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喝茶的杯子用紫砂的好吗

找到约48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禅悟与读茶

(《吃茶去》杂志)冲泡的沸水止了,杯中的茶叶却慢慢地开了,舞之蹈之。从条索紧密到如苞绽开,像从冬天赶到春天的少女急不可待地早早穿起了盛装。此时,氤氲的水气已经在杯唇慢慢凝结为珠,挤挤捱捱地沿着杯口一溜排开,透明的茶汤也仿佛洇染了窗外青山绿水的颜色,又浅又淡的鹅黄中晕着诱人的绿意儿,吮吸着你的心思,让你忍不住想要轻轻地一嘬,像那初吻时的心情,紧张却又羞涩。

我就在这样的情景中饮了故乡的马陵春芽,带着一种惊讶,一种兴奋,当然也带着一种欣慰!

记得,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茶是有气质的水,因之古典、蕴藉、内敛,我甚至把它当成美丽且有涵养的女子,最重要的是,她身上有着不可多得的诗意!

我喜欢饮茶,喜欢饮茶的心境,也喜欢看饮茶的人以茶具侍弄。我也有一套茶具,宜兴紫砂,只是很少用。我甚至一直认为茶具是用来欣赏的,无论是精湛的工艺,还是制壶人的心思,都值得我们敬畏。持之在手,轻摩细挲,那柔腻而又淡泊的紫砂中,微微的温润感由然而生,似乎是那制壶人的情感还滞留在壶上未曾散去,感觉之美,远比用之泡茶来得浓烈,来得悠久。我终究不喜欢用那种方式泡茶,它会让我失去欣赏茶开放的机会,对我来说,饮茶前和饮茶中的过程同等重要,是不容错过的环节。我最爱用的器皿是玻璃或者水晶做的杯子,简洁、透明,既可以观茶的汤色,也可以赏茶的形体!

我一直觉得故乡马陵山是产茶的,读小学时,我曾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活动,在马陵山上采摘金银花,而金银花就是茶的一种,只是我从没用金银花泡过茶,不知道它的味道如何。几年前,有个从北京赶过来的作家,游了马陵山后说,他问了人,想知道山上产不产茶,答案是不产。我不知道他问的人是谁,也不知道那人是如何回答的,但是我相信他问的那人肯定是不懂茶的。后来,我记下了北京作家带着失望写下的文章,他说“此地无茶。这让我不免失望。转而又想,紧邻徐州的新沂虽在江苏,可已是苏北的尽头了,再北十数里便是山东地界,气候使然,茶至此怕是很难成活了。而离此不远的西南是河南信阳,信阳却产茶,尤以鸡公山那里的毛尖最负盛名。我还知道,在新沂东南方的山东日照,也有不错的茶,因在那里喝过,便不能忘。”我不知道是他的地理认识有问题还是方向感不明确,我总觉得他不该把在新沂东北方向的日照看成东南方向,无论如何这个错是不应该犯的。我说故乡的山上产茶,除了之前的金银花外,原因另有三个,一是马陵山下有个叫“长安”的村子,它原本叫“茶庵”;另一个是明代诗人徐维超,他曾在马陵山上留下《梅村煮雪》一诗;再一个是清朝宰相刘墉,他在随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途经马陵山,后在此处题下“读书煮春茶”五字。

“茶庵”原是马陵山上最大的寺院“泉潮律院”所设山下的角庙,因紧邻官道而常设茶寮,以供四方过客解渴。马陵山是苏北平原上难得一见的低山丘陵,它自北向南由山东入江苏绵延百里,此山钟灵毓秀,青翠可人。或是由此,马陵山上自古庙宇繁多,自宋至清,代有营建。较有影响的当属世有“从南京到北京禅堂半边僧”之说的禅堂寺,苏北最大禅林之一的泉潮律院和建筑最早、最壮丽的山隐寺等。而今山上还遗留着禅堂寺,重建的山隐寺和红陵寺等,可谓余韵犹存。也许是这个原因,曾听人戏说如果把马陵山的寺庙和马陵山的茶联系起来,来个禅茶一味,没准也能吸引一些游人向往。我不禁哂然,禅茶一味,难道只是把茶和禅扯为一谈就行了吗?

