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甘肃名俗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茶俗与茶礼关系研究

2021年1月,中国茶界又出版了一本新书《茶文化与茶健康》。这本书是由国家一级评茶师、浙江大学茶学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科(园艺)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协全国首席科学传播茶学专家、浙江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杭州中国茶都品牌促进会理事长王岳飞先生;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博士后、高级茶艺师、高级评茶员周继红女士;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博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哈德森医学研究所访问学者徐平先生共同主编。

此书经主编王岳飞先生授权,《北京茶世界》媒体平台已陆续对《茶文化与茶健康》一书的内容进行连载。3月6日,连载《茶文化与茶健康》第一章第一节——茶之起源;3月7日,连载《茶文化与茶健康》第一章第二节和第三节——历代变迁、产业萌芽;今天(3月8)日连载第二章第一节——茶俗茶礼;

茶俗,是我国民间风俗的一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中有着“以茶为媒”的风俗习惯。

茶礼,既可指以茶待客的礼仪,也可指聘礼的一种。在传统民俗的各种仪式中,如传统婚礼中“奉茶”“交杯茶”等仪式,以及子女以茶受聘的聘礼,均称为“茶礼”。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无论贫富,大凡家有客至,以茶待客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一、茶与茶礼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对内而言,表示对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之间的亲和礼让;对外而言,则表明中华民族和平、友好、亲善、谦虚的传统美德。

(一)待客茶礼

“以茶待客”是我国的普遍习俗,也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有客来,双手奉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的极大尊重。各地敬茶的方式和习惯大有不同。

1、历史性

有文献记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一带“客坐设茶”成为普遍的待客礼仪。

唐朝,刘禹锡《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吟“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白居易《曲生访宿》称“林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李咸用《访友人不遇》记“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杜荀鹤《山居寄同志》说“垂钓石台依竹垒,待宾茶灶就岩泥”;等等。

宋元间,民间有饮茶附以果料的习俗,有客来,要在最好的茶中加入其他食品,表示各种祝愿与敬意。

2、区域性

“敬三道茶”。“敬三道茶”在北方大户人家较为普遍。有客来,进入堂屋,主人出室,先尽宾主之礼,然后命仆人或子女献茶。第一道茶,一般来说,只是表明礼节,并不真的非要客人喝。这是因为,主客刚刚接触,洽谈未深,而茶本身精味未发,或略品一口,或干脆折盏。第二道茶,便要精品细尝。这时,主客谈兴正浓,情谊交流,茶味正好,边啜边谈,茶助谈兴,水通心曲,所以正是以茶交流感情的时刻。待到第三次将水冲下去,再斟上来,客人便可能表示告辞,主人也起身送客了。因为,礼仪已尽,话也谈得差不多了,茶味也淡了。当然,若是密友促膝畅谈,终日方休,一壶两壶,尽情饮来,自然没那么多讲究。

“献元宝茶”。“献元宝茶”流行于我国江南一带。春节时若有客至,要献元宝茶。将青果剖开,或以金橘代之,形似元宝状,招待客人,意为祝客新春吉祥,招财进宝。

“吃豆子茶”。“吃豆子茶”是湖南常见的待客之道。客人新至,必献茶于前,茶汤中除茶叶外,还泡有炒熟的黄豆、芝麻和生姜片。喝干茶水还必须嚼食豆子、芝麻和茶叶。吃这些东西忌用筷子,多以手拍杯口,利用气流将其吸出,别有一番风味。

“冲爆米花茶”。“冲爆米花茶”流行于湖北阳新一带。乡民平素并不多饮茶,皆以白水解渴,但有客来则必须奉上一小碗现冲的爆米花茶,若加入麦芽糖或金果数枚,敬意尤重。

(二)家庭茶礼

饮茶,不仅是敬客,居家生活也要以茶表示香敬相爱,对长辈敬茶便成为家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重视学院、家族关系,主张敬老爱幼,长幼有序,向长辈敬茶是敬遵长、明伦序的重要内容。

1、历史性

名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载:“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富室竞侈,果皆雕刻,饰以金箔,而香汤名目,若茉莉、林禽、蔷薇、桂蕊、丁檀、苏杏,盛以哥、汝瓷瓯,仅供一啜而已。”

古时,大户人家的儿女清晨要向父母请早安,常有长子、长女代表儿女们向父母敬一杯新沏的香茶。

2、区域性

“送七家茶”。“送七家茶”流行于浙江杭州一带。每至立夏之日,家家户户煮新茶,配以各色细果,送亲戚朋友。

“求七家茶”。“求七家茶”主要指江苏一带要用隔年炭烹茶,但茶叶却要从左邻右舍求取。

“敬香茶”。“敬香茶”在南方更普遍。新妇过门,第三天便开始早早起床,向公公、婆婆请安,请安时也首先奉上一杯新沏的香茶。新妇敬茶有三种含义:一是表明孝敬翁姑,不失为妇之道;二是表明早睡早起,今后是一个勤俭持家的能手;三是显示是个巧手好媳妇。

总体来说,我国家庭茶礼提倡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和敬亲睦、勤俭持家,以清茶淡饭而倡导俭朴的治家之风。

至于现代,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表示深情厚谊的精神,不仅深入每家每户,而且上升到机关、团体、乃至国家礼仪。总之,茶是礼敬的表示,友谊的象征,茶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茶与婚俗

茶礼最为广泛应用于民间的,莫过于婚俗。

(一)历史性

1、唐朝时期

茶与婚俗结缘始于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唐时,饮茶之风甚盛,茶叶成为结婚必不可少的礼品。据史书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嫁妆中便有茶叶。这是茶叶用于婚礼的最早记载。之后,茶叶便与金银首饰一起成为女子出嫁时的必备品,并逐渐成为婚俗礼仪的一部分。

2、宋朝时期

宋朝时期,茶叶由原来女子出嫁时的嫁妆礼品演变成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求婚时要向女家送茶,称作“敲门”。媒人又称”提茶瓶人“。结婚前一日,女家要先到男家去”挂账“”铺房“等。宋朝著名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说:”男女未嫁娶时,相互踏歌,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

3、元朝时期

元朝、明朝时期,“茶礼”几乎成为婚姻的代名词。女子受聘称“吃茶”。姑娘收人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

明人许次纾《茶疏》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为下茶,亦曰吃茶。”因茶树移植则不生,种树必下籽,所以在古代婚俗中,茶便成为坚贞不移和婚后多子多福的象征。

元曲《包待制智赚生金阁》载:“我大茶小礼,三媒六证,亲自娶了个夫人。”

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中亦有:“我女已亡故三年,不说到纳彩下茶,便是指腹裁襟,一些没有。”

4、清朝时期

清朝时期仍保留茶礼的观念,另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

清朝孔尚任《桃花扇?媚座》亦云:“花花彩轿门前挤,不少欠分毫茶礼。”

《红楼梦》中亦载,凤姐对黛玉说:“你吃了我家的茶,为什么不给我家做媳妇?”

5、民国时期

洪深《香稻米》第一幕:“今年这个冬,要寻一个可以端茶礼、结婚姻的好日子,竟是这样难!”

