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怎样培养茶境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存茶能干嘛?

每到茶季,心里就有存茶的冲动。为什么很多茶友加入了存茶,难道真的是为了增值和茶更好喝吗?存茶,本身就是一件极为有意义的事。

1

与岁月同修养


人经岁月历练,茶经岁月修为。一个人的修养不在于浮华的外表,不在于夸张的言辞,而在于内心的积淀与细节的彰显。茶是交流最好的媒介,多年之后,友人来访,取出你的珍藏,谈笑之间,茶的底蕴缓缓释放,时间的积累无可替代,升华到新的境界。十几年几十年,沉韵漫漫,笑看人生,当一切繁华成浮云,一盏老茶入人心。

2

彰显人生品味


一个人的收藏体现一个人的品味,存老茶,与亲朋共享,堪称饮界的盛宴,调动所有感官,感受斯人风范。存茶亦不必跟风逐名,要有自己的见地,拿出一泡老茶,小炉文火,煮饮品味,个中因由,娓娓道来,茶如其人,静沐香风,人格与品味,咸在其中。纵然家资暴富,仓促收罗名品,怎比茶的日积月累沉淀,这是生物的成化与再生!

3

见证人生足迹


存些好茶,伴随一生,升学、成人、成家、立世。一盏老茶,念念深恩,是父母的祝福,是家族的历史,也是文化的传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存一份好茶,是见证,亦可品味,胜却山盟海誓。一路走来,岂无磕绊,取出这一份老茶,细品恩爱,方悟因缘,初心莫弃。人生大事,以茶铭记,多年之后,回首往事,人无青涩,茶已香醇,茶犹如此,人何以堪?存茶也在记录生命中的节点,看岁月和沧海的变迁。

4

藏物找乐


古人云:不做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如果一个人总是考虑着,做这件事能给我带来什么利益,那么他失去了一种快乐,一种孩子最容易拥有的快乐。

孩子的时候,两个玻璃球就能玩得开心,路上看到好看的石子,一定要拿回家,时间久了,床底下都是。孩子没有成年人的功利心,所以能从平凡事物中获取巨大快乐。孩子有“藏物”的习惯,往往喜欢收藏一些微不足道的物品。

很多人会记得小时候看着一抽屉的鹅卵石,或者小人书,或者自制弹弓产生的快乐。成年人要想找到童心,找到快乐,不妨向小孩子学习,学习他们从“藏物”中找到快乐的单纯。

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孩子是成人的老师。”

5

藏情超脱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金·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人有七情六欲,但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的情感还是要节制中和,也就是“藏情”,产生的情感可以表达出来,也可以放在心里,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仪”!

能藏情的人是温情的人。藏情不是躲避情感,更不是无情,只有静水流深、沉默是金的人才能做到。能藏情的人是超脱的人。藏情不是压抑情感,更不是虚伪,只有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人才能做到。

 阳货是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视和反对的“乱贼臣子”,但是孔子没有表达他的厌恶,只是找借口避开罢了。

6

容事安身


人活在世上就要处事,就要养家糊口,容事可以使人安身。容事才能成事,容他人所不能容,方能为他人所不能为。 

易事、苦事、难事、好事、窝囊事,凡事皆能装心中,一丝不苟地去办。易事认真办,苦事用力办,难事用心办,好事朝更好的方向去办,窝囊事要理智地去办。 

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件事,不因其易而轻视,不因其苦而放弃,不因其难而退缩,不因有功而自傲,也不因无过而自喜。


7

容人得人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菜根谭》

容人就是以忠恕待人。不责备别人的小过错,不揭露别人的隐秘,不记恨别人的旧仇,能够做到这三点就可以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可以使人避免祸害。

平等待之,礼貌待之,以诚待之,这是为人的准则。以貌取人者,是俗人;以衣取人者,是庸人;以官取人者,是小人。无论地位尊卑、年龄大小,有功还是有过,均能以诚待之,方为容人。容人才能得人得心,容人者方能为他人所容。

8

知己明智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人最难得的是正确认识自己,客观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一句话,人最难认清的是自己的秉性。一个人能认清自己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习惯于将目光外求,这样更无法看到自己的内心。只有静下心来,好好的返照自己,好好的自我内省,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若能多一点自知之明,认清自己,知长短而扬长避短,人生充满坎坷的路就能相对变得平缓,就能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快乐,少一点失败,多一点好运。


9

知命达人


“人生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此谓尽性;不可为之事,当尽心从之,此谓知命。”

所谓达人知命,是因为达人认识到人生有可以做的事,也有做不到的事,比如说养生长寿是可以的,而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对于可以做的事要尽心尽力,而对不可能的事只能顺从接受,这就是知命。 

这个世界上还有未知的事物,无法解决的问题,无法确定的因素,该发生的总会发生,很多事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那时个人所能做的只是顺势而为或者随波逐流。

知命,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生命的豁达,要求我们抑制欲望,心存敬畏,遵循生命的规律,面对现实的人生,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做好能够做到的,正视无法做到的。

“心象水明澈,思如茶精微。”旭日寒冬茶香更浓,趁热连饮数碗。身与水溶,心与道合,沉浸茶香、茶境。生命如泉涌动,身体不由舒展,嘴里不禁呼笑。久思理也会迷,长饮茶也会醉。天下没有最好的茶,只有最爱喝的茶。

大益茶道何以可能,独辟蹊径、披荆斩棘,开创“中华新茶道”

  前言

  目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及其团队完成的重磅新作《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已正式上市,益友们可前往当当网人民出版社旗舰店购买。

