的传统非常古老,几乎伴随我们这个文明的始终,可以上溯到伊尹,在东周就已经有明确的文献记载。这个传统后来也影响了中医和道家的实践。

为什么魏晋人喜欢嗑金石,因为在当时以葛洪为代表的丹家推崇金石,认为服食金石比草木高级,草木大多数只有第二层的养生功效,而金石很多是可以达到第三层功效的,也就是成仙得道。当然这个观念在唐宋经历了一个大的变化,我们后面再说。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茶为什么在唐宋都是以粉末的形态服用的。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从唐宋服用粉末到明清保留完整叶型是社会发展进步。当然没那么简单,保留叶形其实才是最初级的形态。这个从最早期叶子简单晒干到唐宋时期的草茶中的散茶,一直都存在,南诏少数民族老百姓也是“散收,无采造法”,只是唐宋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这个比较低级一点。

唐煎宋点的服用方法,从根本上还是来自服食的传统。对唐宋人来说,散茶没有经过充分的锻炼转化,达不到服食的要求。我们看制茶的方法,看饮茶的准备工作,几乎每一种制茶的工具,煎点的器物,都有服食的影子。这个要展开,涉及的内容就非常多了,我们另文再续。

之前在一个宋茶群里,大家讨论刘禹锡的“斯须炒成满室香“,说炒青是不是唐代就有了。有的人认为不可能,炒这种烹饪手法在唐很少见,当时没听说谁炒个鸡蛋什么的,宋代才比较常见。

这也是对中国茶道的传统缺乏了解,如果我们知道服食的传统,那这个也不是问题,需要关注的不是当时谁吃炒鸡蛋,而是要关注早期药食的炮制中有没有类似的做法,我们看《雷公炮炙论》之类的古籍就会有大致的了解(早期有些对固体药材“煎”的手法其实就类似于后来的炒)。炒青应该不是很晚的发明,而唐宋以蒸青为主,并非是不知道其他加工方法,主要的考量也还是服食理念的主导。

这个服食的传统由南北朝至唐宋,除了用于中药和丹道之外,逐渐形成了两种日常的品饮习惯:一种是茶,另一种是汤。

这个“汤”不是我们现在喝的菜汤肉汤,也不是热水的意思,而是数种药材食材混合,大多磨成粉末,像茶一样煎(煮),或者直接用开水冲服。这个汤有时也被称为“药”,但是并不是治病用的,而是日常品饮、待客的养生饮料。

关于“汤”的背景资料,大家可以看一本书《中古的佛教与社会》,里面有专门的文章介绍。这里不展开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汤的两种吃法:用水煎的其实就是唐茶的做法,用开水冲服就是宋茶的做法,而这一切毫不突兀,因为茶与汤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服食。

唐宋的茶法断了,饮茶毕竟还延续了下来,而“汤”的传统则彻底中断了。为什么呢?说到底还是服食的传统断了,人们对食物的理解被局限了。

人们渐渐只是追逐口腹之欲,无法探寻和感知饮食中更有深度的东西,和我们的身心有着怎样的关系,甚至连身体最基本的感知力都很缺乏,这难道真的是一句时代进步所能概括的?恐怕这方面更多的是退化吧。

今天人们相信所谓的营养学,可营养学是最容易被资本控制的,今天说这个好,过两年又说那个好,这个又变成有害。实际上,以现在分子生物学的水平,完全不足以对一种食物的全部功能影响下定论,更多的只是资本的游戏罢了。

唐宋茶法、服食传统的衰落和中华文化的大转折有关,我们慢慢再说。接下来我们把关注点回到我们自身,看看从道家的角度,饮茶究竟意味着什么?

(未完待续)

来源:生活三昧,作者:明洲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54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