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武夷春芽茶

找到约8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武夷茶文献辑校,武夷茶诗中的山场

云窝 竹窠 接笋

隐屏 茶洞 金井 幔亭

……

云窝 竹窠

御茶园歌

御茶园在武夷第四曲,元于此创焙局、安茶槽。

五亭参差一井洌,中央臺殿结构牢。每当启蛰百夫山下喊,事见《武夷志》。摐金伐鼓声喧嘈。岁签二百五十户,须知一路皆驿骚。山灵丁此亦太苦,又岂有意贪牲醪。封题贡入紫檀殿,角盘瘿枕怯薛操。小团硬饼擣为雪,牛潼马乳倾成膏。君臣第取一时快,讵知山农摘此田不毛。先春一闻省帖下,樵丁荛竖纷逋逃。入明官场始尽革,厚利特许民搜掏。残碑断臼满林麓,西皋茅屋连东皋。自来物性各有殊,佳者必先占地高。云窝竹窠擅绝品,其居大抵皆岩嶅。兹园卑下乃在隰,安得奇茗生周遭。但令废置无足惜,留待过客閒游遨。古人试茶昧方法,椎钤罗磨何其劳。误疑爽味碾乃出,真气已耗若醴餔其糟。沙溪松黄建蜡面,楚蜀投以姜盐熬。杂之沉脑尤可憾,陆羽见此笑且咷。前丁后蔡虽着录,未免得失存讥褒。我今携鎗石上坐,箬笼一一解绳縚。冰芽雨甲恣品第,务与粟粒分锱毫。([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八)

雨夜宿王子颖龙游学署

先生六十鬓将华,老去方怜始愿奢。百里好山长绕郭,一官閒地便移家。空堂对酒凉生幔,细雨移灯夜落花。分尔归装无俗物,芙蓉岩石竹窠茶。([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二十五)

武夷采茶词四首

荔支花落别南乡,龙眼花开过建阳。行近澜沧东渡口,满山晴日焙茶香。

时节初过谷雨天,家家小竈起新烟。山中一月閒人少,不种沙田种石田。

绝品从来不在多,阴崖毕竟胜阳坡。黄冠问我重来意,拄杖寻僧到竹窠。山茶产竹窠者为上。僧家所製远胜道家。

手摘都篮漫自夸,曾蒙八饼赐天家。酒狂去后诗名在,用许㟙题诗岩事。留与山人唱采茶。([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四十四)

接笋峰(折笋) 茶洞 隐屏峰

茶洞

寒岩摘耳石崚嶒,下有烟霞气欝蒸。闻道向来尝送御,而今秪供五湖僧。四山环绕似崇墉,烟雾絪緼鎭日浓。中产仙茶称极品,天池那得比芳茸。([明]喻政《茶书》信部)

茶洞

折笋峰西接水乡,平沙十里绿云香。如今已属平泉业,采得旗枪未敢尝。草屋编茅竹结亭,薰床瓦鼎黑磁瓶。山中一夜清明雨,收却先春一片青。([明]喻政《茶书》信部)

饮武夷茶作

武夷新茗好,一啜使神清。色以真泉出,香因活火生。摘来从折笋,烹处正啼莺。白白瓷杯里,花枝照愈明。武夷茶以折笋峰、茶洞种者为佳。([清]屈大均《翁山诗外》卷八)

茶洞作武夷茶歌

海狱图经尊武夷,叁十六峰峰匕奇。清溪蜿蜒遶其趾,玻璃冷浸珊瑚枝。高岑窈壑积空翠,遍植仙芽种特异。雀舌鹰爪着翘英,顾渚蒙山逊韵致。虽云胜地发先春,焙製精良始绝伦。如彼昆冈之拱璧,亦藉雕琢工尤纯。伊余夙负烟霞癖,嗜茗玉川当避席。结宇幽栖大隐屏,芳丛片甲石岩白。薄寒乍暖动殷雷,抽颖含珠次第开。晴云晓起天凝碧,采采盈筐带露回。盪涤竈釜取冰洁,旋摘柔条爨光烈。轻揉急扇火候宜,香比兰芬色似雪。篛裡罂封谨闭藏,遮防阴湿暍临黄。雨前雨后亲标识,序列藤萝邺架傍。屋角胡麻涧中水,千丈云根泻石髓。刳竹摇空导入厨,元神未散洵甘美。鼎沸铛声兽炭红,砌虫吟罢来松风。定汤不释復不老,成法师承桑苎翁。碧瓯引满时独酌,搜索诗肠润枯涸。遂觉两腋御凉飔,尘襟荡尽谙丘壑。题品谁将作酪奴,庄周一任马牛唿。乳花香泛清虚味,旗枪浮绿压醍醐。频年抱膝鲜踰阈,好景当之无愧色。点检茶录与茶笺,注叅期弗遗余力。([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一)

武夷山中诸佳处短咏不尽復为长篇然亦粗志其概未穷九曲之胜也

海内名山纷莫数,武夷奇观不可遇。华峰岱麓势雄强,雁荡匡庐亦虚誉。春初鼓櫂问幔亭,早见桃开红满路。万年宫祖武夷君,汉祀乾鱼义何据。舣舟先上大王顶,一曲气概此峰具。玉女烟鬟绝可怜,对镜妆成默无语。小藏岩插架壑船,大藏金鷄振赤羽。洞穴高高不可攀,虹桥吹散渺难度。卧龙潭水碧澄波,仙床疑有仙灵聚。昇日峰侧金井涧,翠竹红蕉俨悬圃。钓臺迳出小九曲,晦翁笔墨惊鸾翥。四曲湾头御茶园,荒芜但有仙泉注。平林渡口大隐屏,精舍犹留旧茶树。屏边上下两云窝,连梯接笋猿愁步。盘折接连大隐巅,一二石室鍊师住。晚对幽奇坐赏迟,激声似听铁笛吐。天游宛转入青冥,万丈悬龙飞瀑布。一览高臺试振衣,叁十六峰眼底措。小桃源果类桃源,更衣平豁饶佳趣。城高西入桃源洞,百花庄上堪沿泝。笋洲八曲拟淇澳,清溪如练飞白鹭。聘君草堂已丘墟,灵峰苍翠还如故。遥望霞洲散夕霞,舟子春寒怯日暮。棹歌仍过众峰边,速童沽酒星村渡。([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卷一八叁,武夷山部)

武夷山采茶词

大隐屏前春草生,昇真洞口春日晴。北山采茶南溪卖,劝郎莫向臺江行。头春二春粟粒芽,累侬织手摘新丫。不如玉女峰偏暇,日日临溪自插花。今年茶较去年好,今年人较去年老。手把茶枝若为情,春风惆怅建溪道。人言闽茶叶欲新,侬道闽茶树欲陈。若将陈树都芟却,那得新茶香煞人。([清]陈棨仁着、叶恩典点校《陈棨仁诗文集》)

坐茶塲试武夷茶偶成叁绝

阴岭高厓露渐晞,晴云黏地午风微。提筐小摘青青叶,一派歌声接笋归。

石乳翻翻应火候,松风谡谡泻铛边。箬笼细字分题处,嚼出清甘是雨前。

海味腥羶不下喉,建溪溪水碧于油。好凭七碗浇肠胃,洗尽年来万斛愁。([清]顾嗣立《秀埜草堂诗集》卷十七)

