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武夷菜茶得名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饮茶札记丨大红袍

同学们,上午好。我是助教粒粒。


这周二多杰老师和咱们聊到了:大红袍。


很多同学都说新年第一节课,果真是“开门红”。


今天是2019年第一篇和大家见面的【饮茶札记】。


不如再把这份”红火“延续一下咯。


这一次,多杰老师就和我们继续聊聊大红袍。


毕竟虽然人人知其名,但对她的认知却总是不全面或有失偏颇。


会聊些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正文

 

有听众在电台问我:杨老师,网上卖39.8一斤的大红袍靠谱吗?


我答:靠谱啊。


听众追问:质量没问题?


我答:保证质量优良。只不过,您这个价格买到的大红袍一定是花椒,而不可能是茶。


花椒大红袍,质优价廉。


岩茶大红袍,价比黄金。


1998年818日,在武夷山第五次岩茶节上,其中的20g大红袍拍卖成交价格为15.68万人民币。


2002年11月,20g大红袍在广州的拍卖成交价为18万人民币。


2004年12月,20g大红袍在香港的拍卖成交价为16.6万港币。


2005年417日,20g大红袍在武夷山由新加坡人陈汉民先生拍得。


成交价格,达到了20.8万元。


大红袍,究竟是什么茶?


大红袍,为何卖出天价?


别急,咱们慢慢聊。



一段传说


大红袍,是乌龙茶的一种。


说的再具体点,是产于闽北武夷山的优质岩茶。


很多人,一直拿大红袍当红茶,这是一种误解。


关于大红袍名字的由来,有几种版本的传说。


故事一,秀才赶考。


老年间有个赶考的秀才,走到武夷山时病倒了。


幸好天心寺的和尚慈悲,将他搀进庙中救治。


老和尚一不扎针,二不用药,而是将寺后所产的茗茶浓浓煎煮了一碗,给秀才灌了下去。


说来也神了,秀才喝下去之后周身通泰,病也慢慢好了。


谢过僧人后,便上路赶考去了。


俗话讲: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秀才一路考试,最后竟然高中状元。


衣锦还乡之时,又途径武夷山天心庙。


状元公为感念茶树救命之恩,便将身上的大红袍脱下披在茶树上。


此树,因此得名大红袍。


那么大红袍之所以扬名,是由于可以治病?


当然不是。


天心永乐禅寺


表面上,故事的重点是秀才喝茶后起死回生。


实际上,故事的重点是秀才喝茶后高中状元。


大红袍,隐喻着紫衣玉带,金榜题名。


北京西郊有一座卧佛寺,近些年我很多学生都爱去那里烧香许愿。


我还纳闷,怎么这00后还如此虔诚呢?


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敢情“卧佛”与“offer”谐音。


学生们申请美国大学,对于offer letter梦寐以求。


卧佛寺,便成了offer寺,求神拜佛的青年学生摩肩接踵。


卧佛寺,因考试香火旺盛。


大红袍,因考试扬名天下。


国人重视教育的心态,是大红袍传说为人津津乐道的隐性原因。


故事二,救驾有功。


还有一个版本的故事,病人从秀才换成了皇后。



据说宫中的皇后得病,太医们轮番上阵,结果是医药罔效。


太子孝顺,到民间遍寻良药。


行走在武夷山,有山民老汉献上一罐香茗。


据老汉讲,将此茶喝下去,百病全消。


结果皇后服用太子带回的茶后,果然神清气爽,病症一扫而空。


皇帝闻报大喜,便封老汉为护树将军,再赐茶树披挂红袍。


此树,便得名大红袍了。


故事讲到这里,我得补充两句。


茶有调理身体的作用,有病却不能真的替代药品。


我估计是宫廷的伙食太好,皇后一不留神吃撑了。


化油解腻,消食祛积,倒确实是茗茶之功。


所以,喝茶后振疴扶苏才解释的通顺。


当然,农学专家的解释就更为直白。


主要是由于嫩叶紫红,因此才得名大红袍。


大红袍祖庭


大红袍的故事,越讲越神。


大红袍的名声,越来越大。


一种名丛


清代道光年间,出现了疑似大红袍的记载。


郑光祖《一斑录·杂述》中写道:



