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王节 勐海普洱茶历史文化概述(三)

勐海县境内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生态系统良好,具有得天独厚发展茶叶生产的自然优势,被国际茶界公认为世界茶树原产地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

勐海种植茶叶历史。县境内布朗族是勐海县的土著居民,凡是布朗族居住地均为古茶树丰富地,形成“濮人种茶”现象。云南茶学专家、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已经定论布朗族是云南省最早种茶的民族。20世纪80年代初,蒋铨等人开展了云南土著民族种茶历史研究,认为今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的共同祖先——古濮人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其种茶历史在1000多年。布朗山古茶区与贺开古茶区相邻,主要分布在班章村委会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新竜村委会曼新竜等村寨。老曼峨是布朗山乡建寨历史最早、最大的布朗族村寨,于638年建寨,至今已有近1400余年的历史,古茶树面积3205亩。班章,意为“桂花树窝棚”,分老班章和新班章,曾是布朗族居住地,后为哈尼族居住地,古茶树面积3000多亩。老曼峨、班章的古茶园海拔在1600米~1900米之间,平均海拔1700米,土壤为黄棕壤或黄壤。茶园内森林密布,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茶树长势旺盛,古茶树树龄均有200多年。所产茶叶具有“白毫显著,芽尖厚亮,滋味厚重、浓烈、霸道,回甘好,耐泡”的特点,是勐海茶中之精品。第一泡,茶劲很足,滑爽感中有很浓的苦味,略有涩味,但茶香馥郁;第二泡,茶劲更足,苦味转化很快,回甘上升,油滑感强,高香张扬;第三泡,茶劲不减,回甘明显,舌底生津,喉韵舒畅。有茶人称赞班章茶是普洱茶的王中之王,是最优质的普洱茶原料,是绝佳的收藏品。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勐海县境内所产的茶叶在唐代就已远销西藏,据清·阮福《普洱茶记》载:“普洱茶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茶,已自唐时。”“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至清代,普洱茶已成为贡茶。清宫廷专设有普洱茶“贡茶案册”,每年上缴贡茶一千多担,将其视为珍品。清·赵宇敏《本草纲目拾遗》载:“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有伪作者,名川茶,乃川省与滇南交界处人土人所造,其饼不坚,色也黄,不如普洱茶清香独绝也。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同治年间,普洱茶的生产仍然兴旺。在今西双版纳广袤的沃土上,几乎家家种茶、制茶、卖茶。茶山马道骆铃终年回荡,商旅塞途,生意十分兴隆。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清末至民国时期,随着佛海茶区的逐渐兴旺,茶叶产制中心从江北古六大茶山转向以佛海为核心的江南古六大茶山(勐海、勐宋、南糯、南峤、巴达、景迈),佛海茶区由此成为近代普洱茶的核心产地。宣统二年(1910),石屏茶商张棠阶在佛海开设第一家茶庄后,佛海开始加工制茶,散茶不再经思茅、普洱转运。民国年间,内地商人纷纷来佛海开设茶庄,加工茶叶,佛海茶业产销兴旺,运输茶叶之人群、马帮不绝于道,使佛海成为车(里)佛(海)南(峤)地区普洱茶的集贸中心。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民国二年(1913),张棠阶制茶售予缅甸景栋商人张仲德。张仲德又转运至印度销售,为佛海茶销往印度之始。从此,佛海紧茶从打洛口岸出口,经缅甸、泰国、印度商道再销往我国西藏及东南亚各国。民国二十八年(1939),云南省思普区茶业试验场在南糯山设立第二分场。民国三十一年(1942)4月,思普企业局成立后,第二分场改称为南糯山茶叶种植场。建场3年后,种植成活茶树17万株,用科学方法栽培,所产鲜叶,品质优良,均供给南糯山制茶厂制成红、绿茶。

民国二十七年(1938)前,云南以产晒青茶为主,即用云南大叶种鲜叶,经杀青、揉捻、晒干而成。历史上的普洱茶,泛指云南原思普地区(即思茅、西双版纳)的晒青茶和以其为原料压制而成各种形状和规格的紧压茶,包括七子饼茶、方茶、沱茶等。因其集中于普洱交易,故普洱茶以其地名著称而名扬中外。据李拂一《佛海茶业概况》载释:“十二版纳(今西双版纳)出产茶叶,概集中普洱制造,同时普洱又为普思沿边一带茶叶之集散地。”“‘普洱茶’一名之由来,当以开始集中普洱制造,以普洱为集散地得来为近似。”

来源:勐海文艺,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