自玉山至南昌舟中杂诗二十首(其五)

焦石山柴贱如土,焦石渡产柴炭。铅山冬笋不论钱。别有白毫接笋出,旋吹活火汲新泉。冬笋、武夷茶俱集铅山河口,时直最廉。([清]顾嗣立《秀埜草堂诗集》卷五十叁)

冬夜煎茶

清夜迢迢星耿耿,银檠明灭兰膏冷。更深何物可浇书,不用香醅用苦茗。建城杂进土贡茶,一一有味须自领。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葵花玉銙旧标名,接笋峰头发新颖。灯前手擘小龙团,磊落更觉光炯炯。水递无劳待六一,汲取堦前清渫井。阿僮火候不深谙,自焚竹枝烹石鼎。蟹眼鱼眼次第过,松风欲作还有顷。定州花瓷浸芳绿,细啜慢饮心自省。清香至味本天然,咀嚼回甘趣逾永。坡翁品题七字工,汲黯少戆宽饶勐。饮罢长歌逸兴豪,举首窗前月移影。([清]爱新觉罗·弘历《御製乐善堂全集定本》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金井坑

丘文举寄金井坑茶用苏子由煎茶韵赋谢

连旬梅雨苦不堪,酷思奇茗餐香甘。武夷地仙素习我,嗜茶有癖深能谙。建溪粟粒灵芽贵,箬叶封函得眞味。叁十六峰岩嶂髙,身亲采摘宁辞劳。上品旗枪谁復有,未及烹尝香满口。我生不识逃醉乡,煮泉却疾如神方。铜铛响雪炉掣电,瓦瓯浮出琉璃光。窗前检点清异录,斟酌十六仙芽汤。([明]徐兴公《鰲峰集》卷八)

幔亭

陈以哲孝廉自武夷山中有作寄怀侑以仙洞茶建溪酒赋此答谢

敲门报有山中使,新从武夷下九曲。高人犹在幔亭间,缥缈烟霞叁十六。秋阴猿鹤解相留,日宴群仙酣未足。慇懃寄我洞天香,逡巡復有杯中绿。安得乘风辄御虚,伴尔名山脱尘俗。司马云端旧结庐,至今借与何人宿。君来且赴曲江春,莫畏移文绊岩谷。([明]卢龙云《四留堂稿》卷四)

王倩泠自四明来访将由罗浮歷武夷至雁荡而归武林赋此为别

雪夜扁舟过子猷,偶因并合散穷愁。鑑湖月色辞乡远,粤岭梅花伴客留。春酒碧霞瑶石酌,岩茶新雨幔亭游。永嘉山水应无尽,早向钱塘及好秋。(《四留堂稿》卷十二)

一月之间惠武夷茶者叁至口占叁首

九曲溪流下,浮来物色新。斜封先后至,俱道武夷春。见说烟霞裡,鎗旗隐御园。似应余进奉,采撷下云门。何处仙游美,寻真有幔亭。分来春已足,无待乞山灵。(《四留堂稿》卷十六)

闵道人寄武夷茶与曹能始烹试有作

幔亭仙侣寄真茶,缄得先春粟粒芽。信手开封非白绢,笼头煎吃是乌纱。秋风破屋卢仝宅,夜月寒泉陆羽家。野鹤避烟惊不定,满庭飘落古松花。([明]喻政《茶书》信部)

延平刘孝廉正思赠武夷茶上品叁种喜为作歌

幔亭峰上白云乡,氤氲瑞草涵芬芳。吾生块处老一室,何由蹋屐游闽疆。幸然远朋颇好我,比年茶茗多携将。品题名号缤纷甚,岩洲之閒分低昂。《茶谱》云:“武夷以岩茶爲上,洲茶爲次。”断崖絶磵脱泥壤,蓊郁老树摩青苍。先春雷动灵牙摘,和烟带雨迎清旸。絶品由来不易得,一撮珍重非寻常。延平刘子叁年别,公车敦约停轻装。篛笼满贮银瓶叠,开缄一一闻幽香。或如紫茸迸石乳,或如金蕾花还藏。或如莲菂抽成缕,人工精凿呈毫芒。一名宋树,一名藏花,一名莲子心。令我应接顿不暇,奇珍快意逾琳瑯。重玩古人真赏句,欧梅如在兼苏黄。龙团凤饼製不作,漫嗟水厄浇枵肠。欲访当时老桑苎,斟酌水火传遗方。松风声起鱼眼沸,舌端真味回甘长。调融荣卫瀹肝肺,神功贯注殊难量。底事有情延白堕,儘教无梦问黄粱。何日羣仙从饮宴,宝文初蕊还相将。蓬莱山有宝文蕊,食之不飢。([清]彭定求《南畇诗稿》壬辰集)

御赐武夷芽茶恭记

幔亭峰下御园旁,武彝山下有御茶园。元时贡茶地名。贡入春山采焙乡。曾向溪边寻粟芽,苏轼句:武夷溪边粟粒芽。却从行在赐头纲。云蒸雨润成仙品,器洁泉清发异香。珍重封题报京洛,可知消渴赖琼浆。([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叁十)

工夫茶同安人尚茗饮号曰工夫茶

宜兴时家壶,景德若深瓯。配以幔亭茶,奇种倾建州。瓷鼎烹石泉,手扇不敢休。蟹眼与鱼眼,火候细推求。熁盏暖復洁,一注云花浮。清香扑鼻观,未饮先点头。欢言酌嘉客,珍若泛仙篘。《水记》张匪精,《茶经》陆未优。经营玩时日,仅足润燥喉。富家尚无妨,贫者乃效尤。君看一杯茶,可敌十斛麰。曷移此工夫,去作稻粱谋。([清]陈棨仁着、叶恩典点校《陈棨仁诗文集》)

来源:武夷山茶产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八六茶人陈椽:武夷岩茶四起永不落

为了攻破对武夷茶史的种种唯心论者的曲解,特写《武夷茶三起三落》——武夷茶起源考证。发表在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广东茶叶科技》1984年第四期。还我武夷茶史真实面貌,引起全国茶业工作者的重视。尤其是福建茶叶学会通告全省会员共同研究这篇文章,至今已有十年之久了。

1992年武夷山市成立岩茶总公司,为建立《东方茶城》打基础,1993年又要举办第三届岩茶节,为大力发展岩茶产销,筑成千古不灭的坚固基础。特写《武夷茶四起永不落》庆祝纪念。

陈椽先生手迹

武夷茶起源初释

北宋范仲淹诗:“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表明武夷茶为天下茶之冠,名闻全国。从“仙人古栽”做文章,追根可及源。结合茶树从原产地传至全国的历史研究。早则在汉朝就有。西汉初期,“萧何答汉高祖问,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西汉末年,王褒《僮约》记载,既要家僮煎茶,又要去武阳初级市场买茶市集中的成都中级市场出卖,西汉末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

东汉华陀《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华陀是江淮两岸名医。当时茶叶已是江苏、安徽的普遍饮料了。

