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绿茶婺源

找到约306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婺源茶何以“香天下”

品一杯婺源香茗,道一段茶中故事。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丰富的地理和气候环境,造就了众多茶叶产区,也因此衍生出诸多区域茶叶品牌,婺源茶就是久负盛名的区域茶叶品牌。2023年11月,在第108届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东南亚区)上,婺源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旗下产品“婺茗”牌灵岩仙枝茶荣获中国区金奖。更早的202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将包括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1996年婺源绿茶获得首张有机食品证书以来,婺源茶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从“大鄣山茶”的异军突起,到境内茶叶企业纷纷携手婺源有机茶“扬帆出海”,高品质的婺源有机茶连续20多年出口欧盟,常年占据了欧盟有机绿茶市场的“半壁江山”。那么,婺源茶是何以“香天下”的?

婺源采茶女茶叶采摘。卓忠伟/摄

“绿丛遍山野、户户飘茶香。”婺源是千年茶乡、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拥有“全国重点产茶县、国家有机产品(茶叶)认证示范区、婺源绿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茶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等殊荣。

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是“中国名牌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唐代陆羽《茶经·八之出》称:“歙州(茶)生婺源山谷。”《全唐文》载刘津《婺源诸县置新城记》称:“太和中,以婺源、浮梁、祁门、德兴四县,茶货最多。”

可见,早在唐代,婺源已是著名的产茶区。到了宋代,婺源生产的绿茶,已成为全国绿茶中的精品。

《宋史·食货志》记载:“顾渚之紫笋,毗邻之阳羡,绍兴之日铸,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绝品也。”到了明代,婺源所产的散叶茶,有芽茶也有叶茶,名目众多。

明末清初,被誉为婺源绿茶的“四大名家”,即溪头梨园茶、砚山桂花树底茶、大畈灵山茶和济溪坦源茶,曾当作贡品,每年进贡量约有五千斤。

“茶业是婺源传统优势产业,家家种茶、户户采茶、人人饮茶。”据婺源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查友洪介绍,千百年来,婺源的茶农、茶商、茶客们,在“采、制、贩、品”系列茶事历史习俗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婺源茶俗文化,体现了“敬、和、俭、静”的茶艺文化内涵。

2014年,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朱子故里,婺源人奉行朱子“理而后和”的思想,在传统茶俗文化中讲究以礼待人。婺源百姓讲究行善施德,在行人必经的乡间道路和崇山峻岭间的古道上,邻近的宗族或个人往往会捐建茶亭,为行人供应茶水,以解行人之干渴,“方婆遗风”世代相传。

在众多的茶礼习俗中,婺源茶艺以其独特的道德内涵和儒雅风韵,一直备受推崇,至今盛传不衰。

2023年11月,婺源举行“方婆遗风茶文化传承点”揭牌仪式,不仅让一片茶叶富了一方百姓,也让一片茶叶传播文明新风。

婺源茶园春色。詹欣民/摄

“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婺源多山地丘陵,森林覆盖率达83.67%,最适宜发展生态农业。

“早在1996年,大鄣山茶就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AA级绿色食品证书》,此后连续20多年通过欧盟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名副其实的有机茶。”作为从事茶业工作40余年的“老茶人”,婺源大鄣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洪鹏满脸骄傲地说。

婺源所产“婺源茗眉”“溪头梨园茶”“林生茶”“五龙山茶”等都是品质特优的名品绿茶,在国际市场备受欢迎,经久不衰。

历史上,婺源传统绿茶,无论是土庄茶(即内销茶)还是路庄茶(即外销茶),品质均十分出众。

1935年出版的威廉·乌克斯(Willian H.Ukrs)《茶叶全书》评价婺源茶时称:“婺源茶不独为路庄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中品质之最优者。其特征在于叶质柔软、细嫩而光滑,汤色澄清而滋润。”

清宣统二年(1910年),婺源祥馨永茶号生产的珠兰细嫩芽茶,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得金牌奖。同年,以珠兰花窖制的婺源龙井茶,也获美国赛会一等奖。1935年,吴觉农、胡浩川在《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中提到:“皖南所产的珍眉绿茶以婺源为最多,故又称婺源茶……其中,婺源绿茶尤以质厚味香著称。”