徐维超诗人,系明嘉靖进士,他在游马陵山时写下《梅村煮雪》一诗:“钟吾南境上,花魁开满路。节序留嘉平,六出积寒冱。因风似雪飞,冰魂暗香度。取水煎春芽,七碗愈沉痼。”此诗鲜明地描写了在马陵山上以雪水泡茶的情景,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读书煮春茶”据说是置于新沂马陵山顶乾隆行宫“宜园”之中的石碑,故刻有“宜园石刻”四字。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读书煮茶都是文人喜好的雅事。只是,我不知道是什么茶让刘墉能在马陵山上情不自禁地留下“读书煮春茶”,但我相信,能让刘墉为之动容并题书,定有让他惊讶和感动之处。

如今茶庵已经不在,行宫和宜园也都消失得了无踪迹,只有刘墉的题字还收藏在新沂市博物馆内。但我是不会由此伤感的,事情已经这样了,不论该与不该,那些事物都已逝去,徒留伤悲也于事无补,不如珍惜眼下,把能留的东西留下来,这应该才是我们需要做的!

是为了呼应刘墉所写的“读书煮春茶”,或是为了让远道而来的作家不再失望?

马陵山茶场就这么在悄无声息中冒了出来。我之所以在此用了冒字,实在是有些猝不及防,虽然,我一直渴望故乡有片真正的茶场,可是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没想到茶场已经初具规模,而我竟然没有准备好接纳它的心情。生活就是这样,人经常处在矛盾之中,明明心怀渴望,临了,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春时天,接到一个老作家的邀请,说是应约去茶场采风、品茶。于是,我带着惊喜,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走进了马陵山茶场。同来参加活动的几个老作家,都是熟人,只有从徐州来的文友,略显陌生,但都是摆弄文字之人,沟通容易,自然很快互相认识了。所来的作家文友中有好几个之前来过,算得上是故地重游,兴致却出奇地好。想来还是因为茶的缘故,茶为“百草之首,万木之花,贵之取蕊,重之摘芽,呼之茗草,号之作茶。”文人墨客似乎对茶总是比对酒要热衷。酒是浊物,易激扬和暴躁,故常惹事端;茶为清汤,性淡泊与温和,故被称为雅事。我虽为俗人,却好饮茶,除了被酒伤得过度的胃肠不能再承受重负外,应该还是饮茶的心境让我屡屡得益吧!

茶场建于国家四A级景区——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风景区,对于这里,我非常熟悉,我本出生在离此不远的小村子,小时候经常跑到山上玩,只是近些年回来的次数渐少,尽管如此,每年仍要来上几回,却未曾留意过这里已经成为茶园。我不能不说我的惊讶了,“茶场现在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其中无公害优质茶叶三千余亩,有机茶基地二千余亩。”我得说,如果不是茶场给出的这组数字,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的,就在几年前,这里的山坡上还是野草遍地,杂树丛生,没想到只是短短几年,这儿竟冒出了一个可称万亩的茶园!

然而,我又不能不承认面前既成的事实,那一片片青翠诱人的茶树,一垄垄袭人的茶叶清香,是那样的明朗、昂扬,似乎它们存在已久,有着骄人的历史。但是,我知道,它们才只是刚刚起步,从09年建茶园至今不过六年,出产新茶也不过一年,岁月的步履,还未曾在它们身上留下风雨剥蚀可供探究的痕迹,光阴的长河里,更淘不出足以令他们骄傲的荣耀。

站在登山的小径上,面对着一半已经初具规模,一半尚未成形的幼苗,望出去的目光中,渐渐有了种说不清的感动,那曾隐匿在我内心深处的疑问却不合时宜地再次冒了出来。

是谁说马陵山不宜种茶的呢?

