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重走茶叶之路信阳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重走·重溯·重构——“世界的东方茶港”论坛圆满落幕!

9月11日,重走·重溯·重构——“世界的东方茶港”论坛在第11届武汉茶博会现场隆重举办,茶行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以“世界的东方茶港”为主题,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的融合形式,全方位挖掘东方茶港历史、文化、经济资源,为东方茶港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嘉宾致辞

湖北省政府研究室二级巡视员孙军:

湖北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茶祖神农、茶圣陆羽、茶神诸葛亮都出自湖北。汉口历史上曾是万里茶道的源头、中国茶叶贸易中心,繁荣了近两个世纪,享有“东方茶港”美誉。19世纪70年代,汉口茶叶每年出口达200万吨,垄断了市场茶叶市场的80%,占据了中国茶叶出口的60%以上,鼎盛时期达到了80%。全国产茶区以福建、贵州、云南四川、安徽和河南信阳,以及湖北各地的茶叶汇集于汉口,通过万里茶道一路北上西进,远销世界各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茶叶辉煌。

重振东方茶港是楚茶兴起的未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出台了《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今年8月省政府又出台了《全省农业产业化十大产业链实施方案》,茶叶十四五的专业发展规划。茶产业发展有领导重视、有资金保障、有政策支持、有大家的共同参与,武汉和湖北的茶产业发展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我相信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湖北茶产业发展必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重振东方茶港将指日可待!

华巨臣集团副总裁杨文明:

湖北是我国的产茶大省,近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湖北省茶产业快速发展,以青砖茶、恩施玉露、宜昌红茶为代表的湖北茶深受海内外广大茶商的青睐。作为老朋友对湖北取得的成就表示衷心的祝贺。

茶产业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科技是推动我国茶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关键所在,国家领导人亲自号召,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文章做好。作为茶行业的领军者,华巨臣一直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充分调动全国茶行业资源,承担推动中国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传播的重任,未来我们衷心希望与大家携手共进,让好茶走出大山,让中国茶文化弘扬四海,让中国茶产业蒸蒸日上。

汉口因茶而盛,希望通过各嘉宾的解读,利用好东方茶港历史名片,发挥湖北省茶产业优势,写好统筹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文章。

主题演讲

演讲主题:近代汉口茶市与中俄万里茶道

演讲嘉宾:原武汉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张笃勤

本次演讲主要阐述三个问题:一是古代长江的饮茶之风与鄂南茶区兴起;二是近代汉口茶市与对俄国的茶叶贸易;三是对俄茶道的演变。

大家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长江流域是茶的发源地,在唐宋时期长江中游一带,茶的种植、销售已经具有很大的规模。另外,根据当时的记载,在汉阳区,鄂州的征税率可以达到20万银两。汉口开埠以后武汉成为重要的茶叶港,在这之前鄂南茶区已经开始兴起。

近代汉口茶市分为几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英国商人和俄国商人是汉口茶叶市场的主要买主,在19世纪90年代以前,英国商人是最大的买主,90年代以后俄国商人成为主要买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英国商人主导的时期,还是后面俄国商人主导的时期,红茶占了很大的比重,砖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第二个讲一下汉口贸易对俄国兴衰的变化。1728年清朝雍正年间签订了条约以后,茶叶作为大宗商品开始出市。90年代以后俄国商人取代英国商人成为最大的买主。有些学者认为最早的俄国商人建立茶厂是在汉口,实际上最早的商人初步加工茶叶是在羊楼洞地区。

到1893年在汉口地区有了4家砖厂,产砖茶40多万担。近代的汉口对茶贸易没有完全的统计有两个大概的数字,一个就是通过汉江这一路走的茶叶有一个初步的统计,另外一个就是根据有关材料进行推算。在十月革命以后,汉口对俄国的茶叶贸易有所变化,有的年头下降的比较多,比如说1929年中东事件发生之后中俄断交外交关系对茶叶影响很大。后来抗日战争时期,长江航道不通影响茶叶贸易。

