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熟茶轻发酵,用传统来尝试破圈

一切都要从发酵说起。

发酵是食物的炼金术,我们熟知的面包、泡菜、酸奶、啤酒都离不开微生物发酵。世界上关于发酵的书很多,但普洱熟茶发酵却很少被提起。

茶业复兴第281期沙龙,茶叶进化论x茶业复兴举办了一场主题为“重新定义熟茶轻发酵,用传统来尝试破圈”的线下沙龙,理论拓展结合品鉴体验,我们试图通过熟茶去揭开发酵炼金术背后的秘密,带你用全新的视角理解熟茶发酵。

△茶业复兴沙龙主持人 杨静茜

茶叶进化论李扬:说起发酵,我想到了一本令我印象深刻的小册子,是五代时期的《茶谱》,其中就讲到西南有发酵茶的记载。

“每登树采摘芽茶,必含于口,待其展,然后置于瓢中,旋塞其窍。归必置于暖处。其味极佳。”

文献中提到的具体方法类似于把茶叶嚼一嚼塞到葫芦里,把葫芦封存,放在暖处发酵后用。这种方法更接近今天的后发酵茶。

如果我们正视一下发酵的历史,会发现五十多万年前人类才开始使用火,但是一百万年前就已经有发酵的痕迹。从更大尺度去研究发酵,去看待茶叶,会发现茶和人的关系恐怕不是主流茶学者曾经一直以为的那样,我们对发酵茶的态度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变化。

△茶叶进化论 李扬

什么是轻发酵?

回到熟茶上,我们先讲一个市场上常见的概念——轻发酵。发酵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是轻重就能讲清楚的。用最简单的方式划分,熟茶发酵至少有两个层面变化:

氧化路径(茶色素、叶底颜色、茶汤涩感)

微生物路径(分解纤维生成可溶性多糖)

氧化路径的反应是茶多酚氧化形成茶色素,最终形成茶的叶底颜色和汤色。

更重要的是微生物路径。微生物在茶叶中不断活动,把不可溶于水的部分分解为可水解的游离氨基酸、水溶性多糖,让茶叶的内质变得更加丰富。

因此一款茶的发酵至少需要从两个维度去描述。

如果一个茶氧化轻,微生物路径走得深,那这个茶是轻发酵还是重发酵?仅仅用轻重去描述发酵显然是不够精准的。但毕竟市场上“轻发酵”“重发酵”这样的词汇频繁出现,我们就更需要知道这背后的原理。简单化表述的背后,掩盖了相当多的细节。(可以进一步参考李扬文章:《从制茶人的角度谈一谈发酵》)

好的发酵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们定义的好发酵是氧化度被适度控制,而微生物这条路径走得透彻的发酵。从茶的具体表现为汤色、叶底不会变得特别黑,但是汤质的厚度达到相当水平,也就是水溶性多糖、游离氨基酸相对偏多。

做个操作性定义:所谓的“轻发酵”,是在有效微生物充分生长的前提下,风格呈现上偏老生茶味。

不同发酵风格茶品品鉴

基于这个定义,沙龙现场进行了同一款原料——蓝标·文山顶——不同发酵风格的品鉴。

入界普洱的产品体系中,品质核心是活性,用越陈越香指数表示。风格是偏好,由品种风格和发酵风格构成。轻发酵,就是工艺中的一种风格。

入界普洱的发酵风格体系:

5° 花果香型

花果香气馥郁,有机酸多,醇厚度好

6° 平和糯甜型

熟果香、糯甜感明显,醇厚度居中

7° 陈香型

陈香浓郁,香气稳定,醇厚度更高

普洱茶的发酵粗分为两个阶段:发酵、干燥。所谓的5度、6度、7度的风格,在前半段发酵阶段的操作没有区别,主要在收尾阶段产生差异。

发酵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挥发性物质。熟茶可能有的枣香、梅子香、果香等等,都是一些具挥发性的有机酸参与形成的。你会发现茶香气的复杂度和酸度呈正比,也就是说有机酸保留度最大时,香气的馥郁度也会达到最大。

在5度花果香型发酵中会感受到酸感最多,香气也最复杂。如果是7度陈香型风格的发酵,就需要把收尾时间拖长,有机酸会在干燥过程中散失,酵母时间作用拉长,水溶性多糖更多,于是香气复杂性变少,显示出较纯粹的陈香,厚度在初期会更高一些。