我默默地踩着一路的山石,行走在茶园的地头,一边任由着山风的轻抚和撞击,一边享受着茶香的沭洗和熏染。因为对茶的喜爱,茶场的老总从一个茶叶经销者变成了种茶人,种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却不惜一切地投身其中。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他变得如此执着,也不知道他在茶中贯穿了怎样的人生认识。市场上经销茶叶的人很多,可是有几个可以像他这样,把一枚茶叶发愿成一片茶林?或者,这也是一种饮茶的境界吧!

马陵山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也十分充沛,加上山体阴阳两面形成的小气候影响,适宜多种温带动植物生长。另外,马陵山山体为紫红色砂岩,土壤偏酸,有机质低、磷钾丰富,山里泉水清澈、甘甜,具备种茶树的先决条件。几年前,我曾因编辑一本文化读物,对这里的土地进行过调研,一些数据和水土环境都表明这里可以种植茶叶,只是我不知道为何会有人称此地不宜种茶?

“任何一片土地都得有适宜它生长的茶树,否则再好的茶树也难以生存。”茶场老总每次说起种茶都是感慨万端。正是在这里,他第一次试种的600株茶树全部枯死。是的,每一片土地上都要有适合他们的事物,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想,马陵山无茶或许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茶树种植是传统产业,是慢生活的产物,马陵山地处江苏北部与山东交界,喝茶的人数自然无法与南方相比,又因马陵山在早些年间屡遭破坏,炸石造房,开山种地等等,而此地冬天的气温又较低,各种树叶的发芽期本就比南方晚,四季的雨水也比较均匀,所以一来二去,茶树也就渐渐地被人们忽略了,即使曾经剩过一些茶树,也在此前的无意识破坏中毁掉了,故而形成了本地无茶的认识!

我知道这也只是我的个人猜想,我并不想误导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我总觉得这个观点应该有一些道理,像现在的茶园,他们为了保证足够的用水,专门在山下建了大型的蓄水池,用来收集雨水等。这能否可以当作是对我推测的一种回应呢?

马陵山的茶采摘时间相对较晚,因为气温的缘故,常常要到谷雨节气才开始采摘茶叶。尽管如此,马陵山的茶叶“不仅能和南方茶叶相媲美,而且比南方的龙井茶叶还香高味浓,经久耐泡,茶叶所泡的茶汤色泽也较翠绿。”这是中国茶产业体系专家、南京农业大学茶叶科学研究所教授黎星辉在品尝了所泡的马陵山茶叶后说。无独有偶,省农业委员会教授唐锁海在品完马陵山茶后也说:“马陵山的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好,因此所产的茶叶香高味浓,耐冲泡,入口爽。”

如果,他们所说的一切是马陵春茶场生产的茶叶“马陵春芽”荣获江苏省第十六届“陆羽杯”名特茶评比特等奖的外因,那么,茶场人坚持不用农药和化肥,而施以农家肥,以有机化生产,科学化管理,来保证茶叶的质量和口感,就应该是马陵山茶口味纯正的内因了吧!

其实,我本不在乎什么外因和内因,茶场在故乡的重现新身,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当我们抵达马陵山顶,在司吾清晓楼前的树荫里坐下,大家一边喝着马陵山茶,一边享受着吹过的山风,一边眉飞色舞地描绘着茶园将来的景像。我真的有些兴奋,在这短暂却又漫长的一天里,我不仅看到了梦想中的茶园,品到了茶园自产的新茶,还经历了曾经的幻想突然变成现实的巨大幸福。就这么想着,品着,慢慢地,我竟有了些沾沾自喜的感觉,马陵茶场的出现,不正是对我坚持的一种回应吗?

马陵读茶,我又哪里是在读茶,分明是以茶为由,述说自己内心的不甘呀!

