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韵麻栗坡系列报道(三) 麻栗坡茶:承源远而流长

第三集

麻栗坡茶:承源远而流长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爱茶无需理由,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人对茶的偏爱和执着仿佛是“天性”,不论男女老幼,把茶和每个麻栗坡人关联似乎都不为过。而茶本身和制茶技艺、茶饮习俗就在与人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微妙关联中延续、传承。

麻栗坡的茶氛围是浓出了名的。无酒不欢,在麻栗坡,无茶亦不欢。除了很大众的泡茶,麻栗坡人至今保留着一种“小众”而特色的茶饮方式——烤茶。烤茶能最大限度散发茶香、汲取精华,使茶汁香浓郁、味浓烈。烤茶可用土罐、金属罐,也可用凹状敞口金属物,但土罐最理想。

将罐洗净置于火塘烘干,抓适量干茶放入,“漫长”的“修炼”开始了。要烤出一罐好茶并不容易,需要足够的耐心,透过烤茶往往能看穿一个人的性子和修为,“粗心者茶叶焦糊、慵懒者茶色不均、急躁者茶叶不熟”。除了耐心,烤茶是一门技术活儿,初学者很容易因“无度”把茶搞糊或半生不熟。技熟者则会不时抖动茶罐、看茶叶颜色变化,根据颜色判断茶熟程度并调整距离控制火候。

待罐内茶叶变得脆酥、颜色黑中透亮,冲入沸水,再微煮四五分钟,色香俱浓的烤茶就出罐了。一罐成功的烤茶,汁色暗中透黄,气味沁脾无焦,入口微苦后甘。喝烤茶要趁热,凉了会有细末沉淀而成“死茶”,不宜饮用。

喝烤茶可是有礼仪讲究的,“头杯”一定要给年长者、威望者或贵客,且要双手递杯。这是麻栗坡人最高的茶礼,得“头杯”者会推让还礼,一敬一让间尽显分寸。在麻栗坡,烤茶不分老幼,但大家对尊长优先这项不成文的规矩却心照不宣并默契遵循。

好烤茶需要好茶叶,烤茶讲究,制茶也很讲究。麻栗坡茶普遍主要采用炒(焙)、揉、晒的手工制作工艺,简单而言就是将相当口径的铁锅置于灶上,灶内升火,将鲜茶倒入锅里翻炒直至变软,再取出轻揉,而后晒干、分拣。这种制作工艺能减少茶叶损伤,更好保留原味。和烤茶一样,这套传统制茶技艺也通过代际传递完整保存了下来。

猛硐茶可谓麻栗坡茶的代表,瑶族人的制茶手艺也可谓传统制茶技艺传承的典范。猛硐瑶族乡青龙湾村小组居住着世代采茶为生的瑶家人,这里植被繁茂,涧水轻流。有瑶人的地方必有茶,青龙湾也一样,山间茶树遍布。这里的制茶人大多数是中青年——你可能很意外,但的确如此。随着产业路子不断扩宽、前景日趋明朗,不少厌倦了奔波的年轻人回到村里操起了“祖业”。

“这个时候要快速翻炒。温度不能太高了,会炒坏茶叶。”“这个时候不要翻,可以让它多烫一下。”在长辈指点下,刚入行的“生人”一招一式虚心学起来。其实对麻栗坡人而言,由于自幼耳濡目染,制茶并不是陌生事儿,短时的指导操作后“生人”就水到渠成地“熟”了。当然,从熟到手艺人还要再下一番功夫的。

我们时常说乡愁,而何为乡愁?对麻栗坡人来说,正旺的塘火、正浓的茶香就是乡愁;露珠挂在茶尖、茶浆染青指尖就是乡愁;傍晚站在门口喊一声“二叔,来喝茶呀”就是乡愁......传统是孤独的,而我们的时代略显浮躁,好在每一代都有守望者,习惯了霓虹喧嚣的这代年轻人中也有“另类”,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价值回归中加入对传统的保护传承,茶领域也如此,眺望未来,这股活水正承麻栗坡“茶河”之源远而流长。

来源:相约老山,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