第三个问题,讲一下汉口茶对俄贸易的路线问题,也就是万里茶道的路线问题。这个茶道可以分成两种:一个传统的山西商人经商的茶道,最早通过汉口,由汉江到达襄阳樊城一带,从河南渡过黄河进入山西长治,然后走东口和西口。这一条路线是传统的路线,是山西商人所走的路线。

到了19世纪80年代以后,除了海路北上以外,向南通过中国的南海,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欧洲部分,原来叫是属于俄国,现在是乌克兰,就是进入黑河。

现在我们宣传万里茶道,宣传的都是山西商人所走的汉江这条路,尤其是通过南海走的这条海路,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黑海这条路线宣传很少。这个方面的宣传,我建议应该说得更全面一些。

演讲主题:万里茶道的溯源之路

演讲嘉宾:万里茶道历史文化收藏家万学工

万里茶道全程近15000公里,中国大概是4800公里经过8个省市,从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一直出关。

武夷山有一个分水岭,水往北边流就是河口,是万里茶道的第一镇,装不完的河口,卖不完的汉口。五个江河把所有的物资通过水运的方式,通过鄱阳湖的河口逆江而上运到我们的汉口。在汉口把所有的茶叶集中,沿着晋商的茶道,通过汉水一路到了襄阳,就是现在的樊城,樊城通过了现在的河南的社旗,南船北马,用骡马运输的方式渡过黄河,一直往北方走。汉口虽然不是茶叶产地,却是茶叶的集散地,茶路贸易集散运输始于汉口。

中俄万里茶道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持续了200多年,后来因为远东铁路的兴起,以及1927十月革命以后铁路就中断了。但是中俄的万里茶道为茶叶的种植和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中原地区和俄国西伯利亚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深了中华文明与俄罗斯文明的交流。

演讲主题:万里茶道在汉口的文化遗产

演讲嘉宾:原武汉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武汉近代史专家王汗吾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述:一个是晋商的故事,另一个是东方茶港的起源,最后是俄国建筑遗址的世界遗产申报。

晋商开辟万里茶道,它是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之下,基本上只能走汉水把茶叶运到北方去。但是从唐宋以来,南方建立很多的茶市,到清代,汉口就是最大的国内市场。

东方茶港建立了江汉关,开始出口茶叶,俄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瑞典人都来买茶,所以把它称为世界的东方茶港。汉江关占中国出口茶叶的比例在40%以上。中国茶叶在世界上要占80%多,汉口占60%多,也就是说汉口出口的茶叶供应了全世界的一半。

2019年,国家文物局已经把万里茶道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覆盖几个点,第一个点--江汉关,再者就是俄国的建筑群--顺丰茶栈、巴公房子、理维诺夫公馆、东正教堂、京汉铁路。

演讲主题:万里茶道对俄贸易的影响

演讲嘉宾: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刘再起

汉口是著名的东方茶港,东方茶港在世界是什么地位?比如说以1888年为例,当时中国出口的茶叶占了全世界茶叶总量的80%以上,汉口出口了66%,2/3以上,这就是当年汉口出口的成就。

万里茶道促进了文化传播。1858年,东正教往中国去传播的过程中,第一批受洗的东正教教头就是在武汉汉口。中国的汉口有当时东正教建的规模比较大的东正教汉口教堂,你们有机会可以去看一下。

万里茶道把中国的产茶区和销售区连接起来,让近代中国走出去融入了欧洲,融入了世界。万里茶道是多条路线的,从汉口到上海,还有水路的,对中国的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汉口做大做强就是因为茶叶贸易,所以我们今天还是要回溯历史的荣光,要勇敢的把我们的茶文化传出去。

演讲主题:国际贸易史视角下“茶”之演进

演讲嘉宾: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武汉市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张嵩

我对茶的看法分成三个脉络:一是野生植物到农业种植物,到全球化工业制成品;二是药材,再到贸易管制物品,再到成瘾性日常生活消费品;三是神秘东方文明象征,再到西方资本主义传播载体,再到后工业文明符号。