唉!我终是不及一枚茶呀,无法像它以一颗淡然之心泊于水中,载沉载浮,以与世无争的豁达,超然物外。

【摘自2015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阿土(江苏新沂),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苏北》杂志主编】

三观合不合,一杯茶就知道了

一个人喝茶,有一个人的快乐、宁静时刻;一群人喝茶,有一群人的乐趣。古有“竹林七友”吟诗作赋;今有约谈合作、共话家常。

 

有时候,找到一款好茶、一个畅聊的话题,就想约上几位好友一同饮茶聊天。

 

不怕大家口味不一,想尝就倒上一杯尝尝;接受不了这个味道,再烧一壶水,再拿一只公道的事。各饮各的茶味,交换、交流,才是良性的分享。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喝茶三观一致的前提上,若是在喝茶时遇到一些讨人厌的行为,再好脾气的茶友都会嗤之以鼻。

 

小编整理了茶友们喝茶时最讨厌的十种行为,大家看看准不准?

 

 

迟到

讨厌指数:★☆☆☆☆☆☆☆☆☆

 

俗话说:“吃饭都赶不上热的”,喝茶也是。本来饮茶讲究的就是慢体验,但你火急火燎地跑进来,身上喘着气,心更难平静下来。这时候,喝茶还是喝水都是为了解渴,想要好好品尝茶味怕是不可能了。

 

迟到,也不好意思让别人在等着你吧?大家正在聊天喝茶,兴致总会被你突然的闯入而打断。

 

 

茶具粗俗

讨厌指数:★★☆☆☆☆☆☆☆☆

 

很多喝茶的人都有自己的专属茶具,一些素雅的青花点缀犹如杯子的画龙点睛,但有些图案确实让人不堪入目。

 

除了图案粗俗,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茶宠也“变了味”。淘宝上一搜,总会有那么一两个打着“行为艺术”旗号的女性体形茶宠出现在首页,甚至还有一些恶意丑化中国古代神兽的造型。

 

喝茶的人,最忌讳这些“恶趣味”糟蹋真正的茶文化。

 

 

每个步骤都要拍照

讨厌指数:★★★☆☆☆☆☆☆☆

 

有些人不仅喜欢用手机给美食“开光”,茶汤出水,冲泡过程也要拍几张照片。

 

你泡茶正准备出汤,他突然打断你:“等一下!我拍个小视频发朋友圈!”然后迅速掏出手机对着你。

 

喝茶需要的仪式感,是对茶的尊敬,而不是每个画面都要定格留念。

 

 

使用一次性杯子

讨厌指数:★★★★☆☆☆☆☆☆

 

喝茶的人一切讲究回归自然,喜欢用木制的茶盘,泥质的壶,陶瓷的杯子,很符合现代“环保主义”的讲究。

 

所以如果你端个一次性纸杯来喝茶,可能大家真的会对你皱皱眉头。如果有可能,还会专门给你洗个白瓷杯让你换掉。

 

你觉得一次性茶具会更卫生,但其实养成自己带茶杯喝茶的习惯既卫生,还环保。

 

 

泡茶器具不讲究

讨厌指数:★★★★★☆☆☆☆☆

 

你见过紫砂泡绿茶的吗?可以直接给你闷出黄茶的味道;想想用玻璃壶泡普洱,玻璃材质的透气性怎么能跟紫砂比,浓浓水味直接闷进茶里,普洱再醇厚也扛不住啊。

 

就更不说那些用保温杯泡茶的了,保温杯的功能是保持水的温度,水和茶太长时间高温泡在一起,苦涩味都出来了。所以泡茶器具,还是要有点讲究才行。

 

 

什么东西都配在一起喝

讨厌指数:★★★★★★☆☆☆☆

 

红茶拼点奶茶、蜂蜜,味道还不算太奇怪;也有很多人喝茶的时候喜欢加点花茶、柠檬调个味道,只要比例保持的好,味道自然也很舒服。

 

但是还有一种人,喝茶喜欢乱加中药材,看到一些药效不错的中药,一股脑的全加进茶里。看到一壶黑乎乎的东西,还以为是在煲汤。

 

建议喝茶喜欢加中药材的朋友,一定要了解药效和用量,谨遵医嘱。茶味串味都是小事,喝坏了身子可不好了。

 

 

