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喝茶方式

找到约7,194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闷泡,并非正常的喝茶方式,关于闷泡,这三点误区需要理清!


《1》

这个世界,看待事情,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

于是乎,有了辩论的意义。

千年前,孔夫子东游列国,遇上两个小娃娃,在辩论太阳的距离。

那在挂在天上亘古不变的太阳,照亮大地,提供光明。

它到底是早上离我们更近,还是下午离我们更近呢?

一者说,清晨太阳离得近,像个红红的大脸盘,近大远小;


另一人认为,中午太阳离得近,正午阳光更为热烈,近者热远者凉。

两者都说得有道理,见多识广的孔子,也不能做出判决。

通过辩论,探求真知,激发了探知未来的好奇心,促进社会发展。

喝茶品茶,如何泡好一杯茶,同样是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问题。

泡茶,到底是要闷泡,还是快出水,在茶圈里向来争议不断。

那么,日常喝茶,闷泡到底可不可取,请看下文分析!


《2》

何为闷泡?

在茶圈,闷泡这个话题,常常引发不少争议。

旗帜分明,观点鲜明,分为两大阵营。

一队,支持泡茶时要闷泡,若是不闷泡,茶汤根本没滋味。

再加之,好茶不怕闷,闷了也不苦不涩的,才是好茶。

泡茶不闷泡,根本分别不出茶叶的好坏。

另一对,反对泡茶闷泡,认为这是对好茶最大的破坏,闷泡根本并非常规喝茶方式。

好茶,内质丰富,泡茶时稍稍与水接触,内质物便会磅礴而发,释放出好滋味。

若是用闷泡的手法,内质物提早过多释放,一来造成内质物损耗,二来容易将茶泡得浓重苦涩,不符合健康喝茶理念。


正当这两方阵营,针锋相对,大谈闷泡的好与坏时,另一头,还有茶友不知道什么叫做闷泡。

用玻璃杯泡茶,是不是闷泡?

闷泡要不要盖盖子?

煮茶不是一直闷泡吗?

……

在探讨泡茶该不该闷泡时,我们先来弄明白,“闷泡”二字,定义上要怎么理解?

所谓“泡”,字面上的理解,就是将茶放在水里泡着。

所谓“闷”,在汉语解释上,“闷”作为动词使用时,是指密闭,不透气的意思。

将两者结合,闷泡的意思,就是让茶和水在一个密闭环境内长时间接触着。

密闭的环境,即要盖上杯盖,形成相对密闭的环境,并且这闷泡的时间,还不短。

泡茶时,注水完成后,盖上杯盖,从开始闷泡到出汤,正常茶水接触的时间,至少远远超过10秒以上。


《3》

闷泡,是鉴茶。快出水,才是品茶!

闷泡,并非常规的喝茶方式。

在日常饮茶过程中,不建议用闷泡的方式喝茶。

内质丰富的好茶,何愁快出水之下,没滋味呢?

若是一款茶,非得用闷泡的方式,才能释放出零星的茶味,不闷泡没味道,这样的茶,不值得买。

实际上,这类需要闷泡才能出味道的茶,闷泡对其而言,有如回光返照,只是种短暂的滋味释放。

品质好的白茶,就像一块吸满水分的海绵,稍微一挤,便会释放出滋味物质,用快出水的手法,更能将其丰厚的内质物妥当利用。


好茶,快出水下,内质物均匀有规律的释放着,品质好的白茶,快出水下,泡上十来冲,不在话下。

快出水下,一冲又一冲,一杯又一杯,闻香,尝汤,品滋味,看叶底,方能品茶的奥妙所在。

凡事过犹不及。

好茶,若是拿去闷泡,一下子将内在物质,大多悉数释放。

一口吃不成胖子,这些过多释放的茶味物质,会使得茶味过浓,过重,反而不能呈现其最为曼妙的风采。

是以,若是从日常品茶,感受一款茶最为美妙的滋味出发,不建议闷泡。

真正内质丰厚,品质好的茶,不管是绿茶,红茶,白茶,黑茶,普洱茶和武夷岩茶,都不建议拿去闷泡。

好茶,闷泡过后,反倒会降低茶叶的品质和影响喝茶感受。


看到这儿,不少茶友可能要疑惑了,那为什么这么多人,许多喝茶的老前辈,在选茶买茶的时候,要将茶拿去闷泡呢?

