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雨水茶口感

找到约1,168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刀哥说茶】纯料古树茶为什么越来越不好卖了?

近几年来,古树茶成为普洱茶市场上最具品饮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品类之一。


严格来说,古树茶只是一个概念,此概念起源于2003年前后,指用古茶树为原料制成的普洱茶品。不过那个时期,市场上最受追捧的是老陈茶,古树茶只有少部分发烧友在玩。2007年,普洱茶市场崩盘,连续三年整个市场一片萧条,普洱茶无人问津。直到2010年普洱茶开始复苏,在以雨林古茶坊为先锋的一大波打着古树茶招牌的茶企的带动下,普洱茶强势归来,普洱古树茶以“原生态”、“大健康”、“高品质”的理念刷新了茶叶爱好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三观,古树茶的概念几乎席卷了全国大部分的茶叶市场。

2001年-2010年之间,古树茶以平均每年30%的增长速度,成为很多藏家的新宠,2010-2020年之间,普洱古树茶热到巅峰,从消费前沿城市到原产地,从芳村到东莞,从昆明到勐海,茶叶市场里90%以上的茶店都是在兜售普洱茶,而这些茶店里90%以上的品类都打着当下流行的山头古树茶的旗号。

2020年开始,风云突变,茶市再次翻脸。首当其冲的就是被大家捧上天的古树茶!下游的很多商家反应古树茶不好卖了,茶店里不再是清一色的纯料古树茶了,突然间多出了滇红、晒红和云南白茶,上游的原料端,普洱茶的四大核心产区临沧、普洱、勐海、易武,包括一些以往的明星山头和热门小产区冰岛、昔归、景迈、班章、曼松、弯弓、薄荷塘等,茶农也少见地积压毛料被存茶,存的可是以往一泡难求的纯料古树啊!

固然在2020年有特殊的情形,由于疫情和旱情的双重打压,云南茶区的产量和质量都受到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也是直线下滑,但古树茶存在的这个现状并不是去年才爆发出来的,这个是日积月累才形成的。2021年3月我们上了一转茶山,茶叶的质量、产量有所好转,预期价格也是稳中有升,山上茶农信心满满,但回到茶城,从茶商的反馈情况看并不乐观,茶老板们坦言,今年提前预定古树茶的顾客并没有增加,定的量还在减少,他们自己也不打算像往年一样主动存些古树茶了。


为什么古树茶越来越不好卖了?这和整个茶市的低迷有些关系,但即便在这样的形势下,普洱熟茶、中老期茶、小青柑、碎银子、晒红、云南白茶和一些地端一些的普洱生茶依旧“嗖嗖嗖”地出货,看来得从古树茶身上找原因了。

古树茶不好吗?非也!树龄、生态摆在那里,滋味口感一样牛x,山头风味依旧醉人,越陈越香无可挑剔…和店家交谈得知,真正的古树纯料,品质上没有问题,那就是其它问题了!

既然从卖家那里找不到原因,那就只有从卖家——顾客那里去找了,从顾客的角度观察,影响他们购买古树茶的因素不外乎价格、口感和市场:

  • “价格高昂?”

从价格上排序,在普洱茶的所有品类里,老茶永远占据着金字塔的塔尖,但是指那些年份够长,仓储干净还有一定来历的老茶,比如百年宋聘号,再次也是八八青92方砖之类的,一片茶价格上动辄几万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但这样的老茶注定是凤毛麟角的稀缺资源,一般人只能远观仰视难以企及。其它的中期茶,但凡有点年份和来历的中期茶价格也不菲,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还是少数的知名品牌,一般的中期茶(10-20年左右)一片茶上一千元的还是很难出手,商家在入手之后多半还要存上几年,至少和一些名山古树新茶的价格没得比。

接下来普洱茶价格金字塔的第二台阶就数古树茶了,虽然古树茶也是稀缺资源,只占云南茶资源的5%不到,但毕竟可以喝到、买到甚至存到,网络时代信息透明上网店就能选购,入门几乎没有门槛打个飞的就能到原产地上茶山从茶农手上收购。价格虽高,可操作性却强,所以即便大家都知道它是普洱茶品类中的奢侈品,还是有不计其数的金主抱着钱去山上收茶,不计其数的茶企茶商重金投资在古树茶。商家、顾客、玩家都奔着古树茶去,茶价自然很快飙高。

但是物极必反,一方面既然它是高端货,价格就不会低,一片名山古树纯料如果低于1000块,资深茶友都会质疑它的可信度,这个价位一般的消费者显然是承受不了的;另一方面既然它是稀缺的奢侈品,就注定只有在小圈子内流通,只有少数人真正消费,问题是这个圈子已经饱和了,年年发芽年年生产的那些古树茶,还指望谁来买单?