第一条脉络:野生植物-农业种植物-全球化工业制成品。

第一个,野生植物。1834年圣诞节之际,英国宣布在印度发现野生茶树种。1884年,英国植物学家马斯特思将广泛生长于印度阿萨姆和中国云南一带的大叶种茶树拉丁文学名确定为“阿萨姆种”。茶起源于印度的说法,甚至有可能盖过中国。

第二个,农业种植物。考古发现,最早是在浙江余姚田螺山一带就开始种植茶树。还一些记载,商末周初古之巴蜀地区就已种茶产茶。自从茶叶成为一个产业以后,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在引种、推广,中国北方也在推广种茶,现在还是在北纬35度以南。世界上范围内也只有少数地区在规模化种植茶叶,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有一个肯尼亚异军突起。

第三个,全球化工业制成品。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俄两国纷纷在汉口设立机器制茶厂,武汉成为近代世界制茶工业诞生地,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近代制茶工业群。制茶工业的发展助推其他产业的引入和发展,使武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

同时我们看看印度那地方他们在做什么?1872年,杰克逊制成的第一台揉茶机在阿萨姆茶业公司的希利卡茶园中被装置使用。19世纪末,印度已实现揉茶、切茶、焙茶、筛茶、装茶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1888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藏战争,打开印度茶进入西藏门户。20世纪初,印度茶叶出口超过中国,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末代沙皇被杀后,俄国茶商纷纷退出中国,中国茶叶国际贸易衰落。

第二条脉络:药材-贸易管制物品-成瘾性日常生活消费品。

一个是药材。东方人、西方人刚看到茶的时候都觉得它是药,中国在《神农本草经》记载,宋代说茶就是药,这样的文献记载比比皆是。西方的1641年《医学观察》上说茶相当于包治百病。最初的茶叶都是奢侈品,一直到清朝末年茶叶还是进贡的贡品。

再一个就是贸易管制物品。茶叶早期一直都是贸易管制物品,包括在中国。在中国的贸易管制物品历史甚至可以延续到90年代到2000年初。“以茶制夷”最早是来自于中俄的关系,再到中国和英国等等。后面还有“以茶富国”,到1855年左右,人们通过茶叶以设置厘金局、设置关卡收税赚钱。在西方茶叶的管制也有很多。中国和西方的管制是有区别的,中国的茶叶从国际市场退出,西方人垄断了茶叶市场。

最后,成瘾性日常生活消费品。茶叶和咖啡、可可这一类饮料都有一个特点--成瘾性,它有温和的致瘾性。

第三脉络:神秘的东方文明象征-西方资本主义传播载体-后工业文明符号。

在17世纪、18世纪,茶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中国的茶叶传到西方,西方模仿中国人礼仪,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再是茶会、茶馆这种公共空间带来的社会学意义。

圆桌对话

圆桌对话环节邀请原武汉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武汉近代史专家王汗吾,万里茶道历史文化收藏家万学工,湖北省茶叶协会副会长瞿八文,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密小华,围绕“世界的东方茶港”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深度探讨如何利用东方茶港历史文化推动湖北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广大与会观众提供了前沿的方法论思考和崭新的机遇洞察。

01

湖北省茶产业

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林木:请问瞿老师,湖北的茶产业是“不三不四”,不是第三就是第四,您怎么评价?

瞿八文:2019年湖北茶叶面积是525万亩,产量35.3万吨,出口2.16万吨,是近几年历史最好的,创汇是2.6亿美元。2020年面积是537万亩,产量是36.1万吨,出口是1.84万吨,出口创汇达到2.04亿美元。所以这两年湖北茶叶的出口应该说逐步上升,但是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湖北的面积在全国是排在第四位,它的出口是排在第五位,基本上在全国茶叶里是前列。虽然历史上达到了5万吨的目标,但一直没有突破。

林木:湖北在1861年开埠的时候只交易了6万担,高峰的时候达到了5万担,现在的交易量是1.8万吨,现在是慢慢的接近,要多长时间才能达到顶峰时期的5万吨?