“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



有学者认为,这就说明了大红袍早在19世纪中叶就成为了名茶。


这样的讲法,过于武断了。


这里提到了两个关键词,“闽地”和“红袍”。


闽地,自然是福建茶区。


红袍,是一种茶名,但记载的很模糊。


是不是武夷茶?不知道。


是不是岩茶?也不知道。


以上问题都不得而知,更没法说就是如今的大红袍。


所以我才说,这条文献最多属于疑似大红袍的记载。


大致在民国时期,关于岩茶大红袍的记录多了起来。


1921年成书的《蒋叔南游记》第一集“武夷山游记”中写道:



“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



这段文献,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


第一,大红袍在民国初年产量就极低,大致年产不过一斤左右。


第二,大红袍在民国初年,产区不止一处。


产地不仅有如今众所周知的天心岩,还有一处在天游峰。



1941年林馥泉先生在《武夷岩茶的产制销》中,提到了在武夷山马头岩附近也有大红袍。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陈德华先生曾对岩茶产区天心大队逐户走访调查,也采访到了很多国营茶厂的前辈。


这些老人都没有提及天游峰、马头岩等处有大红袍的事情。


当然,陈先生的走访资料,虽然不能证明除天心岩以为大红袍的存在,也同时无法否定这一点。


我们可以说,民国时期武夷山出产大红袍的茶区不止一处。


但如今九龙窠天心岩的大红袍,一定是影响最大的一处。


所以时至今日,我们所讲的大红袍,都离不开九龙窠上的那数株老树。


大红袍,其实与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以及肉桂一样,都是由武夷菜茶变化而来的优质名丛。


应该讲,武夷名丛在没有大规模推广无性繁殖之前,都只有数斤产量而已。


若说珍贵,各个价格不菲。


大红袍,只因名声在外,文化附加值更高,显得格外珍贵。


表面上,物以稀为贵。


实际上,物以知为贵。


多杰老师探访思州古茶树


我曾与大家分享思州古茶、石阡旗枪等冷门绿茶。


若论树种稀有度,他们可都比龙井少见的多。


但实际上,却仍被大众视为粗鄙的土茶,而上不得场面。


稀有性,并不能真正抬高茶叶地位。


知名度,才能够真正提升茶叶身价。


大红袍幸运,天生便有文化加持,自然地位非凡。


一份殊荣


建国初期,大红袍仍为天心岩庙产。


当时在天心土改小组组长傅志美说:“因大红袍名气太大,如果继续由僧人管理,恐怕保护力度不够。”


几经周折,大红袍茶树于1963年划归崇安县综合农场管理。


当时的县政府,把大红袍列为重点保护对象,由专人负责制茶事宜。


采制等初加工环节,由陈礼乐负责。


焙茶等精加工环节,由陈渭书负责。


闲杂人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采制、繁育大红袍。


当时九龙窠大红袍的年产量,大致为400g-500g左右。


制好猴由农场负责人检验包装,盖上场长、技术员、制茶师傅、焙茶师傅四个人的封口印。


派专人送到县政府以备招待贵宾。


解放后的大红袍并未作为商品销售,是名副其实的有钱买不到。


大红袍真正扬名天下,还是在1972年。


尼克松访华


这一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开启了中美外交的破冰之旅。


访华期间,尼克松的夫人非常用心的选穿了一件大红色的外套。


这一袭红衣,宛如照射在冷战多年的两大阵营间的一抹曙光,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当毛泽东主席接见尼克松总统时,所赠送的国礼就是武夷名茶大红袍。


国礼大红袍,是否在暗和着尼克松夫人那一袭红衣?


美国第一夫人着大红衣而来,中国国礼以大红袍相赠。


红色,给人以热情、友好之感。


个中心意,不言而喻。


尼克松此次访华后不久,中美两国便走上了邦交正常化的道路。


大红袍,便在新中国外交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勋。


前文讲到的动辄十数万的大红袍,与国礼大红袍一样,都是九龙窠上母树所产。


味道怎么样?