(二)区域性

“三茶礼”。江南婚俗中较为流行“三茶礼”。所谓“三茶礼”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从订婚到结婚的三道礼节,即订婚时“下茶礼”,结婚时“定茶礼”。同房时“合茶礼”。另一种解释,即是指结婚礼仪中的三道茶仪式,即第一道白果,第二道莲子、枣儿,第三道才真的是茶。不论哪种形式,皆取情结不移之意。

“三茶六礼”。“三茶六礼”在南方流行较为广泛,从订婚至结婚,常举行下茶、纳茶、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各种仪式。

“开门茶”。“开门茶”为江苏旧时婚俗,先由媒人用泥金全红柬送去女方年庚“八字”,男方则要送茶果金银,其中茶叶要有数十瓶甚至上百瓶。男方对女家“下定”,又称“传红”。迎亲之日,新郎舆马而来,至岳家门口却要等待开门。待进得门来,又要走一重门,作一个揖,直到堂屋,才得见老岳父及左右大宾,然后饮茶三次,才能到岳母房中歇息,等待新娘上轿,此谓“开门茶”。

“茶钱”。“茶钱”在湖南、江西一带较为常见,有“喝茶定终身”之说。青年男女经介绍如愿见面交谈,由媒人约定日期,引男子到女家见面。若女方同意,便会端茶给男子喝。男子认为可以,喝茶后即在杯中放上“茶钱“;若不中意,亦要喝茶表示礼敬,然后将杯倒置桌上。付”茶钱“,两元、四元、百元不定,但一定要双数。喝过茶,这婚姻便有成功的希望了。

”鸡蛋茶“。”鸡蛋茶“流行于湖南滨湖、沅江等地。用”鸡蛋茶“来表示对婚事的意见。无论女方去男家,还是男方去女家,都要请茶、吃鸡蛋。女方去男家,男方如中意,拿出三个以上的蛋,若不中意则只拿两个出来。女方看是三个以上便高高兴兴地吃了,说明双方皆有诚意。男方去女家,女方若看中了,也要请吃茶、吃蛋;看不上,只供清茶,不供蛋。

”盐茶盘“。”盐茶盘“流行于湖南邵阳、郴州等地。旧时经媒人说合,两家同意后,男方向女家”下茶“,除送其他礼物外,必须有”盐茶盘“,即用打芯染色组成”鸾凤和鸣“”喜鹊含梅“等图案,又以茶与盐堆满盘中空隙,此为”正茶“。女家接受,便表示婚姻关系确定,自此不能反悔。

”合枕茶“。湖南各地婚礼中大多有此礼。婚礼仪式后,新娘入洞房,新婚夫妇要喝”合枕茶“,新郎捧茶至前,双手递上一杯清茶,请新娘先喝一口,自己再喝一口,便表示完成了人生大礼。

”合合茶“,闹洞房是我国各地普遍的习俗。湖南各地闹洞房却是以茶做题,别开生面。至时,让新人同坐一凳,相互将左腿置对方右腿上,新郎以左手搭新娘之肩,新娘则以右手搭新郎之肩,空下的两只手,以拇指与食指共同合为正方形,由他人取茶杯放置其中,斟满茶,请闹洞房的人们品尝。

”亲家婆茶“。”亲家婆茶“流行于浙江湖州一带,与湘赣婚俗茶礼有许多相似之处,女孩子出嫁三天要回娘家,叫作”回门“。而有些地方却是在第三天由父母去看女儿,称为”望招”,父母要带上半斤左右的烘豆、陈皮、芝麻和谷雨前茶,前往亲家家中去冲泡。两家亲家翁、亲家婆,边饮边谈,称为”亲家婆茶“。

“茶浴开石”。生儿育女是婚姻的继续,也离不开茶。浙江湖州地区,孩儿满月要剃头,需用茶汤来洗,称为“茶浴开石”,意为长命富贵,早开智慧。

总之,茶是纯洁的象征,象征爱情的纯贞;茶是吉祥的象征,用茶祝福新人未来生活美满;茶是亲密、友爱的象征。我国人民用茶礼表达夫妻礼敬、儿女尊长、居家和睦、亲家情谊、多子多福等多种美好的祝愿。

(三)民族性

边疆少数民族中的茶则更多了些纯贞、美好、活泼的内容与精神。西南少数民族中,茶不是“媒证”,而是“媒介”。云、贵、川、湘的少数民族,把茶引入婚俗是相当普遍的,尤其在云南,青年男女从恋爱到结婚,总是离不开茶。

1、云南大理的白族

生活在苍山下洱海边的白族人,婚俗中渗透的“茶精神”尤为突出。白族婚礼中,也有“闹房”习俗,参加“闹房”的大都是新郎的同辈或晚辈年轻人。对参加“闹房”的人,新郎、新娘要敬三道茶。

2、云南勐海的哈尼族

勐海县茶树王已闻名海内外,当地有种风俗,新娘要爬上大茶树采茶,爬得越高,采得越多就越吉利。据新郎介绍说,新娘采茶树王的茶叶,是托茶树王的福,夫妇间的感情会像茶树王那样长久,生命像茶树王那样旺盛,还会保佑子孙后代像茶树王的叶子一样繁多。

3、澜沧江畔的拉祜族

拉祜族的婚俗很有趣,青年男女必须先经过探察、对歌、抢包头、幽会、定情等一系列有趣的恋爱过程才能结婚。心心相印的青年男女私订终身后,才告知父母。男方请媒人去女家求婚,媒人带去一对蜡烛、烟、茶等物,别的礼物可以不带,茶却是必须带的。婚礼中,拜堂以后新郎、新娘还要去抬水,敬献父母、媒人,有茶有水才算美好婚姻。

4、广西西北部的毛南族

毛南族的结婚仪式中茶也占有重要地位。迎亲日,男方迎亲人在女家吃过午饭,正午时娘家人开始“叠被”。新娘的母亲端来个大铜盆,盛满了红蛋、糯米、谷穗、蜜橘、瓜子、铜钱等物,但必须有茶。姑嫂、婶娘们把被子叠成正方形,放到一个叫作“岗”的木架上,两头一边放铜盆,一边放锡茶壶。四周挂满由新娘亲手做的布鞋。毛南族盛行“兄终弟继”“弟终兄继”的“转房婚”,这种换婚仪式称为“换茶”。

5、云南的阿昌族

在阿昌族,媒人说亲要带茶、烟草、糖各两包。婚后第三天,女家才来送嫁妆和“大饭盒”。这时,男家先敬酒一杯,说:“请骑大白马!”然后再敬茶一杯,说:“请骑大红马回去!”

6、四川的羌族

阿坝地区的羌族茶礼运用极有趣味性。”吃茶“要随迎亲队伍一路而行。迎亲日,每过一村寨先放礼炮三声,寨中人便会出来看热闹,送亲、迎亲队伍也要暂停。男女双方亲戚,事先都有所准备,拿出用玉米、青稞、麦子、黄豆制成的糖和茶水来招待送亲、迎亲的人。茶饮罢、糖吃过,方能继续前进。村村吃一遍茶,寨寨吃一遍茶,即便走上八个、十个村庄,停队吃茶村村不能少。沿途茶吃够了,对新人的祝福,双方的友情,都从一路吃茶中得到充分体现,新娘才能娶到家。

7、青海的撒拉族

撒拉族人订婚时,男方要择吉日请媒人向女方送”订婚茶“。一般为耳坠一对,茯茶一封,这叫”系定“。

8、甘肃的保安族

积石山下的保安族人订婚,是由男方的父亲、叔伯或舅舅偕同媒人亲送茯茶两封、耳环一对、衣服几件去“系定”。

9、甘肃的裕固族

裕固族人把茶看得更重。旧时一块茯茶要用两只羊才换得来,娶一个妻子,男方一般要送女方一马、一牛、十几只羊、二十块布、两块茯茶。

10、西北地区的回族

回民提亲,称为“说茶”。男方父母看未来儿媳,女家也要“相女婿”,如果相中了,媒人到女家回话时,首先要带来茯茶,女方同意便收下。正式订婚,称为“订茶”“吃喜茶”。女家要把男家送来的茯茶分成小块,送亲友邻里。

