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夏日红茶炒制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茶友评测|T三·有机 绵绵红茶「 红茶的正确打开方式」

文章来源于新茶网
作者:同尘茶话

  产品档案

  品牌:T三有机茶
  产品名称:袋泡茶·绵绵红茶
  产品类型:红茶袋泡茶
  原料:茶叶鲜叶
  生产标准:GB/T24690
  生产许可证:SC11444188101063
  出口备案号:4400/04035
  保质期:36个月
  生产日期:2018年11月8日
  贮存条件:密封、防潮湿、防异味、避光直射
  产地:广东清远市英德
  生产商:广东德高信食品加工有限公司
  生产地址:英德市黄花镇岩背村原岩背镇政府旧址
  服务热线:4008-922-138
  净含量:32g
  参考价:98元/盒


  


  包装点评

  先说T三有机茶·绵绵红茶的包装设计,产品颜值真的很高,也可能是因为包装太好看了,所以申请了很多次才被选中,有点小确幸。
  抽拉式的盒子设计很方便,盒子上油画向日葵文艺又清新,盒子放在办公室的桌子上就是一个亮点。拉开盒子,四个格子,每个格子里有四小包茶,一盒有16包,零售价98元的话,每1小袋大概6元钱,每小袋含2克红茶,那么每1克茶大概是3元钱。对比一饼357g的普洱茶,大概要卖到1071元钱,这样一算,还真有点小贵呢。
  但是,看在这么用心地设计包装,它又真的很值,毕竟年轻人们越来越喜欢为出色的设计买单了。也希望云南普洱茶的产品设计可以慢慢进步吧……
  如果绵绵红茶喝完了,盒子还可以用来收纳一些小物件,这样看来也是物尽其用了。

  

  

  

  口感点评

  撕开一小袋绵绵红茶,红茶干茶被装在一只纱质的三角包里,有一根棉线拴挂。选一只大容量的公道杯,将茶包放入杯中,倒入100ml的热水洗一次茶,倒出茶水。然后再倒入200ml热水冲泡。一般来说冲泡红茶的水温可以保持80℃-85℃之间,可以拎起茶包稍微晃动一圈,15秒后拎出茶包,第一杯红茶就泡好了。
  热水与红茶接触时,香气就弥漫开来。香气很暖,闻到时的那种感觉,让人联想起圣诞夜时,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铺满积雪的大街上,路过灯火通明的窗子,房子里欢声笑语,壁炉里松木在火焰里吱吱作响,餐桌上有木炭烤好的火鸡、红酒、奶茶、水果……这一切,都在红茶香在空气中扩散时与小女孩更近,虽然是个悲伤的故事,但是在幻想中的那一刻,幸福感确实存在过。绵绵红茶的香气也给我带来这种片刻的幸福感。
  第一泡的茶汤,茶汤清澈透亮,汤色金黄,香气馥郁,有烘焙面包时的甜香。入口时,会有香甜的感觉,喝了几口时还会感受到丝丝回甘。最奇特的是,在茶汤冷后会有与热饮时完全不一样的表现。茶汤冷后,会有一股干玫瑰的香气,喝下去时,也仿佛泡了一杯玫瑰水。
  总体来说,这款红茶比立顿要好喝许多,品质也更佳,耐泡度适中。

  

  

  


  红茶是一种在年轻人中口味接受度更高的茶类,因此,做成各种各样的调味茶也更好喝,在办公室找到:红枣、陈皮、一勺蜂蜜,倒入一杯泡好的绵绵红茶,静置5分钟,一杯新式茶的售价25元的蜜香红茶就DIY好了。


  说好的申请到T三绵绵红茶就要写3种红茶的喝法,除了上文提到的清饮和加辅料冲泡的方式,以下方法茶友们可以试一下哦。
  第一种:柠檬红茶
  将一小包绵绵红茶洗茶后,倒入600ml热水(水温80℃-85℃之间),静置3分钟,拿出茶袋,将泡好的红茶放凉,放入6g蜂蜜,搅拌均匀,倒入10个冰块,将半个黄柠檬切成片放入瓶中,一壶夏日特饮柠檬红茶就做好了。
  第二种:烘焙奶茶
  做烘焙奶茶,最重要的就是“烘焙”啦!取3小袋绵绵红茶,剪开三角纱包,将红茶倒在一个小盘子里,然后放入烤箱烤2分钟。(没有烤箱的小伙伴,可以用微波炉加热、或者用平底锅炒制一下,香气散出即可)。
  将烤好的红茶干茶,倒入100m l热水洗一次茶,然后再倒入300ml热水,浸泡30秒,滤出茶汤,将茶汤与250ml纯牛奶混合,加热搅拌,即将沸腾时关火,然后加入5g左右焦糖,一杯暖心热饮烘焙奶茶就大功告成了。
  特别感谢新茶网提供评测茶样