我没喝过,自然不得而知。


但可以想见,其实那已经不是在饮茶,而是在享受一份殊荣了。


大红袍.出口包装


一款产品


大红袍这样的王谢堂前燕,现如今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老百姓能喝上大红袍,全因武夷名丛无性繁殖的推广。


大红袍的无性繁殖之路,走的还格外曲折。


前文提及,建国后对于九龙窠的大红袍管理极为严格


1962年与196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福建省茶叶研究所。


先后带着介绍信来崇安县政府申请,最终剪取大红袍枝条带回去扦插繁育。


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科研人员真正近距离接触过这几株茶树。


但是这两次取样扦插,后面就没有了音讯。


1978年底至1982年,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开展对于武夷名丛的挖掘、整理以及繁育工作。


现如今闻名于世的肉桂,便是那时重点推广的名丛之一。


但是在这期间,对于名丛大红袍的推广问题也竟无人提及。


198511月,陈德华先生到福安社口参加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四十周年所庆之际。


以私人关系向该所一位同学要了5株大红袍茶苗。


这些茶苗,便是1964年被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带回去的那一批。


大红袍母树


神秘的大红袍,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走出武夷山。历经二十余年,兜兜转转才又得以返乡。


此后,这5株茶苗便承担起了名丛大红袍的繁殖工作。


如今武夷山种植的大红袍,都或直接或间接的来源自这批茶苗。


若真从辈分上论起来,都是一般无二。


所以现如今有些茶商,还要标榜出“二代大红袍”、“三代大红袍”等概念,就是无稽之谈了。


又因是无性繁殖的产物,便遥尊九龙窠上的那几株茶树为母树大红袍了。


1994年,大红袍名丛无性繁育加工技术,正式通过了科学鉴定。


此后,大红袍的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升,最终得以为更多爱茶人享

受。


截至2019年,武夷名丛大红袍的推广之路正满25年。


现如今市场上的大红袍,大致有三类。


其一,由名丛大红袍无性繁育后代单独加工而成,称为纯种大红袍或奇丹。


其二,以武夷山乌龙茶为原料,按国家标准拼配而成,便成为拼配大红袍或大红袍。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红袍便成为了武夷岩茶的代名词。


那么市面上的各类岩茶,如果装在印有大红袍的袋子中出售,也不能就算是错事了。


毕竟,大红袍已经成为了武夷岩茶的代名词。


要不然,张艺谋导演为何要排演《印象·大红袍》呢?



现如今,马头岩与牛栏坑的肉桂炒得火热。


那么把张导的作品换成《印象·马肉》?


或是《印象·牛肉》?


恐怕不行。


大红袍的文化地位,无人可以取代。

弥漫着传奇色彩的名丛

武夷岩茶中的单丛、名丛、花名,是蕴涵着传奇的佳品。喝时,滋味有所差别,听时,却朦朦胧胧,看时,茶树难以分辨。无须讳言,名丛确实是一个不易说清,难于弄懂的茶文化现象。

名丛到底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武夷“菜茶”原生种众多变异的后代。有的叶如瓜子,故名瓜子金;有的叶呈圆形,得名金钱;有的香气幽长,享名千里香;有的主杆苍劲,犹如国公鞭;有的茶枝柔软,好像坠柳条,等等。其中原因就是自花传粉、有性繁殖带来的结果。绝大多数,特征不显。其他地方虽然也有这种现象,但是没有像武夷山那样,去给它命名封号,玩成文化,且文采飞扬。

武夷岩茶中到底有多少单丛、名丛、花名?林馥泉说,有一千多个,单慧苑上下两厂就有830个。1943年,他入厂访问,只得280个。山中最有故事的名丛有五:一是大红袍,名声最大,享誉最高;二是铁罗汉,得名最早,药效最佳;三是白鸡冠,特征明显,最易辨别;四是半天腰,立地最险,难睹真容;五是水金龟,争讼最久,传为奇谈。

这其中概念复杂,就280个茶名中包括单丛、名丛、花名三个类:单丛,是指有特定茶树,采下单独制作的;名丛,是从单丛中遴选出来茶树,它高于单丛。旧时单丛、名丛,在春茶发芽开叶期,厂主或包头巡山时,在茶树挂上写有某某茶名的小竹片,采茶时把小竹片取下,连同茶青一并挑回。故挑青时要备几块白布,以便隔层之用,不及时则用树枝叶(笔者亲见)。其实,多数名丛茶品也是拼配的。因为当时没有无性繁殖,都是用茶子栽种,试问哪有多少完全相同的茶树?