迟则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武夷茶最早被人称颂,则在南北朝齐时(479-502年)。清朝闽北蒋衡在《晚甘候传》追述武夷茶史说:“先是森伯之祖,尝于王肃善”。据这篇传记记载:晚甘候是武夷茶之名,表字是森伯。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关于森伯二字的来历,宋朝陶谷的《苑茗绿》说:“汤悦有森伯颂,盖茶也,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者,谁能目之”。从这篇文章体会,森伯之意是来自品饮武夷茶后的人体感觉,森伯是超群的好茶,要能体会森伯之意,非熟练地评茶者不能。

宋朝熟知茶事的叶清臣在《述煮茶小品》说:“王肃癖于茗饮”。说明王肃可算得“熟夫汤瓯境界者”。王肃的父亲王奂在当时(479-502年)齐的国都建业(今南京)任尚书右仆射(中书郎,宰相的助手)很可能得到进贡的武夷茶礼品。由此可表明,武夷茶约在一千五百年前就以晚甘候之名而闻于世,那么武夷茶的起源时期更早于此。

公元二世纪,茶树已从原产地沿长江进入四川的泸州(泸县),然后分路流传到东南各省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等地。到了南北朝,东南各省茶叶生产丰盛,促进佛教的推广,佛教推进茶叶生产发展。俗谓“茶佛一味”是至理名言。

如从“武夷茶”三字考证,则至唐朝的史书中也很少看见。武夷茶始于唐朝之说不可慎也。按我国茶叶生产到二世纪,由西南向东南推进,武夷山早该有茶了。据史书记载,武夷茶在六朝时已颇有名气,得行家尝识。但当时武夷山交通不便,崇安尚未设县,属建阳管辖,离崇安南三十里的武夷山,更为一般人所不知。加之文人的形容渲染,或以误传误,使武夷茶名久未显露。直到宋朝以后,崇安建县,武夷茶的名称才渐渐为人所知。

武夷茶发展时期

唐朝建茶(含武夷茶)未普遍见闻,故陆羽《茶经·八之出》说,福州、建州等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到了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孙樵的《送茶焦邢部书》说:“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之”。从此说明,武夷茶在当时已作为馈赠珍品了。

唐天宝七年(748年)封天下名山大川,登仕郎颜行之至武夷山,申采樵之禁,历至五代。限制了武夷茶的生产。唐时,江淮茶区大至发展,交通方便,流通各地。武夷茶区所能提供甚少,自然就无名了。由于这两个原因,所以,武夷茶在唐朝时少闻。

北宋是我国制茶技术变革时期,民间斗茶风俗盛行。名茶很多,仅贡茶就有数十种。当时的建茶、北苑贡茶,以品质日异翻新,而能在“斗品充官茶”的风浪中,盛行北宋半个世纪之久。武夷茶作为北苑贡茶的一部分,虽然被声势浩大的建茶、北苑贡茶所掩盖,但由于北苑茶的兴旺,技术和品质的不断更新,推进武夷茶的发展。所以,至元朝北苑贡茶衰落,而改贡武夷。

明朝王应山的《闽大记》说:“茶出武夷,其品最佳,宋明制造充贡”。表明武夷茶为宋时北苑贡茶的一部分。明朝何乔运的《闽书》说:“宋时贡茶制造品式多端,而皇朝武夷不过贡茶斤耳”。当时武夷茶属建茶的一部分。正如《崇安县志》记载:“宋时贡额尚少”。

武夷茶自宋始渐闻其名。宋朝的苏子瞻说:“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渭)后蔡(襄)相宠加”。这两句话,是说武夷茶专门为贡茶。宋朝的徐珂在《可言》里解释武夷山名的由来说:“相传昔有神人武夷仙居此,故名。”作为“武夷仙人从古栽”的注脚。这些记载说明,由于宋朝武夷茶的发展,武夷茶名声日渐扩大,为人们共同认识,至元朝方才封为贡茶。

元朝武夷蒸青贡茶一起一落

所谓起落,“起”是兴起,“落”是衰落;衰落未必至于灭亡。有的名茶至今尤存,有的名茶,改进制法,尤以新“面目”出现。

宋末,北苑蒸青贡茶衰落,武夷蒸青贡茶兴起接替。元朝大德年间(1302年),浙江省平章高兴始采制充贡,设御茶园于四曲。造喊山台,通仙井在园边。设官采制贡茶。每年到惊蛰,有官为文致祭。祭毕,敲锣打鼓,台上扬声同喊曰:“茶发芽”,井水既满,用以制茶上贡,共九百九十斤,制毕,水遂浑浊而缩。

宋朝贡茶,都是碾碎而揉之,为大小龙团,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茶,采茶芽进贡。其品类有四种,一曰探春、二曰先春、三曰次春、四曰紫笋。宋、元贡茶都是蒸青团茶,到明初,武夷山才罢蒸青团块贡茶,而改芽茶进贡。

在立春以前,采制芽茶进贡,叫探春。立春以前,茶芽未萌发或萌发很少。茶农从早到晚跑山一天也采不到茶芽。受不了压迫剥削,纷纷砍掉茶棵,导致茶园荒芜。贡茶免不了,不得不采制延平(今南平)茶冒充武夷茶。品质低下,武夷真茶久绝。贡茶只能供宫中洗濯瓶盏之用。武夷贡茶至此已衰落了。武夷茶自十三世纪末开始进贡,到十四世纪末一起一落,经历了约一百年的历史。

武夷蒸青贡茶的灭亡,其原因有三:一是,受贡茶之害,使得茶山枯荒,茶农离家外逃;二是,茶久荒。喊山岁犹供祭费,输官茶购自他山,遍采春芽三月内,搜尽深山粟粒雪。官令禁绝民蒙惠。当时的茶农除了每年贡新茶和受地方官吏的敲诈外,还要负担喊山祭费,也不得不购自他山茶,以输官茶。茶山枯荒之原因,遍采春芽三月内,凡岁九百九十斤,大大摧残茶芽生长,久而久之树死山荒,无茶进贡,不得不罢御茶园,改贡延平;三是,炒青技术兴起,品质比蒸青好。这就是蒸青贡茶在中国茶史中的一起一落史。

陈椽先生手迹

明朝武夷小种红茶二起二落

武夷小种红茶,二起于明朝中叶,而衰于清朝初期,历经一百多年,是明朝突出产品。武夷山自从安徽传入松萝制法后,则蒸青绿茶改为炒青绿茶。由于炒制技术和品质都不如国内其它产品,销路不好。武夷山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创制小种红茶,输出国外,扬名国际市场。外国人争购小种红茶。于是全国大兴红茶生产。小种红茶制法,走向绿茶相反,鲜叶杀青改为晒青(萎凋)后揉捻,转色后过红锅,复揉重焙后,薄摊在水筛上过夜,翌早拣梗,簸除碎片,复火后即成毛茶。制法繁复,费时费工。各产区逐渐改进,简化加工步骤为萎凋、揉捻、转色、干燥,创制工夫红茶。简化鲜叶加工,繁复毛茶加工,故名工夫红茶。工夫红茶一经出口,亦名振世界,很快掀起了工夫茶热,于是小种红茶落,工夫红茶兴起,这就是武夷小种红茶在中国茶史中的二起二落史。

