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浙江省茶产业

找到约2,500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发展规划 | 浙江省茶产业“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

茶业是浙江农业传统优势产业,“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浙江茶产业再创辉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茶业提质增效、茶农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浙江茶产业的突出亮点,主要表现在政策引导、品牌提升、团队协作、科技支撑、保险保障、茶园茶厂工程建设和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同时对“十四五”期间浙江茶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01

“十三五”浙江茶产业概况

“十三五”期间的浙江茶产业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目标,完成了茶产业、茶生态、茶经济、茶旅游和茶文化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的基本构建。

1、产业规模历史新高,生产发展势态良好

“十三五”期间,浙江茶产业总体保持持续增长发展势态,规模和产值均实现稳步增长。受2016年全省春霜夏旱严重灾情和2020年空前的新冠疫情影响,产值增速表现为明显的“两头低、中间高”。

2020年,全省茶园总面积、茶叶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到20.5万公顷、19.1万吨、238.6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4.2%、11.7%、43.8%,再创历史新高。“十三五”期间的浙江茶产业较好地遵循了20多年来坚持的“稳面积、稳产量、提品质、提效益”的发展方针。

杭州市、绍兴市和湖州市“三足鼎立”的态势继续保持,其中茶园面积方面,前三位差距依然不大,茶叶产量方面,丽水大幅增加反超绍兴,茶叶产值方面,湖州、丽水增长较多,前三位差距逐步拉开。

2、茶类结构合理优化,主导优势保持良好

浙江茶产业中绿茶依然保持绝对主导优势,2020年绿茶产量、产值占全省茶叶总量的90.23%和91.31%。其它茶类发展态势良好,产量、产值比重达9.77%、8.69%,分别比2015年提高了2.69%和2.70%。其中红茶、黄茶、白茶、花茶均有大幅提升,红茶产值已占全省茶叶总量的6.80%,白茶、黄茶的产量、产值也有非常大的提升。此外,从少量生产到渐成规模,金华茉莉花茶实现复兴,占据一定市场。浙江形成了以绿茶为绝对主导,红、黑、青、白、黄五大茶类和花茶为补充的茶类格局,既突出了浙茶的资源禀赋特点,又兼顾了市场需求。

3、品牌打造层层有序,市场影响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名优茶继续高速发展,2020年浙江省名优茶产量、产值分别达到10.2万吨、213.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3.18%、89.43%,分别比2015年提高6.28%和0.57%,名优茶主导地位更加稳固。

全省已有茶叶品牌200多个,形成了省级品牌龙井茶、以浙江十大名茶为代表的40多个区域公用品牌、以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为代表的40多个企业品牌等层次分明的品牌格局。特别是龙井茶,2020年生产茶园面积7.4万公顷,产量2.5万吨,产值52.8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的13.01%、22.13%,已成为我国产区范围最广、涉及茶农最多、产业规模最大、区域优势最强、对茶产业贡献最大的地理标志绿茶品牌。

“十三五”期间,浙江茶叶持续保持产销顺畅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在疫情影响较大的2020年春季,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优势品牌产区和品牌茶企大都实现了量增价升的畅销态势,为浙江茶产业成功走出质量效益型的发展之路作出了贡献。

4、茶树良种化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增力鼓劲

2020年浙江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5.4万公顷,无性系良种率75.33%,比2015年提高了7.98%。

在安吉白茶“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和黄金芽热潮的带动下,浙江特异性茶树品种选育和应用走在全国前列,据统计,全国省级以上叶色特异品种55个,浙江有39个,占比超70%,其中安吉白茶已成为浙江栽种面积最大的无性系良种,黄金芽、中黄1号、景白2号等均有万亩以上规模种植。

茶树的良种化和特异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了茶树品种结构的调整与产品品质的提升,更增进了浙江茶产业强有力的发展后劲。

5、抹茶发展迅猛初具规模,成为全球最大产地

随着新式抹茶饮品风靡市场,“十三五”抹茶消费快速兴起,浙江抹茶产业发展迅猛并初具规模。

2018年时,全球抹茶产量近5000吨,国内产量约3000吨,而浙江抹茶产量已达1709吨,已成为全球抹茶最大的产地,并形成了绍兴越城区、杭州余杭区和金华产区三大抹茶主产区。到2020年,浙江已有抹茶原料生产茶园3585公顷,抹茶生产企业35家,产量增加到3698吨,产值4.08亿元。

