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武夷菜

找到约35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武夷菜茶之我说

武夷名山,盛产茶叶,其源肇端,名曰菜茶。

武夷菜茶

菜茶,业内专家界定为“中小叶晚生群体种”。它的成品茶名曰奇种,如今已成了珍稀佳茗。

它好就好在系本地原生古老之茶种,特就特在茶青阶段就进行自然拼配。

菜茶的形成

菜茶形成,说来话长。那是由于是古老的武夷山倍受上苍眷顾,在第四世纪冰川时受袭甚微,因而这方胜境在地球同纬度带中,生物既多样且保存完整。

其中生长着一种植物,古人发现可引以为药,称其为茶,继之又发现它可充为食用、饮用。据说因它长于房前屋后,与菜蔬为邻,且可入菜,便得此名。起于何时,有待考证。

▲武夷山大红袍母树

名虽偏俗,但接地气,故得农人认同。自此武夷先民,便对它耕耘管护,又用其籽播种,扩其数量。年复一年,世续一世,数量越来越多,树态叶形越变越杂、抽芽或早或迟,概因自然杂交。此几何式变异,可谓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武夷山茶园

唐宋时制作之品,状团形、饼形,至明改制条形散茶。早间随北苑茶入贡,元代在四曲溪畔自立御茶园,专制贡品。

迨至清代,山人将它制作成半发酵的茶品,统称岩茶,后来归入乌龙茶类,其香幽水厚,品质优异。

▲武夷山风景

1703-1711年崇安县令王梓文记:“武夷山周回一百二十里皆可种茶。其品有二:在山上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其制作之法及茶品特征,1709年请在此编修《武夷山志》的钱塘文人王复礼在《茶说》一文有记之。

▲藏风聚气武夷坑涧

时茶品之名, 1732年至1734年在此为县令刘埥文曰:“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花香。”此乃品名,也是等次。原料均源自菜茶。此后大多以奇种、名种、花香命名。

1943年林馥泉记云:“用菜茶制成者——奇种、单丛奇种、名丛”。如今概以奇种称之,也含名丛。

菜茶的发展

随着岩茶价格日高,只此几个品名、等级已难满足茶家牟利之需,便有别出心裁者,选单株采摘制作,标以新名,美其名曰单丛,其中出类拔萃者曰名丛。因出之有据,名称雅致,提价便顺理成章。

▲武夷的奇种往往有更老的树龄

此风一出效者趋之若鹜,单丛名丛如雨后春笋,大多有个动听说法。延至清末民初,单丛、名丛、花名竟达一千三百多号。叫人难以胜数,云里雾里。

1943年,林馥泉尚记有280号。若单株选择,单独制作,命以芳名,高价行销,也无啥不可。何况有树为凭,附加说法;随着时间推移,显异之茶树已经日趋见穷,聪明的茶家商贾,便将略有差异之成品茶取个新名出售,好像也说得过去,此便是花名;更有不厚道者,将同一堆头之茶装成若干,分别标上品名,糊弄买主。

▲10年野生菜茶

但是毋庸置疑,这些菜茶制出之品都是好茶,若要区分明白谈何容易,何况行销季节不同,冲泡之法有高低,引导水平有差异等因素影响,非行家里手哪能辨得清楚?

▲野生菜茶

曾有前辈说:“岩茶之香似与不似”“滋味变化富有层次”,菜茶之品,更是难懂。这便给茶家商贾创造了玩弄伎俩合适之机。

菜茶的制作

早先茶师们感叹:“岩茶之水很深”。要做好一泡茶,谈何容易,没有长时与之撕摩,难以搞清其奥。

▲武夷岩茶的手工制茶工艺极为艰辛和考究

菜茶更是如此,因为叶片大小、厚度悬殊,故做青时的倒青(有太阳则晒,无则烘)很难把握,青师傅“要提起眉毛看青”做青阶段要“少摇动,多下手(即做手)”;后期加工(今叫精制)很麻烦,首先是要筛分,多者分为十筛,以便簸、拣。

▲武夷岩茶 - 开青技艺

焙时想“一气呵成”难以做到,“九焙成金”损耗大、成本高,并非良技。降温延时,即“低火慢炖”才有利于走水吃火。菜茶其品虽好,其做也难!