至于花名,并无特定茶树,只是一些成品茶雅名。有些是出于同一品种、同一产地的茶青,但制作出的茶品有所差别,就给它取个名称,这无可非议;有的是经过拼配,香气、滋味出现变化,故号以新名,也说得过去。但有的人,把同一个堆头的茶,在“包装时,各加以名称,俗称花名,以眩惑顾客。”(林馥泉语),这就显得不地道了。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外行人也搞不清,但总的来说都是好茶。

如此凡多的单丛、名丛、花名,是岩茶辉煌时期的产物。厂家敢标新,就有人愿尝新;有人敢提价,就有人愿掏钱。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此茶长于岩崖下,少见太阳,名不见天,味特殊。”那有钱的闽南、潮州茶客心领神会,应曰:“钱,没要紧!”价格上升了;“这是石钟乳,靠这涓涓泉水滋润,味清雅”那追求享受的南洋客极为兴奋,“这株茶我包了”派员监视采制,悉数取走精茶和茶梗。时称此种买茶方式为“指株认购”,价由卖家开,没商量。凡此不一而足。

在清代中后期和民国初期,岩茶相当走红。量少、价高,有的上品几乎与白银、黄金等价。茶家们别出心裁出奇招、想点子,挑单株、选名丛、取花名,以谋更大利益,已成自然。岩茶几成侈奢品,大概就是在这样背景产生的吧?

时武夷名茶价之高昂,从雁荡山文人蔣叔南1918年的《武夷山游记》可窥见一斑。这是他亲身所历,耳闻目睹,记曰:“上奇种则皆百年以上老树,至此则另立名目,价值奇昴“。名称各厂有异,“名目诡异,全山将达千种。”一旦立名,价便随起。天游道人语之:“大红袍(天游产)价每两(老称)十六元”。他感叹“物以稀为贵,始信于然。”每斤价合256元,时大米价每担5.9元。按此结算,一斤大红袍,约等4300斤大米。在当时经济状况,相当惊人。

不过那时的上流饮君品茶功夫确实高深,舌尖上的岩茶,辨别得致精入微,忽悠不了。特别是广东“潮州人最嗜之“”潮州人善贾多财,挥金不惜“。故“武夷岩茶遂巧立名目驾参著而上之也”

转回来,还是说那些茶名。平心而论,取这么多雅致清丽、富寓文采的芳名,确实不易。你看那280个茶名中,带“香”的有13个,如正瑞香、金丁香等;带“白”字有14个,如白玉簪,白雪梨等;茶如琪花瑶草,带“草”字也有8个,如忘忧草、金钱草等。还有那东篱菊、隐士笔、莲花盏、瓶中梅,等等。无粗俗句、平庸词。比之有些地方的兽目茶、老婆茶等,雅多了。

我猜测,当时在取茶名时,肯定得益于文人的指点,否则也是俗不可耐。你看,当时把那个发芽特迟的茶,喻之为“不知春”,而有地方则被讥之为“聋子茶”;把香气特高的茶,美其名“满山香”“千里香”,有个地方把高香茶,叫“吓煞人香”,方言“吓死人”,好在康熙皇帝将它改了个“碧螺春”雅号,从此名度日高,广受赞赏。文化这东西确实很厉害。

名丛之名,既要雅致,又要与茶关连,委实不易。据传当时也出现仿冒。那时没有商标法,无法维权。首创者见到被仿冒时,便在原先所取的茶名前面加个“正”字,如正萱草,正松萝,正玛瑙等。粗略一算,280个茶名中就有36个前面冠了个“正”字,以声明其为正宗,仿冒者只得另请高人再取雅号。

名丛的奇闻逸事举不枚举,这就是武夷岩茶文化。1982年崇安县(现武夷山市)文化部门组织刘希玲等人,搜集编写的《武夷山民间故事》、1992年陈斯福、陈金水主编的《福建茶叶民间传说》都有岩茶名丛的故事。

2013年,武夷山茶人罗盛财,多方寻觅,集得名丛70个,成了爱茶人的宝籍。但是推广有难度,因为名丛有个“怪脾气”,就是讲究好山场,否则就不显山露水。这使业外人感到纳闷,从而增添几分神秘色彩。

想不到这等有文化的名丛,其名字却被有的人搞错了,把她写成“名枞”。经查几部字典,“枞”字注释为柳松、松树,还有姓氏、县名,均与茶不沾边。“名枞”实在无法代替“名丛”。