据史书记载,约在十五世纪初,武夷山就有炒青绿茶的制法。十六世纪前,就有小种红茶制法了。而盛于十七世纪初。据崇安县令陆廷灿1734年写的《续茶经》中引《随见录》说:“凡茶见日则味夺,惟武夷茶喜日晒。武夷造茶,其岩茶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遂选择其背上有白毛者,另炒另焙,谓之白毫,(国外称红茶为白毫,由此而来。)又名寿星眉。据此,武夷山小种红茶约在十六世纪前已兴盛了。

武夷小种红茶极盛时期,大约在1700年前。植物分类学家林奈在1763年再版的《植物种类》一书中,就误认为武夷星村小种红茶是武夷变种(Varbohea),以武夷变种代表红茶的品种。说明当时星村小种红茶在国际市场上极负盛名,人人周知。当然小种红茶创制年代远早于林奈写在书中的年代。

武夷小种红茶的衰落,约在十八世纪中叶。武夷小种红茶制法传遍福建各县。咸丰年间,福安县坦洋村的姓胡者在小种红茶的制法上加以改进,创制坦洋工夫红茶,远销西欧,颇受欢迎,获利甚厚。政和、福鼎相继仿效,改制工夫红茶,大量出口,号称三大闽红。在国际市场逐渐取代小种红茶,著名于世。1876年工夫红茶制法传到安徽祁门,试制成工“祁红”,以其自然条件和品种适制红茶,品质超过闽红,亦扬名于国际市场。自此,“祁红”兴旺,声名大振,大量输出国外,而武夷星村小种红茶衰落。

清朝武夷青茶三起三落

这里所说的青茶三起三落,主要是指武夷岩茶,兼及闽北建阳、建瓯的奇种、水仙、乌龙等茶树品种所采制的成茶。有些人把武夷茶与武夷岩茶划等号,凡历史记载的武夷茶都以为是指武夷岩茶。是食书不化,不会运用辩证法比较分析是非,搅乱茶史特大的二大错误:其一,把小种茶、工夫茶、花香……等等,都误认为武夷岩茶了。其二,根据其一发展到明朝就有武夷岩茶制法。这两大错误都不符合历史事实,不是唯物论还是陷入唯心论的泥坑里。花香是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的副产品;又是武夷岩茶的正产品之一,一名两解才是正确的,不容搅乱茶史,此其一也。

据明朝徐渤《茶考》、清朝周亮工《闽小记》的记载,改贡延平半岩茶也是武夷蒸青团茶,不是武夷岩茶。明朝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禁止蒸青团茶,改贡芽茶,很明白说明不是武夷岩茶。

据《闽小记》和《鼓山志》以反徐渤《灵源雨茗》和谢肇制中的《采茶曲》记载,鼓山半岩茶都是炒青绿茶。总之,岩茶不冠武夷,武夷不连岩茶都不是现在所指的武夷岩茶。如以字论史,未加分析考证,指鹿为马,就不是历史唯物论的史观。此其二也。

陈椽先生手迹

青茶起源,据长期在安溪县政府工作的黄志农说,县府内部档案记载,安溪如创乌龙品种青茶,是在雍正年间(1723-1735年),这与安溪人苏龙始制乌龙的记载相符合。(注:没有提供史料根据,只是“黄志农说”。)

唐永基、魏德端合编的福建调查统计丛书之五《福建之茶》上册(福建省政府统计处,民国三十三年即1944年出版的。)说:“乌龙茶发源地安溪,以铁观音驰名海外1868年,仅从厦门出口,为35721担,翌年增至85967担,1872年达83170担,1877年突升至九万担,为闽南茶叶出口达到最高水平。

《福建之茶》都以青茶归类。庄晚芳说:“按福建所产乌龙茶,商品名称未见以‘青茶’命名。”是看不见这部书和在福建茶管理局局长时,庄晚芳主编的《闽茶》季刊,以及任农林公司总经理编印的《闽茶》月刊等,亦是以青茶归类是出尔反尔的自打自己的屁股,是一贯的作风。《闽茶》月刊第一卷第四、五期,“香港茶讯”文中说:“本港茶叶价格,目前以岩茶为最高,且缺货,每担一千元港币,其次为水仙每担五百元港币、乌龙每担三百五十元港币。据此香港茶叶市场,亦以岩茶、水仙、乌龙之名,总称为青茶,岩茶与乌龙价格相关天渊,如以乌龙归类,岩茶也属乌龙,则岩茶价格跌至35%,岂不是茶价自杀政策吗!?

从福州出口的茶叶以工夫红茶为主,最高输出量为1878年。自从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大兴红茶输出后,侵占我国红茶市场,中国红茶逐渐衰落,茶农、茶工、茶商三者大受影响,于是不红不绿的青茶应时而兴。

咸丰年间,外国纷纷侵入,国内大乱。内地土匪到处兴起,尤其是福建闽南的土匪最为凶狠,民不聊生。由是安溪农民,纷纷逃难,有的向东过海到台湾,有的向北到漳州而达广东潮州,有的向闽中沙县而达武夷山。安溪人逃到那里就在那里发展茶叶生产,如安溪乌龙制法。所以台湾、漳州、潮州、沙县先后生产茶叶都叫青茶。

据《沙县县志》载:“沙邑茶有两种,一名乌龙,一名红边。制乌龙则用火烘,制红边则日晒,制法略异。”一名乌龙是指青茶,一名红边是指小种红茶,当时红茶是日光萎凋,日光晒干的。这两种制法确略异。庄晚芳未深入研究分析,两相混淆,张冠李戴,搅乱茶叶分类。

青茶兴起是在咸丰年间,工夫红茶衰落,同治年间(1862-1874年)继起大量发展生产出口外销。1868年厦门就出口8596担。光绪年间就逐渐衰落至1千多担,民国初年只剩数百担。因此,促发劳动人民努力奋斗,改进技术,提高品质,而创制武夷岩茶。

历史上所记载的武夷茶都不是指武夷岩茶,武夷岩茶是青茶的发展。武夷岩茶的创制是从闽南安溪居民先逃至沙县而后逃来武夷山定居后。沙县很早也生产青茶。当时,武夷山仅有庙寺和尚,居民很少。安溪难民就定居武夷山岩上,至今岩上的农民仍是安溪人,也是制岩茶的能手。武夷山可耕地不多,一部分安溪难民无以为生,又迁居到江西上饶、广丰乡下定居,到了茶季才来武夷山做茶。武夷岩茶采制都是安溪人。凡是到武夷山的人都知道的,事实胜于雄辩。(注:没有提供史料根据。)

武夷岩茶采制的茶工,除定居的安溪人外,大部分均为逃难到江西的闽南人后代。于春茶前,由上饶、河口一带来崇安,茶季终了,除了留少数长工外,余均清算工资返回江西,现在还是这样不变。