整个干燥过程,结束得越早,干燥得越快,保留的挥发性物质就越多,香气就会更复杂、馥郁。反之,干燥得慢一点,香气会更简单,但是口感醇厚度提高,刺激度降低。

轻发酵是真正的传统

茶叶进化论李扬:我现在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把前人的概念重新拿出来做更深入的解释。研究传统工艺会发现我们定义的轻发酵不是新东西,而是传统。

如果你觉得传统发酵的发酵度高,我想其中的原因是市场上的很多概念,尤其是文本概念,主要受到昆明茶厂的影响。昆明茶厂和勐海茶厂在技术上有很大的区别。简单来说,勐海茶厂标准翻堆次数4次,昆明茶厂的翻堆次数往往在6次以上。两个厂做出来的风格差异就非常大。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主要原因是勐海和昆明的环境不一样。

发酵的核心是微生物,微生物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才利于其生长,昼夜温差不能太大,环境湿度需要相对较大。昆明是一个又干燥,昼夜温差又大的地方,从微生物的角度来说,昆明非常不友好,白天好不容易长起来晚上一降温长势又弱了。这样的环境基础,对品质形成造成了挑战,但吴启英老师通过工艺的精巧设计,战胜了环境的不利因素,仍然把熟茶发酵出来了,这种熟茶就带着浓重的技术风格,也就是我们说的“昆明味”。

反过来看,勐海昼夜温差小,环境湿度大,天然就适合微生物生长。昆明是微生物的地狱,勐海就是天堂,整个发酵过程就不用考虑环境制约,很快就能达到茶叶发酵醇厚度的要求。

在昆明想做轻发酵,想让茶做出来之后还留有余地,环境不适合,很难。但在勐海,微生物长得快,在茶叶氧化还不是特别明显的时候,就已经能让微生物生长足够产生足够的厚度,在这时及时停止发酵就能得到一个发酵适度,同时活性还留有余地的熟茶。这就是“勐海味”。

从工艺角度来定义勐海味,就是发酵要留有余地。

今天再去找勐海70、80年代的7572、8592,你喝喝看,就是纯纯的轻发酵。活性丰富,叶底是三色底,偏绿、偏红、偏黑。三色底是一次性产生的,轻发酵发出来就会有这样的叶底。

茶叶进化论的所有熟茶都是基于勐海味的逻辑做的。

除了工艺层次的“勐海味”,还需要达到原料上的“勐海味”。我们现在想要还原80年代的勐海味,除了工艺层面还原,还需要原料层面的还原。80年代的茶往往比90年代的茶好喝,不是因为时间,而首先是在原料上有巨大差异,那时候还没大力发展台地茶。

80年代以前做普洱茶用的是离坝子远的、山上的料,用今天的视角看,以大树茶居多。而从92年开始,勐海茶厂做普洱茶的原料逐步替换为万亩茶园的茶。所以今天还想用台地茶发出当时的勐海味是不可能的。大树茶的活性足够多,才可能在发酵中留余地,才能做出当时的“勐海味”。

为什么今年的纯品种古树熟茶都选择轻发酵?

入界普洱的熟茶产品,大树熟茶分为两类:古树纯品种坐标系和古树熟茶拼配。

什么是古树纯品种坐标系?

当下我们理解普洱茶风味的常用框架是“山头”。从茶叶进化论的理论系统看,山头背后是品种,同时每一个品种都有其特有的转化轨道。风格理解品种才能解构和接近山头。

古树纯品种坐标系就是云南普洱茶的代表性品种: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易武绿芽茶、凤庆大叶种。

今年全部采用5度花果香型发酵,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产品呈现角度讲,轻发酵可以更好地体现品种风格。

轻发酵能更多地把前期香气物质保留下来。

文山顶:品种是勐库大叶种,甜醇型木质感熟茶。

文山顶上要呈现香气的变化,就一定要轻发酵。高海拔勐库大叶种大树熟茶的香气变化是很有层次的。它的底层是松木香,在陈化过程中,有一条大致变化路径:菌香焦糖香-花果香-坚果香-巧克力香-枣香-木香-陈香,轻发酵能完整呈现品种变化阶梯。