名丛,弥漫着文化色彩的武夷岩茶珍宝,当珍重之。

来源:武夷茶天下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你可知武夷“花名”?一次品鉴十八名丛

爱武夷岩茶者,爱其繁“花”似锦、风味万干。武夷岩茶有名丛品种繁多,1921年,蒋希召在《蒋叔南游记》中写道:“武夷名岩所产之茶,各有其特殊之品”,“名目诡异,据统计全山将达干种”。1942年茶学家林馥泉调查武夷山中的茶叶品种、名丛、单丛仅慧苑一带就多达830种。

在“碧水丹山,月涧云龛”的武夷山,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之间,坐拥茶种资源宝库的武夷先民,在长达十多个世纪的茶叶生产实践中,凭借他们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丰富栽、制茶经验,繁育出了许多品质优异且个性鲜明的菜茶单株,经过反复对比甄选,并冠以诗情画意且充满传奇色彩的“花名”(也称单丛),它们和名丛一起构筑了一座争奇斗艳的茶树“百花园”。

如何使这些品种、名丛、单丛世代相传,便于鉴别认识,开发利用,繁育推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有幸的是从事农业、茶业达40多年的罗盛财,从上世纪70年代便开始茶事活动与管理,也与武夷山岩茶结下不解之缘,他深入武夷山各个产茶的地方调查名丛、走访茶农、搜集资料。从1980年起先后3次组织课题组,主持开展武夷岩茶名丛和单丛茶树资源的保护整理工作,并开始在九龙窠建立了名丛圃2.1亩,收集珍贵花名、名丛112个。

罗盛财所著《武夷岩茶名丛录》为迄今为止最权威的武夷岩茶品种著作,成为岩茶发烧友的必备教材,里面提及的名丛大多前所未闻,更别提品鉴了。本次我们在茶树品种研究员、国家一级评茶师陈荣冰的带领下,依次品鉴了《武夷岩茶名丛十八锦》,这套茶品系选用生长在武夷山的18个名丛首春芽叶为原料,采用武夷岩茶(大红袍)技艺分别精工制作而成。我们在其中感受不同名丛的品质风格特征,领略武夷岩茶“百花齐放”的丰富内涵。

陈荣冰 教授

01

白鸡冠

相传明代已有白鸡冠,原产地有武夷山慧苑火焰峰下之外鬼洞、隐屏峰蝙蝠洞、武夷宫白蛇洞三种说法。其中蝙蝠洞与白蛇洞的树种齐名,幼芽期较显白化特质,是为“叶色略呈淡绿,幼叶薄绵绵如绸,其色浅绿而微显黄色,亦称鹅黄色,白鸡冠由此得名。”而原产于外鬼洞的树种白化特征不甚明,更接近多数名丛的特质。

外形:条索壮实匀整,色泽乌褐润显宝色。

内质:汤色橙黄显亮,果香绵长,滋味较厚重沉稳,回甘稳定持久。

叶底:软亮匀整,红边显。

小结:目前在市面上流行的白鸡冠以“鹅黄”嫩绿的质感为主,此款茶的树种与略高的火功让品种呈现了截然不同的“稳重感”。

02

半天妖

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一,原产于三花峰之第三峰绝顶崖上,并且“相传此茶非人所植,是古时飞鸟由他山衔茶籽,落此生成。”