播放不符合氛围的音乐

讨厌指数:★★★★★★★☆☆☆

 

其实平时留意一下你会发现,很多快餐厅喜欢播放快节奏的音乐,这样可以促进人们的进食速度。

 

一些小资的西餐厅,则会选择舒缓的音乐,希望你再点支红酒好好享受这顿晚餐。

 

要是有人拿着手机开到最大声,放着嘈杂的流行歌曲,整个喝茶的节奏都被加快了,不容易进入一种宁静的心态,甚至会觉得吵。

 

 

对比价格

讨厌指数:★★★★★★★★☆☆

 

一听到这个,肯定很多茶友点头同意。

 

有时候你买到很心意的一款茶,带给大家一起分享喜悦,这时有个人站出来,说你这个茶被骗了,哪哪的才几块钱一包。

 

喝茶都心情都被破坏了,更不要谈喜悦了。

 

其实同一款茶,价格相差大是很正常的。不同的手艺、产地、等级,会影响茶的品质;不同的包装、年份,又影响茶的售价。

 

别听着名字都叫铁观音,你买10块一袋的和100块一盒的,味道和耐泡程度真的差很多。

 

 

夸张功效

讨厌指数:★★★★★★★★★☆

 

一听你喝茶,就跑来问你:“喝什么茶治近视?”“喝什么茶能减肥?”

 

其实,少玩手机,多去外面看看绿色植物,才是缓解近视的好方法;多动腿少动嘴,自然就会瘦了。

 

喝茶只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调理身子,但不能刻意为了某一功效去喝茶。

 

 

“我的最好”

讨厌指数:★★★★★★★★★★

 

一定要较个高下:你的杯子是瓷的?那肯定没有我紫砂的好;你的乌龙是厂家生产的?那我的大师监制肯定更好;你的茶盘是竹制的?那我楠木的茶盘肯定是最好的... ...

这是不是大家最讨厌的行为?喝茶从来不是为了攀比,是为了自己的感受,从别人哪里获得喝茶的乐趣,真的很低级。

 

俗话说:“吃饭见修养,餐桌见人品”,这句话用在喝茶上也没有任何问题。

 

这是一种相互尊重的“仪式感”,不仅是尊重茶,也是尊重在座的每一位爱茶之人。

 

喝茶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准备了难得的好茶,约上三观一致的人,静心品饮,交心畅谈。

 

图文来自网络,侵删

 

tea’stone:成都街头当代“茶铺”,喝出中国茶“背后功夫”

成都是一座“泡在茶碗里的城市”,无论是在作家巴金、李劼人的文学作品中,历史学者王笛、袁庭栋的学术研究中,还是老成都的街头巷尾中,饮茶之风一直与巴蜀文化相伴相随,难怪有民谚不无夸张地说:“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

而即便底蕴如此深厚,成都的茶文化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过去,人们聚在小茶铺里喝茶谈天,如今,不少成都人也偏爱去大商圈里的新式茶饮店打卡拍照,形式虽然改变,不变的是成都人对茶的喜爱。

来自深圳的tea’stone便是纯茶新零售品牌的代表,品牌创立4年以来在深圳、上海、武汉等城市引发了一场“纯茶的消费革新”,如今,西南首店终于落户成都万象城,为传统的饮茶之都带来了一股新风。

从空间到器物,再到喝茶方式,tea’stone全面又系统地营造出了一个“茶的道场”,不仅开创了“沉浸式体验新零售模式”,也为茶文化的当代精神找到了落脚点。

打造沉浸式、情景化空间体验,

“让中国茶年轻3000岁”

在过去的成都街头,茶馆随处可见,甚至街边搭一个棚子就能坐下谈天说地。到了现代,街头的景观和氛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茶文化依然藏在成都人的精神世界中。

王笛在《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强调了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将之与西方的广场、教堂、咖啡馆相比较,可以说,茶馆这个空间承载了传统成都人的精神生活。