在这,先来区分两个概念,鉴茶和品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喝茶方式。

鉴茶,出发点在于,用坐杯闷泡的方式,放大一款茶的缺陷和不足,从而决定要不要买它。

就像买翡翠玉器,要拿个放大镜,专门挑瑕疵和毛病,是一个道理。

品茶,重点在于品字,目的在于通过品尝,仔细感受一款茶的色香味,体会其美好风味。

鉴茶,是为了找缺点,为了找出一泡茶的缺陷,不惜付出毁掉一泡茶的代价。

在武夷岩茶的评审上,为了快速分出好坏优劣,就常用到闷泡法鉴茶。


闷泡一分钟,闷泡两分钟,闷泡三分钟,找出香气,水感,韵味最佳的茶,进行优劣对比。

闷泡过后,鉴别岩茶好坏,就像是在一堆矮个子里,挑出高个子,是基于特定场合需求。

若在有条件,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慢慢坐下来,用快出水的方式,一冲冲将茶泡来品,也不失为判断茶叶好坏的重要方法。

相比于闷泡,快出水,一冲冲泡来品,更能全面、客观、公允的判断一款茶的好与坏!

品茶,是为了找优点,用尽各种方法,将茶叶的最美风貌展现出来,得出那最为曼妙的茶汤。

在用上啜、吸、咂、卷等品茶方式,让口腔全方位的接触茶汤,调动多重感官,感知这口茶汤的美好韵味。

在日常喝茶过程中,快出水,释放茶味精彩,方得品茶的真谛。

平日里,若用闷泡法喝茶,是对茶味的浪费,也是给味蕾找虐。


《4》

关于闷泡,这三点常见误区要分清!

好茶不怕闷,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能听到的一句话。

事实果真如此吗?

白茶不是可以拿来煮着喝吗?为什么不能拿来闷泡,煮茶过程中,茶与水接触的时间,不是更长吗?

泡茶不适合闷泡,为什么看到别人用盖碗泡茶,泡到六七冲,茶味变淡后,常能听到说,稍微坐杯一下,让茶味释放呢?

坐杯和闷泡,不是一样的概念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上述种种关于闷泡的误区,下面就来好好解一解。


【好茶不怕闷!】

根据上文,好茶不怕闷,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好茶,用闷泡的方式,会提前过多损耗内质物,造成茶味浪费,不利于健康饮茶。

在茶叶中,真正不怕闷的,只有内质寡淡的劣质茶。

这些劣质茶,生长环境恶劣,又或者是制作工艺不佳,储存过程出现了差池,对茶叶品质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在这样的情况下,白茶的内质物被过多消耗,用常规的快出水泡茶方式,不能让物质释放,茶味淡而寡。

唯有剑走偏锋,用极端的闷泡法,才能得出几分滋味。

好茶不怕闷,这根本就是在为劣质茶找借口!


【白茶可以煮,为什么不能闷泡?】

品质好,内质丰富,经过时间陈化后的白茶,适宜煮着喝。

白茶中,品质好的茶,无论是新茶老茶,散茶饼茶,春茶秋茶,都不适宜闷泡。

为什么能用来煮着喝的白茶,不能用来闷泡?

这是因为,煮和泡,白茶所接触到的环境,是完全不同的,释放的内质物,也有所不同。

煮茶,壶内的水温处在不断加温过程,在高温沸煮下,白茶内含的胶质物和可溶性糖,大量被逼发,释放于汤水中,为茶汤增添绵柔甘醇风味。

泡茶,注水沸水泡茶后,水温是不断呈现下降的状态,此时,若不快出水,而是将茶长时间闷泡,茶味会泡得苦涩不堪。

就像同一条鱼,炖着吃,需要文火慢炖,方能得出鲜美的鱼汤。

若是烤着吃,大火长时间烤,会使其变成焦炭,根本无法食用。


【闷泡和坐杯,是相同的概念吗?】

从字面上理解,“坐杯”就是让茶坐在杯子里。

增加茶和与接触时间,再倒出茶汤。

这样看来,闷泡和坐杯,两者概念极为相像。

但为何闷泡不可取,坐杯可以适当使用呢?