  《天地融入一茶汤》这本书对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探讨,并选用大益八式作为中华新茶道的代表来研究。主创李萍教授说,茶道复兴开始,吴远之先生率先提出了具备人文精神的“茶道”。要解读中国茶道,“大益八式”就是一个最合适的模板。

  热文回顾: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今天,我们特意节选了《天地融入一茶汤》书中的附录章节:《大益茶道何以可能》,从主创们的角度去了解——

  大益茶道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大益茶道在当代中华茶文化复兴中具有怎样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大益茶道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大益茶道何以可能

  大益茶道之开创与发展的主体是大益集团,它是大益集团在推广中国茶文化、提升现代品茗境界、构建茶道学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大益茶道”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整体系,且还在继续深化和拓展。本书正文部分的框架就是以大益茶道研修方法——基础茶式(也称大益八式)为主线,用中华传统儒学义理加以解读而写成的。那么,大益茶道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大益茶道在当代中华茶文化复兴中具有怎样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大益茶道获得什么样的启示?这些问题虽然并不构成本书的直接内容,但一定会有许多读者迫切期待得到答案,我们特增设附录以飨读者。
  大益八式

  壹  中华新茶道的开拓者

  不可否认,关于茶道的定义和理解,国内至今仍然有许多争论和分歧。不少前辈学者对中华茶道的基本精神做出了不同的概括,他们都试图尽可能全面地总结中华茶道的核心理念。例如,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中将茶道理解为“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1]吴先生因茶本身的“珍贵”、“高尚”而肯定饮茶的“享受”,同时强调了茶道的“修身养性”的功能。庄晚芳教授在《中国茶史散论》中提出,“茶道就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2],此种理解似乎把“茶道”等同于“茶礼”,茶道的推广类似于正式教育机构的专职工作。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降,茶文化和茶道研究在大陆复兴,许多学者和学术机构纷纷参与进来,一些知名茶企和茶界意见领袖也不甘落后。大益集团就是其中一个突出代表。众所周知,国内现有的茶道阐述,大多都是学者个人提出的,特别是茶学、茶文化领域的学者,他们通过撰文立著,阐明自己对茶道概念的理解,并由这样的理解建构相应的茶文化理论体系。大益集团推出的大益茶道则十分不同。它是由一家民营企业基于对中华茶道的现代使命之理解而提出的。2010年元旦,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先生在北京首次公开分享了他多年以来对中国茶道的感悟和思考,系统提出了以茶圣陆羽为宗师,以“惜茶爱人”为宗旨,以“洁静正雅”为审美纲领,以“守真益和”为修心法则,以基础茶式为研修方法的大益茶道。同年5月,隶属于大益集团的大益茶道院(ACCTM)在昆明正式成立,致力于推动中国茶道的职业化进程。吴远之先生创新性地阐释了“茶道师”的概念,以推行职业茶道师资格认证为手段,建立茶道师阶位秩序,为茶人提供终身研习茶道的平台。这不仅显示了大益集团在茶文化传承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担当,同时也可以视为大益集团在中华新茶道方面探索的新成果。

  大益茶道院开展茶道师培训及研修课程。

  大益茶道给出的茶道概念解释为:“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能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的品茗艺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感悟真谛的方式。茶道的定义为:茶道是人类品茗活动的根本规律,是从回甘体验、茶事审美升华到生命体悟的必由之路。”[3]如果说回甘体验是茶的“滋味”,茶事审美是茶的“品味”,那么,生命体悟则是茶的“真味”。茶道正是从回甘体验(滋味)、茶事审美(品味)升华至生命体悟(真味)的过程,此种“三味一体”的体系建构,体现了由外入内、由生理到心理、由物质到精神的逻辑过程,含盖身心灵三个层次的生命需求和体验。这一界定既肯定了中华茶道不离茶味、茶性的即物性,同时又从生理、心理和信仰等三个方面架构了中华新茶道的外在表现形态。大益茶道的概念还充分揭示了茶道体验和追求中的个体差异与人类共识之间的张力关系,既指出了茶道中的一般和普遍(生活礼仪和根本规律),又看到了茶道中的特殊和个别(回甘体验和生命体悟),这就可以兼容多种形态的品茗生活方式和茶事活动形式,可以说,这一茶道概念因其开放性,可以包容多元文化、多种努力的未来面相,从而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大益茶道所确立的宗旨为“惜茶爱人”。这是值得称道的。吴远之先生认为,“惜茶爱人”代表了茶行业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成为种茶、做茶、泡茶、品茶的根本要领。它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是“惜茶”之心,二是“爱人”之意。“惜茶”侧重于技艺,是基础和方式;“爱人”则侧重于人文,是目标和方向,这两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从人茶道三者关系来看,“惜茶”揭示的是人与茶的关系,“爱人”揭示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茶道以茶为媒,以仁为本,培育的是仁爱之心,乃是人文之道,是对传统真善美价值观的传承。大益集团茶道还提出了以“洁静正雅”为内容的美学体系、以“守真益和”为原则的修心法则和以“大益八式”为冲泡手法的修持仪轨,这些内容成为大益茶道理论的一部分和实践中的演习方式。可以看出,大益茶道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体系,其中包含了爱、智、美三元素:爱,是大益茶道的本质;智,是大益茶道的内涵;美是大益茶道的形式。正因为有了深厚的理论积淀,大益集团不断推出富有创意和建设性的茶道活动,例如,在茶修中推出了人文茶会的仕席。“茶之温润,文文儒雅;君子涵养,绅绅为‘仕’”,举办仕席之要旨正在于使茶道师反向内求,在雅致宁静的慢生活中修身崇德、涵养品格。显然,“大益茶道”的上述理念与传统儒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契合度。