▲武夷岩茶的走水焙(图:陈勇光)

再说菜茶之成品茶的评鉴,确实要有功夫。只因它由多种青叶合成,内含物丰富,香气、滋味随着泡次会显变化。

故老道的品评者,大多“第一杯不说话”俨如暗藏秘诀玄机,而初入门者,则敢为人先,抒发已见。可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二三冲后,情况常有变化,只有细致体味,方可悟出此中真谛。故知者不言,不是不言,只是知其有变,去表及里才言;言者不知,只因不知后有变化,才贸然而言。

菜茶所制之茶品,只因滋味丰富且稀少,而备受青睐追逐;却因采制麻烦,而遭受摒弃。

但其作为古老品种值得今人研究,其多彩的种质资源是选育良种的宝库。此乃弥足珍贵的岩茶遗产,当加以保护。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武夷山茶树的来源

茶树所属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起源于上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植物学家分析,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国茶树栽培和茶叶生产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在我国唐代陆羽《茶经》中,称茶树为“南方之嘉木”。它一次种,多年收,是一种叶用常绿木本植物。野生、乔木型茶树高可达15~30米,基部干围达1.5米以上,寿命可达数百年以至上千年之久。

目前人们通常见到的是栽培茶树,为了多产茶叶和方便采收,往往用修剪的方法抑制茶树纵向生长,促使茶树横向扩展,所以树高多在0.8~1.2米之间,茶树经济学年龄一般为50~60年。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后,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开始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不仅能够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且已经明确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由于第三纪中期的地质变迁和随之而来的气候变化,产生了茶树同源分居现象,茶树顺着河流山脉的走向而天然或人为传播,向着各自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茶树种群。

武夷山产茶有1500年历史,茶树种类繁多。按来源分,武夷山茶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武夷山当地茶树品种——武夷菜茶(又称武夷变种)及从中选育出各类单丛、名丛(名枞)茶树群体。这类茶树品种从武夷山开始种茶起至近代,一直是当地茶叶主栽品种;一类是引进品种,主要是近几十年至近百年来引进的水仙及梅占、黄棪等无性系品种。

武夷菜茶及其来源

武夷菜茶是一个优良的有性系茶树品种,是我国和世界植物学分类学上中小叶茶树的代表种群,千百年来作为武夷山原产的主栽品种。

武夷菜茶是形成武夷茶优美品质的种质基础和内在因素,没有武夷菜茶,就没有历史上形成的各类优质武夷茶。

武夷菜茶素来采用播种繁殖,由于各茶树花粉自然杂交,致使群体内混杂多样,个体之间形态特征特性各不相同。武夷山五大名枞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半天鹞(半天腰)等,其实就是从菜茶中选出的珍稀单丛群体。因此,人们把武夷菜茶视为茶树品种的母体,或称为茶树品种的始祖。以下在菜茶分类和选育中各有详述。

武夷菜茶来自何处,据《崇安县新志》记载:“武夷茶原属野生,非人力所植,相传最初发现者为一老人。老人初献茶,死为山神享庙祀。宋范仲淹:“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诗句流传至今,家喻户晓。所谓武夷仙人当指武夷君(庚94)据胡浩川考证,宋初建溪茶树为野生种,即菜茶由当地野生种演变而来。当地有关的志著中、常有类似的记述、多较简单或为传说。


武夷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各种野生茶树赖以生存的基础。这里位于北纬27°27′~28°04′、东径117°37′~118°19′,年平均气温17.8℃,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

通过多年来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及福建山地的地貌考察结果证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乃至福建省,第四纪未发生冰川,但受到冰期气候的影响,只是程度很小而已。因此动植物能够继续生长繁衍。这里群峰相连,峡谷纵横,溪河环绕,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日照较短,是天然的植物乐园。

武夷山之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班岩,中部为砾岩、红沙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间成层。山内茶区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沙岩及页岩组成,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烂石砾壤,迷雾沛雨,早阳多阴,最适宜茶树生长。

因此武夷山又是茶树生长繁衍发育的乐园。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现已查明的山茶科植物共有10属35种。在自然保护区桐木和大安源等地山林中,野生茶树仍可找到。这些野生茶树属灌木型,多为小叶类,呈原始生长状态。

菜茶原产于武夷山,可以从茶树分类学中得到证实。

武夷菜茶,在世界茶树植物学分类学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通常以“武夷”的英语音译“Bohea”来命名,被称为武夷种或武夷变种(VarBohea)。

1753年,世界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瑞典的林奈LINNAEUS在他出版的世界上第一部《植物志》将茶叶定名为THEASINENSTSTHEA,即“中国茶”。据资料载,SINENSIS是从早期的中国拉丁语名称(按文法从名词转变为形容词去除“A”字,加“ENSIS”即成“SINENSIS”。从此,世界上植物专家都把茶树叫做THEASINENSES(中国茶)。按照国际惯例,定名者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写上去。因此,茶树又名“中国茶(林)”THEASISNENSIS(L)。最后的“L”即为“LINNAEUS”(林奈)的缩写。

1907年瓦特(GeorgeWatt)调查中国和印度的茶种,进行综合研究,归纳为四大变种;(一)尖叶变种,(二)直叶变种,(三)武夷变种,(四)尖萼变种。

斯多得1917年研究一切茶树变种的分类及重要植物标本室的茶树标本,也分为四大变种:(一)武夷变种,原产福建武夷山中,中国东部及日本所栽培的,属此变种。(二)大叶变种,(三)掸部型变种,(四)阿萨姆变种。