勐宋:如果要复刻80年代勐海味,就一定要轻发酵。勐宋,品种是勐海大叶种那卡中小叶型,以质地为上,糯滑厚重型熟茶。这样的茶是有热带少数民族的生命力的,轻发酵的话整个风味质地会在果香型中转化,焦糖型菌香-类似黑葡萄酒的浆果型香-枣香型-樟香-陈香。

易武:易武最大的特征是绵长软糯。果香型木质感熟茶。之前我们做过一款易武生态熟茶,同时对比了市场上几款比较好的易武茶品。只有花果香型发酵,才能最好的把易武茶的“绵”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参考茶业复兴沙龙第280期回顾:如果没有会喝易武茶的人,好茶的存在就没有意义)

凤鸣:浓爽型花果香木质感熟茶。采用轻发酵,凤庆大叶种特有的类似红茶的浓爽香气就会保留下来。

2、轻发酵提供了更多元的陈化乐趣

存茶是有乐趣的。变化过程越有层次感、落差感,存茶人就越觉得有成就感。

我们把风格把握程度控制在5度,能在仓储中明显感受到的香气从复杂到简单,从高扬到低沉的过程。滋味也是同样,能明显感受到从有鲜爽刺激感到醇和的过程。如果控制在7度,就是一个相对低沉到更低沉的过程,表现张力完全不一样。当然,再把时间拉长到十几二十年,两种风格的最终表现是趋同的。

3、对市场第一印象的探索,破圈

我们发现长三角地区的人更爱轻发酵的熟茶,这样的味道让他们的味蕾不需要被驯化,有人说这种茶可以直接替代咖啡。或许5度花果香型熟茶更容易破圈。

什么是破圈?

熟茶如果要破圈,吸引到更多人来了解熟茶,轻发酵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吴伯凡上个月在广州茶博会的创新中国茶论坛上说了这么一句话:

「大多数人破圈认为是不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要打破圈子走到他人的地盘。其实不然,我认为,破圈是你的引力足够大,使更多人吸引到你的周围。这样一来,圈子看似很大,但其实不是破出来的。很多人一破,就把自己稀释掉了,最后空无所有。」

破圈不是迎合别人,是要把自己做好,把别人吸引过来,这才叫破圈。一味地迎合别人,最终自己没了,这叫把自己破了。

这里讲一个故事:如果你有一个庙,你怎么经营他?

第一种,当然就是做广告,吸引各种善男信女来进香。了解他们的需求。从送子观音到逢考必过菩萨,服务非常全面。从进山门的第一刻起,就让他们付费付费再付费。

第二种,方丈就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该诵经诵经,把佛学的修养修养好。有人问这个方丈为什么,他说:“既然是道场,就有护法神。如果我道心坚定,但是道场失败了,连我一口饭都供不起,那么护法神韦陀菩萨就失职了,要撤职查办。”

当做好了和尚应尽的责任后。一种是迎合,另一种是做好自己。实际上这两种选择没有高下,第一种类似法家,第二种类似儒家。

我们选择的不是一味迎合,而是坚持自己。我们做茶的选择是儒家。《孟子》从头到尾都在劝各位国君要行王道,但当时国君普遍的偶像是齐桓公,那是霸道。要找对方漏洞,找人性的缺点然后去攻伐它,战胜对方。但孟子认为这没有意义,不长久,王道才长久。而且行王道非常简单,只要把自己做好,自然近悦远来,天下大治。

同样的,我们实力也不足以行霸道,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茶做好,把传统挖掘出来,把其中有趣精华的部分做大做厚。我也有课程和文章,把原理讲得清清楚楚,工艺讲得明明白白,相信我的推论就可以跟我一起照着做,或许最终能对整个熟茶产业产生某些好的引导。

在这个高度互联的时代,其实不用担心找不到连接的人,这是一个属于王道的时代。越坚持自己越不容易被时代洪流淹没。必须变得独特、稀有才能对抗这个时代的规模化。

破圈破的就是对熟茶简单的认知,难道过去做熟茶只是为了迎合香港人的口味吗?如果站在人类发酵史的层面去看,把熟茶和百万年前的发酵联系在一起,它是有想象基础和想象空间的。需要我们这些人不断去说不断去做。而这些东西又实实在在对生活产生影响。