另外,还有碾茶流水线机械生产厂家6家、抹茶机械生产厂家5家,以及成熟的抹茶产业化成套技术,为全国抹茶的快速发展提供装备和技术支撑。

6、匠人队伍不断涌现,产业接班后继有人

到2020年,浙江省内已拥有国家级绿茶非遗制作技艺4项、省级12项、县级4项,省级红茶非遗制作技艺1项,全省茶叶非遗传承人超过100人。

安吉、余杭“茶二代”全面接班,丽水“茶二代”全面培育、景宁“茶二代”显示新的活力,宁波余姚、宁海的“青茶培养”计划有序推进,2020年浙江省农艺师学员新生中事茶学员超过四分之一,全省茶专业人才年轻化趋势明显。

浙江省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能大赛、茶叶加工工职业技能竞赛、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技能大赛等赛事的召开也筛选培育出新的技术接班人,浙江茶叶“匠人”不断涌现。在2020年举办的全国茶叶加工工(精制)职业技能竞赛上,面对来自全国14个省(区)的60名制茶能工巧匠,浙江茶人分别取得第一、第三、第十二的成绩,浙江代表队获得了团体第一。

7、文化助推强劲有力,茶艺生活蔚然成风

在茶文化的社团组织建设方面,浙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各地活跃着80余个茶文化社团组织,有力推动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每年举办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浙江绿茶博览会,以及各地以中国(国际)茶商大会、中国茶叶大会、安吉白茶博览会、温州早茶品牌展为代表的30余场重大茶事活动更是成为浙江弘扬茶文化促进茶产业的重要载体。

随着茶文化与茶科学的有序普及,斗茶和茶艺创新大赛的不断涌现,生活茶艺成为了学习的热潮,茶空间也逐步进入寻常人家,茶文化已深度融入浙江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8、云端推介成新常态,市场拓展双向并举

2015年以来,浙江茶叶市场整体产销两旺,到2020年全省总交易量、交易额分别达15.6万吨、235.5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8.33%、22.98%。茶市交易趋向整合集中,各类茶市从110家减少到86家。规模最大的浙南茶叶市场省外茶叶比重持续稳步增加,交易量已超半数,“总部经济”越加突现。

随着中国电商业的发展和浙江全球电商高地的崛起,“十三五”期间浙江茶叶网上销售快速发展,大部分茶品牌已涉足电商,领军品牌艺福堂2020年“双11”销售额达到2750万元。特别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各地纷纷将茶事活动搬至线上,开启了“云节庆”的新模式,举办各类云上茶展、推介和直播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补充和稳定了茶叶销售形势,助力了浙江茶叶疫情期间的逆势上扬。其中松阳香茶网络茶叶节完成线上成交额600余万元、线下成交超2000万元,带动全年线上茶产品销售额超7亿元。

9、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内涵深度拓展

“十三五”浙江茶产业不断做长产业链、做宽茶业态。精深加工持续快速发展,2020年全省茶叶精深加工企业增至111家,利用茶叶20.6万吨,实现产值43.7亿元,比2015年的10.84万吨、18.97亿元增长90.04%和130.36%。

抹茶成为浙江省深加工产业中最有成效的品类,2020年产量、产值分别达到3584吨和3.97亿元,同比上涨8.06%和15.06%。

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等模式集群化发展,建成杭州龙坞茶镇、松阳茶香小镇、齐溪茶叶特色强镇等一批茶业特色强镇,其中龙坞茶镇已成为全国茶事活动的集聚地。2020年首次现场发布的“世界茶乡看浙江·浙里游好茶”十大茶旅精品线路,串联10个市、40个县(市、区)的包括茶历史、茶文化、茶产业及茶旅游在内的相关资源,吸引了国内外游客来浙探茶、识茶、爱茶、事茶。到2020年,浙江第三产业增值达91.1亿元,比2015年的43.9亿元增长107.51%。

02

“十三五”浙江茶产业措施亮点

“十三五”期间浙江茶产业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有力施策,作用显著、亮点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出台专项政策意见,明确茶业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及时出台相应政策。

2016年1月“十三五”开局之始,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6〕11号),明确浙江茶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同年8月,浙江省农业厅召开全省茶产业传承发展工作推进现场会,对各产茶县(市、区)茶业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各重点产茶县也相继出台有关政策。2018年,省农业厅及时根据产业发展变化,组织制订《推进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调整重点发展方向,在2019年与省发改委、省林业局联合出台《浙江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2018~2020年)》(浙农产发〔2019〕7号)中,将调整后的重点发展予以明确,并划定浙中龙井茶、浙北白茶、浙南早茶、浙西香茶等四个优势区域和39个茶叶优势县。