一片好茶,除了精心培育,还要用心采制。

婺源绿茶每年在春分前后开采。开采首日有“篮底垫红纸、进园放花炮”的习俗。采摘时,按一芽一叶标准;清明后,按一芽二叶标准。采摘时做到“三不采”,即不采雨水叶、红紫叶、虫伤叶。茶叶坚持分期分批采摘,遵循“先发先采,后发后采,不符合标准不采,采下的鲜叶不过夜”等原则。

婺源绿茶传统制作包括采茶、摊青、杀青、清风、揉捻、烘炒、初干、再干等工序。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得婺源绿茶具有香高色翠、汤青叶绿、味浓耐泡的特点,有“头泡香,二泡浓,三泡味不减,四泡味亦醇”之称。

在婺源,每逢客到,主人第一礼便是上茶;贵客到、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还讲究吃果籽茶。恭贺亲朋生日、寿诞时,送的新布鞋内都要放些茶叶,取“茶叶年年发新枝,采(踩)不尽芽还发”之兆意。

如今,婺源正对接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机构,策划开展“公议茶规”立规200周年纪念和“最美茶艺师”“最佳茶楼”等评比活动,以茶事文化、茶事活动为抓手,将地方民俗文化有机融入茶文化,进一步增强婺源茶区域品牌影响力,做大做强茶旅游经济。

婺源茶道表演。婺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灵草出天然,名扬海内外。”近年来,婺源深入挖掘弘扬茶文化,在旅游景观、城乡建设中有机植入茶文化,编写《茶香婺源》《婺源绿茶》《婺源茶人传》等书籍,举办茶文化摄影展等,弘扬千年茶文化。

同时,抓住“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保护传承契机,按照“夯实基础、品牌打造、人才培养、融合发展”思路,推进婺源制茶技艺项目传承和茶产业发展,振兴千年茶乡。

坚持举办茶文化节,组团参加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广州茶博会等大型活动。2019年,婺源大鄣山有机茶园获“卡洛·斯卡帕国际园艺奖”,这是我国获此殊荣的首例。

为发展壮大茶产业,婺源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和江西婺源茶业职业学院等茶叶科研单位,推广有机茶生产新技术、新成果,建立有机茶园绿色防控体系,涌现了一批“一亩园一万元”的有机示范茶园。

其中,婺源林生茶叶公司推广良种种植,建设有机标准茶园1000亩,亩产值达1.2万元;大鄣山乡水岚村181户农民发展有机名优茶,实现名优茶年收入600万元,年户均茶叶收入逾3万元。

如今,婺源绿茶被评为中华文化名茶,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江西农产品“十大区域公用品牌”、首批“中欧100+100”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截至目前,婺源注册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达400余家,其中规上茶叶企业29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2家,全县茶产业年综合产值54.88亿元。

全面推进我国首个茶叶出口“大基地”建设,全力打造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战略合作,谋划建设婺源茶业博士工作站;围绕婺源茶资源综合利用,开展茶饮料、茶保健品、化妆品等深加工技术研发……属于婺源茶的故事仍在持续上演,“千年茶乡”金字招牌将越擦越亮。

来源:当代江西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为打响“千年茶乡”知名度 婺源如何将“茶叶”做成“茶业”

茶产业是婺源的传统优势产业,为拉动经济增长,近年来,婺源县紧紧围绕婺源茶振兴思路,大力发展茶产业。为此,婺源主官做了哪些部署?婺源“千年茶乡”知名度该如何打响?

将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着力培育发展

婺源是中国绿茶之乡、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当地绿茶制作历史悠久,自古便有“千年茶乡”的美誉。唐代陆羽撰写的《茶经》中关于“歙州茶生于婺源山谷”的记载,便已证明婺源是歙州的主要产茶地。

近年来,婺源县紧紧围绕婺源茶振兴思路,把茶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着力培育发展,通过科学规划、产业扶持、品牌宣传、整合发展等多项措施,推进茶产业经济蓬勃发展。

5月29日,2023婺源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包括婺源茶产业重点项目、茶叶产业链金融服务《银企合作授信意向书》现场签约及婺源绿茶京东自营旗舰店正式开业仪式。婺源县委书记徐树斌在致辞时称,婺源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让婺源茶香飘万里。

一个多月前的4月13日,婺源县委副书记、县长周华兵率队督导调研茶产业发展等工作,在婺源县思口镇“婺绿1号”良种扩繁基地、赋春镇林生茶庄,周华兵听取了良种繁育、春茶采摘、加工情况等介绍,并与有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此前,2023年江西两会期间,周华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婺源正在积极打造“农旅产业之花”,发展民宿、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并将婺源甲路伞、徽州三雕、绿茶、砚台、酿酒等融为一体,打造一批研学示范基地。