安溪难民来武夷山定居后,在闽南青茶和闽北青茶的制法基础上,结合武夷山小种红茶制法,创制发明武夷岩茶的高超的制茶技术。如安溪铁观音午后晒青,改为早上晒青。两晒两晾是小种红茶的复式萎凋,先日光萎凋而后阴处萎凋,控制萎凋程度。安溪大笳篓摇青改为水筛摇青制法,控制“发酵”程度,制成三红七青的红绿茶的高超品质。双炒双揉改进小种红茶红锅的炒揉不匀,半红半青的花青,小种红茶毛火后即筛分拣梗,岩茶毛火后摊放过夜,把叶梗的液汁分散叶面,增进岩茶的香味。然后去梗,简化加工技术,并使复火均匀。最后低温久烘的炖火,是提高岩茶香味突出的技术措施。近来生产高香红茶都到武夷山学习岩茶的制法。武夷岩茶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劳动人民雄视世界。

武夷岩茶制法,是取烘青、炒青和小种红茶的精华,去红、绿茶不科学的技术措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在鲜叶适制性的基础上,采取细致地、复杂的技术措施。因此,色香味吸收红绿茶之长,扬去红绿茶之短,品质优美,为红绿茶所望尘莫及。

摇青和厚摊静放交叉进行,是岩茶做青关键过程。边促进内质变化,边限制水分继续蒸发,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紧密结合,是质量互变与互相制约的过程,是决定毛茶品质好坏的主要关键。作者曾同研究生、毕业学生三次到武夷山各茶厂实习,每过程都有详细记录,运用制茶的科学理论,分析其优点,公之于众参考。在此从略,请参阅《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武夷茶三起三落》的拙作。

武夷岩茶起源于清末而盛于民国初年。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最盛时期年产五十万斤,1914年还达四午五百斤。后受世界大战影响而减产。到1924年只剩二千五百斤。除内销年平均一万二千斤外,余均销于南洋各地,如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菲律宾、仰光、泰国、安南、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及美国旧金山等地。经营运销者,都多为闽南侨商。每年茶季时,汇款委托赤石茶庄代为收购毛茶加工、包装。或者携款来赤石临时设庄,自行收购毛茶加工,拼配为各种茶名牌号,装运出国。

崇安自从1908年后,迭遭匪患,茶园被破坏,房屋圮废,居民背乡离井,外出谋生。武夷岩茶受害严重。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战争造成劳工缺乏,经济枯竭,运输阻滞与市场消失,种种不景气现象,因而使岩茶生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岩茶侨销中断,致茶园荒芜,厂舍圯颓。1935年匪患虽告平靖,正待苏醒,而战争发生,海口封锁,外销茶无法出口。1941年,南洋沦为战区,岩茶侨销告绝。建国前,武夷岩茶一落千丈,产量只剩一万斤,不及全盛时期的五十分之一,落得可怜。

当今武夷岩茶四起永不落

武夷茶三起三落经历元明清三朝数百年历史,跟着历史向前推进,制茶技术三次革命、创造三种新茶类。制茶技术登上世界最高峰,为任何产茶国所望尘莫及。炎黄子孙的劳动人民,为世界人类作了突出贡献,真了不起!

元朝一起,蒸青贡茶,虽然到明朝改贡芽茶,但蒸青技术还未消沉。如著名绿茶:恩施玉露和日本玉露都是蒸青技术的产品。传到日本逐渐机械化、连续化生产,获得成功后,为苏联、印度生产绿茶的模范。八十年代初,我国曾从日本进口大小不同五套蒸青机具,分给福建松溪郑墩、浙江余杭、江西河口、安徽宣郎广等茶厂,生产蒸青煎茶,畅销日本。后因机具陈旧,加以蒸青技术未加研究,品质下降,先后要求停产。最近西南农业大学刘勤晋教授应用蒸青技术生产生产竹叶青外销绿茶。据寄来的样茶看,可作外销绿上品。蒸青技术值得深入研究,可再创新奇迹。

明朝二起小种红茶,到了清初,虽被工夫红茶取代,但依制法的不同,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松木或枣香的香味,有独特的风格,为个别国外人民还难忘。武夷山桐木关仍继续少量生产,供应国外市场。

清朝三起青茶,推广迅速。产区扩大出口到福建、台湾和广东三省地区,都以生产青茶为主,由青茶再发展为武夷岩茶。由于民国初年,战乱影响,受了挫折。但建国后,产地人民积极改进技术,采用机制,扩大生产,虽然品质不够稳定,但保存风味,也畅销国内外。

陈椽先生手迹

现在武夷岩茶四起,有很多优越条件,为三起所未有的,预测永不落,略述于下:

一是,过去三起都是劳动群众自发的,未有组织领导,现由政府组织武夷岩茶总公司,有坚实的领导,制订武夷岩茶生产规划,指导向国内外销售,农茶、工茶、商茶三者,没有亏损的风险。

二是,建国前后,设立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开展选育优良品种,深入研究栽制技术。育种专家们选择育优良肉桂品种成功后,扩大栽培面积,采制肉桂商品茶,扩大生产有足够的产量,供应市场的需要。1992年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展览会,获得首批金奖。名声四溢。加以扩大茶王大红袍生产,供不应求。茶叶研究所继续选育良种,也获得新品种成功。

三是,时任的育种专家们又在星村协助建立示笵茶场(厂)。一方面培育新品种,如金锁匙、黄龙等;另一方面研究岩茶初制新技术和新机具缩短做青时间,一次重摇青,可相当三次摇青的效果,正在继续试验,如试验成功,可大大缩短生产时间。

以上优越条件,为岩茶四起奠定坚实基础,为今后发展岩茶提供有力的保证。但是为了四起永不落,必须解决以下的问题。

一是,外形的选定:原来岩茶的条索,一般要求壮大勾结,卷曲结实沉重,大小一致。条索松偏轻飘的不合格。大叶形的品种,如水仙,条索粗大疏松,与最低级的红绿茶类似。

二是,创造如筛摇的机具,仍能控制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相适应,制成优美的内质。岩茶分大岩和小岩。一般岩茶条索粗大,色泽青翠,鲜润有光泽,香气馥郁,滋味醇和。大岩汤色深而鲜艳,香气高而长,愈嗅愈香。小岩香气高而短,与大岩不同。

武夷水仙条索比一般的岩茶粗大,色泽青翠黄绿,而鲜润有光,汤色深金黄色而鲜艳,滋味浓厚醇正,入口爽快,浓郁生津,叶底明净清沏。这种优良的内质,都是筛摇工具所形成的。要恢复岩茶原有的香味,筛摇工具的创造极为重要。否则,仍以手工生产,则产量不大,成本高,阻碍销路。

来源于:茶贵人,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八六茶人陈椽:武夷岩茶四起永不落

为了攻破对武夷茶史的种种唯心论者的曲解,特写《武夷茶三起三落》——武夷茶起源考证。发表在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广东茶叶科技》1984年第四期。还我武夷茶史真实面貌,引起全国茶业工作者的重视。尤其是福建茶叶学会通告全省会员共同研究这篇文章,至今已有十年之久了。

1992年武夷山市成立岩茶总公司,为建立《东方茶城》打基础,1993年又要举办第三届岩茶节,为大力发展岩茶产销,筑成千古不灭的坚固基础。特写《武夷茶四起永不落》庆祝纪念。