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之际,第一时间下发《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浙江春茶生产应对措施建议》,稳定了全省茶叶生产的信心和决心,为浙江茶叶逆势上扬、转忧为喜、增产增值成功助力。

2、组织兴办茶展会,浙茶影响力迈上新台阶

2016年底,经浙江倾力争取,农业农村部主办的唯一的国家级茶叶展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以下简称“茶博会”)永久落户杭州,并已连续举办三届。

· 2017年首届茶博会开幕式上,国家领导发来贺信,作出“把国际茶博会打造成中国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的重要指示。

· 2018年第二届茶博会上不仅规模扩大至7万平方米,更是举办了全球茶叶界最高规格的工作会议——第23届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会议,通过了权威国际展览业组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成为杭州首个获得UFI认证的展会。

· 2019年第三届茶博会上,不仅成功举办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部长会议暨第十四届国际农业经贸合作论坛,更是取得了丰硕的展销成果,30多个国家1563家企业参展,5天时间客流量达18.5万人次,达成茶叶交易量5255吨、交易额55.8亿元。

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世界茶叶盛会,而2020年在杭州举办的首个“国际茶日”系列活动更是把浙江推上了新的焦点,国家领导再次发来贺信,《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报道。

此外,首次跨越中国南北举办的三届浙江绿茶博览会(西宁、银川、深圳),以及松阳(中国国际茶商大会)、嵊州(国际绍兴绿茶大会)、宁波(国际茶文化节)等茶事活动不断提档升级,搭建了众多广阔的交流平台,为浙江茶叶做强区域优势品牌、提升品牌内外影响力、促进市场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3、中央财政项目引领,两大标准工程圆满完成

“十三五”期间,在中央财政支持下,浙江省茶产业各项工程顺序推进、成效显著。

2017年完成的中央财政立项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共投入3年时间、省级以上财政资金1.4亿元,完成20个县共3905公顷标准茶园建设、73家初制茶厂改造和44条名优茶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配置,推动“标准茶园”和“标准化名茶厂”工程圆满完成。

2009~2016年浙江完成25个共3853公顷农业部标准茶园工程创建,到2019年全省创建各级标准茶园4.3万公顷,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21.24%;2012~2017年的标准化名茶厂工程,共认定128家省级标准化名茶厂,到2020年建成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349条,生产量达1.0万吨,达到全省名优茶产量(10.2万吨)的9.8%。

两个工程的圆满完成,带动了全省茶园种植和名优茶加工两个环节的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为下一阶段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4、组建团队联合攻关,全面推进技术进步

2014年成立、2019年换届的两届浙江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形成了“产业+团队+项目+基地”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模式,为浙江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投入资金2500万元开展的“十三五”茶树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已育成中黄1号、中白1号等新品种25个,申报鸠16、杭茶119等植物新品种保护36个,收集种质资源180余份,申报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制定标准8项,进一步加强浙江省茶树育种技术储备,提升育种创新能力。

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两轮投入1020万元,其中2018年首轮项目3个、2020年第二轮项目4个,聚集关键技术的全套熟化推广,分别从生态茶园体系、抹茶产业化、龙井茶标准化和绿色精准防控、红茶提质增效、白化茶关键技术、智慧茶园建设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支撑浙江生态茶园、抹茶、龙井茶、红茶、白茶等方面的高水平发展。

产业技术项目三轮投入2360万元,其中2016~2018年首轮33项、2018~2020年第二轮42项、2020~2022年第三轮47项,开展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已完成的两轮项目累计集成新模式54种,制定技术规程48份,引进推广中黄1号、金牡丹等茶树无性系良种47个,示范带动、推广应用相关茶树新品种和新技术6.67万公顷,直接带动浙江各地茶产业高水平高质量创新发展。

5、生态茶园工程启动

为实现茶产业的高水平绿色发展,2018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启动包括生态茶园在内的“五园创建”工程。通过省农业农村厅发文组织、部级重大协同推广项目技术集成、各级茶园项目支持、省茶叶产业团队专家指导下,到2020年生态茶园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3年时间建成178个省级生态示范茶园,共计6704公顷。并带动全省建成各级生态茶园646个、共计1.3万公顷,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6.4%,基地内平均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37.0%、化肥使用量降低34.7%,茶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茶叶品质明显提升、茶园效益明显提高,亩产值达939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31元。