11、藏族

在藏族婚俗中,茶也是很重要的。藏族人以仪表和人品为主要标准,并不注重家境和聘礼。青年男女私订终身,要唱定情歌,歌中也是用茶比喻爱情。

婚俗中的茶礼在我国各民族中运用得极其普遍,从中原到边疆,从南到北,到处都把茶放在婚俗的重要位置上,可见茶作为坚定、纯洁、吉祥象征的观念多么深入人心。

三、茶与祭祀

以茶为祭品由来已久。

(一)历史性

著名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有一箱茶叶随葬,这也是西汉贵族以茶为随葬品的证明。

南朝刘敬叔《异苑》记剡县陈务之妻,好饮茶茗。宅中有古墓,常以茗祭鬼神。

《南齐书.武帝本纪》载:“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河南白沙宋墓浮雕壁画中,有仕女奉茶图,还有墓主人品茶的场景。

河北宣化辽墓中存有壁画,画面上描绘了点茶、饮茶的生动场面。

(二)地域性

许多产茶之地把茶作为丧俗、葬礼的重要内容。《中华全国风俗志》载:“人死后,须食孟婆汤以迷其心,故临死时口衔银锭之外,并用甘露叶做成一菱附人,手中又放茶叶一包。以为死去有此两物,似可不食孟婆汤。并有杜撰佛经曰:‘手中自有甘露叶,口渴还有水红菱。’此两句于放置时家属喃喃念耳。”

《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安徽等地的丧俗:“凡人死后,俗以为必须过孟婆亭、吃迷魂汤。故成殓时以茶叶一包,加以土灰,置之死者手中,以为死者有此物即可不吃迷魂汤矣。”

用茶祭祀亡灵、先祖,这一风俗是中国社会的普遍习俗。

四、茶与庆典

茶秉天地之灵气而生,每当腊尽春来,惊雷一声,则生机发动。有古以来,茶以春茶为贵,以早茶为上。因此,为了催茶生长,庆祝新茶的开采,祈祷茶事的顺利,茶区每每于开采之前,都要按传统举行热闹的开茶庆典仪式。

(一)历史性

宋朝,建州(今福建建瓯)为最主要的产茶地,特别风行开采时“喊山”的仪式。欧阳修于宋嘉祐三年(1058)作《尝新茶星呈俞》:“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人情好先务取胜,百物贵早相矜夸。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夜闻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万木寒痴睡不醒,惟有此树先萌芽。乃知此为最灵物,宜其独得天地之英华。”反映了嘉祐年间建州建安北苑御用茶园的开茶情形。

明朝徐渤《武夷茶考》记载:“喊山者,每当仲春惊蛰日,县官诣茶场至祭毕,隶卒鸣金,击鼓同声喊曰:茶发芽。”

(二)区域性

自古每逢春茶开摘时节,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产区的茶农们都要举办各种茶庆活动。如2006年4月1日举行的“相约龙井——2006中国杭州西湖龙井开茶节”,就举行了“茶乡踏歌”活动,还特地请来了狮子队、少林武术队等助兴,他们与本地的采茶舞队、茶艺表演队一起载歌载舞,场面十分热烈。

江西赣州市龙南县的虔茶也有春茶开采祭茶庆典仪式,近些年,每年3月下旬,择良吉日迎来虔茶开园盛典。30多名旗手挥动着“虔茶”古茶旗,在龙狮队的带领下穿梭舞动。主祭官带领依仗队端净手水盆、捧茶水、抬着猪头等祭品列队缓缓入场。接着,行喊山祭祀礼,主祭官高声喊山祭祀:一拜天,二拜地,三拜山神。茶农们根据主祭官的口令用茶敬天、敬地、敬神,以表示对茶的敬意,感谢天地神恩。接着,宣读祭词,由侍女送祭词卷轴,词曰:“惟神,默运化机,地钟和气,物产灵芽,先春特异,石乳流香,龙团佳味,供于天子,万年无替,资尔神功,用伸常祭!”祭词宣读完毕后,现场人员齐声高喊:“茶发芽喽,茶发芽喽!”随后,奉上虔茶进行茶道表演,配以古乐、古典舞、书法,还有太极、舞剑等表演,真是精彩绝伦。

来源:北京茶世界

茶俗: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以茶会友等风俗。自古代流传下来的饮茶习俗至今依然可见,形成独特的茶文化。各地饮茶的风俗习惯大体可分为:一、讲究清饮法(即追求茶之原味)的饮茶风习。二、讲究调饮法(即茶汤中加以佐料)的饮茶风习。三、品饮时讲究环境的多重享受。饮茶时,欣赏诗词书画、歌舞戏曲并配以点心、佐料。

潮汕啜乌龙

流行于福建南部,广东潮州、汕头一带。乌龙茶的茶具用紫砂小杯小壶,色泽古朴清一,崇尚古色古香,人称“烹茶四宝”。品饮前要进洗、烫、冲、刮、盖、注等程式。饮用时先闻香、后辨味、小口品啜。

杭州品龙井

沏龙井茶的水以80°C左右为宜。茶杯最好选用白瓷杯或玻璃杯。水以山泉水为好。品茶时先欣赏茶叶在杯中的姿态。将杯沿凑近鼻端,嗅茶的香气,然后细细品味。正如陆次云曰:“龙井茶真者,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广州吃早茶

吃早茶多见于我国大中城市,尤其广州,人们最喜坐茶楼,吃早茶。早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广州的“二厘馆”(即每客茶价二厘钱)茶楼就已普遍存在。上“二厘馆”的茶客大多为劳动大众,他们在早晨上工之前,在“二厘馆”里泡上一壶茶,要上两件点心,作为早餐。名曰“一盅两件”。广州茶楼一日早、中、晚三市,尤以早茶为最盛,因此名谓“吃早茶”。

北京大碗茶

大碗茶的风尚,在车船码头、大道两旁、车间工地、田间劳作等处,屡见不鲜。这种习俗,在我国北方最为风行。煎茶大碗喝,可谓是汉族的一种古茶风。因此,自古以来,卖大碗茶亦列为中国的三百六十行之一。这种清茶一碗,大碗饮喝的方式,虽然比较粗犷,甚至颇有些“野味”,但它听凭自然,无需楼、堂、馆、所,摆设简便,只需一张简单的桌子、几条农家式的凳子和若干只粗瓷碗即可。所以,它多以茶摊、茶亭的方式出现,主要供过路行人解渴小憩之用。由于这种喝大碗清茶的方式,贴近民众生活,人们需要它,因此,即使在生活不断改善和提高的今天,大碗茶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与称道。

成都盖碗茶

盖碗茶盛于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已成为当地茶楼、茶馆等饮茶场所的一种传统饮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饮茶。“盖碗茶”,是成都最先发明并独具特色。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称盖碗或三炮台。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相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780-783)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子就巧思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为了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人称便。到后世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有如环底杯。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区诞生了。这种特有的饮茶方式逐步由点巴蜀向四周地区浸润发展,后世就遍及于整个南方。