古树茶难卖,不是价格太高,而是圈子太小,市场趋于饱和,消费者的有限的购买力消耗不了厂家源源不断的库存造成。

  • “口感难辨?”

作为普洱茶众多品类中的二号奢侈品,古树茶的口感自然有与众不同之处,因为它毕竟是食品类,品质的高低要看能否过得了入口这一关。但遗憾的是,现在古树茶的滋味口感等等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甚至日日品茶试茶的茶商、天天做茶的茶农和一辈子研究茶的专家,也没有几个敢说能喝得出那个山头哪个片区的古树茶,更别说那些没喝过几次茶的顾客了。

的确,这是一个硬伤,靠喝喝不出怎么办,那就只能信人了,这就不可控啦。不管是商家、茶农还是朋友,玩的还是圈子,是人设,遑论讲故事还是抛情怀,显然是不能代替口感,岂能让人信服,让人心甘情愿地买单?

客观来说,名山古树纯料,是有一定的辨识度的,但仅仅限于少数风格特点极为鲜明的茶山古树,喝懂几个山头,相信圈内还是有很多茶人能做到了,但要通过一泡茶能辨识出所有名山头的古树纯料,无异于痴人说梦!


云南茶区不同知名茶山的古树滋味口感是有差异的,如果拿出来对比也会有高下之分,不然它们的价格差距也不会那么大,同一片山头的纯料古树,随着树龄、环境生态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口感呈现。这就为顾客找到真正的古树茶设置了重重障碍,谁能说得清哪一种口感是这个山头古树茶的真实特点呢?也就说古树茶的辨识没有一个可靠的标准,全靠人为设定,与其说消费者相信这个古树茶,不如说是相信推介这个茶的人。

简单说,相比树龄较短的小树和台地茶,古树茶至少在滋味口感上是有优势的,这也是近几年它受到热捧的直接原因。明星山头茶的古树相比一般山头茶的口感上也是有优势的,从价格的巨大差异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这些口感优势不容易辨识,或者说辨识成本较高,一般消费者很难通过古树茶的口感来评估它的价值,这就无形中遏制了他们对古树茶的购买欲望。

  • “市场混乱?”

普洱茶市场上有一个怪现象,茶店里的货架上标明古树茶包装的产品占大多数,但真正赚钱的只有两类茶,一类是外包装上打着各种名山古树旗号,卖的却是价格低廉的小树和台地,也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冒牌古树了;另一类是倒腾以大益为首的知名品牌中老期茶,打听到有这方面需求的客户,然后联系有相关货源的上家,中间吃差价。

而真正经营真材实料山头古树的茶店却举步维艰,很多茶店老板也诉苦,货真价实的纯料古树,蹭喝的多购买的少,这种茶原料价就被茶农抬得很高,因为资源稀缺,茶农坐地起价,几乎每年一个价,热的时候每天一个价,您不收也会有人收,不收的话就缺这片山头的古树,刚好碰上客人要的话影响信誉。最后硬着头皮收下来,压制成饼在包装设计一下,即使卖出去利润也没有多少了。

最令人沮丧的是,好不容易卖出去一单,一些顾客拿去和别的店面上或者网店上买到的同款“古树”一对比,你家的要1000元,别家的才200,这不是坑人么?你和他们解释原料不同没有用,他们只认包装上的冰岛、班章和昔归!长期下来,但新顾客鲜有成交,就连老顾客也逐渐流失,只有靠那些长期了解我们的铁杆客户每年定制一些才勉强支撑…


以小树冒充古树,以拼配茶冒充纯料茶,以普通山头古树冒充名山头古树,以雨水茶谷花茶冒充春茶…当下古树茶市场如此混乱,给了更多投机商家浑水摸鱼的机会,李代桃僵的买卖,在别的行业是丑闻,是事故,唯独在普洱茶界却是司空见惯的常态,是习以为常的故事!

从市场上看,“古树茶”的出货量还不小,实际上有多少是货真价实的纯料古树茶。稍有经验的人,只需打个电话核实一下原产地山头茶的价格,到茶店里对比一下就能从价格上看出倪端来,如果不是为了投机,绝不会犯这种常识性的低级错误!