我们做的就是把关于熟茶的认知做大做厚,做真实,做落地,接着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熟茶是有趣的,熟茶的审美是活灵活现的,对我们的生活有积极影响的。熟茶将不再是内卷的小圈子,而变成百姓日用息息相关的事物,这是破。

我们守的是什么,守的是审美。守的是关于普洱茶的独特审美。

绿茶喝的是叶子

普洱茶喝的是鸡枞

普洱茶喝的是微生物作用下产生的「醇」,绿茶喝的是鲜,两种审美截然不同。

我们经常看见蚂蚁往窝里面搬运树叶,其实蚂蚁是不吃树叶的,它们收集树叶等它发酵,长出真菌,就是鸡枞,蚂蚁吃鸡枞菌。

绿茶审美和普洱茶审美的关键区分是绿茶喝的是叶子,普洱茶喝的则是鸡枞。

普洱茶的核心在于“越陈越香”,熟茶的核心同样是“越陈越香”。

这里说的“越陈越香”是针对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越陈越好的意思,是说普洱茶在存放过程中,产生缓慢后发酵。微生物利用糖苷类物质中缓慢释放出的糖,分解叶底纤维,产生水溶性多糖和游离氨基酸,使得汤质越来越厚,喉韵越来越深。

大多数的美都是在空间上的表达,普洱茶则需要一条时间轴才能完整呈现。我们做这些尝试就是要把这些东西做得足够好玩、多元,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

沙龙的最后,我们进入了互动环节,有茶友表示今天李扬所分享的观点完全颠覆了他对熟茶的认知,也有茶友对熟茶发酵背后的破圈逻辑充满好奇。主持人在开场也提到了,世界范围内讲发酵的书很多,但几乎没人提到熟茶。

其实茶界对熟茶发酵的专业研究并不稀缺,稀缺的是公众意义上对熟茶发酵的相关表达和探讨。现代人工渥堆发酵熟茶的历史不长,但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一切,都可以放到人类利用微生物的漫长历史中去思考,这种视角让我们充满使命感。

图|茶叶进化论 × 入界普洱

沙龙现场发言仅代表与会嘉宾立场

来源:茶业复兴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

产品:
鸿运当头 9916七年陈 9716(17)光阴的故事 老白茶(2010) 9518(18)白牡丹 9516(16)光阴的故事 HT2125金羊纳福 HT1048百年木仓千两茶T11-8 黑茶园HT2093 手筑茯砖(润黑) HT2115陈醇厚砖 HT2116 陈韵金砖 HT2119岁月之印 HT2127手筑茯砖 HT2129 茯砖茶K12-6标制 HT2209紫金砖 HT6019 中茶9101青砖茶 HT4026生态天尖茶T2-7篓装 HT2208 陈韵金砖 HT2171老友茯茶 HT2127 荷香金茯 禅竹礼盒 峨眉高山绿茶 竹叶青 特级(品味)经典礼盒 竹叶青 特级(品味)经典礼盒 竹叶青 特级(品味)自享装 竹叶青 特级(静心)经典礼盒 竹叶青 碧潭飘雪 特级(静心) 竹叶青 碧潭飘雪 茉莉花茶 特级 武夷星 2013年陈贡眉 武夷星 花香正山小种 龙团胜雪 8年陈老白茶 龙团胜雪 白茶 2017年 武夷星 优选正山小种 武夷星 星·肉桂 武夷星 星·水仙 武夷星 醇香大红袍 武夷星 天游大红袍 武夷星 一帆风顺大红袍 武夷星 清雅大红袍 2017年白沙溪 百两茶 天茯茶 2018年白沙溪 御品茯砖 2017年白沙溪 茯缘 2017年白沙溪 天尖茶 2017年白沙溪 三年陈天伏茶 2017年白沙溪 天茯2017 2017年白沙溪 国之梦(黑砖茶) 2017年白沙溪 江山情茯砖茶 白沙溪 千两茶饼 白沙溪 棕香茶 蝴蝶白茶 5101白牡丹茶 蝴蝶白茶 5911白牡丹 老树白茶 蝴蝶百年丝路 笑嗷江湖 百年奇苑 石乳香 百年奇苑 大红袍 百年奇苑 老枞水仙 小果王 小柑青 小柑韵