  陆羽茶会

  不难看出,大益集团的过人之处在于:它很明确地将自己定位为民族品牌企业。这包含了三层意思:其一,它要满足当代中国人的生活需求;其二,它要发掘和创新中国传统茶文化。对外要与日本、韩国竞争,还要与台湾有别;对内则要树立业界声誉和培育茶业界的文化内涵;其三,它要提升茶道,在尊重已有的茶俗、茶礼、茶艺的基础上,还要独辟蹊径、披荆斩棘,开创出“中华新茶道”。

  作为中华新茶道的开拓者,大益集团在很多方面都令同行望其项背,不断被模仿却很难被超越。早在2010年9月,大益集团就获国家批准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他们与安徽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等多家学术机构合作,开展茶生物学等领域的科研攻关项目,同时也借助大学的学术研究力量以及自身的博士后流动站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茶道学(包括茶道美学、茶道心理学、茶道哲学等)方面做出了领先性的研究。2013年,大益茶道院专门成立茶道学研究部,承担起茶道学术与研究平台的建设工作。以大学茶道的发展为契机,以茶道理论的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为内容,系统开展茶道哲学、茶道艺术学、茶道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致力于茶道学学科体系建设,培养和发掘优秀茶道科研人才,搭建中国茶道学科体系建设及研究平台。

  一种新兴职业的崛起,需要有强大的学术理论基础作支撑。吴远之先生提出,茶道应该成为一门专业、精深、厚实的学问,即“茶道学”。茶道学,不同于茶文化专业,它是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有思想内容的发掘、审美意境的追求与人文精神的传达。它有理论体系,也有实践方法;有思想深度,也有艺术表现,集历史、文学、宗教、哲学、美学、民俗、养生、音乐、绘画、园林、插花、香道、陶瓷艺术和茶艺实践为一体,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茶道学汇聚了多学科的理论精华,除了茶道的基础理论研究外,还包括茶道艺术学、茶道心理学和茶道哲学三大研究方向:茶道艺术学(茶道美学),主要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探讨茶道艺术原理,发掘茶道艺术的人文精神,同时探讨茶道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体验以及审美评价等内在规律。茶道心理学,作为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类品茗活动的行为及精神过程,探求茶道心理的内在机制。茶道哲学,主要探讨茶道中的世界观与价值体系、茶道与儒释道的关系、茶道与西方哲学的关系、茶道与宗教信仰的关系、茶道对现代人的哲学启示等。

  茶道,展现生活之美

  为此,茶道学研究部与四所顶级名牌大学达成战略合作: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联合成立“茶道心理学研究所”,系统开展茶道心理学研究、茶消费者心理研究等系列科研;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成立“茶道与艺术研究所”,开展茶道艺术精神的理论探索,并创办《茶道与艺术》杂志;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成立“茶道与哲学研究所”,着手开展茶道哲学的系列研究,探寻茶道与中西哲学之间的内在关系;与武汉大学合作成立“茶文化研究中心”,开展茶道历史与文化方面的研究等。

  为便于学术研究的开展,大益茶道院制订完善的图书出版计划,已正式出版的首部系统论述大益茶道体系的专著《茶道九章》,作为职业茶道师的核心教材的《大益八式》、《大益普洱茶品鉴技巧》、《静品茶诗》,跨学科专著《茶道与文学》、《茶道心理学》等30种茶道图书中,其中不少已具备相当的学术水准。同时通过举办学术交流会、研讨会、高峰论坛,设立科研合作项目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学者持续投入相关研究,为“茶道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这些努力不仅保证了大益集团始终可以获得充足的科研人才储备,而且夯实了大益茶道研究的学术根底,促使他们在茶道研究领域能够始终坚守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方向。

  同时,大益茶道院也着力于推动中国茶道对话世界。一方面自2013年起,大益茶道院开始有计划地将出著的茶书翻译成英、日、韩、俄、法、泰、西班牙语等国语言出版,茶道院外籍专家更直接以外文写作茶书。目前已出版的外文茶书近20部,其中《大益八式》就已正式出版中英日韩文四个版本,部分图书参加国际书展,或被著名大学图书馆收藏。部分茶书直接在国外出版,以供国外学者及茶友比较、研究和借鉴。另一方面为了扩大影响,增进交流,大益茶道院牵头举办了六届中日韩茶道国际交流。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发起,邀请日本、韩国的茶道学者与艺术家分别在北京、深圳、西安、东京等地联合举办多届“茶境”国际茶文化交流展,促进中日韩三国茶道的共同发展与进步,获得良好社会反响。

  茶境展精彩现场

  贰  中华新茶道的践行者

  在大益集团的官方网页上,醒目地标示着企业宗旨,即成就于社会,奉献于社会。相应地,它对企业使命的解读是:基于“奉献健康,创造和谐”的理念,不断提供高品质茶叶产品及相关服务,提升广大消费者的生活品质;通过企业物质及精神财富的创造、传承与回馈,令社会大众从企业发展过程中持续地分享与受益。为此,它还提出了企业愿景:努力成为中国最佳茶品供应商,使“大益”成为推动“茶为国饮”、推动中国茶产业与茶文化走向世界的领导品牌。为实现上述宗旨、使命和愿景,大益集团制定的大益战略是:本着共赢合作创造和分享价值的原则,以品牌为先导,渠道为依托,不断强化领先技术与创新服务,满足茶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且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上述种种企业哲学的侧面其实都是围绕大益茶道而展开,大益集团不仅是中华新茶道的开拓者,更是当仁不让的践行者。