瞿八文:湖北茶叶的产量达到了35到36万吨,出口只有2.14吨,占全国出口的6%不到。今天是探讨“一带一路”、“茶马古道”,历史上为什么有5万吨的机遇,把国内和国际的机遇结合在一起,是因为湖北在历史上有名人、有名茶、有很好的交通、很好的产品,从汉口运到英国、德国、法国、法国、日本。

所以湖北的茶叶要振兴,刚才说重走、重溯,要把出口这个环节打通。现在是工业文明的社会,要利用传统茶马古道走的思路去转型湖北的茶叶,一定要把湖北茶叶的特色、优势发挥出来,这就是做茶人要做的。湖北茶叶在世界有名也是因为湖北输出砖茶、宜红茶,现在的砖茶和宜红茶,尤其是砖茶出口很少。怎么样在砖茶这里创造和改进适应消费者,这是我们要提出的一个问号。

02

如何利用好东方茶港历史文化

推动湖北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林木:万老师,今天来的茶友绝大多数是武汉的市民,请您当一下文化的推广大使,哪些遗迹可以去走走看看?

万学工:武汉被长江和汉江分为武汉三镇,汉口也称为东方茶港,从江汉路坐标汉口往二桥方向一字排开就是曾经的五国租界,遗留下来有关于万里茶道的遗址遗迹最多的是在俄租界上。

江边有俄国领事馆旧址、顺丰茶栈的办公楼、新泰茶厂遗址,还有宋庆龄纪念馆、俄商俱乐部、东正教堂,也是在内地内陆仅存的一个教堂。我们武汉市政府为了申遗打造了一个综合的中俄万里茶道的线路图,在江滩公园里面可以系统完整的了解万里茶道的状况。

林木:请王老师讲讲,东方茶港的历史划线从哪一年到哪一年?还有在武汉曾经辉煌过的茶厂,现在还有没有可以看得到的呢?

王汗吾:在世界上称为东方茶港,是从1861年开埠开始,开埠了以后更多的外国人就来了。我们在1840鸦片战争之后开通了关口,第二次鸦片战争增加了沿海的5个关口,最后沿着长江进来,它的终极目标是汉口。这个茶市最早还是晋商经营的最多,再就是江西的商人和湖南的商人。现在留下来相对多一点的还是俄国的遗址,刚才说的基本上都点到了。

我觉得我们作为市民来继承文化遗产来讲的话,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要遵循,不管它现在哪一年能够申遗成功,从心里就把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应该珍惜它,平时可以去看去玩。其次,我觉得最好的继承世界文化遗产就是多喝茶,茶叶真的是非常好的饮料,在成瘾里面茶是最低的,它里面的文化内涵更大于茶本身。

林木:密老师,在研究过去、分析当下、展望未来的时候,东方茶港我们再次进行研究的时候有意义吗?

密小华:茶有一定的成瘾性,虽然跟咖啡和其它饮料来比,从它的物质角度来说是成瘾度比较低的,但它精神上的成瘾性远大于其它饮料的成瘾性,它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和精神层面的享受,包括舌尖上品味的享受。

我们国家现在也在向标准化上面靠拢,它一直精细到茶园最基层的管理,除了茶方面的品质、产地、季节、标准、制茶的类型以外,还有泡茶的水、气、手法、技术这方面,所以湖北和全国各地方都在重视技能,每年都有技能赛,这些都是决定茶叶的路能够走得更远,能不能走得更长技术层面的一个要求。

我们农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让茶产量也在增加,但是我们喝茶的人数增长的速度,和产量来说不匹配。一方面是出口因素影响,一方面是内销还不够。应该让更多的人懂得我们的历史,懂得我们的文化,懂得我们的茶本身,让他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上被茶的魅力所折服。

最后,我倡议打造一个汉口茶文化的博物馆,充分利用东方茶港历史文化及英俄遗址等资源,通过这样一个博物馆向更多人展示,不光要走出去,把旅游的人请进来,跟文旅结合。

林木:瞿老师,东方茶港在人类历史当中一闪而过,从1861年开埠到1937年它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过70多年的时间,东方茶港形成是有历史条件的,凭现在的发展条件来看,东方茶港振兴它有几成把握、几成希望?