2020年,以生态茶园为重点、每年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亿元的“浙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通过农业农村部立项,武义更香茶业、安吉宋茗茶业等纷纷通过数字化项目立项,投入各级财政资金数千万元,成为浙江省提升推动新生态茶园工程和探索智慧茶园工程的新支撑、新载体。

6、茶园保险增点扩面

春茶季是浙江茶业最重要的产季,产值占全年的近75%,春季霜冻是对产业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浙江于2015年率先在绍兴市、丽水市和湖州安吉县试行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对春茶生产发挥了较好的防灾止损作用。首批低温保险试点工作在2017年完美收官,三年累计赔款772.18万元,平均赔付率达106.85%。

全省重度霜冻年份如2016年赔付率可达151%,普通年份如2017年和2018年可达60%左右,带动全省茶园低温保险在2017~2019年快速推广、全面普及,推广县(市、区)达42个,基本覆盖了各重点产茶县,到2019年全省参保达到最高值,投保面积1.41万公顷、保费3545万元,已结束政策性保险试点的安吉县,主体自行投保,面积不减。

2019年和2020年茶园保险期内温度适宜、霜冻少,赔付率仅20%左右,虽然2020年投保面积有所减少,但政策性保险对茶产业的稳定与抵御自然风险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03

浙江茶产业“十四五”展望

虽然“十三五”的浙江茶叶创造了许多辉煌,但仍存在劳动力短缺、全程机械化技术不成熟且应用滞后、茶叶出口萎缩、经营主体强弱分化等短板,许多瓶颈亟需破解,也面临着国内外局势影响的冲击,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十四五”的浙江茶产业,将在茶叶产销矛盾不断起伏、不确定因素影响增加的新形势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新一轮茶消费热潮将至

随着5月21日国际茶日意义被逐渐广泛认识,推动茶消费的活动在全球的热度将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随着茶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重视,茶的保健功能将得到普遍、深刻认识。同时茶产品的日趋多样化也将助推消费热潮在全球的掀起。

2、茶文化将成为引导消费重要动能

随着我国文化引领作用的进一步强化,全民对文化产品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茶的历史、人文、典故等茶文化的关注将逐渐成为重点之一。同时,茶文化创意产业的日益繁荣也将助推茶作为文化产品载体作用的显现。尤其是茶艺、茶文化呈现的日常化、常态化和竞技化,将形成更为浓厚的茶消费氛围。

3、茶产业智能化(智慧茶业)有序推进

随着智慧茶园、茶树病虫害精准防控设施、茶叶数字化工艺加工生产线、茶叶智能化产品分类设备等分段模块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以及茶叶开采时间、产量质量、病虫害精准测报、茶树水肥营养、灾情监测、加工在线监测等分析评判模型日趋成熟,特别是全省范围智慧茶业多地试点、有序推进,智慧茶业将如星星之火、快速燎原。

4、茶人尤其是“茶匠”将成为广受尊重的群体

茶文化是农耕文化的精髓,决定了茶人在新时代的独特地位,并进一步受到正视,茶对人类健康、物质与精神协同作用的特殊性决定茶人是盛世时代倍受关注的人群。崇尚用心做茶的风气越来越浓,匠人将越来越多并愈加受人敬重。茶科技人才队伍的壮大,科技支撑作用显现,茶人获得感也将得到提升。同时,随着茶为国饮、科学饮茶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茶人在引导、宣传与服务茶消费的过程中发挥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大。

5、中国茶全球化进程将进一步推进

联合国尤其是粮农组织对茶叶的推崇有效促进了品类丰富的中国茶的全球化消费。同时,茶保健功能被广泛认可,将推动全球范围内经营中国茶的规模不断升级。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融的进一步加强,来中国体验茶生活与学习茶文化的人群也将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茶叶成为全球华人首选礼品的时代将悄然到来。

6、浙江将成为全球茶叶聚焦中心

永久落户杭州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吸引力将日益增强,其中国第一茶展、国际第一茶叶博览会认可度也将不断提高,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同时,浙江的包容、服务、经济快速发展与茶消费增长强劲将吸引全球茶叶生产商与经销商汇聚浙江。互联网高地、电商总部、国际化城市的特殊地位也将支持全球茶叶的不断聚焦。还有茶叶研究中心、茶学教育中心、茶文化交流中心对全球茶人的吸引力也会进一步突显。这些趋势将为浙江茶叶带来更多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04