  从内容上看,“中华新茶道”是个开放的体系,可以容纳多种角度的探索从而形成各自有别且相对独立的茶道体系,所以,我们肯定一切对中华传统茶道做出符合现代人的现代生活需要的新诠释。这其实也是儒家一贯精神的体现。这尤其表现在知行合一、体用结合、经世致用等指导理念上。
  大益集团为实施大益茶道进行了系统的精心设计和全力打造。2007年9月,北京大益茶文化交流中心及大益皇茶会会所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2008年11月1日,大益发起设立的“中华爱茶日”在勐海正式启动;2010年1月,大益集团正式签约广州2010年亚运会,成为其茶叶产品供应商暨指定用茶,这也是中国茶企业首次成功赞助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2010年11月,茶行业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落户大益集团勐海茶厂。这一系列努力的最佳展示平台就是2016年全新推出的“大益茶庭”——一个意欲与星巴克、立顿试比高下的中国茶茗饮园地。2016年8月首先在中国时尚之都上海设立了这一完全改写了传统中国茶店刻板印象的高端茶店。消费者的反响极好,很快(当年11月)又开设了第二家,目前已经开出了六家。

  大益茶庭

  大益八式的推出也是值得关注的事件。相对于日本茶道的成熟仪轨,中国茶道一直缺乏一种融合实用、审美和心智训练的日常练习方法。为此吴远之院长亲自研创了一套生活化的基础茶式。它包括洗尘、坦呈、苏醒、法度、养成、身受、分享、放下八个内在关联且一气呵成的动作规范,故又称“大益八式”。这八个环节既是一套完整的茶叶冲泡方法,也是一个体悟人生智慧,其涵义暗合深层次的思维逻辑。因为人生有八大弱点,即贪欲过多,沟通失灵,善恶不分,取舍失当,急于求成,双重标准,自利心重,患得患失等,为此就有对治八法,大益八式就是茶人克服上述八大缺点的方法。习茶者通过每日研习大益八式,既可熟练掌握茶叶冲泡的基本技艺,还可静心体会人与茶、人与器、人与天地之间的默契与和谐,达到静心安神、怡情养性、参悟茶道的目的。同时,“大益茶道”研修提出了独特的精进法则:每日一次基本茶式、每周一次茶契、每月一次爱心活动、每年一次论茶大赛,通过这些固定、重复的动作或活动,茶人不断投身其中,这将促成茶人磨炼自己,在品茶技术、泡茶仪轨、奉茶精神等多个方面得到提升。[4]包括大益茶道院在内的诸多中华茶道研究者们都力图将中国茶文化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中,提升生活方式的品味和文明程度,这值得我们报以赞赏的理解和支持。

  大益茶道院开展少儿茶文化课程

  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先生十分钟爱中华文化,而且在价值观上持有多重文化包容并蓄的开放态度,他本人成为了现代儒学茶道的大力倡导者。他是位不懈思考、不辍笔耕的探索者,与人合著《茶悟人生》(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主编了《时尚茶道》(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年版)、《大学茶道课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等多部著作。他说“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对于茶的回甘有不同的体验。所以我们说,品味人生,有如饮茶,甘苦自味,冷暖自知。”[5]他还说“茶道的生命体悟是通过识茶、赏茶、饮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学习礼仪、品味人生、参禅悟道,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达到崇高的人生境界。……中华茶道,是自然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的统一,是待人以真、与人以善、示人以美的统一,也是艺术、仪礼、修行的统一。”[6]其实,他本人就是中华新茶道不折不扣的践行者,在他身上既有传统中国文人的坚韧和忠恕品格,还有西方信者的谦恭和勤勉的品质,更有现代企业家的睿智与进取之心。
  吴总(右)向大益职业三阶茶道师授阶

  叁  中华新茶道的推广者

  应该承认,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激进反传统、批儒学的当代中国大陆,茶文化令人遗憾地风化消散了,茶道也断流停滞了。同样,儒学的影响严重式微,主流群体(公务员、高校教师、城市中产阶层、国有企业干部等)都已经远离儒学的核心价值,以西学为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士(全部的理工科和部分文科的高等院校毕业生)也较少系统地接受过儒学的熏陶,作为儒学母国和发源地的中国大陆已经难以承载“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不得不吞咽下儒学“花果飘零”“儒家南传外传”的历史后果。值得庆幸的是,港台地区仍未中断儒学的研究,还有一些先行者借助欧美大学的“东亚系”“汉学研究中心”的教席在西洋、外化之地继续推进和广播儒学思想,他们著书立传、传业授徒,各立学派。这些被尊称为“现代新儒家”或“海外新儒家”的学者大多有留学欧美背景,对西方思想文化熟稔,故而能够做到打通古今、合璧中西,对儒学做出合理的“创造性转换”“现代性阐释”,从儒学古籍阐发出新意,从儒学立场对现代社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解答。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陆也陆续出现了对儒学、对中国传统思想重新评估的思潮,这股思潮正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复兴的重要推动力量。茶文化和茶道率先在台湾复兴,其动力不只是经济发展后带来的文化需要的增长,主要的还是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流未断所带来的文化自我更新的要求。