陈椽先生手迹

武夷茶起源初释

北宋范仲淹诗:“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表明武夷茶为天下茶之冠,名闻全国。从“仙人古栽”做文章,追根可及源。结合茶树从原产地传至全国的历史研究。早则在汉朝就有。西汉初期,“萧何答汉高祖问,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西汉末年,王褒《僮约》记载,既要家僮煎茶,又要去武阳初级市场买茶市集中的成都中级市场出卖,西汉末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

东汉华陀《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华陀是江淮两岸名医。当时茶叶已是江苏、安徽的普遍饮料了。

迟则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武夷茶最早被人称颂,则在南北朝齐时(479-502年)。清朝闽北蒋衡在《晚甘候传》追述武夷茶史说:“先是森伯之祖,尝于王肃善”。据这篇传记记载:晚甘候是武夷茶之名,表字是森伯。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关于森伯二字的来历,宋朝陶谷的《苑茗绿》说:“汤悦有森伯颂,盖茶也,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者,谁能目之”。从这篇文章体会,森伯之意是来自品饮武夷茶后的人体感觉,森伯是超群的好茶,要能体会森伯之意,非熟练地评茶者不能。

宋朝熟知茶事的叶清臣在《述煮茶小品》说:“王肃癖于茗饮”。说明王肃可算得“熟夫汤瓯境界者”。王肃的父亲王奂在当时(479-502年)齐的国都建业(今南京)任尚书右仆射(中书郎,宰相的助手)很可能得到进贡的武夷茶礼品。由此可表明,武夷茶约在一千五百年前就以晚甘候之名而闻于世,那么武夷茶的起源时期更早于此。

公元二世纪,茶树已从原产地沿长江进入四川的泸州(泸县),然后分路流传到东南各省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等地。到了南北朝,东南各省茶叶生产丰盛,促进佛教的推广,佛教推进茶叶生产发展。俗谓“茶佛一味”是至理名言。

如从“武夷茶”三字考证,则至唐朝的史书中也很少看见。武夷茶始于唐朝之说不可慎也。按我国茶叶生产到二世纪,由西南向东南推进,武夷山早该有茶了。据史书记载,武夷茶在六朝时已颇有名气,得行家尝识。但当时武夷山交通不便,崇安尚未设县,属建阳管辖,离崇安南三十里的武夷山,更为一般人所不知。加之文人的形容渲染,或以误传误,使武夷茶名久未显露。直到宋朝以后,崇安建县,武夷茶的名称才渐渐为人所知。

武夷茶发展时期

唐朝建茶(含武夷茶)未普遍见闻,故陆羽《茶经·八之出》说,福州、建州等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到了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孙樵的《送茶焦邢部书》说:“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之”。从此说明,武夷茶在当时已作为馈赠珍品了。

唐天宝七年(748年)封天下名山大川,登仕郎颜行之至武夷山,申采樵之禁,历至五代。限制了武夷茶的生产。唐时,江淮茶区大至发展,交通方便,流通各地。武夷茶区所能提供甚少,自然就无名了。由于这两个原因,所以,武夷茶在唐朝时少闻。

北宋是我国制茶技术变革时期,民间斗茶风俗盛行。名茶很多,仅贡茶就有数十种。当时的建茶、北苑贡茶,以品质日异翻新,而能在“斗品充官茶”的风浪中,盛行北宋半个世纪之久。武夷茶作为北苑贡茶的一部分,虽然被声势浩大的建茶、北苑贡茶所掩盖,但由于北苑茶的兴旺,技术和品质的不断更新,推进武夷茶的发展。所以,至元朝北苑贡茶衰落,而改贡武夷。

明朝王应山的《闽大记》说:“茶出武夷,其品最佳,宋明制造充贡”。表明武夷茶为宋时北苑贡茶的一部分。明朝何乔运的《闽书》说:“宋时贡茶制造品式多端,而皇朝武夷不过贡茶斤耳”。当时武夷茶属建茶的一部分。正如《崇安县志》记载:“宋时贡额尚少”。

武夷茶自宋始渐闻其名。宋朝的苏子瞻说:“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渭)后蔡(襄)相宠加”。这两句话,是说武夷茶专门为贡茶。宋朝的徐珂在《可言》里解释武夷山名的由来说:“相传昔有神人武夷仙居此,故名。”作为“武夷仙人从古栽”的注脚。这些记载说明,由于宋朝武夷茶的发展,武夷茶名声日渐扩大,为人们共同认识,至元朝方才封为贡茶。

元朝武夷蒸青贡茶一起一落

所谓起落,“起”是兴起,“落”是衰落;衰落未必至于灭亡。有的名茶至今尤存,有的名茶,改进制法,尤以新“面目”出现。

宋末,北苑蒸青贡茶衰落,武夷蒸青贡茶兴起接替。元朝大德年间(1302年),浙江省平章高兴始采制充贡,设御茶园于四曲。造喊山台,通仙井在园边。设官采制贡茶。每年到惊蛰,有官为文致祭。祭毕,敲锣打鼓,台上扬声同喊曰:“茶发芽”,井水既满,用以制茶上贡,共九百九十斤,制毕,水遂浑浊而缩。

宋朝贡茶,都是碾碎而揉之,为大小龙团,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茶,采茶芽进贡。其品类有四种,一曰探春、二曰先春、三曰次春、四曰紫笋。宋、元贡茶都是蒸青团茶,到明初,武夷山才罢蒸青团块贡茶,而改芽茶进贡。

在立春以前,采制芽茶进贡,叫探春。立春以前,茶芽未萌发或萌发很少。茶农从早到晚跑山一天也采不到茶芽。受不了压迫剥削,纷纷砍掉茶棵,导致茶园荒芜。贡茶免不了,不得不采制延平(今南平)茶冒充武夷茶。品质低下,武夷真茶久绝。贡茶只能供宫中洗濯瓶盏之用。武夷贡茶至此已衰落了。武夷茶自十三世纪末开始进贡,到十四世纪末一起一落,经历了约一百年的历史。

武夷蒸青贡茶的灭亡,其原因有三:一是,受贡茶之害,使得茶山枯荒,茶农离家外逃;二是,茶久荒。喊山岁犹供祭费,输官茶购自他山,遍采春芽三月内,搜尽深山粟粒雪。官令禁绝民蒙惠。当时的茶农除了每年贡新茶和受地方官吏的敲诈外,还要负担喊山祭费,也不得不购自他山茶,以输官茶。茶山枯荒之原因,遍采春芽三月内,凡岁九百九十斤,大大摧残茶芽生长,久而久之树死山荒,无茶进贡,不得不罢御茶园,改贡延平;三是,炒青技术兴起,品质比蒸青好。这就是蒸青贡茶在中国茶史中的一起一落史。