如今的成都街头依然有这种传统茶铺,摄影:忧忧

时至今日,随着成都生活方式的变迁,成都人对茶馆也有了新的期许,除了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和社交场域之外,他们还希望在这里收获更多的生活美学体验。

tea'stone成都店的外观设计便以茶铺的“斜撑凉棚”为创作灵感,轻盈灵动的浅色方木撑,结合tea'stone空间DNA中经典的纯白无饰大招展棚面设计,形成兼具中国记忆与当代美学的标志性空间符号。

tea'stone成都店门头及室外花园,图片由tea'stone提供

走入tea'stone的内部,最引人注目的是长达16米的大型情景化冲泡吧台,从汉唐炭火煮茶,到宋代盏泡,到明清紫砂壶冲泡和盖碗泡,再到现代智能化萃茶科技依次排列,是汇集古今经典茶法的专业泡茶台,也是一座展现中国千年泡茶史的情境舞台。

tea'stone情景化冲泡吧台,图片由tea'stone提供

专业冲泡,现冲现泡,是tea'stone的一大特色。以吧台冲泡区使用的6种不同的紫砂壶为例,按照轻发酵茶、中发酵茶、重发酵茶的梯度分类,每种壶只对应冲泡一类茶,在利用紫砂材质优良的呼吸性充分萃取茶汤的同时不串味,保证每款茶口味的纯正与稳定。

在谈及设置情景化冲泡吧台的初衷时,tea'stone联合创始人、首席产品官石头解释道:“泡茶讲究的是‘温度’,这不仅指茶汤的温度,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温度。无论是传自唐代的炭火煮茶,还是具有现代感的冰茶萃取,现场冲泡的感受都是不可取代的。而用不同的壶和冲泡方式做不同的茶,也是tea'stone专业度的体现。”

tea'stone情景化冲泡吧台,图片由tea'stone提供

在tea'stone,人与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都不会遥远,在观看完情景化冲泡后,立马就能在另一侧的零售区找到这108种来自全国18个核心产区的纯茶。

茶客们不仅可以在茶柜上阅读到每一款茶有关历史、风土、风味的专业资料,在茶山装置墙上找到茶叶对应的产区,看到茶园伴生植物的实体样本,了解到茶叶产地的气候地貌,还能在茶叶展示台细细品鉴茶的外观、色泽与气味,沉浸式地体验到中国茶丰富而多元的魅力。

精益求精,

近乎执拗的产品观

成都人爱茶,峨眉山的竹叶青、碧潭飘雪,蒙顶的黄芽,宜宾的雀舌,都是成都人在凉棚下竹椅上的心头好,泡在盖碗里一遍一遍喝透,茶香佐着花生瓜子,采耳麻将,爱茶,爱的是茶气升腾的气氛,茶味儿笼着的巴适。

或许正因为这种坐得住,容得进,放得开的气质,近年来各种新式茶饮和精品咖啡纷纷落户成都,或从成都生长出来,同时,也可能成为专业多品类茶品牌落地生长的优良土壤。

茶是tea'stone的基本。tea'stone汇集了涵盖全部六大茶类的108种茶,为消费者提供丰富而多元的风味选择。

为了在浩如烟海的数千种中国茶中臻选出108种好茶,tea'stone团队经历了2300余次考量风土和制茶工艺,累计74000公里寻茶,亲口尝过11200余种茶味。

同时,tea'stone成立了茶的智能化供应链,在深圳大鹏落地一个集茶研发、生产、观光、体验、消费为一体的「茶产业现代综合体」——数字化智能观光工厂,并与中国唯一国家级综合性茶叶科研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成立了深圳茶产业研究院以及深圳分中心。

联合国际领先的茶科学家级别的产品研发团队,开创茶叶数据化与深度标准化先河。同时已完成了全品类茶叶生产SC资质认证,每款茶都会送往国家权威检测机构检测,通过国标安全检测后才能上市,保证每一杯茶的安全和品质。

“身体的感受胜过千言万语。”在tea'stone团队内部的表单上有约20多项严苛的评审条件,包括香气持久度、茶汤洁净度、入口回甘度等细致的要求,以确保选出来的每一款茶都是精品。