  诚如上述,中华茶道与中国传统儒学存在内在关联,这个命题并不难理解,然而,这只是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并非历史事件。从思想逻辑的必然性出发,我们可以说生发于华夏大地的茶文化或茶道注定会与占据中国传统社会主流地位的儒学直接相遇,茶与儒的相遇在中国是百分之百必然发生的事件。但如何相遇、得出怎样的思想成果、衍生出什么样的精神文明产物,这些问题事先都是不确定的,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从历史进程来看,儒与茶时有冲突、时有交集,更长的时间内是不相关涉,彼此无关。茶本身没有茶道,同样,儒学本身也不直接关切茶或茶事,将儒学跟茶文化、茶道关联起来,这就是一种文化建构,或者更具体地说,是将思想信仰落实在国民日常起居和交往方式之中的人为努力。其间,许多嗜茶的文人墨客、喜茶的达官贵人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的我们必须推陈出新,补充新内容,发展新格局,才能不断保持中华茶道的生命力。
大益茶道何以可能,独辟蹊径、披荆斩棘,开创“中华新茶道”
大益茶道何以可能,独辟蹊径、披荆斩棘,开创“中华新茶道”
  我们在本书中所给出的认识视角以及由此做出的理论概括都是基于传统儒学思想体系,以此来解读中华茶道。我们应当看到这样一个现实:尽管儒学思想的许多内容被吸收进了已有的中华茶道之中,各地茶俗背后的观念、信仰都或多或少保留了儒学精神的实质内容;然而,系统的整理、提炼却十分不足。相比之下,吸收道家、道教思想发展出来的“道茶”借助道观、道场、道士、道茶传人而得以传播,其健身益体、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等观念深入人心。同样,吸收佛教理论发展出来的“佛茶”在寺庙、古刹、法师、居士等场所或人群中广为人知,其提出的“禅茶一味”“吃茶去”公案等接受者众,几乎家喻户晓。不少中国人对中华茶道背后的儒学精神视而不见,茫然无知。庆幸的是,这个状况正在有所改观,可喜的变化已然发生,并且渐进成为了燎原之势,正在获得越来越多人的首肯和参与。一些茶人从儒学典籍中寻找灵感,一些茶企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宏观战略出发去构建具有本企业、本行业特色的茶道体系。这样的努力功不可没,我们也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分子,积极开拓儒学在中华茶道当代复兴中的可能作用途径,让儒学成为中华茶道生生不息活力的又一个重要思想源泉。

  “继先师之绝学,宏茶道之人文,振华夏之茶风。”大益茶道院设立时所确立的历史使命,就是为茶发声,为茶人正名,重振中国茶道。我们可以将大益茶道院理解为一家智囊式研究机构。一家茶企斥巨资、设专人进行茶道研究,这样的举措在全国是第一家,在国际上也为数不多。多年来,大益茶道院在茶道理论研究及推广茶道事业上不断探索,培养人才、传授茶道、树立新时代茶道文化品牌。在茶道推广方面,大益茶道院不遗余力,以茶会组织和公益活动为传播途径,将传统思想理念和现代运作方式有机结合,实现了重大创新。迄今为止,经该机构职业茶道师认证资格体系下培养的职业茶道师已超12000多位,形成以“梧桐茶会”、“福音茶会”、“陆羽茶会”等为代表的系列人文茶会,将茶道生活化,在社会上形成热爱茶道、探讨茶道、学习茶道的风气。
大益茶道何以可能,独辟蹊径、披荆斩棘,开创“中华新茶道”
大益茶道何以可能,独辟蹊径、披荆斩棘,开创“中华新茶道”
  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现代文明洗礼的中华茶道正在焕发勃勃生机,它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和传统精神的符号而广布海外,增益世人。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惜茶爱人的茶道精神,中华茶道有望对治诸多现代文明病,为当代人提供心灵的慰藉,成为中华文明对人类的新贡献。
大益茶道何以可能,独辟蹊径、披荆斩棘,开创“中华新茶道”
  [1]吴觉农主编:《茶经述评》,农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190页。

  [2]庄晚芳编著:《中国茶史散论》,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8页。

  [3]吴远之主编:《大学茶道课程》(第二版),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第159页。

  [4]参见吴远之:《茶道九章》,中国书店2015年版,第118-119页。

  [5]吴远之主编:《时尚茶道》,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年版,第58页。

  [6]同上。

  供图:张玉杰

  责编:曾婧雅

大地飘香八十载灵叶千年益众生——记云南大益茶业集团

  在中国茶界,曾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七万中国茶企,不敌一家立顿”。时至今日,这个说法显然已经过时。随着近十几年来中国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批优秀茶企脱颖而出,扛起了中国茶产业的大旗,云南大益茶业集团(简称大益集团)就是其中的翘楚。
  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

  大益集团是一家充满对立与统一的企业。它历史悠久,其核心企业勐海茶厂已历经79年风雨,即将迎来80周年大庆;它追逐时尚,旗下大益茶庭致力于打造年轻人喜爱的茶饮新空间。它业务复杂,涉足茶产业、餐饮、医疗、金融、科技、地产、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它目标简单,所有业务均服务于普洱茶这一核心产业。它不失传统,线下2000多家专营店创造全球同类门店之最;它紧跟潮流,天猫旗舰店连续多年稳居中国茶行业销售额第一。用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的话说,大益或许不是一家巨无霸企业,但绝对是一家有故事、有情怀、有成长前景的企业。

  有故事有情怀的勐海茶厂

  1938年,正值抗战烽火连天的岁月,为实现实业报国理想,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范和钧和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石城不畏艰险,远赴西南边陲云南勐海县筹建茶厂。1940年,勐海茶厂正式建成投产。这就是大益集团的起点。

  勐海茶厂首任厂长范和钧是江苏常熟人,为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第27代孙。他领导建设勐海茶厂的过程颇为艰辛。其时,勐海的经济社会非常落后,当地居民刀耕火种,在竹子搭成的棚屋里清贫度日。当地原有大大小小的茶庄十多家,都属于私人手工作坊,生产水准低下,产销量有限。这种状况直到勐海茶厂的建成才得以改变。范和钧派人到印度学习茶叶栽培及制茶新方法,自海外采购了部分制茶机械,其中有当时中国第一次进口的拣梗机,开创了云南机械制茶的先河。

