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王节勐海普洱茶历史文化概述(二)

勐海茶区地形复杂,各自形成小范围的生态系统,遍植于各生态系统中的茶树,通过自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独具植物学特征而又丰富的勐海茶树品种资源。


野生茶树王佐连江摄

县境内野生茶树主要分布在西定、勐宋、勐阿、布朗山、格朗和等地,属大理茶种,大都单株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区。从其分布规律看,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其性状一般植株高大,树姿直立或半开展,叶片较小,叶脉少而不明显,叶面平整,革质厚而光滑,芽叶茸毛少,节间较长,叶缘锯齿疏而不明显,叶子后半部之叶缘常无锯齿,叶芽轮次少。制茶品质较差,滋味苦涩,汤色淡薄。抗逆性强。较为典型的有树龄1700多年的巴达“茶树王”。


勐海栽培型茶树统称云南大叶茶,属普洱茶种。具有“叶肉厚实,芽头肥大,发芽期早,白毫多,育芽力强,生长期长,内含物丰富”的特点。一年可发芽5~6轮,年生长期达300天以上,采摘期从2月下旬到11月中旬,持续将近9个月。茶树新梢一年可长高185厘米,且芽叶重实,三级鲜叶混合芽重达0.7克;一芽二叶重达0.8克,最重达4.6克。据云南茶省叶研究所测定,在相同条件下,衡量茶叶品质的主要指标水浸出物大叶种比小叶种高3%~5%,茶多酚高5%~7%,儿茶素总量高30毫克/克~60毫克/克;云南大叶茶在云南境内北纬25℃以北地区生长的水浸出物为41%~48%,茶多酚为30%~33%,儿茶素总量为135毫克/克~150毫克/克,而在勐海茶区(勐海地处北纬25℃以南)生长的大叶种茶水浸出物为45%~48.75%,茶多酚为32%~37.37%,儿茶素总量为136毫克/克~180毫克/克。

勐海大叶茶是勐海主要的地方群体品种,属于优良的云南大叶种茶树之一,原产于勐海县南糯山。1985年,被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级茶树品种(首批)。勐海大叶茶植株呈乔木型,主干明显,分枝较稀,树姿开张;叶片水平或上斜着生,叶长椭圆或椭圆形,叶面隆起,叶缘微波,叶尖渐尖或急尖,叶齿粗齐,叶色绿富光泽,叶质较厚软,叶身平微背卷;芽叶色黄绿,茸毛多;育芽力、持嫩性强,产量高,比当地其他群体品种高39%以上,3月上旬开采,一芽三叶盛期在3月中旬;适制红茶、绿茶,是制普洱茶的优质原料。


勐海茶树种质资源主要有大理茶种、普洱茶种和苦茶变种:大理茶种茶树属于野生型茶树,主要分布在巴达贺松大黑山原始森林之中,格朗和、勐宋两地也有野生型古茶树,树龄达1000余年。普洱茶种属于栽培型茶树,包括地方群体品种、新选育的无性系良种及部分优异资源。地方群体品种亦称有性系地方品种或农家品种,它是经过长期演化、栽培及人工选择下形成的。由于世代用有性繁殖,其个体间特征特性有差异。勐海地方群体品种从叶形、芽叶色泽、发芽早迟来划分,可分为大团叶茶、大卵圆叶茶、革质杨柳茶、大叶绿芽茶、红芽茶、大黑茶、长叶茶、大叶茶、大叶白毫、大黄叶茶、早生黑叶等类型。

普洱茶种古茶园在勐海县各乡镇均有分布,2004年统计,总面积达45000亩,其中格朗和乡15750亩(包括南糯山古茶园12000亩),布朗山乡9600亩(包括班章古茶园5865亩),勐混镇8100亩(包括贺开古茶园7245亩),勐宋乡3750亩,勐阿镇780亩,勐往乡1995亩,西定乡3390亩,打洛镇600亩,勐遮镇495亩,勐满镇375亩,勐海镇270亩。在勐海茶树地方群体品种中,100年以上的古茶园、古茶树是最为珍贵的一部分。代表性古茶树有:南糯山古茶树、贺开古茶树、保塘古茶树、曼夕古茶树、帕沙古茶树、班章古茶树等。

勐海苦茶变种茶树也属于栽培型茶树,主要分布在布朗山乡老曼峨、曼诺等地,总面积60亩,其中一株树冠直径约5.25米。

来源:勐海文艺,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