小小绿叶子,增收好路子。当下,婺源政府引导成立了婺源绿茶联合会,与婺源县茶业协会一起进行行业协调管理,充分调动了企业、茶农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了婺源茶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走“文旅搭台、茶业唱戏”融合发展之路

“绿丛遍山野、户户飘茶香”,茶产业是婺源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婺源将茶叶资源优势与旅游资源优势相结合,积极打造“茶旅产业之花”,在旅游景观、城乡建设中有机植入茶文化,探索出了一条以茶助脱贫、以茶促振兴、以茶保生态,高质量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茶叶与旅游融合,究竟能碰撞出多大的火花?周华兵称,婺源结合当地特色,打造了红、绿、黑、白、黄“五色”,即荷包红鱼、婺源绿茶、婺源歙砚、江湾雪梨、婺源皇菊生态产业。其中,“婺源绿茶”品牌价值达29.13亿元,茶产业年综合产值48.5亿元,带动近22万涉茶人员脱贫致富,获评全国茶叶全产业链典型县。

为充分利用自身茶产业优势,近年来,婺源依托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坚持“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农户主体、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采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带动村集体及农户积极种植茶叶,将茶作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法宝”。

举例来说,婺源县太白镇潘村村集体乡村振兴项目果园基地建立以来,共吸纳脱贫户11户25人和留守劳动力务工,让老百姓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帮助群众增收50余万元。

小茶叶,拉动大经济。截至目前,婺源茶园的面积已发展到20.6万亩,采制茶叶2.06万吨,加工贸易量8.7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48.57亿元,全县茶农人均茶叶收入4323元,千年茶乡的茶产业经济发展欣欣向荣。

为进一步提高茶业经济效益,婺源主动对接多家茶叶科研单位,示范推广有机茶生产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建立健全有机茶园绿色防控体系,涌现了一批“一亩园一万元”的有机示范茶园,让茶山变金山。与此同时,婺源深挖茶业潜力,开发婺源花茶、婺源茶酒等系列茶旅文创商品,走出了一条“文旅搭台、茶业唱戏”的融合发展之路,先后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中国有机产品(茶叶)认证示范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婺源绿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称号。

正如徐树斌所说,多年来,婺源持续在做强茶产业、发展茶文化、打响茶品牌、繁荣茶经济上努力,依托旅游发展优势,将茶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文旅搭台、茶业唱戏”的融合发展之路。

要求进一步打响婺源“千年茶乡”知名度

婺源茶文化历史悠久,婺源茶道清香袭人。“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形象概括了婺源绿茶历史的辉煌。

茶香也怕巷子深,为进一步打造茶品牌、拓展茶市场,更好地助推婺源茶叶“走出去”,婺源积极加强品牌策划,通过举办2023婺源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开展茶文化主题讲座等,突出婺源绿茶品牌优势,讲好婺源茶故事、打响婺源茶品牌,助力茶产业发展。2022年11月,婺源被列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22年度茶业百强县域。

值得一提的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婺源绿茶,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周华兵调研茶产业发展时特意叮嘱,要持续选育茶树种质资源,提升婺源茶叶品质,进一步打响婺源“千年茶乡”知名度。

2022年,新品种“婺绿1号”选育成功,推动了婺源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婺源本地茶树种质资源,优化了本地茶树品种结构,为进一步提升婺源茶叶品质、探索多茶类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品种基础。

眼下,婺源绿茶拥有十余个品种,却没有统一的标识,给打响婺源绿茶品牌知名度带来一定阻力。下一步,婺源将实施系统的品牌战略,高位推动婺源茶品牌整体策划,重塑婺源绿茶品牌形象,同时进一步推进茶旅融合,发展茶旅品牌新业态,充分开发茶旅游线路,助推婺源县茶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来源:大江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数字科技 茶界黑马横空出世 婺源“黎乾升”老茶号的当代复兴

  导语:2020年中国茶业科技年会以“科技引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主题,将于10月27日-30日在江西省婺源县召开。在一年一度的茶届盛会启幕前夕,《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记者赴此调研。婺源县正稀茗茶有限公司作为本次盛会的支持单位,其公司理念及运营模式与主题高度契合。