图片由tea'stone提供

有了茶叶,下一步自然是茶器,在这方面,tea'stone同样处于具有开创性和引领性的地位。从最基础的一壶一杯,到“月亮瓶”、“窈窕杯”、“欢喜杯”等创意茶器,再到成都特供的“欢心杯·滚滚熊猫”,tea'stone的茶器呈现着既传统又现代的奇妙协调感。

tea'stone的茶器归根结底是为茶服务的,在靓丽的外观下,团队最看重的还是功能性,“好用才是最重要的”。

原创茶器-欢喜杯·抱抱虎,图片由tea'stone提供

tea'stone颇具代表性的“陶渊茗的壶”,团队花一年多时间精心打造,以河北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砂器”为器型灵感,为达到流畅利落的断水效果,运用流体力学原理将壶嘴倾角定为47°;为了让这把专业的明火煮茶壶在烹茶时不串味,克服大量工艺难度进行内外双面施釉;在研发阶段摔破上千支样品之后,才达成一把兼具美学器质、东方意蕴与强大功能的专业茶器。

在喝茶方式上,tea'stone通过体验和创新来改变年轻人对纯茶的固有印象,让喝茶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很多年轻人的第一杯纯茶就是从tea'stone开始的。”原来纯茶也可以年轻化,也可以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

tea'stone招牌首创冰茶t'xo系列,使用独家拼配技术,精选香醇清冽的茶叶调制而成,推出以来备受都市年轻人喜爱,成为茶饮市场现象级产品。低温下的茶香激发与萃取一直是行业难题,tea'stone通过拼配、萃取等一系列独家技术,让茶汤在保证冰爽口感的前提下拥有丰富而精彩的香气。

“这个冰茶的香气真好,低温下茉莉、兰花、桂花香的细微层次都出来了,而且融合得很不错。”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权威专家品鉴后,对t'xo小香槟赞不绝口。

即便是传统的纯茶,tea'stone也在遵循既有传承的基础上,通过器物、饮用方式等变化打破常规。

使用“陶渊茗的壶”呈现的乌龙茶“千里香”,是事茶人使用经典小壶冲泡的方式将茶叶最好的几泡茶汤保留下来,茶水分离保证不过分萃取,再用持续燃烧的蜡烛保持壶身温度,做到了“人走茶不凉”,入口都是最好的风味。

用源自宋代的高足盏呈现霸气馥郁的“花王牡丹”,用原创玻璃器“水经注&竹节杯”呈现鲜爽翠嫩的绿茶,用独具现代与异域情调的“月亮瓶&山河杯”呈现洋酒范儿的冰茶......

而对于温度,tea'stone也很有讲究。泡茶时,绿茶使用85°C水温冲泡,保证鲜爽;红茶使用95°C水温冲泡,保证甜润不涩;白茶、黑茶、乌龙则用100°C沸水冲泡,以激发高香醇厚。喝茶时,热茶用加温烛炉保持茶汤在60°C最佳适口温度,冰茶则保持在8-10°C的最佳入口温度。

不同的茶叶搭配不同的器具和品饮方式,不同的茶品对应不同的温度,使得tea'stone真正实现了“百茶百味”,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的味道。

与优质好喝的茶相配的是tea'stone自主研发的“东方新茶食”,东方食材加上西方糕点做法,入口清爽、姿态优雅。从川菜中汲取灵感的甜品“落花生”更大胆地将巧克力、花椒、海椒相融合,碰撞出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走进一座爱茶的城市,

探索一种新鲜的茶生活

1935年的成都有街巷667条,茶铺总计599家,每条街巷都有茶铺。彼时的成都人口不到60万,茶铺每日接待茶客达16万,一市居民半茶客。

当代茶品牌tea'stone走出深圳之后,陆续在上海、武汉等城市开出新店,如今走入成都。在带来美好的茶空间和时尚专业的茶体验同时,也在融入并探索在地城市的茶生活可能性,但无论何时,无论在哪,不变的是一杯纯正、专业、好喝的中国茶。

tea'stone落户成都后,不少成都本地的生活方式品牌主理人都率先前去“尝鲜”,并带回了第一手的探店感想。

RUYI·OFFICIAL主理人如一用“ 深入浅出”来形容tea'stone,说其在“符合当下年轻人风格的‘年轻躯壳’ 里,竟然藏着一副扎根严究的学者灵魂。”

