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供给侧运行趋势关键词:平稳、绿色、融合

今年中国茶界的好消息频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联合国非遗名录收录,“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为茶产业未来夯实基础;畅销的花草茶、广受好评的新式茶饮等新消费领域蓬勃发展,茶文化如“围炉煮茶”、“宋代点茶”“相期以茶”在新媒体上崭露头角。

尽管受到过去三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国茶产业却依然凭借国内庞大的市场和稳定需求顺势完成茶类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茶叶供给方面呈现出三大特征:平稳、绿色、融合。

关键词一:平稳

中国茶叶生产情况稳中有升

2022年,全国茶叶生产克服干旱等不利影响,面积产量基本稳定,规模过度扩张态势得到扭转。2022年,全国干毛茶总产值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180.68亿元,同比增加252.42亿元,增幅8.62%。同时,各类茶叶生产结构保持均衡发展,绿茶虽仍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市场对白茶、红茶的需求增加,绿茶占总产量的比重较往年略有下降。

茶园面积增幅放缓

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增幅稳步收窄,为盈利而盲目扩张茶园面积的情况得到扭转。据统计,2022年全国茶园面积达4995.40万亩,同比增加99.31万亩,增幅2.03%;开采茶园面积4539.89万亩,同比增加165.31万亩。其中,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湖南、浙江、安徽仍是传统的产茶大省,茶园面积均达到300万亩及以上。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茶叶产量继续稳增

据统计,2022年全国干毛茶总产量为318.10万吨,同比增长10.8万吨,增幅3.85%。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陕西增产5%以上;受夏秋季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干旱影响,江苏、浙江、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均有不同程度减产。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茶类结构均衡发展

2022年,中国传统六大茶类的生产格局与上年大体一致。产量方面,绿茶产量185.38万t,红茶48.20万t,黑茶42.63万t,乌龙茶31.13万t,白茶9.45万t,黄茶1.30万t。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的产量比例为58.28:15.15:13.40:9.79:2.97:0.41;绿茶在总产量的占比下降,黄茶占比稳定,其他茶类占比攀升。

产值方面,绿茶产值2058.19亿元,总值占比为64.71%;红茶509.47亿元,总值占比为16.02%;黑茶268.56亿元,总值占比为8.44%;乌龙茶254.76亿元,总值占比为8.01%;白茶77.93亿元,总值占比为2.45%;黄茶11.77亿元,总值占比为0.37%。

关键词二:绿色

生态低碳成为亮点

在“双碳”的战略目标之下,各地加快建设标准化的绿色生态茶园,打造绿色低碳茶叶产品和品牌,促进茶产业发展绿色转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建成各类生态茶园350余万亩。此外,福建、云南、江苏、浙江等地都制定并推行了符合当地标准的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规范。另在《中国有机茶产品认证现状与问题分析》分析报告中,研究人员从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统计发现,1998年我国获有机茶认证企业仅有1家;而到2020年,有机茶认证企业高达2350家,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可见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各地发展茶业的重要准则。

1998—2020年我国获有机茶认证企业数量

在传统茶供给方面,随着新技术、新能源不断应用于加工装备上,茶叶加工向绿色、节能、安全、清洁方向发展,连续化、标准化加工生产线正向初步数字化作业迈进。目前,多个茶类标准化加工生产线已得到广泛应用,使品味品质和卫生品质均得到提升,也保障了新风味、新包装的持续研发。

关键词三:融合

跨界茶饮、以茶促旅成新潮流

(1)在产品供给方面,为满足市场对中国茶叶产品多元化、高质量的需求,行业龙头企业与各产区政府近年来积极应对茶叶供需失衡和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注重弥补基础短板,构建符合自身实际发展需要的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同时,茶行业向茶旅游、新型茶饮等新兴消费供给渠道延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不仅提高了产品多样性和品质水平,还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在新消费供给方面,新型茶饮品牌如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茶颜悦色等已经成功融入大众生活,其健康、时尚、社交的特性使其获得年轻人的青睐。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将达3333.8亿元。随着新式茶饮消费场景更加多元化,品类不断创新拓宽,消费者对新式茶饮的热情持续上升,预计2025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到3749.3亿元。

(3)在茶文化供给方面,近年来茶文化热点事件不断,受到各界普遍关注: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我国主导研制的乌龙茶国际标准《乌龙茶——定义和基本要求》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后正式发布,成为是我国牵头提出、制定并正式发布的首个产品类茶叶国际标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等等。

与此同时,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消费需求,茶旅融合的步伐逐渐加快。各地立足生态茶园基础,大力推动茶文化产业的高品质、多样化升级,深挖当地传统茶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打造茶旅精品,促进转型发展,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茶旅交融、康养结合,延长产业链,提高茶产品附加值,从而助力茶农增收。

来源:徽茶、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