陈椽先生手迹

明朝武夷小种红茶二起二落

武夷小种红茶,二起于明朝中叶,而衰于清朝初期,历经一百多年,是明朝突出产品。武夷山自从安徽传入松萝制法后,则蒸青绿茶改为炒青绿茶。由于炒制技术和品质都不如国内其它产品,销路不好。武夷山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创制小种红茶,输出国外,扬名国际市场。外国人争购小种红茶。于是全国大兴红茶生产。小种红茶制法,走向绿茶相反,鲜叶杀青改为晒青(萎凋)后揉捻,转色后过红锅,复揉重焙后,薄摊在水筛上过夜,翌早拣梗,簸除碎片,复火后即成毛茶。制法繁复,费时费工。各产区逐渐改进,简化加工步骤为萎凋、揉捻、转色、干燥,创制工夫红茶。简化鲜叶加工,繁复毛茶加工,故名工夫红茶。工夫红茶一经出口,亦名振世界,很快掀起了工夫茶热,于是小种红茶落,工夫红茶兴起,这就是武夷小种红茶在中国茶史中的二起二落史。

据史书记载,约在十五世纪初,武夷山就有炒青绿茶的制法。十六世纪前,就有小种红茶制法了。而盛于十七世纪初。据崇安县令陆廷灿1734年写的《续茶经》中引《随见录》说:“凡茶见日则味夺,惟武夷茶喜日晒。武夷造茶,其岩茶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遂选择其背上有白毛者,另炒另焙,谓之白毫,(国外称红茶为白毫,由此而来。)又名寿星眉。据此,武夷山小种红茶约在十六世纪前已兴盛了。

武夷小种红茶极盛时期,大约在1700年前。植物分类学家林奈在1763年再版的《植物种类》一书中,就误认为武夷星村小种红茶是武夷变种(Varbohea),以武夷变种代表红茶的品种。说明当时星村小种红茶在国际市场上极负盛名,人人周知。当然小种红茶创制年代远早于林奈写在书中的年代。

武夷小种红茶的衰落,约在十八世纪中叶。武夷小种红茶制法传遍福建各县。咸丰年间,福安县坦洋村的姓胡者在小种红茶的制法上加以改进,创制坦洋工夫红茶,远销西欧,颇受欢迎,获利甚厚。政和、福鼎相继仿效,改制工夫红茶,大量出口,号称三大闽红。在国际市场逐渐取代小种红茶,著名于世。1876年工夫红茶制法传到安徽祁门,试制成工“祁红”,以其自然条件和品种适制红茶,品质超过闽红,亦扬名于国际市场。自此,“祁红”兴旺,声名大振,大量输出国外,而武夷星村小种红茶衰落。

清朝武夷青茶三起三落

这里所说的青茶三起三落,主要是指武夷岩茶,兼及闽北建阳、建瓯的奇种、水仙、乌龙等茶树品种所采制的成茶。有些人把武夷茶与武夷岩茶划等号,凡历史记载的武夷茶都以为是指武夷岩茶。是食书不化,不会运用辩证法比较分析是非,搅乱茶史特大的二大错误:其一,把小种茶、工夫茶、花香……等等,都误认为武夷岩茶了。其二,根据其一发展到明朝就有武夷岩茶制法。这两大错误都不符合历史事实,不是唯物论还是陷入唯心论的泥坑里。花香是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的副产品;又是武夷岩茶的正产品之一,一名两解才是正确的,不容搅乱茶史,此其一也。

据明朝徐渤《茶考》、清朝周亮工《闽小记》的记载,改贡延平半岩茶也是武夷蒸青团茶,不是武夷岩茶。明朝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禁止蒸青团茶,改贡芽茶,很明白说明不是武夷岩茶。

据《闽小记》和《鼓山志》以反徐渤《灵源雨茗》和谢肇制中的《采茶曲》记载,鼓山半岩茶都是炒青绿茶。总之,岩茶不冠武夷,武夷不连岩茶都不是现在所指的武夷岩茶。如以字论史,未加分析考证,指鹿为马,就不是历史唯物论的史观。此其二也。

陈椽先生手迹

青茶起源,据长期在安溪县政府工作的黄志农说,县府内部档案记载,安溪如创乌龙品种青茶,是在雍正年间(1723-1735年),这与安溪人苏龙始制乌龙的记载相符合。(注:没有提供史料根据,只是“黄志农说”。)

唐永基、魏德端合编的福建调查统计丛书之五《福建之茶》上册(福建省政府统计处,民国三十三年即1944年出版的。)说:“乌龙茶发源地安溪,以铁观音驰名海外1868年,仅从厦门出口,为35721担,翌年增至85967担,1872年达83170担,1877年突升至九万担,为闽南茶叶出口达到最高水平。

《福建之茶》都以青茶归类。庄晚芳说:“按福建所产乌龙茶,商品名称未见以‘青茶’命名。”是看不见这部书和在福建茶管理局局长时,庄晚芳主编的《闽茶》季刊,以及任农林公司总经理编印的《闽茶》月刊等,亦是以青茶归类是出尔反尔的自打自己的屁股,是一贯的作风。《闽茶》月刊第一卷第四、五期,“香港茶讯”文中说:“本港茶叶价格,目前以岩茶为最高,且缺货,每担一千元港币,其次为水仙每担五百元港币、乌龙每担三百五十元港币。据此香港茶叶市场,亦以岩茶、水仙、乌龙之名,总称为青茶,岩茶与乌龙价格相关天渊,如以乌龙归类,岩茶也属乌龙,则岩茶价格跌至35%,岂不是茶价自杀政策吗!?

从福州出口的茶叶以工夫红茶为主,最高输出量为1878年。自从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大兴红茶输出后,侵占我国红茶市场,中国红茶逐渐衰落,茶农、茶工、茶商三者大受影响,于是不红不绿的青茶应时而兴。

咸丰年间,外国纷纷侵入,国内大乱。内地土匪到处兴起,尤其是福建闽南的土匪最为凶狠,民不聊生。由是安溪农民,纷纷逃难,有的向东过海到台湾,有的向北到漳州而达广东潮州,有的向闽中沙县而达武夷山。安溪人逃到那里就在那里发展茶叶生产,如安溪乌龙制法。所以台湾、漳州、潮州、沙县先后生产茶叶都叫青茶。

据《沙县县志》载:“沙邑茶有两种,一名乌龙,一名红边。制乌龙则用火烘,制红边则日晒,制法略异。”一名乌龙是指青茶,一名红边是指小种红茶,当时红茶是日光萎凋,日光晒干的。这两种制法确略异。庄晚芳未深入研究分析,两相混淆,张冠李戴,搅乱茶叶分类。

青茶兴起是在咸丰年间,工夫红茶衰落,同治年间(1862-1874年)继起大量发展生产出口外销。1868年厦门就出口8596担。光绪年间就逐渐衰落至1千多担,民国初年只剩数百担。因此,促发劳动人民努力奋斗,改进技术,提高品质,而创制武夷岩茶。

历史上所记载的武夷茶都不是指武夷岩茶,武夷岩茶是青茶的发展。武夷岩茶的创制是从闽南安溪居民先逃至沙县而后逃来武夷山定居后。沙县很早也生产青茶。当时,武夷山仅有庙寺和尚,居民很少。安溪难民就定居武夷山岩上,至今岩上的农民仍是安溪人,也是制岩茶的能手。武夷山可耕地不多,一部分安溪难民无以为生,又迁居到江西上饶、广丰乡下定居,到了茶季才来武夷山做茶。武夷岩茶采制都是安溪人。凡是到武夷山的人都知道的,事实胜于雄辩。(注:没有提供史料根据。)