瞿八文:我觉得湖北茶再次振兴的机会很大。我们要把内销、外贸做起来,湖北的茶叶很多,大部分是兄弟省市做出口原料,湖北的面积那么大,大部分是供给了兄弟省市的出口。茶叶做到辉煌的时候出口要打开,不能专心卖砖茶,砖茶是我们一个历史茶。我们一定要进行研究,我们西方人、中国人喜欢什么。

我们湖北茶叶要发展下去,要走出去,要按照国际的标准,一是安全要达到标准,二是质量要达到消费者需要的水平。

至此,重走·重溯·重构——“世界的东方茶港”论坛完美落幕。接下来,第11届武汉茶博会还有更多精彩将陆续上演,欢迎广大茶友前来品茗、淘器,共襄盛举!

来源:作者:漓 茶悦世界,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赢和-2018中国茶行业影响力茶叶品牌-鸿善堂



 2018年,为弘扬中华茶文化,推动茶行业健康和有序发展,传播行业正能量,河南省茶艺文化交流协会联合《赢和茶刊》举办赢和-2018中国茶行业影响力年度评选盛典,树行业标杆,为喜欢喝茶之人挑选优质的茶品牌、为愿意学茶之人提供高质量的茶艺培训机构,为爱茶之人提供参考。



赢和-2018中国茶行业影响力年度评选盛典

年度中国影响力茶叶品牌

鸿善堂





传承红色基因


“鸿善堂”茶号,创始于1982年。老堂主李鸿善早年跟随兄长李臣善制茶售茶,1982年创立“鸿善堂”茶号。


鸿善堂茶号创始人:李臣善

李臣善,1947年追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作为一名光荣的“老红军”、“老八路”,解放以后在信阳地区工作,任新县县长、信阳地区区委书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左倾思想遍布全国,浮夸风、共产风盛行,老百姓生活极度艰难。李臣善为了提高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亲赴四川考察,并从四川引进茶树品种,改善信阳地区的茶叶品质。新引进的茶树发芽早、出芽率高,信阳地区的茶叶产量得到大幅提升。


为了解决茶叶的加工及销售问题,李臣善于1963年建立信阳精制茶厂和信阳外贸茶厂,以贸易新风解决民生问题。随着浮夸风逐渐退去,社会逐步恢复稳定,信阳地区的绿茶产业也开始走向兴盛之路,老百姓得意安居乐业。


时间来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李臣善之弟李鸿善开始自主经营茶叶,定名“鸿善堂”,一个带有鲜明红色基因的茶号正式诞生,延续至今。



寻茶南糯山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鸿善堂第三代传人李永超追幕先人淳朴匠心,决心接续传统,同时聚焦普洱茶,重燃茶叶古法造作光芒。为此,李永超募集八位投资人,一起深入西双版纳主产区,遍访茶山、古树、茶人,全身心沉浸其中。


鸿善堂第三代传人:李永超

2004年,李永超第一次来到南糯山,当时的南糯山基础设计很不完善,山路崎岖坎坷。但好在生态环境条件优异,水清水秀,适合高品质茶叶的生产。另外,南糯山本身拥有一定的茶产业基础,不少茶企在此都设有基地,制茶群众基础良好。因此,鸿善堂在这里建立产品基地,并形成了独特的茶山、古树资源群。




传承古法制茶工艺,经反复试验,鸿善堂普洱茶新品一经推出,以其独特风格和优良品质,立即赢得新老茶人的一致赞赏。



茶界后起之秀


鸿善堂自创立之后,信守朴拙的制茶、售茶理念,手工造作,薄取利润,在许多老茶客心中独享“风味绝胜”之名。自第三代传人李永超掌舵以来,2014年鸿善堂正式步入品牌建设和茶品生产的新阶段。