因为坐杯和闷泡,是不一样的性质。

闷泡是疯狂地让茶和水长时间接触,是为了让茶叶的缺点暴露。

而坐杯是循序渐进的,目的是为了让茶汤更好喝。

在平日泡茶时,一泡茶,前期冲泡时,一直用快出水的方式,注水完成后,旋即倒出茶汤。

喝到后面几冲,茶味淡了,但看茶叶还没有完全舒展,丢了又很可惜。这时就可以延缓出茶汤的时间,适当坐杯。

至于延缓的时间,要根据茶汤的浓淡情况判断。

可见,泡茶过程中,坐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适当使用,能让后续的茶味,泡得更好喝。

若是泡茶一上来,在干茶阶段就坐杯,同样是不适宜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春日好风光,春暖花开,闲来无事,不妨喝茶。

对于爱茶人来说,喝茶乃人生一大快乐事。

泡出一杯汤水盈盈的好茶,实在惬意!

享受一杯茶,将其泡出最佳的风采,需要快出水。

闷泡,向来不是常规的喝茶方式。

泡好茶,快出水,让茶味循序渐进释放,方得真滋味。

一碗好茶,一段美好时光,又得浮生半日闲!


你没想到的喝茶方式,古人都试过了!

一开始喝茶,还不是现在的样子。喝茶的次数多了,喝茶才成了现在的样子。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饮茶历史悠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饮茶方式的多次变更。



现在喝茶的方式,已经深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古人的饮茶方式同样盛行于当时。


看古人喝茶,你会发现喝茶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


让我们一起看看古人是怎么喝茶!


药食两用


刚开始,茶不是用来喝的,是用来治病的。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而荼即是茶。古人曾经将茶叶当做药材食用,用于治病,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茶叶除了被古人当做药材外,还被拿来当菜食用。在云南的某些地方,依然有“凉拌茶”这道菜。


虽然,我们现在都知道茶并不能治病。但是,它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却是毋庸置疑的。


混煮羹饮


你能想象往茶叶中添加葱、姜的场景嘛?


现在出现这种行为的人,会被认为是疯子。但是,在唐朝之前,不这么做才是有问题的!



初唐前,往茶叶中添加葱、姜、盐、姜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一种行为。捣碎茶饼为末,沸汤冲泡,加入葱姜在内的调料混煮成羹饮,是初唐之前很常见的饮茶方式。


唐朝之前的人喝茶,给人一种喝粥的感觉,不知道你能否想象到这样的一种画面呢!


唐煎宋点


唐宋时期的茶,依然不是我们现在喝的样子。



唐朝喝茶需煎,也就是煮茶。初沸加盐,二沸加茶末,做好添加盐和姜。这种方式颇受文人雅士追捧,也促进了茶道的发展。


陆羽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里程碑的著作,其人被尊为“茶圣”。《茶经》中总结了和茶相关的知识,并且,开始倡导大家饮茶。



宋时喝茶较唐时更讲究,盛行点茶法。茶需将饼茶碾压成碎末置于盏中,注入开水冲点。现在日本的抹茶道,使用的就是点茶法。


明清泡茶


沸水冲泡茶叶成为一种流行,是明朝开始之后的事情。冲茶方法更简单,也更能保留茶的真味。


进入明清之后,泡茶只需要水、茶叶,以及相关器具,泡茶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明清时期,制茶工艺的改变、名茶的大量出现都推动了饮茶文化的全面发展。


泡茶,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却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


从开始的药用,到现在的泡茶,喝茶的方式改变了多次,不变的是茶人对茶的追求。


在我们现在看来,古人的喝茶方式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这却是当时人们基于茶的认识做出的最好选择!


我们不会像之前一样喝茶,不知道后人是否依然像我们一样饮茶。

喝茶的方式可能还会改变和进步,但茶人对茶的追求却不会改变。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重在分享)

从碗到杯,中国人的喝茶方式是怎么演变的?