为了你的1分钟,我翻阅了5000年茶史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不妨饮一杯茶,看一段文,暂时从尘世烦扰中抽离,很可以去除心中的烦躁。

  现在,请您寻出心爱的茶具,泡一杯心爱的茶,听小懂讲讲这片小小的东方树叶的历史。您的茶喝完了,这篇文章差不多也要看完了。

  ·  正  ·  文  ·  来  ·  啦  ·

  首先要说的是,“茶”这个字,在唐代以前是没有的,当时写作“荼”字,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才将“荼”改为了“茶”。

你知道“茶”字有几种写法吗?  

  那么,我们就从上古时代开始说起,追根溯源,讲一下茶是如何被祖先发现,又如何迅速风靡世界,成为国民饮品的。

  上古时代(茶作药用)

  关于茶的确切起源,众说纷纭,无从查考。不过大多数看法倾向于神农氏。

  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百草》中也说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而茶解之。”(真是太难为神农氏了)

真乃神药也!  

  可见,茶最早是作为一种药材出现的。

  东西周(茶是用来吃的)

  到了东西周时期,已经开始人工种植茶树了,不过那时候茶是用来吃的,有的直接嚼叶子吃,有的将茶叶放进汤里,还有的直接煮把茶叶放粥里,做成“茶叶粥”。直到现在,我们还有类似的做法,比如煮茶叶蛋,煮茶香鸡等,只不过不再吃茶叶了。

  秦(吃茶改为喝茶)

  秦朝时,人们不再单一地吃茶,而是逐渐当饮品来喝,同时依然拿来做药用。

  两汉(茶饼出现)

  两汉时期,制茶工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开始出现更易运输的茶饼。成都成为了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东汉时期的华佗明确提出茶是一种很好的药材,有消除疲劳,提神醒脑之效,经常安利给朋友们。

此物提神醒脑,消除疲劳,

实在是外出旅行,居家必备之佳品,

老哥要不要试试?

  唐(出现“煎茶”之道)

  唐朝时,茶逐渐开始成为一种艺术,流行于高层人士中。将喝茶上升到艺术层面的,当仁不让地要归功于“茶圣”陆羽。

  中唐以前,人们喝茶的时候还要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物。

  傲娇的陆羽非常瞧不上这种喝茶方式,曾直言“斯沟渠间弃水耳”——这简直是臭水沟里的废水。

那帮人喝茶太没品,跌份儿! 

  他将这些调味料全都舍弃,只保留了盐来调味。

  唐代这样的喝茶方法,叫做“煎茶”:

  先将饼茶碾成粉末,置于锅中煎煮,而后再加盐调味,以去除苦味。煎好的茶用长匙舀至面前的小茶碗中饮用。


  唐代茶具(点击可查看大图)
  将茶放于茶鍑中煎煮,茶鍑架在交床上
  风炉至于交床下加热茶鍑底部
  从鹾簋中取适量盐中和茶的苦涩
  《中华遗产》2016年05期 绘画/司马公公

  宋(斗茶盛行)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朝人均GPD很高,生活水平领先世界。有钱有闲,人们对茶的研究也更为深入,茶饼在宋朝极为流行。

  茶饼有多贵呢?在宋代,一饼茶值二两黄金。在茶饼中,龙凤团茶可以说是茶中的LV,妥妥的奢侈品,每一团具有龙凤纹饰的茶饼可值数十万钱。

  而且,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的玩法也越来越多。大家都知道斗蛐蛐,斗狗,然而这些活动在宋朝人看来太LOW了,他们玩的是“斗茶”,认为这才是文人雅趣,而斗茶和“品香、插花、挂画”并称为 “四大雅事” 。

斗一波,来不来?斗就斗,谁怕谁! 