外形:条索紧结匀实,乌褐较油润。

内质:汤色较浅,橙黄、清澈明亮,花香清高细长,滋味甘滑清爽、喉韵较显。

入叶底:软亮尚匀齐,红点泛现。

小结:此款半天妖香气明显高长于白鸡冠,品种特征较显。

03

状元红

原产于状元岭,目前属于小众名丛。

外形:紧结壮实,色泽黑褐尚润。

内质:汤色深橙黄,水中脂粉香显,香高浓长,滋味浓醇,杯底有余味。

叶底:软亮匀齐。

小结:品种特质显,特殊香气贯穿整道茶汤。

04

向天梅

原产于北斗峰,其群体已引入规模量产栽培。

外形:条索扭曲、壮实,略有松散。

内质:汤色橙黄尚亮,香气高雅幽长,滋味鲜醇滑口,喉韵显,回味细腻绵长。

叶底:软亮尚匀齐。

小结:向天梅因其香高水绵的品种特征,在这两年逐渐被一众茶友所青睐,稳定的品质与制优率也颇受专家认可。

05

玉麒麟

原产于外九龙窠,群体已扩大引种栽培。

外形:紧结重实,稍显细,色泽绿褐润。

内质:汤色浅橙黄,花香显,滋味醇爽,回甘较持久。

叶底:软亮匀净。

小结:此款玉麒麟在这几款名丛中属于火功较轻的茶,整体花香表现突出,滋味相较显平和。

06

醉贵姫

原产内鬼洞,又称蜂窠坑,尚属小众名丛。

外形:紧实稍扭曲,色泽绿褐润。

内质:汤色橙黄清透,香气浓郁,水感丝滑、灵动,绵细而不失穿透力。

叶底:软亮尚匀齐。

小结:此茶香气以清鲜灵活先声夺人,配以甘甜丰沛滋味,仿如一位秀外慧中外的美人,气质典雅、举止得体。

07

铁罗汉

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一,原产内鬼洞,竹窠也有与此齐名之树。相传宋代已有铁罗汉名,为最早的武夷名丛之一。

外形:肥壮重实,色润带宝色。

内质:汤色橙黄透亮,花香馥郁,第三泡果香如拨云开雾般隐约可现,滋味绵爽细实,回甘是清爽的余味。

叶底:软厚匀净。

小结:此款铁罗汉跟多数茶友熟知的口感也有较大区别。一般的铁罗汉给人的印象正如其名,中高的火功下,滋味霸气沉稳,香气低调内敛;而此款则以中火焙出了更多的花果香,彰显了铁罗汉更为张扬的一面。

08

肉桂

原产于马枕峰,慧苑等处也有与此相同之树。已有100多年栽培历史,1985被认定为省级品种,如今已经成为武夷山主栽茶叶品种之一。

外形:条索匀整卷曲,油润有光泽。

内质:汤色橙黄清澈,香气尚浓锐,桂皮香尚显,滋味鲜爽清强,回甘略带蜜桃味。

叶底:黄亮柔软,红边明显。

小结:作为当家品种,如今肉桂已在岩茶的世界里占据了半壁江山,工艺更是百家齐放、精彩纷呈,可谓综合实力最强、进阶最快的品种。

09

红鸡冠

原产内鬼洞,尚属小众名丛。

外形:紧结显实,色泽尚润。

内质:汤色浅橙黄,特殊花香显,水路清晰爽口,花香在水中线条明度均显,但水的厚度减持较快。

叶底:软亮尚润。

小结:此款茶品种香较显,综合口感较平衡。

010

金毛猴

原产于马头岩一带,现有少量生产。

外形:条索纤细,色泽乌润褐绿,紧结匀整。

内质:汤色橙黄透亮,醇厚鲜爽,且带清凉感。香气出众,独具特色。馥郁的花果香贯穿始终。盖香带有很舒服的水蜜桃香,水中有百花与百香果、芭乐的热带水果香。茶汤收敛性好,岩韵尚好。