浙江茶产业“十四五”对策建议

“十四五”的浙江茶叶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因此需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规划引导,明确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浙江茶产业首先要明确发展目标,通过制订“十四五”浙江茶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发展。按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接轨全球化总体要求,以“匠心精品、绿色发展”为目标,充分优化浙江省涉茶资源丰富、技术领先、人才集聚、市场聚焦、文化活跃等优势,以智能化、机械化、品牌化、融合化、国际化为导向,全面构建茶产业、茶文化、茶经济、茶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业体系,推动浙江省茶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全力打造世界茶叶生产、展览贸易、文化交流、教育科研、人才培养、休闲养生中心,努力为推动茶产业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共享美好生活作出浙江的贡献。

2、强化基础要素,提升标准化水平

切实抓好标准的宣传贯彻、组织实施与监督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对茶叶种植、加工、流通、品牌打造的杠杆作用。深入推进“机器换人”,加快名优茶采摘机械的研发与应用、引导茶园运送机械、巡检机械配置,组建一批茶机服务组织,建立一批茶机农艺融合示范区(点),加快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品牌化名优茶整体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推广茶园绿色防控和肥药双减,深入实施茶区园林化、茶树多样化、茶园生态化、生产机械化、培管科学化,在现有178个省级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基础上,开展高品质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增点扩面与生态茶园支撑技术体系深化提升实践,到2025年,全省占总面积70%以上的茶园生态明显改善,其中省市县三级生态茶园示范基地面积达到6.67万公顷(100万亩)。

3、强化品牌打造,推进龙头企业培育

打造一批内销生产经营型品牌(如安吉白茶)、匠人精品传承型品牌(如径山茶、惠明茶)和多品类企业型品牌(如柯桥玉龙茶业、仙居茶叶实业),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连接基地,利益联结紧密,带动三产融合,探索建立茶叶产、供、销一体化的“浙茶利益共同体”。支持浙江茶叶出口企业建立浙江茶叶出口同业联盟,合力打造自主国际品牌。

4、保障科技支撑,加快智慧茶业进程

优化教育资源,分类推进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树人大学等高校的茶叶专业发展和浙江茶业学院、浙江农艺师学院等建设,为浙江省茶产业发展培养更多的适应现代茶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强化茶产业技术团队建设、三农六方合作,充分发挥人才聚焦、协同作为的作用,全面巩固茶产业科技水平制高点。加强茶业智能化规划制订,加快茶业智能化平台设计和茶业数字区块与模块研发,从智慧茶园着手,逐步拓展至智慧茶厂和智慧市场,率先打造生产、加工、销售、品控等全环节大数据应用于一体的智慧茶业全产业链,为全国茶叶树立浙江标杆。

5、抓好平台建设,推进国际融合发展

强化“茶叶是浙江金名片”的认识,丰富“世界茶乡看浙江”的内涵,把茶产业作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载体和国际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高水平办好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打造世界茶叶博览交易平台。整合资源优势,打造全球茶叶电商总部平台。发挥中国茶叶拍卖交易服务平台作用,提升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定价权和话语权。做强做大3~5个产地市场,夯实“千家万户小生产”对接“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服务平台。深入构建农创客发展平台,培育茶叶创业创新人才。纵横拓展共生、共享、共融平台,集中力量办大事,谱写茶产业与茶文化发展新篇章。

作者简介:

12

罗列万

推广研究员,农业农村部茶叶专业专家指导组成员、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兼任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第二届浙江省茶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组长等。长期从事茶产业发展规划、茶叶技术研发推广、茶品牌建设、茶叶市场拓展和茶产业管理等相关工作。浙江省近30年茶产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制定者、农业农村部20多年茶产业政策文件参与起草人;参与策划了13届浙江绿茶博览会、3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出版著作20余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被认定为浙江省151第二层次人才,获浙江省委宣传部与省科学技术厅颁发的“最美科技人”和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授予的“觉农勋章”等荣誉称号。

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D0400804);浙江省茶叶产业技术团队项目(2020-202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8C160004)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加工》杂志,2021年第1期文章《浙江省茶产业“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页码:6-12,作者:罗列万,冯海强,胡双。

引用格式:罗列万, 冯海强, 胡双. 浙江省茶产业“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J]. 中国茶叶加工, 2021(1): 6-12.