维吾尔族的奶茶与香茶

新疆的北疆(天山以北地区)主要以加牛奶的奶茶为主;南疆(天山以南地区)主要以加香料的香茶为主,但不管奶茶和香茶,用的都是茯砖茶。北疆的奶茶是当地牧民的必备物品,通常在牧民的帐篷中间会悬挂着一把铝制茶壶,壶底正对着终日燃烧的火炉,这样热气腾腾的奶茶就随时可以取饮了。做奶茶的方法并不复杂,通常先将茯砖茶敲成小块,然后抓一把放入盛水八分满的茶壶内,将其放在煤炉上烹煮,直到沸腾4〜5分钟后,加上一碗牛奶或是几个奶疙瘩和适量的盐巴,再让其沸腾5分钟,一壶香喷喷、热乎乎、咸滋滋的奶茶到这里就算是制作好了。南疆维吾尔族煮香茶时,通常是用一把铜质长颈茶壶或是陶质、搪瓷、铝制长颈壶,为了防止倒茶时茶渣、香料混人茶汤,在壶嘴上往往套有一个网状的过滤器。通常制作香茶时,应该先把茯砖茶敲成小块状。同时,在长颈壶内加水七、八分满加热,当水刚沸腾的时候,就抓一把碎块砖茶放入壶中,当水再次沸腾大约5分钟时,则要将预先准备的桂皮、  姜、胡椒等细末香料,放进煮沸的茶水中,经过轻轻搅拌,过3〜5分钟就可以饮用了。

藏族的酥油茶

西藏有“世界屋脊”之称,这里地势高亢,空气稀薄,气候干旱、寒冷,当地百姓大多信奉喇嘛教,以放牧和种旱地作物为主,蔬菜瓜果很少,常年以奶肉、糌粑为主要食物。“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茶叶是当地人民维生素营养补充的主要来源,成了不可缺少的生活食品。那么藏族的酥油茶是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原料,再经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由于酥油茶是一种以茶为主料的多种原料混合而成的液体,所以滋味多样,喝起来涩中带甘,咸里透香,既可暖身,又能增加抗寒能力,对于藏族人民来说有着比其他民族更为重要的作用。喝酥油茶很讲究礼节,客人来访,主人都会奉上糌粑,这是一种用炒熟的青稞粉和茶汁调制成的粉糊,也有捏成团子状的,再递上一只茶碗,按辈分大小逐个倒满酥油茶。在婚嫁中,藏族人视茶为珍品,其象征着美满的婚姻。

蒙古族的咸奶茶

与新疆、西藏的牧民一样,蒙古族人民喜欢喝与牛奶、盐巴一道煮沸而成的咸奶茶。茶品多用青砖茶和黑砖茶,用铁锅烹煮。在烹煮过程中加入牛奶,而注重“器、茶、奶、盐、温”五者的协调,蒙古人习惯于“三茶一饭”,每天清晨,主妇们都会先煮好一锅咸奶茶,供全家人整天饮用。

傣族、拉祜族的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的傣语叫“腊跺”,拉祜语叫“瓦结那”,是傣族人民和拉祜族独有的一种茶饮料。傣族世代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美富饶的坝子,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德宏两自治州和耿马、孟连两自治县,人口80余万人,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汉代史载的“滇越”,“掸”就是傣族的先民。唐代史称“金齿”、“银齿”、“黑齿”、“白衣”,宋代沿称“金齿”、“白衣”,元、明写作“白夷”,清代以来称为“摆夷”。拉祜族是分布在云南澜沧、孟连、耿马、沧源、勐海、西盟等边境县的山区民族之一。“拉祜”是一种用特殊方法烤虎肉吃的意思。拉祜语称虎为“拉”,称在火边把肉拷到发香的程度为“祜”因此,拉祜族被称为“猎虎的民族”,人口约30万。

竹香茶因原料细嫩,又名“姑娘茶”,产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竹筒香茶的制法有两种:一是采摘细嫩的一芽二三叶,经杀青、揉捻、装入嫩甜竹筒内;另一种方法是将毛尖与糯米一起蒸,茶叶软化后倒入竹筒内。茶叶因此具有竹香、米香、茶香三味。

傈僳族的雷响茶

傈傈族有近50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喝雷响茶是傈僳族的风尚。雷响茶是酥油茶的一种,先用一个能煨750克水的大瓦罐将水煨开,再把饼茶放在小瓦罐里烤香,然后将大瓦罐里的开水加入小瓦罐熬茶。熬5分钟后,滤出茶叶渣,将茶汁倒入酥油筒内,倒入两三罐茶汁后加入酥油,再加事先炒熟、碾碎的核桃仁、花生米、盐巴或糖、鸡蛋等。最后将事先烧红的鹅卵石放入酥油筒内,使筒内茶汁“哧哧”作响,犹如雷响一般。响声过后马上使劲用木杵上下抽打,使酥油成为雾状,均匀溶于茶汁中。打好后倒出,趁热饮用。这样饮用能增进茶汁的香味和浓度。

布朗族的酸茶

布朗族是“濮人”的后裔,约有6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勐海县的布朗山,以及西定和巴达等山区。镇康、双江、临沧、景东、澜沧、墨江等县也有部分散居和杂居,多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他们习惯常年吃酸茶。酸茶的制茶时间一般在五六月份。高温高湿的夏茶季节,将采下的幼嫩鲜叶煮熟,放在阴暗处10余日让它发霉,然后装入竹筒内再埋入土中,经月余即可取出食用。酸茶吃时是放在口中嚼细咽下,它可以帮助消化和解渴。这是布朗族供自食或互相馈赠的礼物。 

白族的三道茶和响雷茶

白族散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白族人家,不论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等喜庆日子里,还是在亲朋好友登门造访之际,主人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宾客。三道茶,白语叫“绍道亮”,是白族待客的一种风尚。 

土家族的擂茶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川、黔、湘、鄂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区一带。擂茶,又名三生汤。此名的由来,说法其一:是因为擂茶是用生叶(指茶树上新鲜的幼嫩芽叶)生姜和生米等三种生原料加水烹煮而成,故而得名。

苗族和侗族的油茶

在桂北、湘南交界地区和贵州黔东南地区,聚居着许多侗、苗、瑶兄弟民族,他们与汉、壮、回、水等民族世代相处,十分热情好客。住在这里的人们,虽然衣、食、住、行等风俗习惯有别,但家家都喜欢打油茶,人人喝油茶。特别是喜庆节日,或亲朋贵宾登门时,他们更是以打法讲究、佐料精选的油茶款待客人。打油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际上是“做”的意思,一般经过四道程序,首先是点茶,打油茶用的茶通常有两种:一是专门烘妙的末茶,二是选用茶树上的幼嫩芽叶,具体要根据茶树生长季节和各人的口味爱好而定,其次是作料。打油茶用的作料,除茶叶和米花外,还有鱼、肉、芝麻、花生、葱、姜等和食油(通常用茶油)。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锅底烧热时,放油人锅,等油面冒青烟时,立即向锅内倒入茶叶,并用锅铲不断翻炒,当茶叶发出清香时,再加上芝麻、花生米、生姜之类。少顷,放水加盖,煮沸3~5分钟,待茶汤快要起锅时撒一把葱姜。这时,才算把又鲜、又香、又爽,却又不失茶味的油茶打好了。按照当地风俗,客人喝油茶,一般不少于三碗,这叫“三碗不见外”。

回族的罐罐茶

回族主要居住在我国的大西北,特别在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最为集中,由于这里地处高原,气候寒冷,蔬菜供应困难,奶制品是当地的主要食品之一,而茶叶中存在的大量维生素类物质,正好可以补充蔬菜的不足。茶叶中存在的大量多酚类物质,又正好有助于去除油腻,帮助消化。罐罐茶通常以中下等炒青绿茶为原料,经加水熬煮而成,所以,煮罐罐茶,又称熬罐罐茶。熬煮罐罐茶的茶具,表面看来,简陋粗糙。煮茶用的罐子,高不足10厘米,口径不到5厘米,腹部稍大些,直径也不超过7厘米,罐子的质地,是用土陶烧制而成。犹如一只缩小了的粗陶坛钵。熬煮罐罐茶的方法比较简单,与煎中药大致相仿。煮茶时,先在土陶罐子中盛上半罐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小火炉上,一且到罐内水沸腾时,放入茶叶5到8克,边煮边拌,使茶、水相融,茶汁充分浸出,2到3分钟后,再向罐内加水八成满,直到茶水再次沸腾,罐罐茶才算熬煮好了。由于罐罐茶的用茶量大,又是经熬煮而成的,茶汁甚浓,一般不惯于喝罐罐茶的人,会感到又苦又涩。好在喝罐罐茶的杯子容量很小,不可能如同喝大碗茶一般,大口大口地喝下去。但对长期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来说,早已习惯成自然了,一般在上午上班前和下午下班后,少不了得喝上几杯罐罐茶。他们认为:“只有喝罐罐茶才过瘾。”还说:“喝罐罐茶有四大好处:提精神、助消化、去病魔、保健康。”其实这种喝罐罐茶习惯的形成,与当地的人文地理、生活环境是相联系的。