叶底:叶底乌较亮,叶质稍硬,尚匀。

小结:品种特征明显,带有特别的水果味让品鉴后不得不称奇。

011

老君眉

“老君眉”原产于九龙窠,是武夷岩茶中现存的稀缺古老茶树品种之一。由于种植面积甚小,产量甚微。

外形:条索匀整紧细;色泽乌带;干香馥郁。

内质:头道汤老君眉品种香显,水质较薄,但茶汤中暗香显,后内容物渐渐析出,滋味清醇饱满,回甘明显,饮后喉管及胸腔均回荡一股幽香;汤色橙黄清亮。

叶底:舒展软亮,紧实地团在一起,质地上佳。

小结:整体气质内敛沉稳,每一泡都有变化,值得细细琢磨。

012

正太阳

珍稀名丛,原产地在外鬼洞上部一块圆形茶地,水沟从中拐弯流下,右上角长正太阳,左下角长正太阴,形似八卦,两株名丛恰似阴阳鱼眼。

外形:乌褐油润,紧结尚重。

内质:花香四溢,接着而来的是蜜香的洗礼,以粽叶香收尾。全程阳刚味十足,茶汤相当饱满,余韵悠远。水里滋味甜甜蜜蜜。

叶底:肥厚匀齐。

小结:品种特质显,彰显“鬼洞”小气候神奇的造化能力。

013

正太阴

作为武夷名丛,有太阳必有太阴,正太阴与正太阳是一对的,它芽叶是凹进去的,颜色更深,长在八卦阴鱼的眼睛之上。

外形:干茶紧致柔美,条索均匀油亮,呈褐色。

内质:汤色澄明透亮,如琥珀色;果香幽幽绵长,有着类似水仙的阴柔。汤味凝重耐泡,软滑清甜,喉韵岩韵强烈,有种安静却有力之感。

叶底:油亮鲜爽,肥厚。

小结:太阳是刚猛的香气,而太阴却是绵长的。二者对比着喝,趣味十足。

014

大红袍(本树)

武夷山九龙窠崖上的那六棵茶树称母树大红袍, 06年停采。第2棵为母本无性繁殖的称为“正本大红袍”(亦称纯种大红袍或无性系大红袍)。市场上供小于求,真品难寻。

外形:条索紧实,色泽乌褐油润。

内质:香气高雅、清幽酸郁芬芳,微似玉兰香,滋味醇厚回甘,水厚味浓,“岩韵”显。

叶底:柔嫩匀整,软亮有弹性。红镶边明显。

小结:虽正本大红袍难求,但目前市场上很多拼配大红袍,选料上考虑有香气、水韵厚足,稳定性强的品种,以大红袍为基础,适当拼配其他品种,既保持了大红袍的原味,又体现岩茶的基本风格。无需一味追求“正本”才是好茶。

015

水金龟

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之一。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武夷山有一定的面积栽培水金龟。

外形:干茶外形紧结,色泽绿褐油润且带宝色。

内质:香气幽长清远似梅花香,汤色橙黄清澈艳丽,滋味浓厚甘鲜,润滑爽口,回甘快,杯底有余香,岩韵显。

叶底:叶底鲜活软亮,肥厚匀齐,略带红边。

小结:岩韵花香,轻叠数重。一啜在口,香汤韵重,值得品鉴。

016

玉井流香

珍稀名丛之一,母树长于武夷山内鬼洞的陡峭山崖,现仅存一颗,稀有珍贵。花名缘起于此茶制成成品后香气馥郁芬芳,品后齿颊生津,如玉液琼浆般美妙。

外形:干茶外形条索较紧结,叶片稍大,叶端折皱扭曲,色泽绿褐油润。

内质:香气似带有兰花香。汤色橙黄,略偏红色,滋味较醇厚,岩韵充足,回甘明显。花香落水有奶香,且水韵馥郁幽长。

叶底:叶底肥厚柔软、绿叶红镶边。

小结:品质优异,“岩韵”显,香持久。品后感觉春天的气息就在这杯茶汤里。

017

苦瓜

此茶系产佛国岩,因叶面隆起,有如苦瓜果实之外形故名。

外形:条索紧结细致,乌绿带褐,尚油润。

内质:入口清新,回甘快。头两泡香气为带瓜果的花香,进而转化为瓜仁香;滋味上从一开始的硬朗微苦,到愈渐醇厚,且回甘生津持久。悠悠的气息始终如一。

叶底:叶质柔软有光泽,鲜活有弹性。

小结:品种特征相当明显,彰显着品种内质的丰富。

018

留兰香

原产于九龙窠,其群体已扩大生产栽培。

外形:条索紧结尚重,叶端稍扭曲,色泽乌绿油润。

内质:冲泡后,香气顿时展开,芬芳馥郁,浓烈持久。汤色呈橙黄色,品茗之后,感觉水香顺滑,滋味醇而甘鲜。

叶底:叶底软亮、绿叶红镶边。

小结:香茶如其名,让人回味绵长。更难能可贵的是,汤质柔和不轻狂,饮后让人沉思,颇有“留得几多时”之感慨。

仅仅十八名丛,就让我们魂牵梦绕,在武夷“花名”册中,还有更多未知等待着爱茶人去探索。在猛烈吹捧肉桂、水仙、大红袍这些武夷岩茶当家品种之后,在“天价茶”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之后,期待这些花名 “花”开二度!

来源:茶道传媒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