来源: 中国茶叶加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新冠肺炎疫情对浙江省茶产业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爆发,浙江省于1月23日率先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以来,至少要面临数月甚至更长的疫情考验。浙江是绿茶大省,2~5月份是名优茶产销的关键时期,这场疫情与早春茶生产和绿茶销售旺季时间上高度重叠,对浙江茶产业的负面影响是必然的。文章就如何积极做好应对疫情影响下的春茶产销工作,思考今后浙江茶产业发展的方向,以供参考。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松阳县了解新茶生产情况

01

疫情对浙江茶产业的负面影响

当前是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关键时期,但到彻底解除疫情,预计还需要一些时间。而当前正是浙江省春茶产销的关键期,此次疫情对浙江茶产业的影响是直接的、必然的。受暖冬影响,加之1月下旬雨水充足,今年的浙江春茶自2月初温州、丽水零星开采以来,自南而北依次推进。截至2月29日,全省一半以上茶区已经开采,达到可规模开采标准的茶园面积近3.33万公顷(50万亩),占全省茶园面积的15%左右,然而受采工紧缺的影响,实际采摘率只有八成左右。概括起来,疫情对浙江茶产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早茶生产人工短缺情况加剧,早春茶产量影响较大

据统计,截至2月29日,以温州市为例,可规模开采面积已达57%,其中永嘉县可开采面积已达89.8%,苍南县、瑞安市、文成县和平阳县均达到70%左右。受疫情影响,存在采摘工短缺和茶青无人无场所收购等情况,申请复工茶企的员工到岗比例为75%左右,采制人工组织成本与难度有所增加,疫情对2月开采上市的早茶产区影响较大。目前疫情发展趋势和各项管控措施的时间节点尚不明确,对3月中下旬即将全面开采的重点产茶县的影响尚无法确定。
■全面复工还有待时日,茶旅结合经营受到一定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浙江省各茶叶主产区茶厂获批复工数仅为33%,且复工茶企员工到岗率不到七成,茶厂及时有序安全复工也是当前面临的迫切难题。若到3月中下旬仍然无法全面复工,浙江省春茶总体产量将有所下降,全年名优绿茶产量将受到影响。而茶旅结合经营模式受影响较大,疫情导致春节假期无法营业,茶叶全产业链环节中第三产业直接全面遭受冲击。 
■茶叶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利润空间面临较大压力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导致人力和防疫物资成本的投入增加明显。请工难导致组织接送、工资成本增加等,一定程度上增加劳动力成本。复工后需要配备口罩、消毒液、测温仪等防护物资,人员就餐、居住相对隔离等条件要求提高,而茶叶运输、快递短期内无法恢复如常等,均间接导致茶叶生产成本增加。 公司联系电话:400-8163-633。

■销售方式和流通渠道受阻,名优绿茶销售受到影响
受疫情影响,前期茶叶流通市场关停,目前尚在陆续复市,但因人流密度控制要求下,一位难求现象却又日益加重。传统的面对面订货会、展示展销、茶文化节等活动也不能如往年一样红红火火如期举办。而且疫情期间,茶馆、茶空间、茶饮店等消费量也明显下降。名优绿茶的黄金销售期遭遇消费氛围和物流环境的影响,将导致浙江省以名优茶为主的业主销售收入和利润均会有所下滑。 
■劳动密集型名优茶减产,茶叶产品结构需要调整
浙江茶区仍然是以春季名优茶为主导,人工采摘、加工、包装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今年受疫情影响无法实现梯度生产和拉长生产期的有效做法,预估3月下旬至4月中旬,全省重点茶区均面临劳动用工洪峰的来临。疫情导致春季的茶叶消费场景、频次和礼尚往来的需求均会有所下降,但茶叶健康、养生的功能需求不会改变,应对疫情适当增加机采、调整产品结构值得尝试。 

02
浙江茶产业的机遇与变革
■茶叶的绿色保健养生作用将迎来高度受关注的契机
在经历过此次疫情危难之后,更多的消费者将对饮茶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清除体内过量自由基、抗氧化、抗辐射和抗癌等保健养生作用有进一步的认知和肯定。将引发个人、家庭、团体等对茶叶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深度思考,对培养更多消费者日常品饮茶叶起到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而绿茶产品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广大绿茶经销者可借此契机进一步加大饮茶有益健康的宣传力度。 
■机械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更替将进一步加快步伐
此次疫情的爆发更是凸显了浙江茶产业用工难、用工贵的矛盾,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着重推进浙江省茶产业机械化、智能化程度,加快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全方位“机器换人”和标准化智能化生产管理已经迫在眉睫。 