以前各行业的商家,把产品价格定得过高被认为是“欺客”行为,当下,普洱茶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尤其是古树茶市场出现一个悖论:价格越低的古树茶越有欺客之嫌,抛开品牌的溢价因素,那些价格高的古树茶反而有以诚待客的意味,您说怪不怪?真是“云南十八怪,古树价高才意外”啊!

文:刀哥

更多好文及茶文化知识,请关注新茶媒,关注刀哥说茶



【刀哥访谈】杨行吉:不是只有勐海才能发酵出好熟茶


时间2021年1月15日上午

地点昆明云普茶厂

访者新茶媒、企业外脑、晓德书号

访谈对象杨行吉


 


杨行吉简介




杨行吉,祖籍安徽,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3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云南临沧茶区,任茶叶技术员,调查茶叶生产情况,帮助茶区规划茶园发展,用自己所学的茶叶知识理论,教茶农科学种茶、制茶、提高茶叶品质,实现增产增收。六十年代大多数茶区农民只会简单地做晒青毛茶,红茶很少做,炒青、烘青更不会做,为此,他每到一处都教茶农做红茶、炒青茶和烘青茶,在全区逐步地推开了红、绿茶制作。

1980年杨行吉被任命为临沧地区茶科所所长,在一座荒山坡地上,带领了几位同志创办了临沧地区茶叶科学研究所。建盖茶叶初、精制车间400平方米,茶叶生化室一间,150平方米,四层职工宿舍一幢。还租用附近生产队荒地100亩,作为茶叶栽培试验基地,边建所、边生产、边科研,仅用了两年时间,很快在租用的土地上,栽种了茶叶良种,三年后初见成效,亩产达百斤。同时还在茶科所附近生产队几十年的老茶园里,进行老茶园改造试验、台刈修剪试验,仅用两三年,使几十年的老茶树变成了青青茶园,亩产达百斤以上。之后,他以点带面,把试验成果在全区推广使用,对改变临沧茶园面貌,增加产量,增加茶农收入,起了重要作用。 

1981年,杨行吉开始新的试验课题,大胆革新红碎茶,取消单独萎凋工序,进行“红碎茶初制新工艺及新机具”试验项目。经过三年多批次不断试验,1983年经全国有关茶叶专家、学者等20余人现场鉴定,得到了高度认可,在同行内属全国首创。新工艺彻底改变了原经萎凋老工艺的茶叶品质,新工艺制出来的红碎茶品质,突出浓、强、鲜,经生化测试结果,茶黄素、茶红素、水浸出物、氨基酸等均比老工艺制出的红碎茶多,同时还可以节省时间,降低成本。老工艺必须经过8—10小时萎凋,才能揉切、发酵,而新工艺现采下的鲜叶及时就可以制造,既省时又省工。 

1983年“红碎茶初制工艺及新机具”试验成果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他被评为高级农艺师;1989年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4年,杨行吉调临沧地区外贸局任副局长,主管全区茶叶产、供、销工作。在任期间,多数时间仍到全区各个初、精制茶厂指导工作。为了加快全区经济发展,搞活经济,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除完成省茶叶公司调拨任务外,他还组织全区各茶厂和其他茶厂的部分工夫红茶、红碎茶直调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使各个茶厂增产增收,多创外汇,加速了全区的经济发展。 

1985年他调临沧地区茶叶局任副局长,在地委、行署直接领导支持下,在一块空地上盖起了办公室、宿舍、试验车间,同时还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20亩茶地上进行茶树快速高产试验。三年成园投产,亩产达200公斤,成为全区的样板茶园。他还在茶叶局下成立了临沧地区茶叶公司,成为产、供、销一条龙实体单位,专门为全区各个茶厂服务。同时还帮助公司茶叶技术人员和工人,在试验车间里,进行各类茶叶试验,其中普洱茶继茶科所为重点试验,经过多批生产试验,初步获得成功,并在全区推广生产普洱茶。 

1989年他调到云南省农业厅下属单位省农工商实业公司任经理。1990年省农业厅准备自己办茶厂,他被抽调筹办,在农业厅生产基地大普吉,建立简易厂房400平方米,购置了茶叶机械设备,在一年内筹备基本就绪。1991年茶厂正式成立,他被任命为厂长,主要研究加工普洱茶系列产品,直至1998年退休。 