  从1940年到1942年,勐海茶厂通过茶叶生产和贸易为中国抗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方面,勐海茶厂大力发展紧茶生产,保持西藏供给,稳定了祖国的大后方。另一方面,勐海茶厂生产的绿茶、白茶等茶品源源不断销往国外,换取外汇支援抗战。

  1942年,因日军轰炸,勐海茶厂被迫停产,直到1951年才恢复生产。

  1989年6月,勐海茶厂注册“大益”商标。2004年,勐海茶厂民营化改制,吴远之率团队收购了长期亏损的勐海茶厂。自此,这个中华老字号掀开了新的篇章。

  勐海茶厂现任厂长曾新生,是改制后第一批招聘进厂的大学生之一。他1998年进入安徽农业大学学习机械制茶,本科毕业后在华南农业大学继续攻读茶叶贸易专业研究生,2006年进入勐海茶厂工作。
  勐海茶厂现任厂长曾新生

  曾新生参与并见证了勐海茶厂改制后的大发展。

  2006年,大益普洱茶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并首次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2008年,“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1年,“大益”牌上榜“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勐海茶厂被农业部等联合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2015年,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品质奖”。

  2016年,第三代发酵技术即微生物制茶法创制成功。

  2017年,大益入选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建设项目,成为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入围首个“中国品牌日”CCTV中国品牌榜。

  2018年,勐海茶厂被评为云南省2018年绿色食品十强企业;久负盛名的“大益”牌经典7542普洱茶(生茶),被评为云南省2018年“十大名茶”第一名。

  经过十余年快速发展,勐海茶厂已建成花园式工厂,现代化和工业化水准明显提高,发酵车间大楼、成型车间新大楼、技术中心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公司不断引进先进设备,推进工业化进程,如引进柔印印刷设备,先进的四色印刷加上食品级油墨的采用,使得棉纸的印刷品质与效率迈上新台阶;色选设备、静电拣剔设备和青、熟茶联装筛分生产线的引进,以及饼茶包装流水线、自动称量流水线、人工拣剔流水线、自动匀堆生产线的投产都为保障食品卫生安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等提供了硬件基础。
  筛选毛茶
  压制成饼
  自2009年以来,每年3月勐海茶厂都举办“品质月”活动,所有职工都会庄重地许下誓言,以实际行动恪守企业的品质生命线。曾新生说,作为普洱茶行业的领军企业,勐海茶厂历来将品质看作企业的生命之本,通过管理和技术进步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致力于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引领茶饮新潮的大益茶庭

  在勐海茶厂门口,有一座漂亮的法式风格建筑,这就是大益茶庭勐海会员中心店。

  大益茶庭,是大益这家中华老字号引领茶饮消费新潮的代表作。它是大益产业链的一部分,是大益集团在市场结构变化中,走向年轻消费者的大胆尝试。它以“星巴克”为对标,创造性地将茶与现代消费空间相结合,成为一种时尚的茶生活方式。

  据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介绍,大益茶庭的概念,始于2012年,2014年率先在韩国首尔开设全球首家大益茶庭,结果一炮而红,大受韩国年轻人欢迎。2016年,韩国首尔第二家大益茶庭开业。同年,在上海设立大益茶庭总部,开设第一家亚洲研发中心,上海七宝宝龙店开业,从此大益茶庭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上海绿地茶庭
  勐海大益茶庭

  勐海茶厂旁边的这座大益茶庭有三层楼。

  一楼,是一处极具现代格调,涵盖了文化、休闲、饮食的创意空间。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各种创造性十足的新式茶饮。

  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普洱拿铁、普洱冰淇淋、海盐奶盖茶等新式茶饮之外,最出名的一款产品,叫“金普芮”。这是一款“萃取”的原味茶饮。味道的核心,依然是回味甘醇、口感柔滑的大益普洱熟茶。大益茶庭的研发团队从咖啡制备程序中寻找到灵感,利用半自动的可变压萃取机,配合专门研制的茶手柄,现场萃取出普洱茶的精华,浓缩成了一杯滋味浓郁的普洱茶为基底的创新茶饮。“金普芮”的诞生,是大益普洱与现代工业科技的完美结合。

  勐海大益茶庭的二楼,是大益的产品陈列馆,收藏着大益历史上绝大多数产品,是大益辉煌历史的实物见证。普洱收藏界闻名的勐海茶厂印级茶、孔雀系列、88青,以及大益改制后的所有产品,这里应有尽有,任何一个普洱茶爱好者来到这里都会大开眼界。
  勐海茶庭的二楼

  大益茶庭的三楼,被称作奥秘厅,是茶行业首家数字科技体验互动式展厅,是针对青少年开发的普洱茶奥秘体验中心。在这里,VR、全息投影等高科技都将用来展示普洱茶的科学奥秘。如果一家三代人走进大益茶庭,相信他们会在不同的楼层找到不同的乐趣。

  如今,大益茶庭在上海、北京、云南、韩国已经开设了十几家分店。由于空间和地域的差别,它们或许只有一层,或许只有两层,但年轻时尚的文化烙印一脉相承、清晰可见。正如大益茶庭宣传语所说,“过去大益茶是普洱茶的代名词;今天大益茶来到都市,定格大益茶庭,愿成为中国式新茶饮的代表。”