武夷岩茶采制的茶工,除定居的安溪人外,大部分均为逃难到江西的闽南人后代。于春茶前,由上饶、河口一带来崇安,茶季终了,除了留少数长工外,余均清算工资返回江西,现在还是这样不变。

安溪难民来武夷山定居后,在闽南青茶和闽北青茶的制法基础上,结合武夷山小种红茶制法,创制发明武夷岩茶的高超的制茶技术。如安溪铁观音午后晒青,改为早上晒青。两晒两晾是小种红茶的复式萎凋,先日光萎凋而后阴处萎凋,控制萎凋程度。安溪大笳篓摇青改为水筛摇青制法,控制“发酵”程度,制成三红七青的红绿茶的高超品质。双炒双揉改进小种红茶红锅的炒揉不匀,半红半青的花青,小种红茶毛火后即筛分拣梗,岩茶毛火后摊放过夜,把叶梗的液汁分散叶面,增进岩茶的香味。然后去梗,简化加工技术,并使复火均匀。最后低温久烘的炖火,是提高岩茶香味突出的技术措施。近来生产高香红茶都到武夷山学习岩茶的制法。武夷岩茶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劳动人民雄视世界。

武夷岩茶制法,是取烘青、炒青和小种红茶的精华,去红、绿茶不科学的技术措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在鲜叶适制性的基础上,采取细致地、复杂的技术措施。因此,色香味吸收红绿茶之长,扬去红绿茶之短,品质优美,为红绿茶所望尘莫及。

摇青和厚摊静放交叉进行,是岩茶做青关键过程。边促进内质变化,边限制水分继续蒸发,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紧密结合,是质量互变与互相制约的过程,是决定毛茶品质好坏的主要关键。作者曾同研究生、毕业学生三次到武夷山各茶厂实习,每过程都有详细记录,运用制茶的科学理论,分析其优点,公之于众参考。在此从略,请参阅《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武夷茶三起三落》的拙作。

武夷岩茶起源于清末而盛于民国初年。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最盛时期年产五十万斤,1914年还达四午五百斤。后受世界大战影响而减产。到1924年只剩二千五百斤。除内销年平均一万二千斤外,余均销于南洋各地,如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菲律宾、仰光、泰国、安南、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及美国旧金山等地。经营运销者,都多为闽南侨商。每年茶季时,汇款委托赤石茶庄代为收购毛茶加工、包装。或者携款来赤石临时设庄,自行收购毛茶加工,拼配为各种茶名牌号,装运出国。

崇安自从1908年后,迭遭匪患,茶园被破坏,房屋圮废,居民背乡离井,外出谋生。武夷岩茶受害严重。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战争造成劳工缺乏,经济枯竭,运输阻滞与市场消失,种种不景气现象,因而使岩茶生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岩茶侨销中断,致茶园荒芜,厂舍圯颓。1935年匪患虽告平靖,正待苏醒,而战争发生,海口封锁,外销茶无法出口。1941年,南洋沦为战区,岩茶侨销告绝。建国前,武夷岩茶一落千丈,产量只剩一万斤,不及全盛时期的五十分之一,落得可怜。

当今武夷岩茶四起永不落

武夷茶三起三落经历元明清三朝数百年历史,跟着历史向前推进,制茶技术三次革命、创造三种新茶类。制茶技术登上世界最高峰,为任何产茶国所望尘莫及。炎黄子孙的劳动人民,为世界人类作了突出贡献,真了不起!

元朝一起,蒸青贡茶,虽然到明朝改贡芽茶,但蒸青技术还未消沉。如著名绿茶:恩施玉露和日本玉露都是蒸青技术的产品。传到日本逐渐机械化、连续化生产,获得成功后,为苏联、印度生产绿茶的模范。八十年代初,我国曾从日本进口大小不同五套蒸青机具,分给福建松溪郑墩、浙江余杭、江西河口、安徽宣郎广等茶厂,生产蒸青煎茶,畅销日本。后因机具陈旧,加以蒸青技术未加研究,品质下降,先后要求停产。最近西南农业大学刘勤晋教授应用蒸青技术生产生产竹叶青外销绿茶。据寄来的样茶看,可作外销绿上品。蒸青技术值得深入研究,可再创新奇迹。

明朝二起小种红茶,到了清初,虽被工夫红茶取代,但依制法的不同,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松木或枣香的香味,有独特的风格,为个别国外人民还难忘。武夷山桐木关仍继续少量生产,供应国外市场。

清朝三起青茶,推广迅速。产区扩大出口到福建、台湾和广东三省地区,都以生产青茶为主,由青茶再发展为武夷岩茶。由于民国初年,战乱影响,受了挫折。但建国后,产地人民积极改进技术,采用机制,扩大生产,虽然品质不够稳定,但保存风味,也畅销国内外。

陈椽先生手迹

现在武夷岩茶四起,有很多优越条件,为三起所未有的,预测永不落,略述于下:

一是,过去三起都是劳动群众自发的,未有组织领导,现由政府组织武夷岩茶总公司,有坚实的领导,制订武夷岩茶生产规划,指导向国内外销售,农茶、工茶、商茶三者,没有亏损的风险。

二是,建国前后,设立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开展选育优良品种,深入研究栽制技术。育种专家们选择育优良肉桂品种成功后,扩大栽培面积,采制肉桂商品茶,扩大生产有足够的产量,供应市场的需要。1992年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展览会,获得首批金奖。名声四溢。加以扩大茶王大红袍生产,供不应求。茶叶研究所继续选育良种,也获得新品种成功。

三是,时任的育种专家们又在星村协助建立示笵茶场(厂)。一方面培育新品种,如金锁匙、黄龙等;另一方面研究岩茶初制新技术和新机具缩短做青时间,一次重摇青,可相当三次摇青的效果,正在继续试验,如试验成功,可大大缩短生产时间。

以上优越条件,为岩茶四起奠定坚实基础,为今后发展岩茶提供有力的保证。但是为了四起永不落,必须解决以下的问题。

一是,外形的选定:原来岩茶的条索,一般要求壮大勾结,卷曲结实沉重,大小一致。条索松偏轻飘的不合格。大叶形的品种,如水仙,条索粗大疏松,与最低级的红绿茶类似。

二是,创造如筛摇的机具,仍能控制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相适应,制成优美的内质。岩茶分大岩和小岩。一般岩茶条索粗大,色泽青翠,鲜润有光泽,香气馥郁,滋味醇和。大岩汤色深而鲜艳,香气高而长,愈嗅愈香。小岩香气高而短,与大岩不同。

武夷水仙条索比一般的岩茶粗大,色泽青翠黄绿,而鲜润有光,汤色深金黄色而鲜艳,滋味浓厚醇正,入口爽快,浓郁生津,叶底明净清沏。这种优良的内质,都是筛摇工具所形成的。要恢复岩茶原有的香味,筛摇工具的创造极为重要。否则,仍以手工生产,则产量不大,成本高,阻碍销路。

我爱武夷岩茶,谨此祝贺第三届岩茶节盛大展销会完满成功!预祝贺“东方茶城“早日实现!

1993年中秋节于安徽农业大学品茗小居(来源:武夷山茶产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