       喝茶是中国人的习惯,经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喝茶已成为一种文化。

  自从茶叶被我们的祖先发现以后,对它的利用方式先后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等几个阶段的发展演化,才进展到如今“开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式。

  今天跟随小编,了解中国的饮茶历史。

  饮茶方式的转变

  中国的饮茶历史大概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唐、宋和元明清。各个时期饮茶方式、方法,各有特点。

  吃茶 → 煮茶 → 泡茶

  古人最早饮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这是真“吃茶”。

  之后开始用火煮羹饮,把茶作为羹汤来饮用,或以茶作菜来食用。

  一直到唐代,茶才作为一种独立的饮品,甚至成为一门生活艺术。

  茶叶起源与发展

  神农时期:茶叶被发现

  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西周、东周:开始把茶叶当菜食

  当时烹调技艺日渐成熟,为中国茶艺技术提供了理论根据,同时也为中国茶艺文化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作为茗饮,调煮,羹饮

  (西汉)茶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东汉)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唐代:茶文化盛行

  受经济、文化的影响,唐代饮茶文化盛行。唐代饮茶开始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

  宋代:衍生点茶、斗茶、茶百戏

  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以饮茶为生活时尚。茶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播与推广。

  清代:中国茶风靡世界,独领世界茶市

  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自唐代起人们是如何饮茶的。

  唐代喝茶方式

  煎茶 → 茶碗

  中唐以前,人们更喜欢“煎茶”。直接在一大口锅里煮,把茶叶焙干,碾碎,筛成粉末,撒到锅里,咕嘟嘟烧开。这锅茶汤很香,但也很苦,简直像药汤。为了减少苦味,或者说为了压制苦味,唐朝人会往茶汤加入葱、姜、花椒、橘子皮、薄荷叶等结果又把药汤变成了菜汤。再舀出,分到各个碗里。

  宋代喝茶方式

  点茶 → 建盏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积淀下来的成果,在宋代得到了升华。“品香、斗茶、插花、挂画”,称为 “四大雅事”。

  唐宋时期的茶叶主要是做成茶饼形状的,称为“团茶”。其中龙凤团茶成为了当时最高级的奢侈茶品。

  龙凤团饼是指将新鲜采摘下来的茶叶经过蒸、捣、拍,用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具压制而成,使其表面带有龙凤纹饰纹案的团饼茶。这种龙凤团饼专门贡上,深受宫廷喜爱。

  与宫廷饮茶相适应的是当时市民饮茶之风,宋代饮茶已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普及,从王侯将相到文人墨客再到市井小民,人人爱茶,开封、临安两都更是茶肆、茶坊林立,客来敬茶的礼俗也已广为流传。

  客来敬茶,茶艺师教您如何奉茶!(点击蓝色文字,即可了解“客来敬茶”)

  宋代的“点茶”,不仅考验点茶技巧,更考验茶人的用心。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这就叫“点茶”。点泡后,如果茶汤的颜色呈乳白色,茶汤表面泛起的“汤花”能够较长时间凝住杯盏内壁不动,这样才算点泡出一杯好茶。

  明代后喝茶方式

  散茶 → 壶、盏

  饮茶风尚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太祖朱元璋有感于制作龙团凤饼劳民伤财,于是亲自下诏:“罢造龙团,惟芽茶以进。”这里所说的芽茶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散茶叶了。

  如今我们熟悉的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等茶类加工,都是因为废团改散,制茶工艺改良之后,才逐渐出现的。

  从此以后人们不必将茶先压成饼,再碾成末,而是直接在壶或盏中沏泡条形散茶。这样的饮茶方式使人们对茶的利用简单而方便了。

  在茶走进寻常人家的时候,对外传播的脚步也发生了变化。工业革命的到来,让整个世界走向近代化,生产技术提高、思想解放、贸易繁荣……发展几近成熟的茶,卷入到了历史的洪流之中,散播到了世界各地。

  欧洲人将它发展出了下午茶,日本发展出了日本茶道,斯里兰卡、印度、和肯尼亚等国家种起了红茶……茶,遍布到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因地制宜地变化着、进步着,走进当地人的生活。

  如今更是随着全球贸易,茶变成不同模样在世界流通着,以不同形式重新来到了中国人的面前,走进万家灯火之中。

  而你又在喝哪一款茶呢?

找到约6,999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9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