婺源风光

  茶叶,一片神奇的叶子;婺源,一个山水之中都飘荡着茶香的美丽地方。

  这里有风光秀美的江南山水,这里有隐于世外的原始古村,这里绿丛遍山野,户户飘茶香。在这里,《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新型茶企,无论是经营理念、投资规模、工厂设施、茶园生态都趋于市场领先水平。

  就是这样一家新茶企,希望在婺源茶国际贸易的基础上,转向以品牌市场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商业生态战略。

  茶香飘千年——外贸转内销,从产品到品牌

正稀茗茶“黎乾升”生态茶园

  在这方绿意无边的土地上,醉人的茶香已经飘了千年。婺源产茶始于汉晋,唐朝时就已成为全国重点绿茶产区;明朝,被列为贡品;至清乾隆年间,成为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物资之一,享有“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的美誉。据统计,婺源绿茶出口占欧盟市场60%以上份额,是名副其实的全国茶叶出口第一县。由此,婺源稳坐茶叶对欧盟出口“头把交椅”。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销往世界的婺源绿茶名称中均填写为“中国绿茶”,婺源做了无名英雄。

  近年来,面对复杂的外贸环境、严峻的出口形势,以及急剧提升的用工成本,利润低廉的外贸茶于夹缝中的生存环境愈来愈艰难,婺源茶急需于逆境中破局,寻求产业的转型升级。

  着眼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国家确定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都说时势造英雄,在此背景下,婺源县正稀茗茶有限公司(简称正稀茗茶)横空出世。正稀茗茶聚焦国内市场,坚持品牌开拓战略,通过打造“数字化茶厂+茶文旅融合”的工业旅游模式,提升婺源茶叶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光大婺源茶,特别是婺源绿茶。

  三百年婺源老茶号——“黎乾升”的前世今生

  正稀茗茶董事长黎建华祖籍婺源段莘乡官坑村,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近三十年,与市场接触的过程中喝遍了各地名茶。2012年,黎建华回婺源寻祖,不曾想却被当地街边小店的一碗粗茶打动。香气之馥郁,滋味之醇厚,与店内质朴的环境交相晖映,真真实实是寻常百姓最常喝的口粮茶。农家自制的粗茶,像极了质朴的茶农,粗糙而朴实的外表,掩盖不了忠厚芳醇的本色——嫩叶稍展,汤色清朗,香气馥郁,味甘鲜醇,回味带甜。

  正是这样一碗质朴的粗茶,唤醒了埋藏在黎建华心头多年的茶叶情愫,他动起了拾起祖辈基业、重新做茶的念头。黎家祖辈茶业史要追溯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黎家先祖在广州成立“黎乾升”茶号经营婺源茶叶,是广州十三行地区著名的婺源茶号,后因鸦片战争遭受重创,“黎乾升”茶号北上汉口继续经营。

  说干就干,婺源徽商老字号“黎乾升”第八代传人黎建华逐步放下手上的建筑项目,开始了解婺源茶产业情况,布局自己的茶企新事业。2016年,在“黎乾升”茶号基础上成立婺源县正稀茗茶有限公司,恪遵“至诚至善,惟精惟新”的祖训,引入现代企业发展理念,“尊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复兴三百年老茶号,光大婺源茶。

  时光造物岁月传承——生态茶园品质保障

在正稀茗茶“黎乾升”茶园劳动的茶农

  流光千年,白驹过隙,朝云不改旧时颜。在婺源群山深处,因为耕作的原始状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秋季他们用一把把镰刀,割除林间的杂草,春季用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摘下茶树萌发的嫩芽。一位宋姓的老人家,2019年来到正稀茗茶的茶园务工,此前在家中农田种植其他农作物。麻利的除草动作,憨厚的笑容里满是掩饰不住的喜悦和希望。像这样来到公司务工的茶农还有很多,大家干劲十足,笑声连连,为明年春茶丰收卯着劲做足准备。据了解,今年疫情之下,公司克服重重困难,收茶不压价、工资不拖欠,为当地百姓鼓足了信心。

  正稀茗茶“黎乾升”秉承天然、有机、无污染的品质原则,全面禁止在茶园使用化学除草剂。在生态调控方面,因地制宜种植桂花、樱花、板栗等行道树,以增强茶园自然调控能力,也为茶园观光旅游建设奠定基础。

  目前,正稀茗茶有机生态示范茶园面积为1600亩,海拔600-850米,坐落于婺源县官坑村、小沱村、许村等地。其中,位于婺源北部与安徽接壤的大鄣山乡樟山顶村出产的茶叶品质极佳,在当地颇有名气。因为这里翻过山头就是安徽黄山,和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的产区十分相近,位于中国传统绿茶产区的金三角中心,地理气候环境非常适合茶叶生长。而此处也分布着“黎乾升”的生态茶园。