  掌握核心科技的大益七号院

  在人们的印象中,古老的茶行业似乎与高科技很难沾边,但所有造访过大益七号院的客人无一例外地颠覆了这一印象。

  大益七号院位于昆明经济开发区,全名为大益集团微生物研发中心,成立于2013年10月。由于普洱熟茶发酵的关键就是微生物菌群,所以七号院一直致力于普洱茶微生物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与利用,进而开发健康普洱茶产品,为未来大益集团服务亿级消费者的目标打下坚实的科技基础。

  走进大益七号院,会产生巨大的反差感。古老的茶文化,在这里被细分到了分子的层面。七号院主楼正门外的茶多酚分子模型让人们感受到这里的专业氛围。普洱熟茶的原始发酵过程,在这里被拆分、打散并重新在各类精密仪器中进化重塑。流传在人们口中的那些普洱茶的口感、功效在这里都有专业、科学的解释。
  大益七号院

  这一切都来自大益集团“科技兴企”的理念。据称,大益集团每年按销售收入的3%-8%作为七号院的研发经费。

  大益七号院现有专职研发人员40多人,他们大多年龄不到35岁,80%的人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专业涉及微生物学、茶学、化学、食品营养学、电脑及机械制造等。七号院设立了微生物研究室、天然产物研究室、检测中心、中试工程化验证研究室、科技情报信息室、项目管理部等部门,投入巨资配置了大量高精密仪器,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云南省普洱茶发酵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

  2018年3月,邓子新院士工作站在大益七号院揭牌。中国微生物领域顶级专家邓子新在揭牌仪式上表示,微生物研究与茶产业的结合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工作站通过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可以将普洱茶的功能、功效进行扩大、升华,从产业化方面,引领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走向。邓子新希望能够不断深入普洱茶生产的环节中去,利用微生物、植物等方面的研究,抓住前沿科技与数据,推动普洱茶产业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品质的产品。

  大益在科技方面的巨大投入终于产出惊人的科研成果。2018年6月,大益首款高科技发酵熟茶益原素正式上市。

  普洱茶的发酵技术,之前经历了两代。第一代为自然发酵,即在漫长的时间里依靠自然界各种微生物以及多变的自然环境使普洱茶自然陈化,这也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原理;渥堆发酵是第二代,即通过温度和湿度控制,加速茶叶陈化过程,从干毛茶快速转化成熟茶。

  大益七号院独创的“微生物制茶法”被称为第三代发酵技术。大益七号院采用高通量测序、大数据分析技术、纯培养技术、色谱层析技术、波谱检测分析技术等手段,对40余年“大益酵池”微生物进行研究,揭示了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消长规律,掌握了适宜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溶氧等参数,并实现了优势、共性、有益微生物的可培养,历时5年,终于成功创立了“微生物制茶法”。

  作为全球首款采用微生物制茶法制作而成的普洱熟茶,益原素带着科学的光环,成为市场上独一无二的创新产品。这款熟茶菌香明显、入口甜、无异杂味,富含小分子发酵茶多酚,口感柔和,保健功效突出,一经推出,广受消费者好评。

  继先师绝学的大益茶道院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深入到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音乐、哲学、美学、医学、宗教等多个领域。

  在2017年10月由大益集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第五届茶境?国际茶文化交流展”活动上,中日韩三国茶道表演,成为茶境活动最为精彩的项目。此次活动的表演团队分别是来自日本的里千家茶道院、来自韩国的休静斋茶礼文化院以及来自中国的大益茶道院。三家表演各擅胜场、平分秋色,虽然理念不尽相同,却都让人赏心悦目。

  2010年成立的大益茶道院尊茶圣陆羽为宗师,以传承中华传统茶文化为己任,以“惜茶爱人”为宗旨,以“洁静正雅”为美学纲领,以“守真益和”为修心法则,以“大益八式”为修持仪轨,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茶道体系,并且建立了教学、考试、评级等多项规范与规则系统。

  茶道职业化是大益茶道院弘扬中华茶道的核心途径。以推行职业茶道师资格认证为手段,建立茶道师阶位秩序,为茶人提供终身研习茶道的平台。
  茶修中心活动

  大益茶道院自成立以来在全国及海外开办各类茶道研修班数百期,累计培养学员逾万人。他们深信,只有越来越多的茶道师的出现,才能肩负起弘扬中国茶文化的重任。

  经过大益茶道院多年的努力,大益茶道已经打破了固有的常规,完美地结合了国内外多种优秀文化,走出了不寻常的道路。

  2016年3月,中国茶修中心在勐海成立,致力于建设专业化、开放式及休闲体验式茶文化发展与传播平台,缔造高品质的茶道文化研习场所。

  2016年8月,吴远之创立“茶道认知学”,茶道拥有了认识自我的一套理论,亦可推及成为一种人类认知世界和相应学科框架的学术研究方法。

  2016年10月,吴远之撰写的首部福音茶道专著《茶席边的圣经》出版,中华茶道与基督圣道实现了完美融合。

  2016年12月,大益首部茶庭剧公演,并取得圆满成功。茶庭剧是由大益茶道院首创的一种新型戏剧形态,其特色是将茶、庭院、戏剧三种元素相结合,共同打造一场茶道艺术的盛宴。

  2018年11月,“2018大益职业茶道师大赛”的大师赛环节在新浪微博进行了视频直播,全球300万人透过网络与现场的100多名新晋大三阶茶道师一起,关注着这场被称为“史上最难”的论茶对决……

  吴远之表示,大益茶道,上承中华数千年茶文化之精髓,下开职业茶道师资格认证之先河,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运作方式有机结合,承担起培养茶道人才、弘扬茶道文化、传播人文精神的历史使命。