“对传统文化的深挖,和周到设计的表达,好让饮茶的人都体验到,了解到好茶的美妙,这在当下是很难得的事情。”

VOIMENT吾們品牌联合创始人雨蔓则为看到国内有这么用心做实体店,做茶文化的品牌感到开心,称tea'stone之旅“温暖了我的胃觉”。

事实上,近几年在传统领域推陈出新的品牌并不少,但做到如tea’stone这么全面且具有创新价值和引领作用的却不多。“在传承和专业的基础上创新”,传承、专业、创新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这样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品牌价值,使得tea’stone无论是空间的感官体验,还是细节上潜移默化的影响,都在塑造一个新的消费与文化场景,并试图探索出茶文化的当代精神。

tea'stone对谈

成都生活方式品牌主理人

Q:可以聊聊您第一次接触到茶文化的契机吗?

如一:自幼家中就有喝茶的习惯,虽多数饮用西南地区的本地绿茶,但茶香清冽干净,滋味悠然也成了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后来去到宇治,看了茶山种植采摘等步骤,也是成人后第一次认真思考要面对这一份打小就存在的日常媒介。《长物志》中关于茶寮的记载也成了我后来研习中华茶道和钟情于置茶席的缘由,这样的方寸之地、日用之美,和滋养人身心的饮用文化,深得我心。

雨蔓:接触到茶是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深深地被英国红茶“种草”,加奶巨好喝。学会喝咖啡之前,其实先学会的是喝英国红茶。加上百年品牌包装做的好好,各种分装和礼赠的限量版,每次回国之前也会给亲朋好友买来作为伴手礼。

Q:您认为与过去相比,成都的茶文化氛围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如一:我们以前把喝茶称之为“ 吃茶” ,和长辈在一起吃吃茶,晒晒太阳,是我们的慵懒惬意时间,也是小孩子与长辈之间无代沟的一种交流方式。现在喝茶,我感觉年轻这一辈更能结合其中之美,将吃茶的香,赏茶席氛围的美融合在一起了,这份美意对我来说更加顺手。

雨蔓:我心目中的茶文化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且不说家中的日常不变。小时候印象中,长辈有去公园或者文殊院喝茶的习惯,现在,我们的朋友来成都玩也会想要找地方喝茶、采耳,依旧是男女老少,一盘花生、一地瓜子壳、一杯盖碗茶。外出喝茶就像是晒被子,也晒晒自己。

Q:您认为如tea’stone这样的品牌对于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什么积极作用吗?

如一:当然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我留意到tea’stone有很多精细又正统传承的用心,比如炭火煮茶,比如有专业事茶人将不同的茶用该茶适配的方法,期间事茶人还会为自己准备一个杯子,来评估自己的这碗茶是否泡得成功,都是令我惊叹的细节。而当人在饮用的时候,却不再需要繁琐步骤,轻松而美地饮用即可。我认为在tea'stone会有更多人愿意去尝试和体验茶的滋味,喝到正确口感的茶汤,也会纠正人们对茶因泡不好而觉得苦涩燥气的刻板错误印象。让人发现茶的甘甜可口,唇齿留香。

雨蔓:我妈妈是老茶客了,常买茶饼,但我觉得每次撬着很麻烦。tea'stone的薄片mini茶饼让我印象深刻,泡起来很方便。还有tea'stone的茶书,有科普、有温度,也有礼赠仪式感,很适合买来和朋友们分享。

这次在tea'stone的线下体验完全戳到了我这个90后,相信更多年轻人可以在tea'stone品味到不一样的茶味。

来源:一筑一事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6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