鸿善堂拥有普洱生茶、普洱熟茶、白茶和红茶四大类茶品体系,其中以普洱生茶为主,形成了“正味系”、“生肖系”、“雅系”、“印级茶”和“限量单品”五大产品系列。

正味系列选择古六大茶山最具代表性的寨子,树龄最古老的茶树,按先辈的制茶方法做出收藏级别的茶品奉献给茶客。然凡茶人制茶技艺和认知总有所短,在每一年的短暂茶技鸿善堂都在探索不足之处,寻求佳作天成的运数,故此只取六大茶山其五,留余在自然。




生肖系列根据当年茶青品质,每年选择不同茶区的不同寨子,制成当年的生肖饼。



雅系列定位高端收藏茶品,众人赏,雅士品,爱者藏。原料全部选自易武茶区,包含200年树龄、500年树龄和800年以上树龄三个等级。



印级茶致敬经典,追随前辈。在不断学习对比号级茶的基础上,用更细致严谨的拼配方案,经五年时间才得以支出红印(熟茶)、绿印(生茶)。



限量单品系列,鸿善堂不主推绝对的山头概念,不崇尚山头主义,不走极端。昔归、禅心、乘风等茶品更多为了突出茶叶的感性和人文色彩。



鸿善堂——茶味正好


经过三十多年的积累和发展,鸿善堂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制茶工艺,“初制五法”和“精致八法”。

初制五法:采摘、萎调、杀青、揉捻、晒青。

精制八法:匀堆、称重、蒸软、包袋、压饼、干燥、验饼、包装。


好茶还需会品,为了使广大茶客品到最正宗的茶味,鸿善堂“品茶五法”应运而生。

品茶五法:看、闻、品、咽、化。


正如鸿善堂商标所示,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在一定原则内,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下去,在一条路上一直向前走,或快或慢,但却会一直向前走,不左右摇摆,最终是由一个“善”字在做支撑。


“毛尖盏”助力信阳茶香飘世界——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菅传义“以器兴业”促乡村振兴

大师简介:

菅传义,河南省第七届工艺美术大师。2021年,“菅氏陶瓷传统制作技艺”收录至河南省商丘市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2022年,经北京冬奥组委授权,菅传义大师创作的“冬奥官帽茶盏”,在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面向全球限量发行2022套。


在日前闭幕的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菅传义制作的巨型“毛尖盏”,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菅传义大师向记者介绍,“此次,参展的‘毛尖盏’是我为了宣传中国名茶——信阳毛尖,特别创作的作品,是用信阳水、信阳土塑造出的具有信阳独特地域文化特点的青瓷作品。‘毛尖盏’的盏身拉坯由我的儿子完成,盏身的图案是我的女儿设计并完成刻绘,我则负责上釉并完成烧制。可以说,这件作品倾注了菅盏两代匠人的心血,也体现出了河南青瓷的超高艺术水准。”

艺术之美赋能乡村振兴,一盏清茶拓展发展之路。谈及“毛尖盏”的创作初衷,菅传义大师对记者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河南工艺美术大师,能够用自己的技艺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做出贡献,既是一名河南人的担当与责任,也是一位工艺美术大师的职责和使命。”

“以器兴业”

助力信阳毛尖香飘四海

从天霁蓝官帽菅盏牵手奥林匹克走向世界舞台,到各类文创茶盏承载着不同文化属性展现在新生代消费者面前,菅传义大师在多年的从艺之路上,深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工艺美术作品的文化传播力可以跨越不同国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壁垒。以“毛尖盏”具象化的艺术之美,诠释信阳毛尖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意韵美,无疑是两种文化的强强联手,能够达到美美与共、互为促进的作用。

“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但市场占有率不高,这么好的茶不被全国的消费者了解,这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菅传义大师说道。