  行善要及时的大益爱心基金会

  七十多年前,范和钧创办勐海茶厂是为了实业报国。

  七十年多年过去了,“惜茶爱人”成为了大益不变的初心。

  2005年11月,66名赶马人和99匹骡马组成的大益爱心马帮,驮着大益普洱茶,溯源历史印记,从勐海茶厂启程,沿着险峻的滇藏茶马古道,跨越4000公里,历时7个多月,抵达西藏拉萨和日喀则。沿途共筹集善款200多万元,捐建10所大益希望小学。

  2006年8月,大益集团赞助《我的长征》,捐资1000万元设立“大益爱心基金”,为沿途贫困地区实施一系列兴教助学项目,援建了20所大益希望小学。

  2007年6月,大益集团捐资200万元支持《祖国不会忘记》,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慰问红军老英雄、亲属及其所在部队,直接受益人群近万人,同时援建了2所大益希望小学。

  这三次行走成为大益爱心公益的缘起。

  为了更好的扶贫帮困、助学育才、奉献爱心、关爱社会,大益集团在2007年成立了云南大益爱心基金会,这是中国茶行业首家独立出资成立爱心基金会的企业。

  吴远之说,“行善要及时,慈善也很美。”

  从2005年至今,大益爱心基金会在全国援建41所大益希望学校,帮助了2万多名孩子告别危旧校舍,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全国24所大学建立“大益爱心奖学金”,奖励和资助近千名优秀及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十多年过去了,大益的爱心公益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2017年初,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大益爱心基金会开始构建有影响力的校园公益品牌,运用互联网思维、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善内部和项目管理机制,聚焦校园公益和茶人公益,打造青年益工社示范校,推动茶人公益更上一层楼。

  实际上,自2010年开始,大益爱心基金会就开始系统实施“爱智美”公益项目:爱心茶室(爱)、茶道课程(智)、茶道艺术团(美),至今已在全国67所大中院校开设了爱心茶室,在83所高校开设大益茶道课程,在42所大学设立高校茶道艺术团,以及在70所大学成立青年益工社,为数十万大学生提供了爱心传递、公益实践和茶文化体验的平台。

  在大益集团,茶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成为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在从事公益的过程中,那份源自传统茶文化的对生命质朴的感动和体悟,都汇聚成四个字——惜茶爱人。

  “一跃千年”的曼班三队

  在勐海茶厂厂长曾新生的微信朋友圈,每到春茶季,总会看到“上山收茶”的字样。上山收茶,不仅是大益茶多种产品的原料来源,更是大益“扶贫富边”的最好佐证。

  近几年,勐海茶厂开始致力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工作。曾新生带领团队,成立了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并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帮助贫困茶农尽快脱贫。

  布朗山的深处,有一个名为曼班三队的拉祜族寨子,是勐海茶厂精准扶贫行动的对象。这里仅有17户50多人。他们长期封闭,与世隔绝,生活极度贫困。

  上山收茶的曾新生曾这么说,“曼班三队虽在著名的茶区布朗山,却种不出好茶。近几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他们也开垦种植了大量生态茶园,但由于不懂种植技术,茶园产量低、毛茶品质差。”

  于是勐海茶厂结合自身优势,决定“扶贫先扶智”,以提高村民自身技能为突破口,让他们依靠种茶就能致富。

  2017年8月的一天,曼班三队22位村民走进了勐海茶厂,参观了大益馆、生产车间、大益茶庭。此行让他们大开眼界。村小组支部书记扎坎激动地说:“有大益的热情帮助,我们脱贫致富的动力更足了。”除了让村民“见世面”,公司还向村民捐赠了18台割草机及杂草防护罩,并为他们开展茶叶种植、茶园管理、茶叶加工等方面的培训,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茶,怎样种好茶。

  同时,大益还为曼班三队修建了茶叶初制所,现场教授村民茶叶初制技术,并与原料供应商、村委会签订了干毛茶采购三方协议,每年收购毛茶5吨左右。为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勐海茶厂还优先为曼班三队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自此,这个之前几乎还处在绝对贫困状态的寨子,一跃变成了社会主义新茶村。
  勐海茶厂的另一挂钩扶贫点——旧过村委会,有农户491户,全村共有茶园5567亩。由于长期缺少资金、劳动力等原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2014年全村还有一半农户处于贫困状态。于是,勐海茶厂将该村纳入原料收购范围,组织村民们交流学习、培训加工技术,保证了他们的毛茶销售渠道畅通,稳定了他们的经济来源。如今,旧过村委会的贫困户都脱了贫,过上了种茶致富的好日子。

  因大益集团而种茶致富的,不只是曼班三队和旧过村委会两个村子。

  勐海茶厂改制14年来,毛茶收购覆盖了勐海县9个乡镇,36个村委会,212个村小组,收购量占县内毛茶产量的一半左右。2004年至2017年,共收购毛茶11.8万吨,收购资金37.71亿元,惠及县内20多万茶农。截至2017年,已累计从勐海县的2978户、1169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手中,收购了总价1.3亿元的毛茶3861吨,带动2693户贫困户、10539名贫困茶农靠种茶脱贫致富。

  许多茶农说起大益对他们的帮助,无不竖起大拇指。“这几年市场价格波动大,当有的茶企向茶农赊购茶叶的时候,大益却始终做到了现款现结,而且从不随意降价,对我们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茶农们如是说。

  在2018年10月17日中国第5个扶贫日之际,勐海县成为云南省首批退出的15个贫困县之一。当天,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被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为“社会扶贫模范”。

  吴远之说,“茶有大益,不仅在于能促进健康之益,还在于通过产业带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茶农谋利益,为群众谋利益。”

  作者:魏东月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