金凤柳叶眉红茶

金凤位于雪峰山脉中段的新化县西陲,红军长征时红二方面军曾在此驻扎,为娄底、怀化、益阳三市交界地,与溆浦、安化两县毗邻。这重重大山中,人烟稀少,出入都得翻山越岭。

金凤的土地总面积113平方公里,辖金凤、大湾、大通、光辉、魏家、坳坪、阳雀、岩山湾、架桥、马路、笋芽、竹林、凤凰、尧湾、命田、铁炉、滑板、雪溪、九龙山、大坪、坪油等二十一个自然村,茶叶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金凤的山林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五,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新化女人似茶,新化红茶如江南女子般含蓄、柔情,既有新化雪峰山脉的淳厚,又有高山流水的清新,还有一丝梅山蛮劲的绕缠。著名新化籍女作家谢冰莹在她的《小桥流水人家》曰:“沿着溪岸向东行,还有一座长石桥,那是通到茶山去的。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新化山歌《敬茶歌》云:“高山岭上有好水,云雾山中有好茶,好井水,泡浓茶,既打口干又好呷,看完风景呜哇呜耶,我送包茶叶呜哇给你带回家。”

金凤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就有茶树生长和采茶的记载。五代马殷时期,金凤的茶已通商旅,这些民茶由官运往唐、襄、郢、复州、河南等地销售,列为马殷换取军马和军费的资源。宋神宗熙宁五年,章悙开发梅山,新化置县,实际是掠夺茶叶作为军需物资,在资江中游设立博艺场吸纳茶叶,供蛮人生活的盐巴、大米等。金凤已有贡茶的雏形和一定的茶叶产量,全部集中到邵州,与新化其他地方的茶叶一起完成宋代朝廷规定缴纳的茶品。南宋及元代二百余年间,国家征收茶农的茶租,茶商的茶税奇重,茶叶生产、贸易衰落,金凤的茶叶产量却没有减少。

明代,全国茶树的种植、生产,茶叶的贸易逐渐恢复。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规定新化县进贡茶十八斤芽茶,并代替资江上游的邵阳县、武冈州准备贡茶。金凤也是新化进贡十八斤芽茶和代办邵阳县二十斤、武冈州二十四斤芽茶的产地之一。洪武末年,新化金凤岩山湾村已经有用干发酵做老红茶的记载,产量虽然不多,会做的茶农已经有一定的人群基础。明代嘉靖年间编修的《新化县志》记载,永乐年间,新化知县肖岐、蒋英教导新化人民种茶、开辟茶园,新化进入茶树人工栽培时代,金凤开始栽培茶树、开辟茶园,进行大面积人工种植,茶叶产量大增。当时,新化县、邵阳县、武冈州年产茶叶一万担,新化县是其主力。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朝廷在新化苏溪巡检司建立茶税官厅一所,额定岁收茶税银三千两,按《明史茶法》隆庆年间规定实际每年纳税茶叶达九千担,年产茶量当在一万担以上。新化的商茶顺资水下运至苏溪关纳税,再运往北方各省销售;明末农民起义峰起,急需补充马匹,将苏溪关纳税的商茶调往甘肃补官茶不足。茶叶课税苛刻,新化嘉靖时期进士邹廷望有《茶税论》一篇,他认为茶税过重,茶价低导致商困民不利,得到了当时的官吏重视。

清代道光八年,新化县苏溪关纳税商茶一万余担,全部运往西北销售。咸丰四年(1854),广东商人来新化传播湿发酵采制红茶的技法,并经陆路、水陆的茶马古道运往广州、上海,销到欧美国家。咸丰六年,厘金分局在新化设分二卡,抽收红茶厘金。商贩将毛茶原料运至安化加工成箱,以“安化茶”名义运往销售口岸。光绪年间,新化年产红茶4600担,约四十六万斤。咸丰十一年,汉口开放为对外商埠,英、俄等国商人在汉口设立洋行收购红茶,新化红茶多集中于汉口外销,一部分运往广州、上海、恰克图等地出口。湘乡县沙塘乡朱紫桂在永丰及湖南各地设立封君茶庄收茶、加工、装箱红茶,安化县有封君茶庄分号,新化县有封君茶庄的收购点,运至汉口卖给外商。《清稗类钞》中《朱紫桂业茶致富》载:“湘乡朱紫桂,初赤贫,读书村塾,三月而辍,以樵采营生。成童,执爨于米肆,甚勤。巨商刘某委之司店事,尤干练。越数年,以所得薪资红利自设一肆,积千余金,遂业红茶,岁盈万金。时同治丁卯也。紫桂既小康,即以少失学为憾,而补读。既而逐岁贸茶,集资近百万,湘皋、汉浒,几无不知有朱紫桂名矣。”按1871年《英国领事商务报告》等称:“湖南湖北两省茶叶的种植扩张很快,较十年前几乎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以后还在继续扩大,面积迅速增加。光绪初年,湖南红茶出口达到惊人的高峰,每年九十万箱以上(271670吨),其中安化三十五至四十万箱,新化、武岗红茶包括在安化茶内。《新化之茶》载,新化最盛时期产红茶三万担,王彦调查的只是新化的主要产茶区,还有土桥、两下江、洋溪、筱溪、小南山、张家冲土居、毛易铺、谢泽山等次要产茶区四的千余担茶叶未计入其内。

1915年,新化宝大隆红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奖。民国十九年(1930),新化商人曾硕甫组织茶商在杨木州兴建有宝泰隆、丰记、宝聚祥、富华、裕庆、光华、富润、宝记等八家茶商号的联营茶厂,精制红茶16300担。其中光华即刘光华,为刘家吉蕴公的第二十六代子孙,即柳叶眉茶业董事长刘国仲的前辈,带领金凤人做红茶。国民政府在西城埠成立茶公所,征收茶税、管理茶事。民国十七年至三十二年,新化县茶园面积有三至七万亩,年产10000—35000担。民国二十二年,新化制红茶23286箱。民国二十三年,新化制红茶12143箱。民国二十八年至三十年,新化县二十余乡中有十七个乡种茶和产茶,主要产茶乡是中和、永安、遵义、镇梅,年产约12000担;其次是平山、罗江、鹅塘、古塘等乡,年产量约9000担;第三是礼智、太和、四教、镇资乡等,年产量约6000担;第四是安集、大陂、蜈赤、吉黄等乡,年产约3000担,以上共计30000担。金凤属于镇西乡,当时的产量稍差。从品质上看,杨木州、龙珠山、炉观、洋溪、沙江、土桥(潘桥)等地品质较佳。民国三十七年,新化产茶一万担,发放贷款二十万元。