浙江春江茶机自动清洁化生产线
■线上线下交易方式的融合创新将进一步完善
此次疫情对传统的茶叶市场模式、各类茶博会等茶事活动、茶馆、奶茶店等经营方式带来了困难和挑战。茶叶产品的消费有一定的体验需求,鼓励实体加强线上的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店铺经营,淘宝直播、抖音、快手等线上沟通体验的销售方式应该是茶叶下一阶段的重要风口。茶叶产品的销售注重线下实体体验和线上交易的融合创新亟待进一步完善。
■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业态创新将进一步提速
此次疫情虽然限制了礼尚往来的需求,但反而可能刺激大家提高日常饮用消费量。引导加大机采机制、适合大众消费的优质茶和“口粮茶”生产比重,增加茶食品、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比例,进一步调整优化浙江茶产业结构。 
03
浙江春茶生产应对措施
■关注疫情、天气和茶芽生长动态
浙江省春茶一般从2月初在温州、丽水开采,至3月底推进至浙北的安吉,批量采摘则再迟10~15天。各地、各主体要密切关注疫情及其防控措施变化,加强茶园巡查,及时调整生产策略,引导春茶安全开采。 
■密切关注“倒春寒”的可能发生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寒潮预警,做好灾前抢收、烟熏或喷雾等防御措施和灾后恢复准备工作。有条件开展茶园低温政策性保险的地区,要积极引导扩大保险覆盖面,减少受冻损失。 

■及时做好茶厂开工准备
提前做好茶厂厂房、住宿区、卫浴区的清洁卫生,做好采茶用具清理和设备开机检修调试,准备好盛放鲜叶的安全器具和摊青设施,做到茶厂通风透气、整洁有序,确保加工设施正常开机与良好运行。
■组织做好劳务人员对接和防护培训
根据疫情动态和地方控制人员流动规定要求,结合茶叶生产劳力需求预估,做好采茶工和加工操作人员的组织落实工作。以村为单位,发动全村闲置劳动力参与采茶,重点组织60岁以内有采摘经验的人员。重点挖掘本地因疫情未外出打工的、身体健康的男女劳动力临时从事采茶和茶叶加工等工作。并与往年采茶工输入地经纪人保持联系,做好信息沟通,以便疫情过后及时解决采茶用工紧缺问题。掌握上岗人员健康状态和接触史,确保健康无患,并做好上岗前安全防护培训,保障上岗人员口罩等防护用品和卫生间卫生用品的配备,养成疫期不聚集、勤洗手等习惯。 
■组织做好茶叶安全采摘与加工
在疫情未解除、当地防控规定允许情况下,提倡采取茶园分区块错开采摘和上山分散称量收集鲜叶。茶叶加工要严格按照食品生产许可要求,加工全过程应规范操作程序,以一人承担一个环节来有效降低人员集聚生产的问题。尽量使用自动智能加工设备和加工流水线作业,减少茶厂用工数量。视原料情况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茶类结构,错开茶类加工时段。

■引导推广机采新模式
鉴于今年采茶工短缺问题突出的预测,因地制宜引导备有采茶机的茶企与大户,前期采用“跑马采”,中、后期适度留养,扩大采茶机采摘比重。引导组建机采服务和代加工服务中介组织,开展第三方应急性、常规性茶叶生产服务,以保障有效的机采和加工能力。 
■创新茶叶产销对接方式
茶青市场、茶叶交易市场、茶叶专卖店等单位应遵循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绝对做到不提前开市开门。通过建立微信群等自媒体手段建立茶青交易信息沟通,做好茶青的就地就近消化工作,建议采取加工企业与农户点对点对接、订单收青,或委托加工企业代加工等方式,尽量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组织探索与销区茶商点对点对接联销模式,指导广大茶农茶企使用淘宝网、赶街网、京东等线上交易和现代物流手段。有条件的可开展网上春茶节等活动。  
04
应对疫情的建议
■落实各项措施,扶持重点茶叶生产经营主体
鉴于疫情对茶叶产销带来的冲击,建议茶叶主产地各级政府,采取财政税收、金融帮扶、资金补贴等措施,切实扶持茶叶生产经营主体。例如对企业现有贷款进行贴息、提供中长期贷款等金融支持;提供房租、水电费、缓交社保金等补贴;对疫情期间连锁门店和茶旅结合经营业绩下滑大的企业给予特别支持;给予疫情防控期间的生产经营补贴和稳岗补贴等,帮助茶叶主体渡过难关。同时,重点茶叶生产经营主体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增加资金流动性,提高综合运行效能。 
■采用实用技术,调整全年生产经营计划方式 
各产茶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暂缓或减少使用催芽肥,适当拉长茶叶采摘期,应用不同品种有效搭配和科学的修剪技术、合理错开采摘时期。可采取人工采茶与机械采茶相结合,机采茶鲜叶配以必要的分级分选工序,实行分级加工,力保春茶整体产量不减产、品质稳定。在头茬春茶结束后,马上增施速效有机肥,力争提高二春茶产量。二春茶采摘后立即进行夏季轻修剪,并追施一次速效有机肥,以保障秋茶产量。夏季新梢顶端细嫩的芽叶可考虑通过“打顶采”用于加工优质红茶,既能丰富产品品类,又为提高秋茶的产量和品质打下基础。 