2000年他与云南农业大学周红杰教授合作,进一步深化普洱茶研究,从事生物化学变化与普洱茶的品质的关系研究,该厂成为云南农大的普洱茶研究教学基地,茶厂提供生产工艺研究,农大对普洱茶工艺中微生物参与进行分析试验研究,经过多批次反复试验研究,普洱茶加工工艺得到了很大提升,为生产高品质普洱茶奠定了基础。



2021年1月15日上午,新茶媒丶企业外脑联合晓德书号一行,到昆明几十公里郊外的昆明云普茶厂采访老茶人杨行吉。
杨老师师承茶界黄埔军校——安徽农学院,陈椽前辈嫡系,60年代建临沧茶科所,70年代自发研究发酵熟茶,80年代筹建花园茶厂,德高望重,成绩斐然。

采访中任你茶界敏感疑问尖锐话题,杨老师毫无忌讳,有问必答,他说:"所谓专家,除了理论学问做得好,最重要的是能用专长帮助企业发展。"
向心怀坦荡正直无私的老茶人致敬!

83岁高龄的杨行吉老师

以下是访谈内容:



新茶媒刀哥采访杨行吉

【问】:我们了解到杨老师是六十年代到的云南临沧,请问那个时候临沧当地做的是什么茶?【杨】:晒青茶,也有少量的红茶。但制茶工艺极其不规范,一家一户做的茶,工艺基础整体较差。 

【问】:那时,当地喝的是什么茶呢?

【杨】:也是晒青茶。但是我对现在一昧强调的老式做法(传统工艺)有些看法,当年外面的人很不接受云南茶,当然有云南茶浓强度过高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云南粗放式的制茶工艺。那个时期的云南茶区普遍现象是:条件艰苦、设备简陋、工艺简单,经常见到农户背着娃娃上山采茶,回来后搭一个三脚架煮完饭就开始用这口锅杀青了,杀青完后开始揉茶,不是用手揉,直接用脚搓啊!搓完后放到簸箕里,有太阳的时候就拿出去晒了!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做出好茶呢! 

【问】:那其它茶区比如版纳、思茅的情形又怎么样?

【杨】:都差不多啦,普遍都比较落后。 

【问】:六十年代在云南有没有普洱茶的概念?

【杨】:有了,当时勐海茶厂也想做,因为香港澳门那边有需求。当时做绿茶的多,雨水天的夏茶,毛茶积压在简陋的临时仓库里拉不回来,经常被雨淋,到了秋季拉回来颜色都变了,检验一下也是可以卖到港澳一带的。但这种茶只能算是自然发酵,也不叫普洱茶,压成饼的话叫青饼,泡出来的汤色也显红。当时勐海茶厂的厂长是唐庆阳,老家和我挨得很近,口音也相似。我试了一下这种茶,发现霉味很重,我说这茶怎么能喝呢?唐厂长答:小伙子,要学一下!我们要把这种人工发酵的普洱茶研究出来,意义很大呢!但当时我很不感兴趣,就一直没在意。

 

新茶媒刀哥采访杨行吉

【问】:当年的茶区大树茶多不多?

【杨】:很多啊!不过那个时期砍树现象就很严重了,就像勐库的小户赛,有上寨、中寨和下寨,茶树的气候、土壤和品种都一样,为什么现在中寨的茶价最高?中寨的拉祜族跟我说:以前他们寨子的汉族人想增加产量,把树砍了发的就多,我们不想赚那么多钱,就没砍,结果现在我们的茶比他们的值钱了! 

【问】:说到大茶树,想请教下杨老师,树龄大的茶树和树龄小的茶树,哪一种茶的口感会好一些?

【杨】:我认为,在同一块地方,树龄大的茶树口感上要比树龄小的好。还要注意,茶树周围有没有水果树,比如2002年有茶农给我推荐一棵很大的茶树,我买了他的鲜叶,但是做出来的茶并不好吃,后来才发现这棵大茶树周围有很多核桃树,核桃树对茶树影响很大,这种环境下的古树茶,甚至不如台地茶好喝!此外,还要看茶树的朝向,像冰岛,周围也有很多大茶树,为什么就老寨的最好?除了朝向,还有茶树不密集,土壤能提供充足的营养。

企业外脑方一知采访杨行吉


【问】:当时临沧有没有做紧压茶的?