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在新化建立中国红茶厂,将精制红茶出口,后改为湖南省新化茶厂。1951年,发放贷款和稻谷扶助茶农恢复生产,茶叶生产量增加到21000余担,收购量达到17613担。1953年,在县财经办领导下由农建科、县粮局、县供销社、新化茶厂成立新化县统购办公室领导茶叶等特产的发展与统购统销。1955年,在县农村工作部的领导下成立茶叶办公室,领导茶叶生产发展。1957年,新化县试制红碎茶成功。1979年,在新化设立湖南省炉观茶叶研究所,主要从事功夫红茶、红碎茶生产研究,其红茶生产工艺获外贸部三等奖。1980年代,新化茶园面积十万亩,村村有茶场、家家做茶叶,年产功夫红茶、红碎茶3000多吨,其红茶产品先后被湖南省外贸局、国家外贸部、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享誉全国。新化县红茶产品出口到英国、新西兰、美国、埃及、俄罗斯及东欧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占全县34.6%。1989年,新化县精制红茶2737吨,产值1539万元。金凤的红茶产量非常多,并有金凤红碎茶厂,各个村落所在区域都有茶园分布,生产和销售茶叶成为了金凤人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曾尧湾村现金凤村的戴哲琼老人曾带领三个村民小组做茶,年产二十多担;曾岩山湾村现竹林村的李为善老人一户年产三十担红茶,全村年产三十担的茶农达三十余户。金凤历年是县内的产茶、制茶重镇。

新化茶叶品种甚丰,主要是中小叶型群体种,占全县茶园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野生型野生茶多为小乔木,树姿高挺,荒野几十年的茶树高达三米以上。新化从明代开始茶叶的栽培,大叶型有笋芽岩茶、槎溪大叶、关王大叶、先进大叶;中叶型有荆竹群体、先进群体、留山岭群体、奉家群体等;小叶型主要有安化群体和地方品种。新化境内现存的野生种茶种主要分布在大熊山、金凤、猫面山等地,其中大叶种有大熊山大叶、猫面山大叶、竹林大叶,中叶种有大熊山中叶。金凤属于竹林大叶,相当于栽培茶的中小叶种,茶芽经过太阳日晒后,多为紫色芽茎和叶片,即我们俗说的紫鹃。栽培型野生茶以灌木或小乔木居多,树枝多开展或半开展,树高一点五至三米,因为有人工管理,茶叶产生变异较少,在同一茶区中,约有二三种变异茶种。嫩叶多银毫,叶缘细锐齿,半展未开支三级芽三至五厘米,成叶长可达六至十五厘米,叶身较乔木薄,毛茶颜色多呈深绿或黄绿色。主副叶脉明显。茶性较野生型强烈而品质相当,香气较扬,口感较野生型茶略薄而刚烈。坊间所认为的栽培型野生茶,多为民国初年以后或是建国后种植而野化的茶园茶,即常说的野化茶。

金凤群山环绕,山岚起伏,崇山峻岭,谷幽林深,溪河广布,常见潺潺流水的溪涧和山山油绿的竹林。多层叠加造就独特的山地气候,常年草葱树郁,四季鸟语花香。承蒙天地的恩宠与厚爱,翠蓝的树叶更加苍劲挺拔,生机无限的千年古松与星罗棋布、盎然勃发的竹林交相辉映。异质性强、兼容多元、丰富多彩的峰峦有棱,蔓披绿纱,随风飘舞,如幻如梦;水似有灵,婉转萦回,清波碧浪,柔情依依。村庄错落有致地点缀在翠绿之中,群山拥翠,浪影松涛,山美水美,更让人目不暇接而流连忘返。

时值初春,阴晴雨雾,樱花芳华,樱枝动艳,藻灼辉芳,缃叶花蕾,红花已发。漫山樱花,绚如云霞,极尽热烈,尧湾山景,四面丽景,美景惊艳,争斗不休,红白交映,悬于枝头,微风摇曳,布满浪漫,花瓣扬起,亭亭玉立,自在悠闲,不争不抢,身姿绰约。一樱凋零,铺满路径,赏心悦目,宛如仙境。樱花树下,春光十里,遇此实境,一见倾心,念念难忘。

携带惬意的心情走在茶丛中,看正在积聚力量的茶芽与花海相得益彰,那阵阵春风拂过,飞花如雪,白樱胜霜,粉樱如霞,纷纷扬扬地落到身上。满眼茶芽初绽放,开始动人,虽有寒冻,结局可爱,心驰神往,亦能感受到茶汤在口腔里舞动的美好青春,追溯着茶芽的行迹。

采茶人的到来,打破了山的寂寥。她行至山巅,山灵来迎,云山雾海,仙人之境。茶树错落散生于次生林中,采茶人要寻觅、挑选、采摘、投篓。林下茶芽正壮,茶人欢喜采摘。边走边采,竹篓渐沉,满篓的绿意绽开了唇角的浅笑。

金凤保存了很多老茶树和茶文化,他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养生的良药、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彰显着人民享受自然的智慧与才能。金凤作家山珍的《梅山茶韵》云:“正月采茶是新年,背起粪肥进茶园。雪花卷得北风起,吹落眼泪滴腮边。二月采茶茶发芽,早进茶园摘细茶。只望今年茶价好,盐不欠账米不赊。在春风的引诱下,茶树们将温情嫩绿成一剑剑细芽,羞答答地躲在每一片老叶的脚边,尽情吸吮着阳光和雨露。三月采茶是清明,摘罢茶来绣手巾。右边绣起采茶女,左边绣起作田人。阳光开始为茶树补钙,硬挺挺的茶芽在茶树上靓丽着自己的青春和风采。妹妹在茶园里穿来穿去,闪电般的身子把过往的清风撞得踉踉跄跄,又将鸟雀的歌声搅得七零八碎。”新化山歌《采茶歌》:“正月采茶是新年,剥出茶种点茶园,点完茶畲十二亩,梳妆打扮去拜年,二月采茶茶发芽,织个背篓采春茶,左手织对阳雀叫,右手织双蝶采花。三月采茶是清明,姐妹双双绣围裙。两边绣起茶花朵,中间绣起采茶人。四月采茶正当最,又采茶来又插秧,采得茶来秧又老,插得田来茶又贵。五月采茶是端阳,茶蔸脚下恶蛇盘。纸剪大钱祭土地,吩咐恶蛇斟地方。六月采茶热难当,杨梅树下好乘凉,芭蕉叶子当蒲扇,口吃杨梅甜又酸。”

民国三十八年,刘助培之子道实出生在新化镇西乡的尧湾,即现在的金凤乡金凤村尧湾公园,也是柳叶眉系列红茶的茶园中心基地。那年湖南解放,父母又给他取名国仲,意思是国家重生,即有新中国的意思。那年,戴家生了一个女儿,取名玉玲,后改为玉林。

刘家自刘国仲的祖父刘华球于清代咸丰八年就出生在尧湾。刘姓始祖源明公为尧帝第九子,经过历史的洗礼,扩展到全国各地。刘华球的祖先一百三十祖吉蕴公随父文斌公于宋神宗元丰八年由江西迁徙到新化坪底,称为坪底刘氏。后来有一支迁徙到金凤山,把自己的住地称为尧湾,意思是尧九子刘氏子孙生活的一块地方。发展到刘华球时,已经是坪底刘氏第三十代。