随着人们饮茶的方式不断变化,茶器的审美也随之变化。唐人重越瓷,认为越窑所产茶盏,釉色似玉而微泛淡背色,能与茶色相焕发。北宋时期,因斗茶之风盛行,好茶配好器成当时的风尚,建盏因独具‘茶色白,宜黑盏’的优势,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茶器。“我们在设计‘毛尖盏’的时候,考虑到信阳毛尖属于绿茶,茶汤淡雅清新,既可品香又可观叶,经过多次重新设计,我们将河南青瓷定为‘毛尖盏’的釉色,古雅朴素的青瓷与清新淡雅的绿茶可谓是‘天作之合’。河南历史名瓷牵手河南传统名茶,二者相生共荣、相辅相成,将中原文化之美以活色生香的艺术手段完美呈现,两种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携手发展,也是艺术生活化的最好实践。”


“毛尖盏”呈现出青瓷“无水似有水”的古雅美感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器的造型种类也是千变万化,对于“毛尖盏”的造型选取,菅传义大师也经过了周密的设计。“‘毛尖盏’的造型选择并不是随便设计一个碗、一只杯这么简单的事情。‘毛尖盏’最初的定位就是要具有河南特色的陶瓷品类,同时兼顾器物的艺术性,最重要的是具有实用性,要能够完美适配信阳毛尖的独特茶性,最大程度地激发茶香,呈现茶汤的色泽之美,展现叶芽的自然形态。”菅传义大师对记者说:再漂亮的茶器,归根结底还是要真正为冲泡好一盏好茶服务。不实用、不科学的造型设计,会影响品茶人的心情和茶汤的口感,这一点和国外的高脚杯有些相似,不同的杯型要根据不同酒种的特色而设计。早春绿茶叶质细嫩,冲泡不耐高温,宽口的斗笠型茶盏可以更好地释放茶香,同时快速释放茶汤的热度,让鲜嫩的茶叶保持最美观的外形和色泽。斗笠盏上大下小,既适合饮茶人在泡茶时更好地欣赏茶叶的姿态美,拿取又十分顺手,青瓷的釉色与清亮的茶汤相叠加,呈现出灿若朝阳的一抹春色,“毛尖盏”从色香味意形等多方面,为饮茶人带来极致的使用感受。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用‘毛尖盏’喝信阳茶,品信阳茶用‘毛尖盏’将掀起‘新中式’茶饮的新风尚。‘毛尖盏’散发着源自两宋的清新雅韵,承载着来自河南信阳的一盏春露,在袅袅茶香中勾勒出新时代的信阳茶产业发展蓝图。”菅传义大师对信阳茶叶的发展充满信心。

茶盏共生

赋能乡村文旅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为践行“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将特色茶产业更好融入当地大文旅发展格局,积极探索“茶盏共生”双非遗融合发展路径,加快茶产业与建盏文化产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茶旅发展“双飞翼”。今年4月,该镇邀请菅传义大师合作,将3000平方米的睡仙桥村茶博物馆升级改造集展示茶盏历史、茶盏类别和大师精品力作的“毛尖盏”主题展馆,并规划建设8000平方米外部研学扩展区,将设置茶盏烧制区、大师工坊、研学体验区,打造以茶盏研学、制作为核心,茶艺品鉴为特色的文旅综合体,使信阳毛尖和“毛尖盏”两种非遗珠联璧合,推进非遗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睡仙桥村茶博物馆“毛尖盏”主题展馆外部景观及内部展陈

菅传义大师表示,此次,“毛尖盏”主题展馆的建立,得到了当地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为菅盏艺术传承与发展搭建了系统、全面的展示空间。他为了更好地弘扬信阳毛尖茶文化和茶盏文化,将从艺几十年来烧制出的精品茶盏悉数搬至展厅,集中向广大游客进行展示,展陈的所有作品充分展示出他从艺多年来最高的艺术成就。“毛尖盏”主题展馆让传统陶瓷艺术搭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成为信阳毛尖出新出彩的“瓷名片”。


单一矿石结晶釉茶盏呈现出宛如蜻蜓翅膀的纹理

“单一矿石结晶釉的成品率低,产出精品量少,烧制过程中一个小小的疏忽,或是连续几天的阴雨,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整窑瓷器报废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在我看来,任何一件精品的茶盏都属于‘上天的恩赐’,我总感慨这个创作过程就像是和‘老天爷’在搞联名创作,既要考手艺,又要看天色。业内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有一个习惯,一些不可复制的精品茶盏,面对藏家动辄百万元的出价,我都不会转让。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创作这些茶盏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想着要创造多少经济价值,而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中国陶瓷文化,了解菅盏的艺术魅力,这些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荣誉。在我的内心始终有一个愿望,就是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单一矿石结晶釉的艺术魅力,让中国传统制瓷技艺的创新之火永续光辉。”菅传义大师说道。