【杨】:当地就是做成散的自己吃,如果茶厂要调货,比如下关茶厂要货,就必须用马帮驮,散的体积太大,就洒一些水压在箩筐里驮运。那个时候马走的慢,天气又热,驮到茶厂要十多天,茶汤的颜色都开始变红了。当时下关茶厂的原料用量,临沧茶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如果要1万担,临沧这边起码要供应六千担。下关主要是做边销茶,所以临沧供应的料也是以老叶子为主。下关做的紧压茶,苦涩味下降了很多,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后来临沧这边觉得原料成本太高,和下关茶厂讨价还价,谈不拢,就决定自己生产。茶做出来后送到迪庆,结果人家不接受,原因是——苦涩味重!我们这才知道,下关做的紧压茶,是经过发酵的,此外还掺了一部分的烘青料。 

【问】:请杨老师介绍一下1980年筹建临沧茶科所的情况?

【杨】:当时是为了研究红碎茶,一开始是省茶叶公司提议,在风庆茶厂搞,几次试验下来没有成功。临沧地委决定自己搞,我们就建了临沧茶科所自己研究。茶科所有了成果之后,省茶叶公司和外贸局又出面了,说是得打省里的牌子,这才投了科研经费。 

【问】:89年筹建的茶厂是哪一个茶厂,是省茶叶公司的吗?

【杨】:那个是花园茶厂,是农业厅下属的一个茶厂,我之前在临沧茶叶局,因为我和外贸部的出口公司比较熟,方便办理出口许可证,所以89年调我到农业厅在昆明大普吉筹建花园茶厂,主要是生产普洱茶,也就是现在的熟茶。 

【问】:熟茶工艺中,原料的老和嫩对发酵出来的熟茶有什么影响?

【杨】:原料嫩的话,发酵出来的茶滋味比较单一,老的料一般都是成熟的叶子,发酵的熟茶滋味丰富一些。一般较嫩的料如单芽做的熟茶比较好看,但用量少。比如这个土司砖,用的原料就比较粗老,很受广东一带茶友的欢迎。


【问】:在昆明发酵熟茶用的时间有多少天?

【杨】:在哪里发酵时间都差不多,主要还是看原料的状况,一般在昆明发我们用70多天,有的原料也会到80多天。 

【问】:用古树茶为原料发的熟茶和用一般料做的熟茶口感区别大不大?

【杨】:区别还是很大的,一般懂茶的都能喝得出来的,主要是成本高,价格也贵些。 

【问】:云南有很多茶区,临沧就有勐库、永德、凤庆等,哪一个片区的原料制作熟茶品质上有优势?

【杨】:我们考察原料,主要是看它的浓淡,不管哪个茶区,如果发酵出来的熟茶浓强度高,我们就认可它。 

【问】:杨老师对普洱茶的前景怎么看?

【杨】:今年茶行业市场很不好,但我们的熟茶还是供不应求的。熟茶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养胃,这个保健功能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非常看好熟茶的前景! 


企业外脑方一知采访杨行吉


【问】:杨老师研发熟茶有多少年了?

【杨】:我在60年代也就开始研究,但都是私下里小规模的尝试,真正大规模做熟茶,还是从花园茶厂开始的。

【问】:杨老师对熟茶的“堆味”怎么看待?

【杨】:我没做过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所以堆味怎么产生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怎样避免堆味,在发酵过程中从技术上就可以解决,我们可以做到刚出厂的熟茶就没有堆味!熟茶发酵的规律,至今没有人成功做过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 

【问】:杨老师对现在的“小堆发酵”、“木框发酵”怎样看?

【杨】:这是做样子,做宣传样子!我试过了,效果不好!

【问】:熟茶的樟香味是原料的因素,还是工艺的因素?

【杨】:是仓储的因素,主要是湿度!

【问】:普洱茶在云南哪几个地方存放适合一些?

【杨】:临沧、勐海、思茅都挺好,此外蒙自也不错的。 

【问】:杨老师如何理解勐海味?

【杨】:勐海味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与原料无关,主要还是人和工艺的问题。不是只有在勐海才能发酵出好的熟茶!

 



【问】:杨老师做熟茶这么多年,能不能透露一下熟茶工艺最大的技术改进在哪方面?

【杨】:就是原料、温度、湿度、空气、水这些因素的合理调配!

【问】:当下普洱茶的制作比较混乱,特别是茶区的毛茶制作,有很多专家说法都不一致,有没有必要统一管理?