尧湾自刘华球记事起就是茶园,刘家茶园分为四片,大约六十余亩;周边还有魏定元家有二十亩茶园。自从粤商在湘乡、安化、新化传授湿发酵红茶即英式红茶的制作方法,刘家就从事红茶的制作。到光绪二十五年左右,汉口成为通商口岸,收购红茶的商人就来到汉口。新化人用毛板船从水上运输茶叶,在毛板船底层放木材和竹子,在最上层放茶叶。开始主要用蔑箩和布叉袋盛装,遇到下雨和毛板船下滩破碎落水,茶叶就会打湿浸水。长期随父亲跟船去汉口的刘助培发现这个问题,他一直在想办法,最后是就地取材,用农村杀猪后遗弃的猪尿泡为材料,去油、吹开、干燥等工序,等茶叶制好干燥后用土纸包裹起来,再套上吹开的猪尿泡,扎住猪尿泡的口子就不会淋湿和泡水了。就这一小小的防务措施在汉口的收茶界激起巨大波澜,只要是华球公的红茶,就会有固定的几家商号抢着收购。金凤当地的茶农也纷纷把自己的茶叶整理央求华球公运到汉口去出售。华球公用砸火机的方式标注木材以及各家的茶叶袋,方便出售和结算。

刘国仲五六岁的时候,已经非常勤快了,可以帮着爸爸妈妈做些家务。有年谷雨时节,父母忙于上山采茶,刘国仲与同伴们玩耍,在山上采了一些蘑菇,带回家清洗干净就做成菜,等父母回来吃。父母非常高兴,当看到端上来的是毒蘑菇,父亲非常生气,认真的教育他区分可食用蘑菇和毒蘑菇,并告诉他“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故事,告诉他茶可以解百毒、可以救命,刘国仲听得非常认真,开始对茶事极有兴趣。

六岁,刘国仲读私塾,先生叫刘神组,高度近视。最先教他们习蒙学《三字经》和《买卖交易》,半年后开笔,刘国仲写了第一篇作文,只有三十二个字,其中就有“茶,采茶,采好茶。”先生读了非常高兴,特意批了红圈,把他的作文给其父刘助培看,刘助培半开玩笑的说:“我还担心他以后只能去杀猪做个屠户,这样对茶感兴趣,以后可能是做茶的农民。”一年半私塾后,刘国仲就进入洋学堂,读完初中,进入生产队。他父亲去世,刘国仲还只有七十七斤半,挖土劳动手无缚鸡之力,他会写些材料,算数也快,生产队就安排他记工分,采茶时节做茶。生产队给刘国仲计一百个工,白天还可以继续去学校读书学习。刘国仲就继续读高中,与他玩得特别好的刘新邀是金凤茶站站长刘化行的侄孙子,刘化行非常喜欢刘国仲的文化好,也喜欢他来家里玩。刘化行把收购来的金凤茶分为三等,一等最高价,二等三等价格依次降低。刘国仲那年十七岁,常得到刘化行特许,允许他上楼参观茶仓,他常与这位刘爷爷交流茶叶栽培、种植、采摘、制作的技术,刘化行见刘国仲好学,就把他收购茶叶的诀窍和茶叶等级划分的标准告诉他,还让他参与茶叶收购的实践工作,并且邀请他帮忙精选茶叶。刘国仲他们尧湾生产队的队长见他与刘化行的关系很特别,邀请他到生产队指导茶叶筛选,并在刘化行收购时卖个好价钱。

戴玉林的母亲一年采三次茶做三次茶,清明一次,谷雨一次,谷雨后一次,年年如此。清明茶全部卖掉,收茶人不需泡汤必出高价;谷雨茶照卖,留一点点敬地王菩萨;她只喝谷雨后茶,而且只喝陈茶。这第三次的谷雨后茶茶形粗梗大叶,做出来的看相不好。这株茶清明时期采制为头道茶,谷雨时期采制的为二道茶,谷雨后采制的为三道茶。金凤农人有俗语云:一道苦,二道涩,三道四道实有味。谷雨后茶常放置在第三层的阁楼的粮仓里,保存两年或者三年,喝前用温水冲洗陈仓味,再焙至干。把有提梁的粗陶茶壶洗干净,不留滑腻、茶渣,冲烫后投入焙好的茶叶,烧水的大铁锅常年不能沾油腥,水烧至二沸倒入陶壶。一壶可以管自家人兼过往路人一天的量,杯具就是一只大瓷碗,也叫大碗茶,夏天喝清凉甜润解渴,冬天喝不冷不热,体感自然,咕咚两碗不胀肚,喝完暖暖生津,腋下清风。

刘国仲妻弟即戴玉林的亲弟弟戴前宽曾是金凤红碎茶厂厂长,任期是1987—1989年。戴前宽对茶特别珍爱,制茶时节,常通宵在加工厂,为了防偷盗,长居工厂,几乎不归家。在制茶技术上独树一帜,在他主导下生产的红碎茶颗粒匀齐,色泽油量乌黑,滋浓味强,汤色红艳,为高档二号红碎茶。湖南省内,现居长沙的很多老茶人犹记当时金凤红茶的优良品质,做出口茶拼配时,金凤红茶是上等拼配料。这之前的金凤红碎茶厂厂长戴光荣,任期是1984—1986年,也是金凤卓越的制茶人。改革开放以来,金凤生产的茶叶由于品牌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没有与时俱进。金凤红碎茶厂在20世纪90年代末破产,金凤的茶叶产业陷入了低谷。

刘家和戴家在此后的每年,还在清明、谷雨时做茶,他们从采摘到制茶都是精益求精,做自己的手工茶。受条件限制,产量不多,一般为自饮和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更多的是为每年来看望刘国仲和戴玉林老师的学生备礼,学生对他们做的茶情有独钟,有些同学不能亲自去刘家,特别叮嘱同学去刘家带茶叶。很多学生建言:这么好的茶,应该流传更广,让更多有缘人来分享。刘国仲就顺道而为,想自己的茶产量不多,没有经营压力,对自己的茶品质量有信心,尝试着开展运营。想通过平时的交往结识有缘人帮衬其传播、营销。

2012年,从小善于品茶和制茶的刘国仲看到家乡的茶叶产业落后于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心急起直追,实现后发赶超。他发动亲朋好友筹资近1000万元,组建新化县国仲茶业有限公司,在尧湾村海拔1000米的地段复垦和撂荒三十多年的茶园基地,完成水、电、路、办公场所等基础建设和茶园垦复,向百岁老人戴哲琼老先生和茶叶专业户李为善老人学习制茶方法和技巧,秉承他们独特的制茶工艺,研制开发出“柳叶眉”高山野红系列产品,完成了工商登记和产品“柳叶眉”商标注册,并向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申请办理生产许可证。想重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红茶伟业,振兴新化乡镇茶企,带动金凤广大农户脱贫致富。

2014年,刘国仲把尧湾这片老茶园确定为新化县国仲茶业有限公司的核心产地,定名为柳叶眉中心基地,另名为尧湾公园。主要生产柳叶眉系列红茶。并兼顾采摘七星伴月山、笔架山、九龙山、凤凰界、瓜禄山等地的撂荒茶。这些茶园的海拔均超过一千米,冰冻期超过一百天,茶树病虫害少,芽叶嫩厚。2014年三月,新化县国仲茶业有限公司和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对口成立了柳叶眉高山野生态红茶技术交流中心,为保障柳叶眉“原生态、最自然”的品质,制定了茶叶种植加工技术标准,适时监测中心基地光温水肥的变化,对茶园施行原始看护,科学检测。实验分析,柳叶眉红茶茶多酚、氨基酸、黄酮类等内含物显著高于市场红茶类;农残为零,达到欧盟卫生标准。五月,新化县国仲茶业有限公司获得经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成立了金凤乡有机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金凤乡四十二个茶叶种植大户为社员。