■抓住宣传契机,科普茶叶的健康养生功能 
疫情发生以来,茶叶保健、健康功能的关注度提升明显。从长远来看,疫情反而会刺激大家提高茶叶日常消费量。绿茶具有茶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的优势,建议抓住此次宣传契机,借势加大相关宣传力度,提升产品影响力并扩大消费基础。当前处于疫情后期,最主要是加强产销对接,加快消化因疫情导致的暂时性库存。强化科学宣传,提高广大民众对茶叶健康保健功能的认知程度。 
■搭建更多平台,创新优化茶叶线上线下交易模式 
此次疫情对线下面对面交易消费场景带来的冲击,倒逼主体深入思考如何创新优化配套的线上交易方式。要充分利用淘宝、天猫、京东、微信、唯品会、抖音、快手和自媒体平台等,拓展互联网市场,拉动更多的大众消费。行业主管部门要重视建立健全网上交易服务平台,引入第三方评价监督体系,鼓励扶持交易模式创新。进一步提升打造网上茶博会、网购春茶节等线上推广活动,适应新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助推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

金晶,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农艺师。从事茶产业管理和技术推广工作,兼任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副秘书长、省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其他绿茶组副组长。获得2015年度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称号。先后参加茶叶技术研究和推广项目12项(其中主持3项),获部、省各类科技成果奖5项,参与编著正式出版的专业书籍8部,在专业期刊和杂志发表论文28篇,参与制定省级地方标准9项,参与制定企业标准4项,参与申请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累计培训茶叶加工、评茶员及茶艺师等相关技术人员超过900人次。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加工》杂志2020年第1期(总第159期),文章标题:《新冠肺炎疫情对浙江省茶产业的影响及应对建议》,作者:金晶,罗列万,何卫中,李明。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聚力“三茶”统筹 培育产业新优势!浙江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新昌召开

7月8日,浙江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在新昌县召开。会议总结交流了浙江省“三茶”统筹发展经验,研究部署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任务。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蔡元杰出席会议并讲话。

近年来,浙江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提出的“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机器换人、数字赋能和全产业链发展,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牌效应不断凸显,茶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21年,浙江省茶园总面积307.7万亩、总产量19.8万吨、总产值259.6亿元;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等第三产业产值达101亿元,增长11%;茶叶出口量15.1万吨,出口额4.9亿美元,分别居全国第1位和第2位。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坚持“三茶”统筹发展,有利于推动浙江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培植新优势,促进茶农增收致富。浙江省各地要做好茶文化的挖掘、弘扬和交流,全方位多途径提升茶文化资源应用价值,培育茶文化展示平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浙茶宣传、体验活动,大力培育茶文化组织,积极参与国内国际茶文化活动;要大力实施农业“双强”行动,集聚科研力量,培育新品种,建设茶苗繁育基地,健全茶苗交易体系,重点研制茶园耕作、植保、施肥、采摘机械及名优茶智能化采摘机械等先进装备;要推进茶产业大脑建设,开发完善重大应用场景,大力推广“浙农码”,拓宽数据收集领域和主体应用面,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要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深化茶旅融合发展,强链补链,推动茶产业融合发展。

会上,丽水市、杭州市西湖区、泰顺县、新昌县、开化县、松阳县作交流发言。与会代表还现场观摩了新昌县茶产业大脑、金山村数字化育苗基地、下岩贝村数字茶园和清承堂数字茶厂等。

来源:浙江农业农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487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