【杨】:现在我们很多地方的技术干部都是靠嘴皮子,只会讲空话,那些所谓的专家,连一款像样的茶都出不来!我认为作为专家,应该凭借自己的专业专长,帮助企业、茶农做出让大家都满意的产品,这才是专家!生茶和熟茶还是应该分开,统一叫普洱茶不合理,各有各的属性,大米和米饭毕竟不是同一种食品。 

【问】:晒青毛茶的手工杀青和机器杀青,杨老师怎么看?

【杨】:别人怎么看我不知道,但手工杀青的茶我是不会要的!


企业外脑、新茶媒团队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晓德书号团队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全体采访人员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文:刀哥

图:王磊

资料提供:昆明云普茶厂、企业外脑、新茶媒团队、晓德书号团队



什么是雨水茶?有什么用途?

  雨水茶,就是指夏天采摘的茶叶,当然雨水茶也分大树和台地,夏茶本就便宜,雨水台地那就超级便宜了。 

  故下文只说大树雨水茶,台地雨水茶类似。
  雨水茶有什么用途了,我发现主要有4个用途,如果还有其他用途的话,请茶友们补充,谢谢。

  第一个用途,做熟茶
  做熟茶是需要渥堆发酵的,发酵过程中需要洒水,而雨水茶里含水量比春茶和秋茶都要高,此外雨水茶茶多酚含量也高,最适合发酵做熟茶了,而且成本还低,所以大部分熟茶都是用夏茶(雨水茶)发酵做的。
  当然啦,市场上还是有一些实力雄厚的或者是其他什么特别原因,一些茶厂会拿乔木型的春茶做熟茶,有这样的茶厂了。也有拿乔木型的秋茶做熟茶的,这些都是少量,大部分乔木型的熟茶都是用雨水茶做的。
  第二个用途,拼配
  某些茶厂,或者是某些山头寨子里的茶收来上价格太贵,若纯的压饼卖出去价格太高,预计市场销售情景不太好,这个时候就会用一些雨水茶来拼配进去,以降低成本,从而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占领市场,获得消费者认可,提高知名度。

  第三个用途,熬制茶膏
  国内著名的那家茶膏公司的茶膏基本上都是台地茶熬的,这里就不多说了,我只说某些茶农或者是茶商自己做的茶膏。
  大部分是用雨水茶熬制的茶膏,口感很不错了,取了茶叶中的精华部分,水份都走了,热水一泡就能喝。价格也是适中的,当然啦,也有用秋茶熬的,那是少部分,这样用秋茶熬的一般都是给一些茶商的好朋友的。
  我估计有人一定会问,有没有用春茶熬的茶膏了,呵呵,只要你愿意出得起价格,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用古树茶的春茶熬出来的茶膏,那价格必须要仰视才行,一般只在有订单的情况下才会去做的,没有订单茶农和茶商自己是不太愿意去做的,毕竟其成本还是很高的呢。
  个别茶商有用古树春茶做茶膏的,类似于做试验一样,自己收藏的,不售。

  第四个用途,酒店招待用茶
  在勐海的酒店里,我发现个茶叶小盒子里装的是雨水茶,酒店没有茶具,不能像我们泡功夫茶那样喝茶,只有2个白色的陶瓷杯子,泡茶就只能像绿茶那样泡,放点茶叶在杯子里,倒上开水,盖上盖子,半个小时后就可以喝了。
  我觉得雨水茶这样用作酒店客房招待用茶真是物尽其用啊,想出这个方法的人真是太有才了,值得推广,云南所有的酒店都可以这样啊。
  雨水茶便宜,而且放在酒店里几乎永远也不会过期,直到客人喝完了才再加一点,不像河南出的信阳毛尖,要是客人不喝,放12个月后就被倒掉,换上新茶。

  在酒店里用这样的工具喝茶,最多喝3泡左右,雨水茶不耐泡,刚好适合泡几泡就倒掉,口感弱的话可以多加点茶叶,提供浓度;用春茶像这样泡几泡喝了后就倒掉真是太浪费了,而且成本还高,酒店不划算了。
  当然啦,还可以用“台地雨水茶”来做客房招待用茶,成本更低,更划算了,但是台地雨水茶多多少少有会点苦味道,没有大树雨水茶好喝,至少我在勐海的那个酒店里喝的是大树的雨水茶,感觉不错。(来源:找茶,图片来源:茶友网)


找到约1,135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