新化县国仲茶业有限公司注重茶树的种植和栽培,2014年对尧湾这片老茶园进行去杂木后台刈处理,让其焕发新的生命力。茶园四周全是山,常年云雾缭绕,山高林密中,茶叶加快了蒸腾,形成芳香油。光照射时间短,空气湿度大,茶树生长缓慢,茶叶长得叶肉厚实又很柔软,增加果胶质的含量。高山烂石堆中的土壤土层深厚通气性好,酸碱度适宜,树林落叶为茶树提供优良天然肥料,增加茶叶的天然养分。茶园错落在竹林之中、花树之间、溪涧之傍,茶树物竞天择,绝无人工呵护。竹影婆娑、樱花争相竞放,山、水、茶、花、竹和人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遇上晴天,站在茶园高处,听山泉淙淙,观云浪涛涛,闻茶香阵阵,看仙雾袅袅,在这莺啼茶涛的翠绿环境中远离喧嚣,心情静好,人生的美好莫过于此。

柳叶眉的制作工艺师傅为世代祖传,广初公第十七代,光华公第二十六代,刘国仲第三十二代。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下,坚持独特技艺创新,秉承传统又讲究茶道自然。柳叶眉红茶的鲜叶全部实行手工采摘,集中在每年四月一日至六月一日期间采制,不同海拔高度和树篼生长分布严格分门别类。湖南《金鹰报》有公书的《慕上柳叶眉》云,老尖(刘国仲绰号)对采茶确是很讲究,下雨天不采茶,多云间睛也不采茶,往往在清晨冒着露水时开始采摘,这时茶叶好象薇蕨开始抽发的嫩芽一样柔嫩。在仙雾袅袅中,这样的采茶很是诗意。我想,老尖一定是读过陆羽先生的《茶经》,采茶方法就如“若薇蕨始抽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的再现。由采茶师根据历代贡茶的原型纯手工采摘,挑拣出杂草和腐叶。采摘来的鲜叶要经过精挑细选之后才实施萎凋。秉承独特的制茶工艺,制成工艺中分、筛、剔、火、晒等各道工序均不着地,不含沙土粉尘,紧、撩、焙、晒、装等过程不添加任何物质,力求天人合一的纯手工工艺,摒弃香精香料成分,确保其香天然、其味自然。一直到开杯品茗,均讲究天然自然无污染。

柳叶眉的条索紧结匀称,色泽乌黑润泽,气质高贵优雅。还来不及开泡,隐隐的茶香如乡野的春风扑面而来,挑逗着茶客的嗅觉,仿佛闻到了山野的气息。小壶冲泡,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黄相间,能真正品尝到活、甘、清、香,茶香中夹杂幽幽花香。茶底如莲心,肥壮油润。入口清雅,无苦无涩,爽滑润喉,回味很是清新,我仿佛喝到了山泉的叮咚,野樱的花香,兰草的悠然。盖碗冲泡,汤红亮艳丽,滋味醇和,香气清雅馥郁,鲜爽醇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

柳叶眉旗下有金豪、金湾、金旗等红茶系列。

金豪为柳叶眉的仙姿玉色,清明前采摘,选取一芽一叶,半机械化打造,贡茶工艺,条形紧秀,金色毛茸密布,茶香中夹杂幽幽花香,汤色明黄清澈,分杯时淡淡金晕缭绕,入口清雅,无苦无涩,爽滑润喉,回味清新,茶底如莲心,肥壮油润,叶底舒展呈古铜色,芽尖俊秀靓丽,像与轻风嬉戏,当触碰到她却又悄然溜走,失落时又轻抚你肩,茶叶黄黑相间,条索紧致,白毫密被,茶香、果香伴着甜香,香浓宜人,茶汤滢滢泛光,入口甜润丝滑,回味空灵,茶底修长如柳叶,犹如漫步春风沉醉的夜晚,对影成双,甜雅花香,一切恰好。

金湾为柳叶眉的名嫒美姝,谷雨时采摘,选取持嫩性好的长梗,带一芽三、四叶,半机械化打造,贡茶工艺,貌似弯月,汤色橙红靓丽,恰似一湾粼粼金光,茶底红润丰硕,醇厚甘滑,回味延绵。

金旗为柳叶眉的侠士风流,谷雨前采摘,选取一芽二、三叶,条索粗壮,茶汤橙红透彻,其香清清,其味百千。

金湖为柳叶眉的国色天香,清明后谷雨前采摘,选取一芽二、三叶,半机械化打造,贡茶工艺,烘焙独特,有焦香气息和家乡情怀,其香气如湖水般深幽沉厚而得名,茶汤橙黄透亮,焦香馥郁绵长,口感浓烈饱满,回味悠扬,久泡味不绝,茶底颀长健美,好似独坐湖边,看一片树叶飘零,泛起圈圈涟漪。

金源为柳叶眉的黑壮奔放,谷雨后采摘,选取一芽三、四叶,茶香优雅芬芳,汤色橙红明亮,入口甘甜爽滑,回味清凉,茶底肥厚壮实,恰如夏日午后泛舟,寻一隅荫凉。

银湖为柳叶眉的秋水伊人,谷雨时采摘,选取一芽二、三叶,经野生金银花花蕾窨制而成。茶香携着花香,清新淡雅,茶汤黄绿剔透,甘爽舒畅。

2014年11月17日至24日,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在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新化县国仲茶业有限公司的“柳叶眉”红茶摘得本届农博会金奖产品的荣誉称号。梅山四维居士《题国仲兄创制之茗茶——柳叶眉》有云:“出自天然远俗尘,雪峰山脉扎云根。形涵琼玉三分质,神蕴芝兰一缕魂。素雅常招仙客赏,清纯倍受士人尊。七杯饮罢风生腋,名缰利锁安足论。”《西江月·品刘国仲兄高山野红》:“汇聚山川灵秀,凝成天地精华。雪峰云雾毓奇葩,陆羽闻之返驾。雀舌养颜称最,金豪益寿尤佳。清风明月品新芽,隐隐风生腋下。”

2015年5月,新化县国仲茶业有限公司成立“柳叶眉”奖学金。每年,刘国仲和戴玉林都要在金凤乡中心学校为品学兼优的学子颁发“柳叶眉”奖学金和荣誉证书。

2017年5月,新化县国仲茶业有限公司成为湖南省农业委员会“2017年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价值提升行动试点单位”。提出深耕细作茶主题,以柳叶眉中心基地为载体,融合地理和历史人文,创新发展当地经济,提高本土居民生活文化水平为己任,致力将尧湾基地打造成富有浓郁茶文化和金凤特色旅游的尧湾公园。并追求“天地人心”为和谐,天即天然之成,自然之作,纯天然有机自然之品;地即源自高山之巅的野生产地,绝无污染的纯粹生境;人即秉承贡茶工艺,秉承好善为茶,独创于一律之外的茶品之人;心即宁缺毋滥的苛严标准,精益求纯的手造之美,用心做茶,慈心为茶。

柳叶眉从金凤飞出去,来到北京、上海、南京、广州、长沙等国内一线城市,广受爱茶人的欢迎,并给远在美国、德国的游子捎去家乡的味道。

刘国仲开始培养第三代茶人,教育他们采茶、制茶,说制茶要从娃娃抓起。并在茶马古道上的老茶亭处建了一栋住房,即现在居住地,成了刘国仲的藏茗阁。刘国仲还是喜欢守在他的尧湾老茶园,建一竹楼,泡一壶茶,看叠嶂层峰、看云开雾散。也许,他在守望一叶茶,也许,他在等待一个人。

【摘自2019年12月《吃茶去》杂志(总第72期);作者:巴陵(湖南长沙),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茶文化随笔集《寻茶问道》《寻茶笔记》《黑茶军团的崛起(湖南黑茶、广西六堡茶、云南普洱茶、湖北洞茶、福建武夷山茶五卷)》《新化之茶》《娄底全茶书》《中国普洱茶品鉴报告》《中国红茶品鉴报告》等】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