1925年,贝利(L、H、Bailey)也分为武夷变种、普通变种、广东变种和阿萨姆变种。

中国茶学家庄晚芳研究认为,所有茶树都是一个种——茶(C、Sinensis)。在种之下分为云南亚种(SSP、Yunnan)和武夷亚种(SSP、Bohea)2个亚种,亚种之下再分为8个变种,其中之一是武夷变种(varbohea),并描述:武夷亚种为灌木或小乔木、分枝较密,叶以中、小叶为主,少数大叶,花多、结实率高(不孕变种除外),茶多酚与咖啡碱含量低,氨基酸含量高,抗寒性强。在我国广大茶区及世界主要产茶国都有分布。

对于菜茶来源,也有不同看法。庄晚芳认为武夷菜茶早为古人所栽,或可能引自浙江乌龙岭,可是庄氏茶种分类却取名武夷(SSP、bohea和var、bohea)而不是乌龙岭。也有的认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与外来品种的自然杂交以及受到武夷山岩峰生态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形状与特性混杂多样的武夷当地有性群体茶树品种,这些看法有待考证。

现代茶叶经典专著如《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和《中国茶树品种志》(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等,都明确认定:武夷菜茶原产福建省武夷山。

来源:神州茶韵,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武夷茶之母-菜茶奇种

奇种茶,由武夷“菜茶”所制而成。“菜茶”,是武夷茶有性繁殖茶树群体品种的俗称。意思是这些茶就像门前门后所种的青菜一样普通,只供日常饮用。菜茶芽稍肥壮,茸毛较少,产量较低,抗逆性尚强。可以制作乌龙茶,也可制作红茶和绿茶。


菜茶属于灌木型中叶类,品种则很多很杂,武夷茶史上所载的数百个茶树品种名,绝大部分都是这种茶。有人曾将其分为九个不同类型:菜茶代表类,小圆叶类,瓜子叶类,长叶类,小长叶类,水仙类,阔叶类,圆叶类,苦瓜类。选择其中具有优良品质的品种,通过无性繁殖方法培育成功的茶树,就是名丛。


菜茶之所以有那么多品种,有那么多的名称,一来是武夷山的自然环境使然。武夷山地形是丹霞地貌,到处奇峰怪石,从大的来说,仅在风景区核心带就有“九坑十八涧。”而就具体茶树生长的环境来说,又各有各的特殊小环境,因而形成“一岩一茶”的奇特状况。即使原先同一品种的茶树,由于小环境的差异,就会产生品种变异。比如,同一片悬岩上,由于海拔垂直变化较大,顶部,中部,底部的光照、湿度、土壤、植被不同,所生长的茶树就很容易产生变异。二来,主要是茶主们出于商业目的,争相斗奇,互造珍秘的结果。


武夷山的茶名,宋元时并不复杂,数种而已,且也比较朴实,无非是龙团、蜡面、粟粒之类。明以后则逐日增多,同时也变的花俏起来。紫笋,灵芽,仙萼,白露,雨前,等等。待到了清朝,就泛滥了。什么雪梅、红梅、小杨梅、素心兰、白桃仁、过山龙、白龙、吊金钟、老君眉、瓜子金,五花八门。到民国,就更是数不胜数。除了茶树名称,还有一些茶主为了吸引招来顾客,在包装时也竞取花名。据有关资料记载,仅慧岩一岩,就有花名八百余种。


武夷奇种茶名增多变杂的历史,其实就是武夷茶业商品化的历史。宋元时,武夷茶是贡茶,茶主是地方官府,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尽管当时有“茶贵如金”的说法,但市场上基本无货。武夷茶更多的是政治价值而无商业价值,茶主没有必要动脑筋去取那么多花名。茶农更是不胜重负,巴不得将茶树统统砍光。事实上武夷御茶园在宋元时,确实多次出现抛荒现象。直到明清以后,武夷贡茶废,御茶园分属各个寺庙和茶庄,武夷茶开始走上商业化之路。为了吸引顾客,提高价值,以示不同,茶主们便开始在茶名上打主意。久而久之,便使武夷茶出现这种争奇斗艳,令人眼花乱的局面。虽说菜茶品种驳杂,树型叶片外观上有许多不同,但用以制成的成品茶,基本品质特征差别并不大。无非是有的香气更浓郁一些,有的滋味更醇一些。其色、香、味与名丛特征相似。


现今为了规范武夷岩茶市场,政府进行了规范。于2004年对武夷岩茶的品名与质量标准作出强制性执行规定。将岩茶产品分为五种:大红袍,水仙,肉桂,名丛,奇种。从此结束了奇种茶品名千奇百怪的状况。

来源:武夷茶人面对面,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5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