  斗茶的要点在于“点茶”:

  点茶就是用小勺将茶末分到几个茶碗里,冲入滚水,用茶匙或茶筅、茶筋等搅动茶汤,使之产生茶沫,乃至咬盏挂杯,幻化出花草虫鱼之类现象。

  点茶完毕,接下来就是“斗茶”了:

  斗茶,一看颜色,汤色纯白如乳胜出,青白、黄白、灰白为负;、二看汤花,汤花匀细,久聚不散,紧咬盏沿,没有水痕,叫做“咬盏”,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

  点茶技法后来被日本僧人南浦昭明传至日本,后发展成了抹茶道,成为了日本文化一个重要标签。

源自宋代的日本抹茶

  在中国文化史上,唐诗宋词不仅构筑了中华文化的高峰,茶文化也形成了两座巅峰。

  元(工艺转变,重炒制)

  开始制作散茶,并且在制作工艺上有所转变,重炒制。

  明(改团为散,散茶盛行)

  明朝时朱元璋废团茶改散茶,散茶逐渐成为主流。如今我们熟悉的绿茶、黄茶、红茶、乌龙茶,都是因为废团改散,制茶工艺改良之后,才逐渐出现的。

你们能喝上绿茶红茶乌龙茶,都得感谢我!

  散茶风行民间,喝茶方式也变得更简单:直接用沸水冲泡,这一饮茶的方式也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清代不仅出现了如今我们喝到的大多数茶类,更有很多爱喝茶的皇帝。

  其中以乾隆为代表,乾隆皇帝就曾经说过:“君不可一日无茶”。

  同时,茶具也进行了简化,这样也更利于茶文化的传播。清朝盖碗的流行,就和爱茶的乾隆皇帝密不可分。

朕独爱盖碗茶

  走向世界

  由于便于运输,体轻价高,大航海时代,西方人开始对茶进行大量交换。

  18世纪时,茶已经取代丝绸,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这个阶段也被命名为茶叶世纪,而从中国输出的茶也成为了西方人身份的象征。

"hey Elizabeth,how about the tea?"  "delicous!"

  贵族借由茶展示自己的优雅品味,收藏来自中国的茶具也成为了贵族权力的象征。从此,西方人对茶的态度从狂热变味上瘾,并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创造。

  如今

  一片小小的东方树叶

  经由先人智慧,千年传承

  沉淀出高度成熟的人间精品

  风靡全世界

  深深影响各地的人们

  日本茶道,延续茶的古典之美

  欧洲下午茶,在都市中享片刻欢愉

  潮汕功夫茶已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至此,大自然对东方人民的馈赠

  传播到了全世界

  茶

  起源于中国

  风行于世界

  未来

  相信茶文化会继续多样化

  茶会继续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和回味!

  参考资料:

  1、《中国茶经》,陈宗懋、杨亚军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修订版。

  2、《中国茶叶词典》,陈宗懋、杨亚军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版权声明:源于网络,贵在分享,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尽快处理!

1分钟,带你踏遍5000年茶史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不妨饮一杯茶,看一段文,暂时从尘世烦扰中抽离,很可以去除心中的烦躁。

现在,请您寻出心爱的茶具,泡一杯心爱的茶,听小懂讲讲这片小小的东方树叶的历史。您的茶喝完了,这篇文章差不多也要看完了。

首先要说的是,“茶”这个字,在唐代以前是没有的,当时写作“荼”字,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才将“荼”改为了“茶”。

你知道“茶”字有几种写法吗?


那么,我们就从上古时代开始说起,追根溯源,讲一下茶是如何被祖先发现,又如何迅速风靡世界,成为国民饮品的。


上古时代(茶作药用)


关于茶的确切起源,众说纷纭,无从查考。不过大多数看法倾向于神农氏。


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百草》中也说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而茶解之。”(真是太难为神农氏了)


真乃神药也!


可见,茶最早是作为一种药材出现的。


东西周(茶是用来吃的)


到了东西周时期,已经开始人工种植茶树了,不过那时候茶是用来吃的,有的直接嚼叶子吃,有的将茶叶放进汤里,还有的直接煮把茶叶放粥里,做成“茶叶粥”。直到现在,我们还有类似的做法,比如煮茶叶蛋,煮茶香鸡等,只不过不再吃茶叶了。




秦(吃茶改为喝茶)


秦朝时,人们不再单一地吃茶,而是逐渐当饮品来喝,同时依然拿来做药用。


两汉(茶饼出现)


两汉时期,制茶工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开始出现更易运输的茶饼。成都成为了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东汉时期的华佗明确提出茶是一种很好的药材,有消除疲劳,提神醒脑之效,经常安利给朋友们。


此物提神醒脑,消除疲劳,

实在是外出旅行,居家必备之佳品,

老哥要不要试试?