据了解,近年来,浉河区立足自身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坚持将茶文化与全域旅游相结合,按照“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的“茶旅融合”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浉河区将茶历史、茶名人、茶遗迹等茶文化元素融入到城乡建设、文旅发展中,坚持市场导向,吸引社会资本先后建成茶博物馆、茶文化馆、茶文化广场、茶公园、茶庄园等系列茶主题场景,着力打造茶乡特色;讲好茶故事,创新发展茶歌、茶舞、茶诗、茶影、茶艺等民间艺术,带动茶文化研学热情;弘扬手工制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传统技艺,培养国家和省级非遗传承人3名、中国高级技能大师2名、中国制茶大师4名。

一腔热血

成就非凡艺术人生

菅传义大师并非出身制瓷世家,一切的成就都来自于他对陶瓷艺术的一腔热爱与一股不服输的“狠劲”。面对重重困难,他常说:“军旅生涯给我锻造了一身‘硬骨头’,什么困难都压不弯、打不垮,成功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胜利的花朵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


作品《妖盏》


作品《绿水青山》

菅传义大师退伍后,从一名汽修工做起,逐渐迷上收藏,成为一位在古陶瓷收藏界颇有名气的藏家,后来因钟情于建盏而开启了他与陶瓷的不解之缘。他曾在江西景德镇学习烧制瓷器6年,把当地较为有名的几个窑口的瓷器都复烧过。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当时业内烧制建盏时采用的是合成调配釉,但是宋代哪里有合成釉料?那时矿石和草木灰是仅有的烧制原料。因此,他认为,想要最大程度复原宋瓷,就必须摒弃现行的这种合成调配釉烧制法,回归宋人的烧制方式,于是他把好不容易弄到手的两吨釉水全部倒掉,开始去全国各地寻找最顶级的矿石原料。

为了找到理想的矿石,菅传义大师自2009年开始共试验了全国140多种石头,烧制了26万多个坯、6500多窑,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在不断的失败中,他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想法:宋代工匠在釉水里添加草木灰是为了降低烧制温度,但能不能实现零添加呢?如果通过提升窑内温度,能否在不加入草木灰的情况下也能烧制成建盏?最终,在无数次的失败中,菅传义大师将炉温上升至1400多摄氏度进行烧制,成功研发出矿石直接球磨入釉不添加草木灰的烧造技术。单一矿石结晶釉建盏横空出世,终结了陶瓷界“无灰不成釉”的历史,创造了专属于“菅盏”的独特艺术之美。


作品《金钱豹》(上)与《帝王绿》(下)

菅传义大师向记者介绍:“单一矿石结晶釉改良了非单一矿石结晶釉茶盏脉络模糊且杂乱无章的缺点。通过单一矿石结晶釉烧制出的茶盏,其结晶中有着独特的纹理,脉络连贯、相互交融、呈规则性排列,一眼看去宛如蜻蜓翅膀,这个脉络为菅盏所独有,我将其命名为‘三浦脉络’。”

从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到一名普通的汽修工,从古陶瓷收藏家到单一矿石结晶釉的“开山人”,从江西景德镇“半路出家”的学徒到福建建阳龙窑的主人,从“烧钱”上千万元的个人爱好到肩负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窑火熏黑了脸颊,窑灰染白了头发,菅传义大师的瓷艺之路已经走了几十年。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菅传义大师,仍然奋斗在复兴传统名瓷的一线,他对于陶瓷艺术的执着追求从未停歇。采访结束,他感慨地说到:“中国陶瓷艺术的文化太深了,这是我一辈子也学不完、追不够、停不下的事业。”

文|记者贾淘文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