  公司还建立了“婺源县官坑村正稀幸福茶农讲习所”,依托千年古村的文化沉淀,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村集体经济,将官坑村打造成集茶叶生产、茶园观光、休闲研学、康养度假、茶农讲习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茶文旅融合实践村,带动农民致富,实现企业、农民、村集体、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勇立潮头——数字化赋能茶产业链

正稀茗茶“黎乾升”数字化茶厂效果图

  婺源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但存在茶叶生产规模小、分散经营、茶园建设落后、加工技术薄弱等问题,不利于信息交流和品牌化经营,不适应现代茶业发展要求,严重制约茶产业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正稀茗茶投资8000万元在婺源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内建成中国第一家数字化茶厂,占地15.13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该工厂布局分为数字化茶厂和婺源茶商博物馆两个区域,拥有全国最领先的数字化硬件和软件,是从茶园到茶厂再到茶杯的茶叶全产业链数字化体系。数字化的科技,让茶叶监管更加有效率,保证茶园生态平衡,利用智能监控温度、湿度、发酵程度稳定茶叶品质,利用大数据采集了解消费者需求,可年产精制名优茶200吨、大宗茶5000吨,以数字化推动茶叶产业链升级和产业延伸,正稀茗茶有限公司正在婺源茶转型升级的战略路上砥砺前行。

  “通过工业化的规模生产,做出让普通百姓喝得起的放心茶。”黎建华还说,“与此同时,还要保留婺源茶的当地特色。”他认为婺源绿茶品质出众,但由于工艺问题导致外形不佳,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在保留婺源茶叶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做出被大众消费所认可的优质茶品。

  茶文旅结合——打造品牌运作和市场销售新模式

婺源绿茶现代农业示范园

  工业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新概念和产品新形式,在发达国家由来已久,在国内也是潜力巨大的新业态。正稀茗茶通过打造“数字化茶厂+茶文旅融合”的工业旅游模式,借助前沿科技和商业智慧推动婺源优秀的茶叶资源、旅游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在当地可谓是因地制宜。

  “黎乾升”的生态茶园隐于深山,循着茶香前往,一路可见青瓦白墙的徽派民居错落有致地盘在苍翠山腰上,背山而立,向阳而生。造访婺源的游人,面对婺源旖旎绝美的自然风光定不吝惜赞誉之词。而身处百亩茶园之中,目之所及,群山涌翠浪;鼻息之间,茶香已然撩动心弦。听过数字化工厂内机器的轰鸣,感受了现代化工业的气势恢弘,再体验一把茶园的自然风光,从茶园到茶杯,让游客完整见证一杯好茶的产生过程。

  古代婺源隶属徽州,婺源茶商发展繁荣,发展出500多家徽商字号,把婺源茶推向了世界,对当下婺源茶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黎建华希望将这些散落于历史车轮里的印迹集合在一起,并通过当下流行的科技手段,如VR、全息投影等,再现古时徽州茶商盛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茶文化,讲述婺源的茶商故事,在拥有千年文化底蕴的婺源茶中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产业兴旺,品牌壮大,茶农幸福”——这是正稀茗茶的愿景。其秉承“黎乾升”三百年婺源老茶号“至诚至善,惟精惟新”的价值理念,一方面传承婺源老茶号“黎乾升”不欺不诈的诚信精神和对工艺、产品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另一方面借助5G、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科技,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复兴三百年老茶号。

  时代喧嚣的洪流终将湮没许多记忆,然而最浓的那缕茶香,在你、我、他的心头挥之不去。婺源绿茶的醇厚香气埋在黎氏的血液中,也萦绕在黎建华的舌尖。他说:“我们处于一个好的时代,婺源绿茶品质上乘,需要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稀茗茶起步虽晚,但起点很高,我们要做婺源茶产业转型升级的践行者。”

  把握趋势才能赢得未来,正稀茗茶的诞生恰逢其时。期待这家冉冉升起的茶届新星能够为婺源茶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让藏在深山中的好茶走出困境,让婺源绿茶的醇香飘向更广阔的市场,奏响婺源绿茶品牌的强音!

  原标题:数字科技 茶界黑马横空出世——婺源“黎乾升”老茶号的当代复兴

  注:内容来源茗边,作者王璟,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0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