唐(出现“煎茶”之道)


唐朝时,茶逐渐开始成为一种艺术,流行于高层人士中。将喝茶上升到艺术层面的,当仁不让地要归功于“茶圣”陆羽。


中唐以前,人们喝茶的时候还要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物。


傲娇的陆羽非常瞧不上这种喝茶方式,曾直言“斯沟渠间弃水耳”——这简直是臭水沟里的废水。


那帮人喝茶太没品,跌份儿!


他将这些调味料全都舍弃,只保留了盐来调味。


唐代这样的喝茶方法,叫做“煎茶”:


先将饼茶碾成粉末,置于锅中煎煮,而后再加盐调味,以去除苦味。煎好的茶用长匙舀至面前的小茶碗中饮用。



唐代茶具(点击可查看大图)

将茶放于茶鍑中煎煮,茶鍑架在交床上

风炉至于交床下加热茶鍑底部

从鹾簋中取适量盐中和茶的苦涩

《中华遗产》2016年05期 绘画/司马公公


宋(斗茶盛行)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朝人均GPD很高,生活水平领先世界。有钱有闲,人们对茶的研究也更为深入,茶饼在宋朝极为流行。


茶饼有多贵呢?在宋代,一饼茶值二两黄金。在茶饼中,龙凤团茶可以说是茶中的LV,妥妥的奢侈品,每一团具有龙凤纹饰的茶饼可值数十万钱。


而且,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的玩法也越来越多。大家都知道斗蛐蛐,斗狗,然而这些活动在宋朝人看来太LOW了,他们玩的是“斗茶”,认为这才是文人雅趣,而斗茶和“品香、插花、挂画”并称为 “四大雅事” 。


斗一波,来不来?斗就斗,谁怕谁!



斗茶的要点在于“点茶”:


点茶就是用小勺将茶末分到几个茶碗里,冲入滚水,用茶匙或茶筅、茶筋等搅动茶汤,使之产生茶沫,乃至咬盏挂杯,幻化出花草虫鱼之类现象。



点茶完毕,接下来就是“斗茶”了。


斗茶,一看颜色,汤色纯白如乳胜出,青白、黄白、灰白为负;、二看汤花,汤花匀细,久聚不散,紧咬盏沿,没有水痕,叫做“咬盏”,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


点茶技法后来被日本僧人南浦昭明传至日本,后发展成了抹茶道,成为了日本文化一个重要标签。


源自宋代的日本抹茶


在中国文化史上,唐诗宋词不仅构筑了中华文化的高峰,茶文化也形成了两座巅峰。


元(工艺转变,重炒制)


开始制作散茶,并且在制作工艺上有所转变,重炒制。


明(改团为散,散茶盛行)


明朝时朱元璋废团茶改散茶,散茶逐渐成为主流。如今我们熟悉的绿茶、黄茶、红茶、乌龙茶,都是因为废团改散,制茶工艺改良之后,才逐渐出现的。


你们能喝上绿茶红茶乌龙茶,都得感谢我!


散茶风行民间,喝茶方式也变得更简单:直接用沸水冲泡,这一饮茶的方式也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清(简化茶具)


清代不仅出现了如今我们喝到的大多数茶类,更有很多爱喝茶的皇帝。


其中以乾隆为代表,乾隆皇帝就曾经说过:“君不可一日无茶”。


同时,茶具也进行了简化,这样也更利于茶文化的传播。清朝盖碗的流行,就和爱茶的乾隆皇帝密不可分。


朕独爱盖碗茶


走向世界


由于便于运输,体轻价高,大航海时代,西方人开始对茶进行大量交换。



18世纪时,茶已经取代丝绸,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这个阶段也被命名为茶叶世纪,而从中国输出的茶也成为了西方人身份的象征。


"hey Elizabeth,how about the tea?"  "delicous!"


贵族借由茶展示自己的优雅品味,收藏来自中国的茶具也成为了贵族权力的象征。从此,西方人对茶的态度从狂热变味上瘾,并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创造。


如今


一片小小的东方树叶

经由先人智慧,千年传承

沉淀出高度成熟的人间精品

风靡全世界

深深影响各地的人们

日本茶道,延续茶的古典之美

欧洲下午茶,在都市中享片刻欢愉

潮汕功夫茶已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至此,大自然对东方人民的馈赠

传播到了全世界

起源于中国

风行于世界

未来

相信茶文化会继续多样化

茶会继续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和回味!


参考资料:

1、《中国茶经》陈宗懋、杨亚军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修订版。

2、《中国茶叶词典》,陈宗懋、杨亚军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